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人生“默言”:悠着点,慢着点

标签:
心理学莫言孤独慢生活教育 |
分类: 成长 |
导读:一位笔名叫莫言的人实践了人生的“默言”,在孤独与沉寂中证实了人生可能的广阔与深邃。学会孤独,正是普遍浮躁、喧闹、急功近利的当代人最最缺乏的。正如莫言所坦言,健康生活其实应该很简单,要“悠着点,慢着点”。

莫言坦言:健康生活“悠着点,慢着点”
一位笔名叫莫言的人实践了人生的“默言”,在孤独与沉寂中证实了人生可能的广阔与深邃。学会孤独,正是普遍浮躁、喧闹、急功近利的当代人最最缺乏的。正如莫言所坦言,健康生活其实应该很简单,要“悠着点,慢着点”。
莫言就是这么享受着生活的:“一把紫砂壶,二两明前茶。独坐一斗阁,思绪到天涯”。他在山东高密的家不过只有一百多平方米,为了不影响一岁多的外孙女休息,他将卧房搬到了屋顶小阁楼,取名“一斗阁”,写作睡觉都在这里头,一方斗室非常狭窄,莫言却甘之如饴。
莫言也是这么写作的。他是迄今仍坚持用手写作的作家之一。台湾有学者称这种写作方式是“最后的恐龙”。莫言自认为代表作的《生死疲劳》,50万字的初稿就是手写的,仅43天就一气呵成。但是他说,小说的构思和素材积累却经历了几十年沉寂的岁月。
曾是解放军艺术学院默默无闻的学员莫言,每天晚上等大家都睡了,就搬来一张铁腿小课桌,独自在水房里,顶着一个60瓦的灯泡写小说。惊动文坛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就产生于此。
这种生活态度源自于莫言的成长经历。小学5年级他因“文革”辍学回家务农,因为家庭成分的原因,少年莫言一直遭受着排斥、侮辱和伤害,被饥饿、孤独、恐惧所包围。慢慢地,牛倌莫言享受到了孤寂的快乐。他从牛背上仰望蓝天、白云、飞鸟,俯看青草、蚂蚱、蚂蚁,整个旷野里只有他一个人。
他的文史启蒙也非常简单,是一套5册的《国学通史简编》。当时莫言家徒四壁,这是他苦苦恳求母亲,求来了5元钱,从急需用钱的邻居手里买的。这套书被莫言从牛背上背到后来的部队里,在孤寂与守望之中,不知他拜读、领略了多少遍。
莫言的灵魂一直走在“极少有人去的地方”。他说自己能得奖是因为“对人性最纯真的认识”。获奖前一个月,他就将自己闭关,手机每天只开5分钟。获奖后,他称自己以后依然“要到没有路的地方走走”。
正是这种孤独与沉寂给了莫言生活的浑厚与自信。2005年,莫言带着一个记者代表团赴日本北海道访问,备礼品时求名家的字未果且要价颇高,从此将莫言逼上了书法之路,他练就了用左手写毛笔字的书法风格。
他13日在腾讯微博的微访谈中说:写作过程就是一个快乐与痛苦交织的过程,写作既是脑力也是体力的很大消耗,尤其是长篇小说,所以作家首先还是应该有个健康的体魄。
他认为人的健康可以分为“身体、心理、灵魂”三个层次,心理和灵魂的健康非常重要。
微访谈中,他说:我的获奖确实会有些短期效应,但很快就会过去,因为文学创作不是运动,它是高度个体化的、个性化的劳动,作家应该安静地思考、工作,任何热闹都是短暂的。
而与之相反的是,现代社会就像是一片喧嚣的海,很多人都浮在上面,大家都在拼命地往前刨,根本静不下来,慢不下来,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做到潜下深海,享受着虽然孤独、沉寂但却更为广阔、更为丰饶的空间和营养。
自称“最喜欢吃土豆”的莫言在博客里写道:“如今,食物的过剩使人们失去了吃的滋味,但当人们身处沙漠中时,就会明白水和食物比黄金钻石更珍贵……人类对于财富、科技、权势的贪欲,也让生活丧失了许多情趣,并充满了危机”,生活应该很简单,要“悠着点,慢着点”,保持饥饿感,也许人们就会对生活的感受更敏锐,触觉更鲜明。
快时代,如何才能慢生活
面对后危机时代如何寻找心理的突破,面对压力与复杂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定
1、慢餐饮
城市的快节奏正以生产力的名义扭曲我们的生命和环境,我们要以慢慢吃为开始,放慢快节奏的生活。慢生活的第一要义就是慢餐饮,换言之,美妙慢之旅,由唇齿间开始。慢慢吃,这是慢一族最显著的行为主义。
所谓的慢餐运动是为了唤醒人们遭快餐催眠的味觉,提倡回归对食物及用餐环境品质的要求,主调不过是“来,慢慢吃吧,没有太特别的事情要赶的”。既然美妙的生活开始于缓慢的吃法,习惯了快速度的我们该怎样在平日里培养慢餐态度?比如适当调整一下生活习惯,提早20分钟起床准备早餐,至少为自己煎一个鸡蛋、调制一杯新鲜果汁。与自己约定12点准时去吃午餐,因为上午没做完的工作下午还可以继续做。
