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十讲》札记(上)
(2019-08-22 22:37:53)分类: 阅读痕迹 |
(董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5月版)。
第一讲,批判性思维:必要性和本质。
作者的提示,要掌握的是:“三大必要性”“一般理解”“运用时的三组问题判断”等。但我觉得,更有意思的是对于“批判性思维”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本书作者的界定是:“理性的探究和实证的过程”,是由“理智品质和高阶思维能力”构成的。作者进一步指出的是“它其实是‘德育’和‘智育’的结合”。这个概括有点新意。
至于“批判性思维的本质”,作者概括为“始于反思自我的开放理性”;“批判性思维的品德”,作者强调“求真求理”的“习性”;“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则是一问题为中心的“六步12项”。
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批判性思维不是什么”的讨论,作者提出的“批判性思维的起点不是否定,而是质疑”、“批判性思维是关键再与过程不在于结论”、“批判性思维不等于不听别人意见”、“批判性思维也已符合逻辑基本规律为基础”等的命题,值得关注。
至于“快速运用批判性思维的三大启动问题”——“这是什么问题”、“有真的理由吗”、“还有别的说法吧”——倒是有一点“可操作性”呢。
第二讲,批判性思维进程:探究和实证。
作者的提示告知,讨论三个问题:其一,特征与实现;其二,基本要素;其三,起点的判断。
1、作者告诉我们:“批判性思维基础:理性、理由和真理”,这里,“真理”是目的,“理由”是依据,“理性”是基础。作者用“真理”=“论证了的真的信念”作为定义,自然就引出“凭什么”,即“理由”,作者指出至少有五种“理由”:客观的、具体的(基于语境)、全面的(事实与价值)、发展的(针对不同情况开放)、谨慎的(结论与理由相配)。作者指出,“理由”是由对错好坏之分的,所以,需要有“理性”作为基础,“理性”又可以分为“认知理性”和“工具理性”,前者强调“符合客观事实”,后者强调“最好的方式实现目的”。由此,作者给出了“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精神”:求真、公正、反思、开放。
2、“论证:批判理性的载体和对象”。“论证”,作为“断言-理由的复合体”,包括:“作出结论”“提出前提”“用明显的或者隐含的推理词语,来表示结论是从前提推导出来的”。作者强调:“论证,是用理由来证明结论是真或者合理”,而“解释,不关心结论是真或者合理,而是指出它的原因”。一个好的论证,至少包括“前提真或者可以接受”“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充分”两个条件。但是,从“批判性思维”的要求看,应该考察“概念、证据、推导、假设、辩证”等五大要素,应该是“辩证、综合和发展的论证。”在此基础上,作者以“思维图”的形式呈现了“批判性思维”的八个步骤(或者说要求):理解主题问题、澄清观念意义,分析论证结构、审查理由质量,评价推理关系、挖掘隐含假设,考虑多样替代、综合组织判断。总之“探究实证”,是“批判性思维的开放理性精神的实践和表现”。
3、关于“问题”,毕竟“探究实证:从问题开始”。作者从“问题”是什么谈起,给出“判断是不是好问题”的三个维度:“需要研究”“值得研究”“可以研究”,并且给出了八条具体的“共同点”。在对“问题的类型”进行梳理之后,作者集中讨论了“如何分析问题”。作者将“问题”分为“对象”和“认知”两个方面,分别给出了六条“构成”,并提出了“二元分析法”,具体的讨论方法。
【这一讲,有点乱,但整体而言是清晰的。令人欣喜的是:我在15年前对于“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的讨论,与这里提到的基本吻合——差别只在于:对象不一样,我的,可能更为通俗易懂,而缺乏“理论的高度”而已。】
