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线老师谈科研》笔记
(2018-09-22 07:37:50)分类: 阅读痕迹 |
《与一线老师谈科研》
(苏忱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8月版):
本书作者是长期担任上海教育系统科研组织工作的“老领导”,本书的文稿,大部分是在《上海教育》等媒体发表过,但集中成书,还是很有意思的——至少作为一本“一线老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入门书,值得推荐——即使我这个自称从事教育科研几十年的“老兵”,读了也很有启发。
全书一共十三讲,按照“学校教育科研”的基本流程,大致可分为“准备篇”、“实施篇”、“推广篇”。四篇“附录”则带有提高的意义。
“准备篇”包括第一到第五讲。
第一、二讲带有务虚的特点。第一讲,首先用给“教育科研”下了“帮助人们了解教育本质,了解教育与人相互关系的一门学问”的定义,并用“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以“科学的方法作支撑”,是一个“从思考问题直至认识问题或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揭示了它的内涵。第二讲从批评当前学校“教育科研”存在“鸡同鸭讲”现象入手,以“避免同质化”为导向,指出:“教育科研”的课题,大致有:回答“是什么”“为什么”为目标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回答“干什么”“可能性”为目标的“应用研究”;以回答“怎么干”、“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开发研究”。作者认为:一线老师的研究,还是应该“以解决问题为主的微观研究”为主,这样就有可能避免“同质化”。
第三、四讲是研究的“正式起步”。第三讲,主题是“学会搜寻资料”,这是任何一项研究起步阶段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检索搜寻,不仅掌握必需的知识、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起点。作者比较详尽的介绍了这一工作的要领。第四讲,“选择研究课题”,作者强调“课题来自问题”,当一个真实问题,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实施的可能性”“用一种或几种科学方法有可能找到明确答案”时,他就成为了“课题”。作者对“课题来源”、“如何选定”等做了要而不烦的介绍。
第五讲,“设计课题方案”,是“准备工作”完成的最高标志。作者对“课题方案”的界定是“课题研究正式启动之前对整个研究活动的目标、内容、实施程序、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进行规划与部署的关键性工作”。作者梳理了三大环节:“起一个好题目”——明确: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明确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明确:理论和实践上研究的必要性、前人已经研究的程度、还需解决的问题;“明确研究目标”——明确: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目标和工作目标、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本书的“实施篇”,大致包括六、七、八、九、十等五章。从标题上看,作者似乎在介绍若干研究成果的文稿撰写,但事实上,作者是借这些类型“成果”,具体介绍具体的“科研方法”。诚如作者提到的:“科研方法的正确引用语准确表达,既是判断研究方案成熟度的重要标志,也决定着课题研究目标的最终达成”。作者告诉我们,“一线教师教育研究最常采用的方法是‘三法’‘两工具’”——教育经验总结、教育调查、教育实验三方法以及教育统计、教育测量与评价俩工具。作者随后的文章就是以此展开的。
第六讲“如何让教育经验总结更科学,更有影响力”,谈的是“教育经验总结”。作者分析了此类方法的四大优点:自然状态、具体实践、具体事例、有利借鉴;也指出了局限性:无法重复、过程较粗、说服力不强。在这个基础上,作者梳理了“教育经验总结”的三个层次:具体经验总结—一般经验总结—科学经验总结,并对如何提升此类研究方法和成果的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一,判别经验,对结果进行评鉴,根据“新鲜的经验”“成功的经验”“稳定的经验”确定总结的方式。其二,落实总结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其三,总结提炼,促使经验上升为理论,具体步骤:分门别类整理,删繁就简—理清观点,经验主体化—寻求规律,揭示事实间的内在联系。
第七讲“如何开展教育调查”,谈的是“教育调查”,作者简单给出定义后,也对其优势和局限做了分析:优势在于可以保持“自然状态”,也可以解决“不可重复”的问题,局限则在于只能说明“关联”,难以说明“因果”。作者从“教育调查”的类别着手,讨论了不同类型的教育调查的特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给出了“教育调查的基本步骤”:确定课题、制订计划—实施调查涉及收集和整理材料—撰写调查报告。
第八讲“如何做教育实验”,谈的是是“教育实验”,作者指出,教育实验,有比较严格规范要求,需要“控制相关变量和实验条件”“进行因果分析”“相同条件下的可重复性”,现实生活中,要全面、严格做到这些,所以,教师研究时,采用到更多的是“准实验”。教育实验,分为单组、等组、轮组等三类。此类方法,要注意“确定实验课题,提出实验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对各项变量做出界定,并给出实验条件准备”。
第九讲“用行动研究弥补研究与应用之间的脱节”,作者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兴起的“质性研究”的特点,并以目前学校已经常用的“行动研究”为例,做了介绍和讨论。作者认为,“行动研究”特点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研究与应用结合”“在真实环境中探索问题解决”“注意合作团队的互相配合”等四个方面,并且给出了“发现问题”“界定并分析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行动研究计划”“不断修正问题,调整计划”的研究步骤。
