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力量——学校课程规划、设计与实施》札记(上)
(2019-06-10 15:51:54)| 分类: 阅读痕迹 |
《课程的力量——学校课程规划、设计与实施》
(万伟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17年1月版)。
第一章,课程的力量:创造可能的未来。
本章带有“梳理”既有的“课程理论”的意思。
“课程概念的发展和变迁”,对业已形成的三类“课程定义”做了梳理,指出“课程是学科知识的总和”,反映了社会对知识的推崇;“课程是一种计划或学习的方案”,强调的是承认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一种规划;“课程是一种经验”,关注的重点已经影响学生。这三种观点,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反映着社会变迁乃至于人们观念的变化。当前“课程定义”依旧在发展,其趋势表现为:从强调内容转向强调学习者经验;从强调目标计划转向强调过程;从强调教材转向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整合;从强调“显性课程”转向“显性与隐性并重”;从强调“实际课程”向“实际与空无课程”并重;从只强调学校转向“校内外”并重。
“今日的课程改变明日的世界”、“课程:唤醒学生的潜能”“课程与教学的相互粘连”三节,分别从三个方面对“课程”的作用和功能进行了梳理。作者用“乔布斯的故事”和“近代中国教育的追赶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课程的追赶”说明了“今日课程与明日世界”的关系。作者以“兴趣班为何受重视”的视角,讲述了“课程的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作者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两者的粘连和不可分割性。
“七大课程经典理论”和“融合的课程观”,则用鸟瞰的方式,对不同课程观融合以及未来发展,做了展望。“七大课程观”系指“搏比特、查特斯的活动分析法”“泰勒的泰勒原理”“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观”“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观”“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派那的概念重建主义”“多尔的后现代主义”。作者指出,这些课程理论的发展有一条“隐隐约约的线索”,这就是“关注科学技术和成人社会目标要求和学科结构”向“关注教师学生的地位”,再进一步向“关注人的地位、差异以及相互理解对话”的转变,这些都反映到了我国的第八次课改之中。
【这一部分对“课程基本理论”的梳理和概括,倒也简明扼要。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课程的唤醒功能”——这是过去关注不够的。】
第二章,课程规划:一种编织的艺术。
“‘正确的做事’与‘做正确的事’”,属于“导言”的性质。作者从“课程管理体制”的变化,明确在“课程”上,“正确地做事”与“做正确的事”的区别。作者给出了“学校课程规划”的定义:“学校对本校实施的所有课程的开发、实施、组织、管理与评价的整体设计与安排”,主要是做好三件事:明确“学校课程愿景的设计”、“课程方案的设计”“课程组织制度的设计”。作者指出,要做好这件事,至少要考虑“社会要求”“人的发展”“学习本质”和“知识特点”这四个方面。接下去的四小节,就是沿着这个思路展开的。
“课程规划要考虑社会力量的影响”——照应“社会要求”,作者将“社会力量”分为“国家和国际层级”“地方社区层级”和“学校文化层级”,指出“站在世界的高度”具有“历史的长度”,是学校课程规划编制首先要考虑的。这一表现为“课程哲学”之中。
“课程规划要基于人的发展特点”——照应“人的发展”,作者认为“课程规划”要关注人的发展,应包括“个体差异的生物基础”“人的身体生长和发育”“智力发展与成就”“情感发展与培养”“文化与社会发展”等五个方面。为此,作者介绍了皮亚杰、埃里克森和柯尔伯格的理论。
“课程设计要引领学生展开有意义的学习”——照应“学习本质”,这一节,作者集中介绍了“学习金字塔理论”“SOLO分类评价与深度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PBL学习模式”和“学习风格理论”,作者认为,这些理论从不同是酵素,揭示了我国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足,因此,“课程设计”要注意不仅关注“学什么”,更要关注“用什么形式呈现、引导学生学习”,特别要注意“在呈现知识的时候,尽量联系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通过问题引入激发学生,考虑这些知识与学生当下生活和未来生活的联系,考虑如何通过课程的设计,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习的意义,从而爱上学习,寻求有意义的学习。”