作者从“真正知识来自理解”谈起,因为“真正知识”的形成,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而这就是“批判性阅读”的目标。因此,“批判性阅读”分为“理解地读”和“批判地读”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立足于作者的立场,和作者对话,搞清楚作者立场、观点和结论,在这基础上,追寻作者的论证。后一阶段。立足于自身,评判甚至改善原作者的论证,也就是说通过质疑、评价、发展论证。作者告诉我们:这里的“评判与发展”要抓住五个方面展开质疑:概念、证据、推理、假设、辩证。作者指出:不仅一般阅读,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也需要这样。接着,作者讨论了如何进行“论证分析”。作者分为五步:
第一步,“发现一个论证”。根据论证是由“理由(前提)”、“结论”和“推理关系”构成的“定义”,作者给出的方法是:一看“句子类型和数量”,二看“表示理由推理和结论的语言标志”,三看“作者的意图”(是不是想要你接受观点),四看“从结论向上追寻理由”,五看“理解判断想象”的结果。
第二步,“论证表达标准化”。“尽量把复杂的句子变成简单的陈述句,把论证按照‘前提-结论’的顺序重新安排,把隐含的前提或结论找出来,把多余的成分去掉,帮助显露论证结构。”主要是在遵循“忠实原意和宽容原则”前提下,做好“抽取、改写、补充、取舍和翻译”的工作。
第三步,“论证的基本结构”,可以用“画论证结构图”的方式,将论证清晰化。作者介绍,论证的基本结构有三种:“单前提结构”、“多前提结构”(包含两种变式)、“链式结构”三种,但事实上,还有将上面三种组合运用的“复合结构”。
第四步,“补充隐含的内容”。一些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假设”,往往对“填补论证中间空白、支撑论证运行到底”有重要意义,因此,要设法补充。
第五步,“论证评估的五大方向”,即前面提到的“概念、证据、推理、假设、辩证”五个方面进行质疑论证,作出回答判断,最后给出整体评价。
随后,作者以“北京奥运会的污染会影响运动成绩吗”的材料为例,具体呈现了“批判性阅读和论证分析”的过程。在本讲结尾,作者介绍了“论证的图尔敏模型”。
【作者似乎还是在讲“导论”的内容。学过形式逻辑的往往有一个问题:给你一段话,复原论证过程,似乎并不是“唯一答案”,有很多“歧路”,有的,还不能说没有道理。造成的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这么一来,往往就有可能陷入困境——过去的许多“大批判”往往就是在这个方面做文章的。作者这里提出要“关注作者的意图”“要遵循尊重原意和宽容的原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关键还是如何落实的问题。这里的复杂性还在于:毕竟不是所有的发言者都会那么“敏感”的。】
第四讲,澄清概念,具体思维。
按照上一讲提到的“批判性思维”五要素,本讲重点是第一个要素“概念”。作者分三段展开:
其一,“消除论证中的概念谬误”。作者指出,这一错误,若不消除,会影响整个论证。作者归纳了常见的“概念谬误”的现象,主要有:a、“模糊性”,含“适用范围边界不清”和“暗含不确定性因素”;b、“偷换概念”,含“利用歧义进行不合理转换”等;c、“意义歪曲”,将一个词的意思曲解成本来不是它的意思;d、“抽象、晦涩和空洞”,包括“空洞”“虚张声势”“套话连篇”“同义反复”或者“包裹全部可能性而丧失信息量”;e、“不一致和自我矛盾”;f、搞乱“充分和必要条件”。
其二,“思考的具体性”。作者认为“思考的具体性,是实证的本质,之所以要澄清概念和论断意义,就是要求:概念的意义要有具体对象,论断要有具体的实例和证据。合理的质疑,常常始于要作出这样的澄清。”至于怎么才能做到“思维的具体性”,作者从“具体实例的证明”、“根据语境理解和判断”。
其三,“澄清意义”。作者强调了“澄清意义”的必要性,指出“在论证中,对关键概念作出澄清、定义,是必要的,不然什么也说明不了”——也就是说“澄清概念的做法常常是予以说明或定义”。作者介绍了“报告性定义”“规定性定义”“精确性定义”的基本界定,同时提出了要注意“定义是发展的”“定义要合适”两条基本要求。
