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同志回忆小时候吃不饱的文章,述说当年饿肚子的感受,如何“偷”地瓜,玉米烧着吃的,为了填饱肚子;“偷”咸菜就水喝,抵御饿的折磨;“偷”瓜果解决饥饿的侵袭。趣事一大堆,看的掉眼泪。
说起“吃不饱”我就想起我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半大小子,吃死老子。”那时候十几岁的孩子正是吃不饱的年龄,副食品供应非常缺乏,一顿饭吃个一斤粮食很普遍。农村还能挖野菜,摘野果,摸鱼虾。城里的孩子只能忍着。现在孩子没有吃不饱的,反而是家长哄着吃,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提出一些无理要求,并且以“不答应,我就不给你吃饭。”作为恐吓。出现了不少小胖墩,甚至肥胖病。有不少人归咎于生活水平,更有人拿着这个说事。今天我就事论事拉拉这个吃不饱与吃不下。
七十年代,我们野外工作者都是四十多斤定量,最高的到了五十三斤。食堂的馒头、窝窝头都是四两一个。食堂是严禁盈利,每个月都盘点,有了节余分发给大家。我们在野外工作,由驻地供应我们副食品。因为我们出价高一点,又有上面文件,单位介绍信,肉、蛋、鸡及各种副食品确实比城市供应充实,比部队都富足。三天吃不到肉,职工就骂骂咧咧找领导。红烧肉,猪头肉,烧鸡都不是什么稀罕物。我们不能说肚子里没有油水吧,就是如此,还有一些职工定量不够吃。
七八年我们地质系统招收了一批职工子女,有的孩子说是十八岁,我们一看就知道充其量只有十四、五岁。只是都是一个单位的职工,大家就都睁只眼闭只眼装糊涂罢了。我身边来了位文文静静乖巧伶俐的小姑娘,看样子只有十三四岁,见人说话还脸红,非常讨人喜欢。一开始在食堂吃饭,她总是静静的吃完,自己默默的回宿舍。过了几天慢慢熟悉起来,我们几个女孩子就凑到一起吃饭。一天食堂吃猪肉大包子,一个人六两,我就招呼几个小姐妹到我宿舍吃,我那里准备了麻酱蒜泥,还有西红柿,黄瓜等好吃的。
那时候城市买不到的很多东西,农村里可以买到。农村里有推着车子换香油,麻酱的,没有芝麻,拿钱买也行。时间久了,记不很清,好像是香油九毛钱一斤,麻酱九毛钱两斤。我是从来不刻薄自己嘴,想吃就买。属于不会过日子的馋丫头。我看那个小姑娘蘸着麻酱蒜泥,风扫残云般的把六个包子都吃了,我一个包子还没有吃掉半个。看她应该没有吃饱,就把我的包子给她四个,告诉她:“我饭量小,吃不了,请你帮帮忙,别放坏了。”她一开始还推让,后来大家都这样说,她也就接过去吃了。这样一斤包子下肚,她应该吃饱了吧。我问她:“饱了吗?”她腼腆的点点头。几个小姐妹有意逗她:“我这里还有二个,你一块帮助解决解决吧。”“我的也吃不完,你也帮帮我。”“我的也剩下了,不行就丢掉吧。”她一听赶紧说:“别别,这么好吃的包子,可别糟蹋了。”她接过来都吃了。看的我是目瞪口呆,算了算一共一斤六两肉包子。我真怕她撑出个好歹,让她起来走走。她笑了说;“没事,再吃几个也没有问题。”
吃完肉包子,大家嘻嘻哈哈又洗了一盆西红柿,一人一个拿着吃起来,我怕小姑娘吃出毛病,小心的说:“你多拿几个,带回去慢慢吃,喝点水吧。”小姑娘一个劲摇头,接着拿起西红柿也吃了下去。我好像明白了,她原来一直都是处于吃不饱的境地。可也别说人家“吃不饱”这个小姑娘来的时候个头还不到我耳朵,一年就窜的与我齐平。孩子在窜个头的时候需要充分的营养,就如同庄稼拔节需要肥料一样。吃不饱也就不奇怪了。
