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程的力量——学校课程规划、设计与实施》札记(下)

(2019-06-10 15:53:32)
分类: 阅读痕迹

第四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教育文化的风向标

本章涉及到学校课程建设近期的一个热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章共九个小节,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部分:

“学会有意义的学习,追求有质量地生活”和“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两节,主要是讨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意义和要解决的问题。这两节内容不多,既有整体的中小学生学习方面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更有“不会提问”更谈不上“有意义的学习、有质量的生活”——解决这些问题,自然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所在。

“学校传统活动的课程化改造”“基于学校特色资源的课程化开发”“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和拓展”三节,主要介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来源与在具体开发中要注意的问题。作者告诉我们,现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在义务教育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四大指定领域”,以及“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节日活动以及其他传统活动”等“非指定领域”。在高中,主要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领域。——根据这一定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是“全新的课程”,而是“对学校原有活动继承基础上的超越与创新”。根据这一思路,作者分别就“传统活动课程化改造”“特色资源的课程化开发”“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与拓展”三个方面提出了推进的做法和建议。

“共性研究主题合作开发”“课程内容的整体规划与设计”“聚焦八大关键能力的培养”“表现性评价的应用”四节。是从如何在学校组织开发课程方面展开的。这四节,分别从“教师之间合作开发的形成”“如何做好顶层设计”“在实施中如何准确定位”“如何评价效果”等方面谈论一些意见。

这一章所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本质与“二期课改”研究性学习很接近,但更加明朗、准确。不少专家对“研究型课程”有不同看法,毕竟“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在基础性课程等都要提倡,单提“研究型课程”,给人以错觉——其实这一个问题,当年就有过疑惑,不过我们采取的是“在我这里就这么定义了”的办法,也能应付,但毕竟有点勉强。现在这样,逻辑上容易讲清楚,对学校,也容易操作。至于本章提到的种种“课程化”改造、开发等等,本来就是我在多次讲课提到的,无新意。

第五章,课程统整:超越学科中心

本章相互对简单,大致可以分两个板块:其一,关于“统整”的理解;其二,关于“统整”的实践案例。

“追问:课程通政背后是什么?”“当下教育情境中课程统整的意义”“学校课程建设实践中的课程统整”主要阐述的“其一”的内容。在作者看来,仅仅把“课程统整”诠释为“课程的整合或课程多综合化,并认为课程统整包括知识的统整、经验的统整和社会的统整”是远远不够的,作者的观点是“课程统整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因此,要“用联系的、整体的眼光看待学校的课程开发与建设”,目的是“弥补分科课程的不足,超越学科中心的教育格局,但并不是要完全取代分科课程”。作者认为,在当下教育情境中,课程的统整的意义在于:“有意义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知识与经验的有机统整过程”,“课程统整有利于大脑的协调运作和创造性思维的发生”——这是顺应时代的必然;同时,“课程统整有利于克服分科教学中个体责任感下降、孤军奋战、视野狭窄等弊端。”至于“学校课程实践中的课程统整”,作者把它视作课程开发建设的一种理念与思路,要注意做到“建构理想的完整儿童图像”“整体变革学校课程结构”“创生利于学生社会统整、知识统整、经验统整的课程内容”“构建‘学习型社群’是课程统整的必要条件”。

“主题统整课程的实施经验”“台湾课程统整的实践走向”“课程统整的未来走向”主要阐述的是“其二”的内容,这里有学校的,也有区域的和世界的经验。

本章关于“课程统整”的阐述,过于理论化。可以看得出,作者的想法是:突破课程建设中形式上的、为统整而统整的倾向,但是,似乎少了什么,大家依旧有点云里雾里。或许作者没有注意到“课程群”概念——这或许是当下教育情境下“走向统整”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第六章,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能力