【本讲,是形式逻辑的“概念章”的内容,但又适当引进了一些有关判断的内容。或许作者试图示范“具体”,所以,对理论性的东西谈的不多,而是尽量用一些实例来说明问题。不过,如何“澄清概念”,还是有许多需要补充的。倒是“具体思维”比较容易做到。】
第五讲,求真:探求信息、评估信息。
题目和内容很清晰:作者在这里是想要向“弄虚作假”宣战。作者也是从三个方面展开的。
其一,“真的必要和虚假的原因”。“思考和论证,必须建立在真实和全面的证据上”,“所谓实证,乃立足经验和实践”,“好论证首先必须满足的两个基本标准之一,就是前提真,或者至少可以接受”。接着,作者讨论了“虚假为什么会泛滥”的原因,作者从“社会原因”和“认知原因”两个方面做了讨论。关于社会原因,作者认为建筑在“崇尚投机取巧的价值观”基础上的“名利、偏见和情感”,是弄虚作假的“主要动力”,并称之为“三座大山”。关于认知原因,作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生理因素”和在“生活、家庭和教育环境中形成的观念、信仰、习惯、思考模式”所形成“框架和程序”。作者进一步指出,这两类原因,往往与“间接信息的双重污染:传播扭曲”叠加,造成“虚假信息”的泛滥。
其二,“辨别虚假信息两类标准”。作者从梳理可能影响“观察和传播”的因素(观察者“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知识观念、语言概念”以及传输后“解读推理”)开始,提出应该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追求原始证据,但要验证”、“寻求多方面独立来源来验证证据”、“千万不能忘记公正性的关键作用”、“没有直接证据不等于没有合理判断”。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考察信息来源”的“五条标准”(能否核实?来源可靠吗?如何获得证据?来源有偏向可能吗?来源的专业性?)以及“衡量信息质量”的“五条标准”(相关性和重要性;记录的细致准确完整性;信息的客观和全面性;与其他记录和常识知识的一致性;时间性)。
其三,“求真:探索全面的信息”。“真假问题,一看是不是事实,而看是不是全面。”因此,“求真”的前提是“全面搜索信息”,作者用一个经典单例介绍了如何做到“全面搜集”。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性”的七条原则:的“对象的独特的内在构成要素,行业和专业特点的信息”;“对象和要解决的问题与和其他食物的依赖关系”;“问题的来源、背景、假设和含义”;“论证和结论:不同类型论证需要不同的证据”;“多元观点:和问题相关的各种视角的证据和观点”;“时态性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信息以及信息的时间和趋势”;“价值观念:对什么因素更重要的看法”。作者对应全面提出过的“问题二元分析法”,认为:前面两条对应的是“对象”,后面五条则是对应的是方法。作者最后指出:“搜寻信息时要从维度和质量两大类考虑。信息的维度,依据问题、情境和目的而变,但全面、竞争、深度、细节和具体,是几个关键的标准。”
【乍一读,总觉得这一讲是在进行“时局批判”——毕竟,当今社会上“虚假”泛滥成灾,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守真”很难,一不小心,就会被那些“作假”的人搞得有口难辨。“假作真来真亦假”——现在好像成为一种潮流。不过实事求是地讲,作者开出的药方,还是很软弱的——至少在目前这个“造假成风”的时代,显得有点“弱弱的”。其实,问题的根子还是没有找准。当一个社会评价某人,不是看他的实绩,而是注重他的头衔、知名度时,为了获得这些,“造假”就不是没有可能的。然而问题难度也在这里!现在看来,“得病容易祛病难”在这里也一样。只有从小抓起,让诚信植入孩子的心田,同时,进一步规范成人的行为,而且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救救孩子,或许在此处也是必须的、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