第十讲“如何撰写科研报告”,从“科研报告”是“一项或一个阶段研究工作即将结束时,将研究结果公之于世的一种是书面表达形式”的界定出发,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来考虑。研究报告,可以有多种类型,以教师研究为例,可以有:经验总结和实践反思类、调查报告观察类、实验类、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类等,作者告诉我们:“无论哪种研究报告。都应该包括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研究结论等基本方面”。作者给出了最常见的一种“基本结构”:题目+署名+引论或引言(问题提出或意义)+主论(方法要点、效果与分析+问题讨论)+结论+附录(基本工具、原始材料、文献资料)。在撰写中,强调三点:拟定提纲、注意情报资料的利用、处理好数据与文字、典型性与普遍性的关系。
本书的“推广篇”,大致包括第十一、十二、十三讲。
第十一讲,“如何结题”。作者从“结题工作的意义”谈起,作者用“对整个研究工作价值的基本判定”“对研究人员工作成果的全面评估”“对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和“沟通信息的重要渠道”概括。这里,作者介绍了“判定成果价值”的三个要求:通过科研活动取得、有意义并获得肯定性结论、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关联性。接着作者介绍了“三种方式”:检测鉴定结题、验收结题、专家同行评议结题。在解题过程中“研究者”“管理者”“评议专家”三类人要各司其职。
第十二讲,“如何更好地展现教育科研成果”。作者从“不同类别的研究,成果呈现不尽相同”“教学成果奖的设置给一线教师带来的困惑”和“重点注意相关内容的表述”三个方面展开。
第十三讲,“如何应用和推广教育科研成果”,在前几节的讨论的基础上分“价值”“应注意的问题和环节”两发面展开。
【相对于前两部分,这一部分确实有点仓促——尽管“要领”似乎都有,但又都欲言又止。其实,对于基层学校而言,最后这几个环节,十分重要,但也往往束手无策的。应该说:“结题”是基础、“呈现”是过程、“推广”是目的。但是,现在大部分的“课题”,一旦“结题”最多“呈现”也就彻底结束了——其实这里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可惜未及展开。】
【正文部分读完。作为一本“普及型”的书,写的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我都可以想象:一个初涉“教育科研”的学校老师,可以拿着书,“依样画葫芦”,也能大致完成一个“课题研究”。但,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在一些关键点,本书还是有点“浅”,也可能会觉得做不下去——但我觉得,这或许是有点“恰到好处”——因为“师傅领进门”之后,就需要通过自身的体验去学习、领悟了。】
本书的“附录”部分,收录了作者对四篇文章。
《教育科学研究如何走出高原》一文,写于2001年。文章针对当时上海教育科研的“高原现象”,以叶澜主持的“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为例,提出了“走出高原”要注意的四个问题:“提倡科学研究,深入教育实践,反对经院式的‘坐而论道’”;“倡导长周期的实践探索,反对蜻蜓点水似的‘浅尝辄止’”;“倡导理论与实践两支队伍完全融合,反对貌合神离的各有所图”。【三点,切中要害!但根据我长期的经验,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除了基层学校、研究人员自身存在的急功近利等问题外,与上级科研管理部门不当要求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对于基层学校,课题的审批、项目的实施,时间要求都“短期化”,最多也是2-3年,不坐而论道、不浅尝辄止,又能怎么办呢?】
《再论教育科研如何走出高原》一文,写于2002年。文章的副标题是“兼论中小学教师科研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显然,作者注目于“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
作者谈了三个问题:
第一,“研究要有正确定位”——应侧重于“运用或引用科学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去解决日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教育理论与方法进行验证、检验、批判或修复”,因此,应定位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应该以学校本为的“微观问题”为主。
第二,“要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每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其价值,但重要的问题是两个:其一,运用的研究方法是否适当;其二,方法的运用过程是否完整科学”——然而,现实生活中,“研究方法”大部分只是贴标签,许多主持科研的骨干,并不了解这些方法分操作要领,因而,能有效地用来研究,自然大打折扣。
第三,“评价质量重在看实效、看过程”——要联系“定位”,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和评价。
【三点,特别看重的是第二点,讲的到位!现在也经常“指导课题”,但对这些课题中的“研究方法”一栏,总觉得不满意,但那一时也说不出具体点意见和建议,作者对两条标准很有用,值得关注。】
《教育要做真科研》一文,写于2006年。文章的副标题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主要是三个问题:“研究要选真问题”“研究要用真方法”“研究要呈现真成果”。大致一看,与前面两篇基本相同。这里,作者针对中小学“选题”上的“套用新概念叙述旧话题的‘装潢式’”“摘取领导讲话或报刊某一观点紧跟形势的‘脸谱式’”“盲目套用外国理论不顾中国语境和本校实际的‘舶来式’”“低水平重复的‘跟风式’”等问题,提出了“真问题”的界定:“针对一线教育工作者而言,就是这一问题确实存在于自己身边,跟自己的工作与实践紧密相连,既感到困惑又希望通过研究去解决的问题”。【这里对“选题”存在的问题和“真问题”界定,点到要害。但同样,在学校申报时,“真问题”未必能得到教科研部门的认同,而且还极有可能“雷同化”——这一点如何把握,有待研究。】
《关于建设市级教育科研基地的思考》,写于2000年,是对这一工作的来龙去脉的总结。
【附录也精彩,不过,这里似乎更是给从事“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和指导的任何部门看的,但对学校也不无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