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孤独不一定要别人陪

标签:
心理学孤独教育 |
分类: 成长 |

首先,孤独可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这当中有人格因素,也有环境因素或年龄因素。就人格因素而言,
由此,孤独可以分成人格性孤独,适应性孤独和成长性孤独。人格性孤独的人未必会感觉不好,他们可能很享受这样一种孤独,如著名科学家牛顿和爱因斯坦就属于这类人,他们需要孤独来完成大业。适应性孤独的人因为遭受重大灾难或磨难而变得孤独,孤独会导致他们回避社会,逃避现实,这是很可怕的,需要积极面对。如北宋词人苏东坡,面对流放的孤独与郁闷,他在写作中寻得了极大的满足与释放。成长性孤独是因为人上了年纪后,会逐渐失去了过去所熟悉的环境,心理上也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如,唐明皇在“安史之乱”后,不仅失去了爱妃杨玉环,还失去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他的太上皇日子是在孤独中度过的,充满了惆怅和抑郁。
心理学家埃普利在报告后指出:“有时排解寂寞很简单,只需群居、养个宠物、留着幼时的小物件或有所信仰。”其中,群居自不必多言,要多和人交流,如去邻居家串门、多参加小区组织的活动。而留着儿时的小物件和养宠物也不难理解。因为人们在孤独时,会通过宠物、小玩意来填补精神上的空缺。如研究者之一、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卡乔波说,汤姆·汉克斯在电影《荒岛余生》中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佐证。当他在岛上与世隔绝时,为了排遣自己的孤独感,他将排球视为朋友,还给它取名“威尔逊”。而且他们会对这些物件“倾诉”,视他们为知心朋友。此外,信仰也有助于排遣寂寞。一则是信仰本身让人的精神有所寄托,二则是信仰让人有个固定的社交群体,彼此之间能心灵沟通。
文摘自蓝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