2、慢睡眠
睡眠好的人不是没有烦恼,只是他们懂得放弃,最起码要放弃一晚,等到明天再想。所以,在我们决定睡觉的那一刻,没有人可以打扰我们的美梦。慢生活的推崇者总能慢条斯理地入睡,一夜安眠,第二天醒来,容光焕发、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中,睡出了情趣,睡出了健康。
3、慢工作
这代表了一种更为自由、开放、弹性的工作方式。尽管还要为工作和业务拼搏,但可以把努力工作当作一件很愉快的事。很多自以为看起来很苦的事情慢下来欣赏,也是很美的。
也许有人会迷惑不解,工作怎么可以慢呢?现代化的工作节奏的确是“慢”的大敌,但是你可以用更自由、更开放、更弹性的工作方式来对待,让工作更有计划性,避免很多重复性的工作,让自己工作着,快乐着。
4、慢读书
对于好书的兴趣,一如对于各色美味。善待自己的生命,也用心守候着自己灵魂的家园。
5、慢运动
运动对于一般人而言,享受的是过程,而不是目的或者结果,我们运动的标准不是速度快了多少,也不是肌肉又增强了几分,我们的目的是使自己更健康、更快乐。对于平时疏于运动的都市人来说,高强度的运动可能反而对自己的身体有害,而慢运动才能真正提高生活品质,带来健康。那种形式上的慢速度、慢动作,所带来的是内心本质加速度的放缓。柔韧、平衡、放松才是现代都市生活中最佳也是最快乐的运动方式。
6、慢休闲
无论跑到哪一个城市,就如回到自己的家:黄昏走到街市买菜,在住处周遭闲逛,不带任何东西两手空空、潇洒走过。这样的旅游绝对比“到达、拍照、话题”这样的模式要痛快。休闲是什么?就是身体和灵魂放松,让平时劳碌的身体停歇,让紧张的神经彻底放松,让浮躁的心态沉淀下来。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就够了,至于形式可以随心所欲。
7、慢音乐
8、慢社交
职场如江湖,算计别人不如修炼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反而可以轻松打通人脉,以四两拨千斤。即使在职场上,主张慢社交的人也总是不温不火,不慌不忙。在他们眼里,职场中的人际关系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主张快社交的人往往主动出击,为自己假想了很多危机,时时处于“备战”状态准备扑火,而主张慢社交的人却总是坚信,练好内功是根本,因此他们不做小动作,只是本分地做最好的自己,与人为善。
著名作家、诸多文学奖获得者昆德拉认为,“慢生活”是事业成功而又健康的关键,“慢生活”状态应该是每周一小休、每月一中休、每年一大休。慢,有时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安排好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也是一种对有限生命资源的保护和储备。著名“慢生活”倡导者卡尔·霍诺认为,“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生活节奏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慢生活”提醒人们不要透支健康去拼人生,强调节奏、有劳有逸、一张一弛,做事计划性强一些,清理不必要的应酬,提高生活效率。
放慢生活节奏,也许会损失金钱,却丰富了生命。太过实际、看重金钱的人,永远只会被生活所累,却看不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最后,引用亨利·大卫·梭罗的一句话:“如果我们发现自己难以抵御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引诱,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Simplify
心不杂,生活自然简单平和
心不急,生活自然风平浪静
心不乱,生活自然井然有序
心不冷,生活自然温馨和谐
文转载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