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义、评估和改变学校文化》札记
(2019-07-30 17:32:17)分类: 阅读痕迹 |
([美]格鲁奈特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年5月版)。
全书十四章,六万字,不算长。书名明确给出了全书的大致内容和提纲。
“如何定义学校文化”,大致包括前四章。
“学校文化值得改善”,主要谈了“学校文化”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第11页为了说明“一种新文化的有效性取决于推动变革的人们的力量和现有文化的力量对比”展开的示意图,以及在地13页归纳到“学校文化的形式”。
“学校文化与学校氛围”一章,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对“学校文化”和“学校氛围”的比较。作者在地19页上的比较表,很有意思。随后,就是围绕这张表具体做到了展开。【我觉得这一章对“文化”和“氛围”的区分极有价值——事实上,许多人并不了它们之间的差异】。
“什么构成了学校文化”一章,作者从“学校发生的一切都是学校文化某种程度上都是学校文化的功能体现”出发,将“学校文化的要素”归纳为“气氛”“使命愿景”“语言”“幽默感”“常规仪式和庆祝活动”“规范”“角色”“象征”“故事”“英雄”“价值与信念”等十一项,并分别作了界定和讨论。
“你想拥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一章,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将学校文化归纳为“合作型”“书时-合作型”“强迫合作型”“巴尔干型”“离散型”“有害型”等六种,也分别展开做了界定和讨论。
“如何评估学校文化”,大致包括五、六、七三章。
“你所在的学校有什么样的文化”,作者归纳出12个关键点:“学生成绩”“合作意识”“价值分享”“决策制定”“风险承担”“信任关系”“开放程度”“家长关系”“领导作为”“内部交流”“社会化程度”“学校历史”。作者以这12个关键点纵坐标、“六种类型”为横坐标,构成了“学校文化类型学活动图”,作者为判断和认识所在学校“学校文化”的量表——很有意思。
“深入了解所在学校的文化”和“展示学校无形文化、提升学生的成绩”两章,主要介绍了如何开展调查以摸清、判断一所学校的“文化”。
【这三章的量表,基本上与我们常见的督导量表很相似,不过,他在所采取的“赋分”的方式,似乎更方便、准确。】
“如何改变学校文化”则是剩下来七章的内容。
这七章,篇幅都不长,但都强调一个“可操作性”。
“如何变革学校文化”强调要转关键——起跳,作者给出了四条策略。
“重塑学校文化需要多久”,作者在以“课堂改变”为例略作分析后,指出,很难简单的话一条线,但与倡导者的决心、能力和“久久围攻”不无关系。
“寻学校文化重塑的突破点”和“突破杠杆点”则分别从两个视角讨论论“机遇”和“启动点”的问题。
“建立学校文化重塑团队”和“领导层的重要性”,主要谈了学校文化重塑中“人”的因素。
【实话实说,这一部分有点草率,不如前面的精彩。或许,这一部分也难写——毕竟,不存在“唯一可行之路”么。】
【一天读完本书,在近来还不多呢。不过不管怎么样,对我们思考“学校文化”到底是什么、到底怎么看、到底怎么改,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