斩不断的文化根脉
——《耀州秦韵》序
刘平安
秦腔,顾名思义即秦人的唱腔。
早在殷商时期,秦人部族就是镇守西戎的一支重要力量。周朝时,作为养马部落,秦人一边在陇上游猎、一边守卫西垂而得封地。后因讨伐西戎、救周护驾有功而被封诸侯,称霸西戎。在历史的挤压中,秦人一路披荆斩棘、百折不挠,最终走出陇上,在美丽富饶的关中平原站住脚跟,以至于后来强势崛起,一统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
秦腔的起源,众说不一,主要有“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的说法。秦腔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这种源于西周秦人领地的唱腔,经过历代创造加工,不断发展,成为流传民间的一种戏曲形式,被一脉相传。唐代,梨园乐师李龟年所作的《秦王破阵乐》,俗称秦王腔,简称'秦腔',
沙窝纪事
——一位第一书记的扶贫经历
刘平安
五十九
禹主席果然没有食言。
8月13日,他带着不久前接替我任省文联人事处处长的吴江峰来到沙窝村。
这次来沙窝村,有两个任务。一是送接替我任沙窝村第一书记的李生茂。二是接我回家。
生茂,1970年出生,内蒙古武川人,原在部队工作。2010年转业到省文联工作,担任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生茂为人正直,工作扎实。他小我七岁,年轻有为。他的到来让我对沙窝村的扶贫工作充满期待。
程序还是老一套。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田间主持见面会并宣布生茂同志任职,禹主席提出要求,李镇长、段书记分别代表镇村表示欢迎,并对我的工作给予极高
标签:
杂谈 |
沙窝纪事
——一位第一书记的扶贫经历
刘平安
五十八
8月6日,佛坪电视台对我们的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文字如下:
字幕:省文联聚力助脱贫,沙窝村旧貌换新颜
主持人:长角坝镇沙窝村是省文联包扶的贫困村。四年来,省文联驻村第一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尽力发挥文联的文化宣传协调优势,精心帮扶村上实施“文化提升工程”,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使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让昔日的“沙窝窝”真正转变成如今的“金窝窝”。
画外音:眼看驻村即将期满,这几日,省文联派驻长角坝镇沙窝村第三任第一书记刘平安尤为惆怅,在别人看来,驻村结束回省城是件高兴的事,但是,一年来的扶贫工作让他融入了沙窝村。沙窝村的淳朴民风、尽美山水
标签:
杂谈 |
沙窝纪事
——一位第一书记的扶贫经历
刘平安
五十五
随着“文化提升工程”的不断推进,沙窝村的名气越来越大,加上气候越来越热,来沙窝村的游客越来越多。
6月10日,佛坪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汶维维来到沙窝村。汶县长1975年出生,小我一轮,宝鸡眉县人,汉中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本科学历,文学学士学位。2018年8月,几乎与我同时来佛坪,他挂职县政府副县长,我担任沙窝村第一书记。来佛坪前,他任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他来沙窝村主要是检查乡村旅游和扶贫工作的。
刚到文化广场,迎面看到的是村委会大门前和大舞台两侧悬挂的对联,还有文化广场一侧的宣传栏,他被这浓浓的文化氛围吸引住了。接着,我们参观了“金窝窝”民宿和“蜜源
沙窝纪事
——一位第一书记的扶贫经历
刘平安
五十四
在贵阳参加培训时,乐勇知道我的心思,他打电话告诉我,“五一”期间,沙窝村游客爆满,“金窝窝”民宿也住满游客。
一回到沙窝村,来不及放下行李,我即上村委会三楼,看了看我们村的这个“金窝窝”。房间布置得简洁豁亮,靠河堤的一面墙壁早已改造。坐在凉椅上,透过明亮的玻璃暮墙,青山绿水,一览无余。打开窗户,“哗啦啦”的流水声不绝于耳。所有的家具干干净净,所有的被褥暖暖和和。突然,我发现,床上枕垫绣着“沙窝窝·金窝窝”的字样,床头柜上摆放着《沙窝窝·金窝窝》作品集。躺在床上,翻开集子,我的心中升腾出一种温馨的感觉。我从来没有要求或者提醒过,可乐勇他们居然能有这样的心思,在定做枕垫时,将“沙窝窝·金窝窝”
沙窝纪事
——一位第一书记的扶贫经历
刘平安
五十二
沙窝村位于椒溪河的源头,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经过长期广泛的宣传,老百姓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生活习性也不断改变。可是,由于家庭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再加上传统卫生习惯的影响,旱厕改造工作成为村上的工作难点。
