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借题发挥”(2021.3.15)

(2023-01-29 19:20:35)
分类: 对教育的思考

关于“借题发挥”之“题”,与一位老师的讨论:

1、“借题发挥”,是不是需要对“题”做个界定?或者说,要交代一下,你此处所说的“题”,与“题海”之“题”有何不一样,否则,“题海战术”本身不也是“借题发挥”么?

2、“题”,《新华字典》解释为“题目”,“写作或讲演内容的总明目”,可引申为“练习或考试时要求解答的问题”。第二个解释是“题材”,即“写作内容的主要材料”。问题在于:你这里的“借题发挥”之“题”,究竟是“题目”呢,还是“题材”?抑或两者兼有?——这个要有一个说明才好。从你现在的文本看,似乎理解为“题材”更好。也就是说:借助“题材”,针对“学情”,因材施教,提供指导,从而让学生学好。

3、如果定义为“题材”,那么,“读懂-理解-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调整、改变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师的干预、学生的自学,从而真正掌握理论武器——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了。

4、“思政课”的特点,在于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现实社会多元性,学生背景及兴趣爱好多样性,特别是在网络时代信息渠道的复杂性,对于同一个生活现象,不同的学生,认识、思考、接受会不一样——由此引出“借题发挥”的必要性。这里所谓的“发挥”,指的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的“学情”,依照“共同而有差异”的方法,实现“个性化教学”目的。这里的所谓“共同而有差异”,指的是在“读懂、理解、分析”某些具体的“社会现象”时,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给出不同的方法,最后达到理解和接受原理的目标。 关于这一点,多少年前,在研究“研究性学习”(需要“问题”或“题材”驱动),我曾经归纳12个字“因题聚焦、因人定策、因题制宜”,作为一条“策略”提出来,这十二个字,我想对“借题发挥”还是有参考意义的,供参考。

5、基于这些考虑,你的“三步法”等,才有可靠、扎实的基础。这里,你提到的“小题大做”“思维导图”“专题小组研究”“良性互动(或者说辩论)”等等,说到底,是为了针对不同的学情的不同对策——因此,讲完以后不妨点一下:这一方法,适合“哪一类题”或者“哪一类写学生”的,更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