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十讲》札记(下)
(2019-08-22 22:40:12)分类: 阅读痕迹 |
第六讲,推理:相关、充分和谨慎。
这是评估论证的评估的第三大任务。作者归纳为“推理的三大基本要求:前提可信性、前提对结论的相关性、支持的充分性”。
作者首先讨论的是“相关性和充足性”。
所谓“相关性”,简单地说“指A的变化会引起B的变化(相随变动)”。作者指出,“推理”过程中造成的“无关谬误”有两种:其一为“对推理的非理性关注”,例如:当人们关注内容“真假”时他却转向情感或其他,顾左右而言他。其二是为“简单绝对的思想方式”,也就是常常把现象简单归之于某种因素,“用一种原因来解释一切”。
所谓“充足性”,主要指的是“结论的内容和确定性程度”的关系,作者从“推理的不同类型”出发来讨论这个问题。“推理的类型”中涉及“内容范围”的,即“结论与前提所涉及的范围变化”来,不同的推理对“充分性”有不同的要求;根据“确定性”,即按照前提能不能确保结论来考虑,从“充分支持是最佳选择”的视角,把“充分性”归纳为“必然的支持”“或然的支持”“最佳的支持”三种。
接着,作者以“演绎推理”为总标题,分别讨论了“演绎推理的有效性”、“评估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的几个有效形式”、“常见的无效推理形式”、“多重方式理解有效和无效推理”等五个方面展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里讨论的“演绎推理”,与一般的“形式逻辑教科书”不同地方在于:他的侧重点,是“假言推理”——前提中至少包含一个充分条件判断、必要条件判断、充要条件判断——的推理,而对人们比较熟悉的“直言推理”基本未涉及,因此在本章讨论的“有效推理”的侧重,似乎建筑在“前件”与“后件”的关系上。
随后,作者讨论“归纳推理”。在作者看来,“归纳推理”包括“简单枚举归纳”、“统计归纳”、“类比”三种情况,作者对“简单枚举”,要求“前提可靠、前提对结论是相关和充分的”;对“统计归纳”则要求处理好“样本大小、代表性、调查方式”;对“类比”,作者强调要搞清楚“前提的真假、相似的性质、有否反例”。
【整体印象:这一讲很凌乱!作者似乎想根据“批判性思维”的需要,侧重讲与“批判性”相关的“前提-结论”的关系,以便于更好地在“批判性阅读”的进程中,能够发现问题所在——但这样一个“蜻蜓点水”式的谈论,不仅没有讲清楚,反而让读者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然而,在“批判性思维”中,发现推理错误,进而指出对象的问题点,其实比“真实性”更为重要——看来需要补一下,否则很难。】
第七讲,科学和实践推理:最佳选择。
作者似乎讨论的“选择”问题,即在多种内容的验证和选择的问题。
作者指出,“除了演绎和归纳,人类思维还有别的推理模式”,这种“最佳选择推理”,具有以下三条性质:其一,“有两个以上的竞争的观念和论证,是理想的最佳选择推理的先决条件”;其二,“这样的最佳选择的推理是对竞争观念、论证的优缺点的衡量、排除和选择”;其三,“‘最好’是由多种指标的综合决定的判断,它也是开放、发展的”。作者指出:“因果论证”“科学假说的选择”“最佳解释推理”乃至于“生活和实践中的判断和决策”,都具有这样的性质。
本章作者分“因果推理和论证”“科学中的推理”和“实践、决策和其他推理”三个部分展开。
“因果推理和论证”部分,作者从讨论“因果关系的性质”着手。作者指出,“因果关系,是因素A导致因素B的关系。它是有普遍性的关系,在合适条件出现的情况下,这个导致关系就会出现,或者有较大可能出现。”“因果关系表示原因先于结果或者和结果同时出现”。作者进一步指出:因果关系是多条件、多因素的复合关系,因此“多因一果”的现象并不罕见,要注意避免“单因谬误”;先后或同时出现的因素,也未必都是原因,要抓“直接、关键的因素”。
根据这些认识,作者讨论了“因果论证”的基本规则:首先,要“排除其他可能”,也就是说首先尽量排除“非关键直接”的因素。其次,要“论证因果机制”,也就是要对“因素A”与“因素B”关系进行论证,从而更好地形成“因果关系”。
关于如何做好“因果论证”,有四大要求:其一,“要描述从A到B之间的机制”,而且要尽可能“具体、详细、直接,不能断裂、不能空洞、不要犯牵强附会的假说谬误”;其二,“推理合适,避免谬误”,要注意避免将“可能性”误作“必然性”来做推理;其三,“要实证”,特别是一些关键环节;其四,“没有反例或替代解释”。作者总结道:“当存在着A和B共生现象时,好的因果论证需要两大构成”,一是考虑这个现象的四种可能解释,并排除其他可能;其二,要符合“因果机制”论证的要求。