“课程设计要兼顾不同类型的知识”——照应“知识特点”,作者主要介绍了“布鲁姆目标分类学”及“波兰尼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理论,指出:尽可能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知识类型,特别是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能帮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创新、学会做人的知识。
最后一节“课程规划是一种选择和放弃”,则又回到“规划”的本来立场。作者指出“每一所学校,学生所获得的知识都是不一样的。课程不仅要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什么时候学、怎么学、学什么、学多少的问题,这就涉及到课程规划问题。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学得不适当、不适时、不适合,也会造成意想不到的相反结果。”根据这一认识,作者对当前我国学校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讨论。
【这一部分的实质是梳理了“课程规划”必须考虑的问题,其实也包含了怎么设计怎么写的问题。按照我的理解,依旧属于“顶层设计”的范畴。】
这一章有点长,共九节,似乎不是在将“技术和策略”,但又似乎处处不离“技术与策略”。
“历史回眸:追问好的教育”。这里讨论的是“学校课程规划与设计”的前提——我到底要办怎样的教育?这个问题似乎是一个基本无解的问题。历史上不同的教育家哲学家都有不同的观点,作者介绍了怀特海、杜威、雅斯贝尔斯、皮亚杰的观点,并介绍了陶行知对燕子矶学校的介绍等——尽管没有给出答案,但是还是有点启发。
“文化寻根:课程愿景的生动勾勒”。作者指出“学校的课程规划首先是一个文化寻根的过程”,要“以百年的眼光、百年的角度思考教育,坚守教育规律,并在坚持教育规律的同时,坚持‘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并在这个基础上,“具有敏锐的战略眼光,在学校传统文化和教育积累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学校发展特点、学生发展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制定既立意高远,又符合现实发展需要,既有长远战略考虑,又清晰可操作的课程愿景。”
“素养奠基:国际课程的校本化”。作者讨论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必要性,并从“填补落差的过程”“课程的心理化改造”“从知识逻辑回归人的发展”“从整齐划一走向选择适应”四个方面,讨论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本要领——这应是“学校课程开发”重要放方面。
“整体架构:课程结构的‘大手术’”。讨论“课程结构”的问题,作者把课程结构定义为“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作者归纳了当前课程结构存在的“经验类活动类课程不足”“选择性不够”“灌输类课程多”“缺乏开放性”“相对稳定与滞后”等问题。然后对“课程的基本类型”做了梳理,主要是“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最后,作者讨论了如何设计“课程结构”的问题:其一,灵活运用各种课程范畴,整体绘制课程结构地图;其二,将课程规划的重点放在学生素质结构优化上;其三,课程结构的设计要灵活而富有弹性,体现扬长避短;其四,课程范畴之间的交叉是不可完全避免的。
“教学变革:唤醒学生的课程‘自主’”。主要讨论的是“课程实施——教学”的问题,作者认为,没有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仍然处以被动接受的地位,他们不肯能认识到这些课程的意义,对学生而言,只能增加负担——所以,让学生“自主”很重要。
“规范循序:体现‘精神核心’的技术”。作者梳理了“课程开发的流程”:背景分析、需求评估、目标厘定、结构门类设计、实施与评价建议、保障措施。具体的技术,介绍了SWOT分析技术、学生家长教师需求评估技术、集体审议技术、编制课程纲要等四项。
“浸润:清理文化死角”。从“环境建设——学校的名片”“制度建设——影响价值观的隐性课程”“常规活动与琐事——学会做事的经验课程”“清理文化死角——改造隐性课程”展开。
“课程留白:释放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从适当留白,以激发学生的热情进行了讨论。
“修剪评价:构建活化的课程体系”,主要谈的是评价问题,让评价成为促进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这一章,有点不上不下:说是“理论思考”吧,有没有将深讲透;说是“操作指导”吧,有限的迷迷糊糊。看来,并不成功。其实,作者所要讲的,我们都清楚——上次在虹实验的讲课的准备时,我已经整理过了——自信讲的肯定不会本书、本章差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