这一章的内容很重要。教师在当下教育情境中的“课程意识和能力”确实非常重要,但又是一块明显的“短板”。与上一章相似本章也分为两大板块:其一,意义;其二,案例。

“从‘局外人’到‘创生者’”、“教师的眼界决定课程的边界”照应的是“其一”,作者对理论依据是古德莱斯的“五级课程理论”。不过,作者对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课程意识,的概括值得关注,作者认为——“目标意识”(教之后的变化、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意识”(学生需要什么、起点是什么),“结构意识”(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课程结构与心理结构对接),“生成意识”(对预设课程的批判与改造、课程意义的动态生成),“资源意识”(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引进必要的课程资源)“反馈意识”(能满足需要吗、怎样学得更好)——可以构成“教师的课程意识”的主体部分。

“解析名师课堂教学中的课程元素”“把备课当作课程的二次开发”“作业设计:规划奇妙的课程之旅”照应的是“其二”,作者剖析了两堂“名师的课”、一份小学数学的备课教案、若干的作业设计,回应了“课程意识和能力”如何体现在实际操作中的。

这一部分值得关注的,除了上面“六条课程意识”的概括,还有对“作业史”上“活动性作业”“文本性作业”的介绍。除此之外,本章有点“乏善可陈”。

 

第七章,学校课程制度的生成

这一章比较简单:功能和意义”,概括为“价值导向”“秩序重建”“行为规约与导引”“促进发展”四点。“存在问题”,概括为“唯上意识下的课程专制”“利益驱动下的无序竞争”“课程之管理下的僵化与保守”“自下而上反馈机制的基本缺失”,由此,提出了“追求民主:学校课程组织与决策机制的建立”“鼓励创新,体现个性选择:学校课程开发与运作管理机制的创生”“关注弱势——学校课程反馈、评价与激励保障制度的生成”。

或许,这本书的读者定位,教师或中层,而制度建设的许多细节,并不是这一层面能左右的,所以作者写的很有分寸——尽管简单,但还是触到了问题的核心。

 

第八章,国内外鲜活灵动的课程实践

标题就十分明确:介绍国外的经验和案例。主要有:斯坦福大学的EPGY课程、托马斯·杰斐逊科技高中“推动人类进步”课程设计、英国公学的“全人格”课程、美国费米高能物理实验室的课程开发、绵阳东辰小学的家庭课程、南京五老村小学的电影课程。

【应该说这些案例是很有启发性的。】

 

第九章,课程开发的误区、问题和发展走势

“对课程开发的误解”,对“校本课程就是一所学校闭门造车、单打独斗”“校本课程门类越多越好”“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编写教材或者不能编写教材”“校本课程一定要体现‘特色’与‘原创’”“校本课程就是地方文化课程”等五大误解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课程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概括为“盲目跟风、功利主义”“只有部分学校‘精英’参与”“无根式叠加”“碎片化无序”“成人式独白”“换汤不换药”“文本式僵化”“课程开发手段、模式落后”等八大问题。

“学校课程开发的阶段特点”,作者概括为“自主发展意识的唤醒与广泛探索和实践”“理性反思,多元主体和灵活多样机制的引入”“专业化发展阶段,‘质量’‘公平’‘共享’成为核心话题”。

“课程开发的文化走向”,从未来的趋势,指出“社会发展从一元化走向多元文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层动因”“亚文化进入学校课程体系,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发声’”“对上负责的‘谄媚文化’与主动发展的‘自觉文化’的冲突”“从学科隔阂‘封闭’文化走向兼收并蓄的‘杂学’文化”。

这一章,似乎有点“提纲挈领”的特征,对所涉及的问题,“点到但不深入”——这倒是不错。或许,有些问题解决并不容易。不过,多少年了,对于“课改”的问题、误区,有讨论的,但很少——这与我们这个国度的大文化背景有关呢。】

 

全书读完,整体印象是:成败各半,似乎与作者的定位有点关系——此类书或许会“吃力不讨好”,毕竟,不同的读者,都会有一种“吃不饱”的感觉——不过,作为“入门”还是很有意思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