“科学中的推理”部分,作者主要介绍了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的理论——作者称之为“科学发展的动力”。根据介绍,波普尔理论的产生,是由于二十世纪初的科学发展,对开始于牛顿的“归纳主义科学方法论”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挑战而产生的。
波普尔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提出了“证伪方法论”,要点是:“科学发现的过程不是运用归纳方法,而是‘猜想和反驳’。科学从问题,而不是从观察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遵循的是“问题—假说—语言和检验—证伪(或先证实,最后被证伪)—新问题—新假说……”。
这个过程包括“发明假说”和“判别假说”两个阶段。
关于“发明假说”,就是要找到线索,没有一定之规,需要研究者“像侦探一样”收集任何有用的线索,发挥想象力,形成一个“可能的图景”。
关于“判断假说”,作者指出,这实际上是一个“假说—演绎推理”的过程。作者指出,原则上说,这是一个“假说、预言、验证、证实”这样一个推导过程。作者以“引力时间延迟效应”为例,介绍了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否定后件”的假言推理的过程。但是,作者指出:“证伪”的过程也很复杂,这是因为作为“前件”的构成因素很多,有时某一个因素出现“误差”,就会导致整个结论的错误,所以,“证伪”本质上是要对所有形成的“解释性假说”一一作出解释、排除后,才能最后得出结论。
那么,“谁是最好的”?作者给出了“科学革命中的七条标准”:“能比别的假说作出更精确的论断”;“能说明别的假说也能解释的事实”;“能比别的假说解释更多的事实——能说明别的假说不能说明的现象(反常)”;“作出了别的假说不能作的、想不到的甚至反对的预言和检验”;“通过了别的假说通不过的检验,它的预言在严格检验下成功”;“能统一以前互不相干的现象”;“能通过自身的发展对它的‘反常’,能解决新问题”。同时,作者也给出了“常规情况下的四条标准”:“可检验性并且检验后没有被证伪”;“一致性:和已有的可靠的知识更一致”;“丰富性:有更多的内容,可以比竞争的假说推导出更多的观察现象”;“简单性:能更简单地说明事实,更简单地推导出要解释的事实(不需要更多假设)”。
“实践、决策和其他推理”部分,作者以“2017年北京天然气或电替代燃煤工程”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为例,介绍了“决策过程”中的推理和验证问题。作者分别从“决策进程:从问题分析到实践推理”(需:分析决策问题与目标、积极寻求各种信息、发现或构造选择方案、评估比较选择方案、综合平衡判断)”梳理,提出了“决策推理的基本模式”,并提出了“有多种替代方案是决策成功的一半”的论断,同时,又讨论了“价值和事实的综合平衡”在对决策方案的作用。最后,作者以讨论“联导推理”和“鉴定推理”这两种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推理。
【本讲含金量有所提高。至少,人们对“证伪方法”“因果论证”等有了比较直观认识。】
第八讲,深入和严密思考:考察假设。看来在“批判性思维”中,这一章的内容很重要。这一讲分为四个部分。
“辨别隐含假设和前提”。作者告诉我们,“隐含假设”具有普遍性,这是因为这些内容常被视作“不用说明的常识”“不该质疑的世界观原理”,但这里往往是蕴含着“思想的革命性发展、常规被突破”的地方。关于“隐含假设”的类别,作者归纳为“预设假定”(对象的存在和确定)、“隐含前提”(本是必需,暂被省略)、“支撑假设”(前提的前提,支持前提的观念知识或事实)、“含义”(论证的意义和后果)。那么如何辨别和补充呢?作者提出无非是“辨别和补充”“考查与评估”两部。其出发点在于“根据作者原意”“根据是论证合理的需要”两点。作者认为重点是后者,为此作者提出了四点建议:其一,寻找连接前提和结论的关系;其二,符合逻辑的有效形式;其三,想象和排除反例、例外情况;其四,在对“提议、决策论证的隐含前提”做分析时,要注意从“目的性”“替代选择和充分性”“自身可行性”“最佳性”“最小副作用性”等五个方面进行考量。
