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十讲》札记
(2019-09-02 21:23:24)| 分类: 阅读痕迹 |
《核心素养十讲》
(钟启泉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这是钟启泉就这个话题写的书,这“十讲”的标题和要点分别是:
引言:“核心素养:新时代学校课程发展的DNA”。主要给出了“核心素养”的界定和基本特征。作者的定义是:“同职业上的实力与人生的成功直接相关的涵盖了了社会技能与动机、人格特征在内的通政的能力”,在学校的课程与教学中,包括了“基础的、基本的知识‘习得’与借助只是技能的‘运用’培育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的同步提高。“核心素养”的概念框架,包括四个层次:“核心层:价值形成”、“内层:关键能力”、“中层:学习领域”、“外层:支持系统”。“基础性”与“能动性”是其基本特征。
“为了公平而优质的教育”。这一讲,作者提到尽管不同的国家对“核心素养”的术语和表达不一样,但再“关键词形态梳理”“表述方式都是通用、关键+素养、能力”“内容军涵盖‘基础素养、认知技能、社会技能’三块”,其诉求包括“整体儿童发展”和“每一位儿童整体发展”两大原则。“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是共同要求。作者进一步强调:所有这些变革的起点是“草根式的课堂变革”,其标志是形成“学习共同体”。
“核心素养的整体模型研究”。作者告诉我们:“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有两大潮流:其一是“以‘知识社会’为背景界定的‘关键能力’的原理性模型”,借助PISA,由“运用工具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自律活动的能力”,其核心是“反思能力”。其二是美国界定的兼具原理性和操作性的模型,分为“彩虹部分”(由核心学科、3R、21世纪跨学科主题,以及“学习与革新技能:4C(批判性思维、沟通、协同、创造)”“信息媒体技术能力”“生活与生存能力”)和“水池部分”(含“标准与评价”“课程与教学”“专业性提升”“学习环境”),其目标就是培养“学科及解决21世纪课题能力”“学习能力革新能力”“信息媒体技术能力”“生存能力与职业能力”。
“核心素养与新型教学模式”。作者指出“核心素养”赋予基础教育以新时代的的内涵:“培养真实性学力”。需要学校教育要转型。这种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包括了三个关键词:“能动学习”“学习网络”“核心素养”。这对“学习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者归纳了“有效学习环境”的七个特征:(1)承认学习者是构成学习环境的核心参与者;(2)强调学习的社会本质,组织好“协同学习”;(3)看重学习者“动机与成就感”的作用;(4)注意并敏锐的适应每个人的差异;(5)避免过重的负担和过分艰深的作业;(6)明确所期待的目标并注意评价;(7)倡导超越知识和学科的界限。
“关注育人价值的课堂转型”。强调实现三个转变:从被动学习到能动学习;从个体学习到协同学习;从表层学习到深度学习。
“根治‘应试教育’的顽疾”。作者开出的药方是:其一,“刷新学力目标”,走出“碎片化知识点”“僵化的学科中心主义”的窠臼,在“习得模型”基础上加上“参与模型”。其二,“‘能动学习’培育关键能力”,突出“参与”与“外化”,从“教”转向“学”。其三,“注重成长心态与反思能力”,,要打破“僵固心态”,养成“成长心态”。
“学校改革的困惑与挑战”。基础教育的公共性和基础性,要直面改革的困惑和挑战。当前亟需要做的有:“借助实证研究寻求更有效地学习”,“不让贫困阻断儿童未来”,“尊重个性,消除学力落差”,“协同主导学习建构有效的教学环境”等几项。
“新世纪学校课程的创造”。作者以高中新课程方案实施为例,讨论了这一主题。作者以“求应变,求平衡”为前提,梳理了“三大挑战”:其一,把握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学校要从“知识维度:如何求得传统知识与现代知识的交融”;“技能的维度:4C(创造性、批判性思维、沟通、协同)”;“人格的维度:德性与价值观(灵性、好奇心、勇气、应变力、伦理、表率性)”;“元认知维度:学习目标、方略与成果的反思)”。其二,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单元设计,要按照“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的要求,从“课时主义”转向“单元设计”。其三,打磨置于单元设计背景下的课时计划,遵循“被动学习转向能动学习”要求,按照“凝练讲授”“周密引领”“协同学习”“自主学习”的思路编制“课时计划”。