我单位有一位小伙子,到同事家吃饭,一个人吃了三盖帘猪肉饺子,几乎是人家一家五人的饭,回来还说没吃饱,只是不好意思再吃,看人家只还有一盖帘多一点水饺,就马马虎虎凑付吧。那时候的人很多都有吃不饱的感觉。农村孩子可以说是肚子里没有油水,我们这些同事真不能说肚子空。不过这些吃不饱的同事工作起来那可是一个赛一个,一天近百里的山路,还背着仪器,跑的那个快啊,我这个吃不了的被远远甩在后面。一个二百多斤的铁家伙,人家扛起来就走,还不来大口喘气的。
我平时买饭总多买一点,让她们帮助解决解决“困难”。那时候女孩子一个月十来块钱的饭票还有结余,我是一个月十五块钱还不够。她们舍不得买的红烧肉,咸鸡蛋我就多买点,吃不了就请她们“帮助”。工作起来人家也总是把最轻的工作让给我。只要她们看我吃力的扛钻杆,马上就抢过去,让我去拿两个钻头就行。爬山时也是他们抢着扛仪器,设备,让我背着自己的水壶跟着。这也是同事之间的互相帮助吧。
现在的孩子确实没有吃不饱的体验,可现在的孩子那个能跑几十里路去看场电影,那个能拉着一地排车几百斤的东西走十几里路,就是一天能在太阳下坐坐的时间都非常有限。天天不是上课,就是做题,唯一的自由活动也就是坐在沙发上,或者躺在床上刷刷手机。军训跑步能晕倒在操场上,送到医院抢救。这难道就是生活水平提高了的结果吗?以前农村孩子放学后不是割草喂兔子,就是拾柴火。;不是下河摸鱼,就是到地里逮蚂蚱、捉蝈蝈改善生活;不是挑水喂猪,就是扫院子做饭。城市孩子放学后砸石子,糊火柴盒,拉套子,做饭,别说玩,就是写作业都要挤时间,或者背着弟弟妹妹写。就是过年过节好不容易有点时间,也没有一个窝在家里,男孩子凑到一起斗鸡,滚铁环,抽老牛,打嘎嘎。女孩子跳绳,跳房,跳皮筋,踢毽子。那时候的孩子是在劳动中成长,运动中获取幸福。现在的孩子是埋在书本题海里生活,考试中争取成就。运动量大了,胃口自然就会好。胃口打开,消化功能好了,就会有饿的感觉。不活动,胃口就打不开,吃什么也感到没有滋味。如果遇到解不开的题,还会焦虑,狂躁,忧郁。自然也就没有食欲,当然不会有饿感。
都说现在孩子营养过剩,才出现小胖墩,肥胖症。我怎么觉得是孩子缺乏营养。首先接受阳光少,很多营养无法转换成人体的必须物资。再次是现在很多食品本身就缺乏必须的营养。就如同一个笑话里说的:猪看到有人买猪骨头煮汤补钙,猪都哈哈笑,诙谐说:“我这还缺钙,站立都困难,还能给你们补钙。别拿着鸡毛当令箭,自己骗自己。”当人吃进的食品无法全部有次序的转变,就只能堆积成垃圾,存在身体里,造成各种病态。还有就是以前的食品都是老天爷赐给,吸收天地精华自然生长出来。现在的食品是加入了很多科技狠货催出来的,科技狠货能催的粮食增长,家畜家禽肥胖,难道就不能间接催的小孩子长的快,成为肥胖症吗。听说现在还有一种科技产品叫“饱腹剂”主要是自助餐需要。如果肚子里有了这种科技成分,还能有“饿”的感觉吗?
我记得有句话:“要想孩子安,三分饥与寒。”就是孩子不能吃十分饱。还有的说有饥饿感的人才生病少。不知道这有没有科学道理,但是五六十年代吃不饱的孩子确实比现在吃不了的孩子体质好,生病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