“评估隐含假设和前提”。其目的,就是要使“隐含前提能否使论证变得合理,而且自己可以接受”。在具体操作上,作者提出了“五条原则”作为标准。(1)宽容原则,符合作者原意;(2)必要(增加后能否使推理合理有效);(3)程度合适(不太强或太弱);(4)自身可信(隐含的假设本身使可以证实的);(5)不多余(不要补充已经有的前提)。随后几节,做则会分别用例子说明了如何操作。
“科学中的假设”。这似乎无需太多补充都能理解的。作者告诉我们:“科学坐落在隐含假设的网中”,无论从科学史、观念联系与推理结构、实践运用、变换条件和场景的尝试,都离不开“隐含假设”。这种“隐含假设”“深植于观察经验中”“常在于拷问中”。
“隐含意义和后果”。分两点:其一“正确理解一个陈述、话语、信息所代表的含义,或者善于从它得出可靠的结论,这是最重要的技能,也是认知、思考、决策和交流能力的需要”。其二,“用后果来论证,作用取决于对后果的推理,若一个论证会有很严重的后果,而且这个后果对这个后果的推理十分合理充分的话,那么它对于论证的作用是强有力的。”
【这是确实是最重要但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部分。毕竟,“隐含”就有一个如何“显化”的问题,这里面就有许多前置的条件:判断人自身的水平、所掌握的资料信息、判断人的抗抗干扰能力等等——这就需要有特殊的定力和眼光。】
第九讲,开放理性:辩证、创造和综合。
本章的核心,是“考察好的论证”的第五条标准:辩证性!作者指出,这是近年来才引起重视“批判性思维”评价标准。
第一节,“辩证:对立方的合理竞争”。避免“片面性和被忽悠”,突破“守旧和偏向”,就需要以“对立面的理性论证”,即“辩证”。作者介绍了“语用辩论”十大规则:“自由规则”、“举证责任规则”、“观点规则”(你所批判的观点必须确是对方的观点)、“相关性规则”(给出的论证和反驳必须和它的论点相关)、“隐含前提规则”、“起点规则”、“论证形式规则”“有效性规则”(这三条同时符合,被对方接受)、“结束规则”、“使用规则”。作者梳理了在前几讲涉及到的40多条谬误,指出这都是违反了这些规则的。
第二节,“构造和创造多样思考:分析和变换”。作者在概括阐述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的七大关系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如何“寻找替代的意识和途径”。作者提出了“主动的替代意识”和“三的规则”——“对一个议题,寻找三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对一个观念,提出三个问题;对一个目标找出三种行动方案;定义一个关键词,找出三个例子;对一个论证,寻找三个理由或反驳”,之所以是“三”,因为一般情况下,找出“一”“二”不难,但是要找这个不同的“三”就有难度,也就迫使对已有的看法,给出真正的“批判”。那么,这个“三”来自何方?作者归纳了五条:“对问题或者论证的要素一一分析、替换和拷问”、“对证据的全面性、真实性、推理充足性的判断”、“对隐含假设的挖掘”、“对其他证据和视角的努力搜寻”、“对其他(对立)观点的兼听”。随后,作者用具体的例证,分别介绍了“用分析—变换—重构的尝试来发现替代”、“用论证的分析和组合来构造替代论证”、“用信息分析和组合来创新”、“用问题要素分析、组合来寻找因果关系”、“用工程要素分析、组合来构造新方案”、“用假象推理来构造新的思路”以及“全面的多样化发散思维”等具体的操作方法。
第三节,“最后判断:综合和平衡”。这应该是整个“批判性思维”的最后一个环节。经过前面一系列的运作,各种意见已经明确,自然是要作出“最后判断”。作者介绍了“开放理性”作出判断的基本规则:正—反—正。前一个“正”指的是“作者对自己观点的正面论证”;“反”指的是“忠实地叙述反对方的真实、原始的立场和他们的有关论断”;第二个“正”也可以叫做“合”,也就是“论述对反方观念、论据的回复和处理,并得出你最终的立场”,作者告诉我们,这个“合”可能有五种情况:对方观点确实错误被否定;坚持己方观点但对方观点合理因素可吸纳;反对方是合理的故放弃本人观点;对方观点基本正确但有缺陷可用己方的弥补;正反都不对需要重新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案。接着,作者针对这五种情况,如何作出调整,并最终综合,进行了介绍。