“教育评价的演进与课题”。作者简单讨论了“教育评价”的三大要素:“为何评、评什么、谁来评”之后,侧重介绍了“从‘测定评价’到‘问题解决评价’”“真实性评价(含档案袋评价和7P评价)”的基本情况。
“教学流程与教学行为”。作者将“教学流程”简单地概括为“导入—展开—终结”三大块,以“能动型教师”为基点,讨论了必须遵循的“八条准则”:(1)学习环境积极地支撑学生与学习;(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3)课程旨在支援学习;(4)评价与教学不分离;(5)基于学生的多样性而变更内容方法和成果;(6)师生协同活动;(7)致力于班级达成水准与个人达成水准的平衡;(8)师生灵活地活动。作者还归纳了“能动型教师”的四大特征:“尊重学习者,展开‘自律性支援’”、“重视对话,聚焦学习者的思考过程”、“提示适当的榜样”、“活跃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本章最后一节,作者以“同传统型教学行为决裂”为题,对“传统型教师教学行为”做了梳理。
“促进教师作为专家的成长”。作者从“教师角色”的转型出发,对教师培训传统的、以大学主导的“技术和理性模式”做了梳理和批评,并且明确提出了“教师要从‘教的职业’转向‘学的专业’”的转变,并对适合这一转变的教师学习过程作了介绍。
余论:“‘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作者的三个小标题,为下一步深入研究“核心素养”指了路:“人格构成及其发展研究:发现人格发展的法则”(前提和基础);“学力模型研究: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DNA”(核心和主体);“学校愿景研究:勾勒未来学校的图景”(计划与步骤)。
结语:“核心素养与PDCA”。主要为教师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
==============================
注意到:本书每一讲都有一个“专栏”,对主文未涉及或没有讲透的内容,提供一些资料。这10个专栏,应该是本书的组成部分,作为资料和拓展很有启发:
专栏一,“文件中的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介绍了国家政策文件的相关内容(依据)
专栏二,“倡导‘基于科学根据’”——介绍”实证研究“的必要性(方法)
专栏三,“‘协同学习’优于‘竞争学习’”——对这两种学习研究现状、优劣比较,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专栏四:“为什么‘前向期待’是重要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于“课堂转型”的意义的梳理。
专栏五:“多元智能发展的愿景”——对“多元智能”的教学应用的介绍和归纳。
专栏六:“学前教育的‘投资收益率’”——这是过去很少关注的领域。
专栏七:“‘隐性课程’的研究”——侧重于关于“隐性课程”理论教学应用的介绍。
专栏八:“从‘分数主义’看应试教育的丑陋”——比较全面的介绍了“分数主义”的“维护派”和“革新派”的观点,对其合理与局限做了分析。
专栏九:“‘班级经营’成功的奥秘”——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基础。
专栏十:“教师循循善诱的魅力”——教师如何有效诱导的总结。
【全书读完,估计这是作者在某地或某个媒体上所做的关于这个主题的讨论内容的汇编(在“结语”部分得到证实),因此,总体感觉:全书的内在逻辑性不强,有一些重复和表述不一致的地方,但如果从“落实核心素养,实现课堂转型”(作者语)的立场上看,本书还是有意义的。钟启泉的书,读过不少,记得当年本人那篇关于技校教材的本科毕业论文时,就拜读过他的《现代课程论》,受益匪浅。以后,无论在学校还是在行政管理上,钟启泉在课程、课堂、教学研究方面的成果,总是关注并深受启发的。不过,对他的研究,总感到有个遗憾:似乎过于依赖“日本文献”来支撑,甚至于有些表述和概念,“日本化”大于“中国化”,因此,难免有点牵强——当然,不可能要求一个人全面精通,有这些,给我们以指点方向和启发,足矣——毕竟,路,还是要自己走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