按照文件要求,全村没有购买移民安置房的住户,每家每户的旱厕必须改造,每厕政府补助1250元。技术标准:一是要有三格化粪池。二是化粪池必须有盖板。三是厕所要有房、有门、有窗、有顶、有水、有灯、有蹲便池或坐便器,卫生环境干净才算合格。尽管,县上发文提要求,镇上开会抓落实,可旱厕改造工作却迟迟难以推进。
于是,我们召开动员会,向村民宣传旱厕
沙窝纪事
——一位第一书记的扶贫经历
刘平安
五十一
刘刚获悉一个信息,县农业局有批冬桃种植扶持项目。
沙窝村今后的产业如何发展?开春以来,“四支队伍”多次进行讨论。沙窝村集体养殖中蜂200多箱,村上雇用一名村民集中管理,每月工资3000元。可由于气候影响,加上管理不善,一年后剩下不到80箱,不仅没有取到一斤蜂蜜,反到喂了1200斤白糖。如何提高中蜂养殖的经济收益?成为沙窝村集体经济发展急需破解的一道难题。
段书记与乐勇做了调研,他们有个想法,如果将剩余的80箱中蜂承包出去,既降低了村集体经济的风险,又可大大提高经济收入。可是,中蜂养殖是村集体产业,具有样板示范作用,将集体产业项目承包出去,谁也不敢轻易拍板决策。
沙窝纪事
——一位第一书记的扶贫经历
刘平安
五十
阳春三月,沙窝村美丽的风光不仅吸引来许许多多的游客,而且也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常常兴奋不已。
一次,我发现沙窝村微信群里有人发出许多照片,从不同角度,呈现给人们一处处如诗如画的景色,一打听,这些照片都是村民们在劳动生产中自己随意抓拍的。他们从来没有受到专业的培训,却能拍摄这么好的照片。我在思考,一张好的摄影作品,不是摄影家待在屋子里制作出来的,而是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捕捉的。长期生活在生产一线的人们,他们从来不缺失捕捉这些画面的机会,只要激情在,他们所留意的生活细节就会变成永恒的瞬间,可这种机会又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明白了,艺术永远来自民间。
沙窝村村民们的摄影眼光令我惊诧。如果能够将大家的兴趣激发出来,并给以正确引导,那也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标签:
杂谈 |
沙窝纪事
——一位第一书记的扶贫经历
刘平安
四十九
春天的脚步匆匆而来,漫山遍野的茱萸花绽开了,沙窝村沉浸在这金色的花海当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沙窝村各项工作顺利铺开,我回到省文联,将扶贫工作向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丰宽做了专题汇报。在汇报完去年工作的同时,我就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说,去年以来,在文联党组的关怀下,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作家、艺术家先后多次赴沙窝村开展助力脱贫攻坚系列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不仅有力地推动了该村产业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辐射引领作用,沙窝村是佛坪县唯一一个市级乡村振兴试点村。为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我们商量,决定今年全力实施“文化提升工程”。
标签:
杂谈 |
沙窝纪事
——一位第一书记的扶贫经历
刘平安
四十八
段书记交给我一项任务,为全体党员讲党课。
才来沙窝村不久,我已经讲过一次党课。主要向大家宣讲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实施脱贫攻坚战的意义。这次党课,讲什么?我心里没谱。
段书记说,你就讲一讲沙窝村的发展前景,给党员干部鼓鼓劲。
是的,该给同志们鼓鼓劲了!我来沙窝村已经整整八个月了,几乎跑遍了这里的沟沟岔岔,与许许多多的党员干部多有交流。总体感觉,沙窝村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状态很好,大家遵纪守法,勤劳实干,许多党员干部成为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可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沙窝村下一步怎么发展?同志们多多少少有点困惑,看不到今后的发展前景。尽管乡村振兴规划已经制定,但人们依然兴奋不起来。正如段书记所说的,现在,是时候需要鼓舞士气、提振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