【这几年,“辩证法”的名声似乎不大好,在一些人笔下,似乎成了“中庸”“和稀泥”的代名词,更有甚者,把这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弊端。与之相顺应的,一些自以为很懂科学和哲学的人士,就以此作为“走极端”的借口——对此,一直不以为然。其实,任何思维,包括“批判性思维”,都需要做到“辩证”——毕竟,世界是复杂的,“非此即彼”或许有,但“亦此亦彼”或许更多。而且,在思维方式上强调的“辩证”,更多的是:诉诸理性,而不是其他的意思——本讲,对这一点的诠释还是很清晰的。】
第十讲,批判性写作:分析、探究和论证。
诚如作者一开始所言:“分析和论证文写作,虽然不一定是批判性思维教科书的必须构成,但它不但依靠批判性思维的指导、实现批判性思维的指导、实现批判性思维的结果,而且还是学习批判性思维的最好途径之一。此外,它们还集中体现批判性思维的阐明和解释技能。”接下去的三部分,作者从三个方面讨论来这个话题。
“论证文写作:实现和展现批判性思维”,带有总论性质,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其一,“写作是交流:对象有决定权”,这是我们语文教育界一直忽略的问题,认识读者,往往决定了文章成败,在此类论证文中,这一点很重要。其二,“论证文是认知和伦理”,强调作为论证文,绝对不是炫耀“文采”的地方,除了前面提到的“八个方面”是否达标,能否抓住“概念、前提、假设、推理、辩证”五个方面实现有效论证和表达,才是关键。其三,“论证的组织和表达”,从美国小学开始的“论证训练”的例子引出,给出了“五段落论文”的构成规范:“引言段落(一段,解释问题议题的涞源、澄清概念)+论证段落(三段论述:正反正三段)+结尾段落(综述、重申)”,并且给出了一份包含“要点概括”“导言部分”“论证部分”“结论部分”“全文内容”“全文形式”等六个部分的“自我检查表”。
“分析性写作:理解和评估”。这里所说的“分析性写作”,系指“分析已有的信息、叙述、观念、论证甚至文艺作品。这里是分析已有的论证和其他说服手段,评估它们的优缺点,判断其整体质量。”作者指出,此类文章的目的,一是“理解作者意图和达到意图的手法”,一是“评估这些手法的合理性、有效性”。因此,写作要求共有三条:其一,“理解和评估论点和论证”,主要是“五要素”特别是“论题”的清晰、文章结构的有序和条理性、文章的文字和修辞手法;其二,“实证”,即所有的讨论必须“忠实原文的意思”;其三,“有条理的表述分析思考”,即注意自己文章的严谨和表达。作者以“高铁故障”的文稿为例,进行了讨论。
“论证性写作:探究和实证”。这里所说的“论证性写作”,系指“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思想和理论,要让读者相信和接受。”此类文章涵盖面较广,几乎所有的学术论著、研究报告、发展方案等都包含在其中。作者指出,此类文章的写作,一般要经过“提出、确定和分析问题,了解主题和问题,明确问题和研究范围”;“探究:搜寻对问题的现有观点和信息,从观察、实验等各种来源收集更多信息”;“分析、评估各种观点和信息,以此提出自己的判断和观点”;“构造自己的论证:多方辩证自己的判断或观点”;“进入写作、表达阶段”。作者用一个案例,梳理了写作的过程:“探究始于提出、明确和分析问题”——“确定问题和论证的类型”——“探究其他观点、论证和信息”——“评估论证和信息”——“寻找反例”——“提出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样,作者也提供了一个有关“行业办大学”的论证案例。
【本章似乎与中学写作教学关系最为密切。作者敏锐的发现了中国作文教学的一大“软肋”,从来不考虑“为谁而写”,只是一味强调“文采”——说白了不过是为了满足“应试作文阅卷者”的口味,而阅卷者的口味往往千差万别,所以,作文,成为一种博弈。孩子们开始“写文章”时,就要慢慢揣摩如何“合老师的胃口”——结果可想而知。或许受到主题的限制,作者不可能全面讨论作文教学问题,但是,作者从“批判性思维写作”的视角,提出了问题,值得关注。至于所介绍的此类文章的写作,原则上与其他的书差异并不大。】
【全书读完。估计这是一次短期培训班的讲义,需要一次性的连续性阅读,才能形成完整的印象——否则,总觉得有点乱。不过,相对于其他同类著作,此书还是比较通俗的。作为第二本完整读完的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著作,更加明确:“批判性”不是“否定性”,而是要强调“理性”而不盲从;不是“只破不立”,而是要实现“破”“立”同步进行,甚至要“先立后破”——这又是那些一知半解者不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