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产能三兄弟~

(2012-06-23 15:32:10)
标签:

健康

氨基酸

碳水化合物

分类: 人体的奥秘

http://s3/bmiddle/7f233f55tc31f3b81f9b2&690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能量形式,任何的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了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就没有生命的存在了。像光能、电能、核能都是能量中的一种。

那么人体的能量来自于哪里呢?

人体在生命活动中,都需要能量,如物质代谢的合成和分解反应、心脏跳动、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等,而这些能量来源于食物。人体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摄取食物,从中获得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经消化转变为化学能来维持人体的机能和运动。其中,营养物质中的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蛋白质被称为三大营养素,也被称为"产能三兄弟""产能三兄弟"在工作中主要分为吸能和放能两部分:

1.吸能。经消化转变成小分子的物质被吸收入血,这些小分子物质在一方面经过合成代谢构成机体组成成分或更新衰老的组织。而合成代谢需要供给能量,因此是吸能反应。

2.放能。经消化转变成小分子的物质,另一方面经过分解代谢释放出所蕴藏的化学能。这些化学能经过转化便成为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能量的来源,所以分解代谢是放能反应。

而机体在物质代谢的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则构成了整个能量代谢的过程。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三兄弟的发育成长。

A.老大—碳水化合物(55%~65%

机体所需能量的50%以上是由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提供的。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经消化产生葡萄糖被吸收后,一部分以糖原的形式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肌糖原是骨骼中随时可动用的储备能源,用来满足骨骼肌在工作的情况下的需要。肝糖原也是一种储备能源,储存量不大,主要用于维持血糖水平的相对稳定。

脑组织消耗的能量均来自碳水化合物的有氧条件下氧化,因而脑组织对缺氧非常敏感。同时,脑组织细胞贮存的糖原又极少,代谢消耗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血糖,所以脑功能对血糖有很大的依赖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倡导一定要吃早餐,而且早餐一定要配合吃点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才能让你的大脑条理更清晰、记忆力更好、工作效率更高!

B.老二—脂类 (20%~30%)

机体内的脂类分为组织脂质贮存脂质两部分。组织脂质主要包括胆固醇、磷脂等,是组织、细胞的组成部分,在人体饥饿时也不减少,但不能成为能源。贮存脂质主要是脂肪,也称甘油三酯或中性脂肪。在全部贮藏脂质中,脂肪约占98%。其中一部分来自食物的外源性脂肪;另一部分来自体内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转化城的内源性脂肪。脂肪含能量最高,是体内各种能源物质的主要贮存形式。脂肪的含量和身材几乎是成正比的,囤积太多的脂肪会引起肥胖和各种慢性疾病;太少会影响细胞膜的完整度和内脏的保护,严重还会引起内分泌失调!

C.老三—蛋白质(10%~15%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构成的,在机体蛋白质代谢中,也主要是利用氨基酸进行合成和分解代谢。体内氨基酸有两个来源,

一是来自食物蛋白质消化所产生的氨基酸,由小肠吸收入血;

二是在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组织、细胞蛋白质分解所产生的氨基酸。

这两部分氨基酸主要用于合成细胞成分以实现自我更新,也用于合成酶、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氨基酸在体内经过脱氨基作用或氨基转换,分解为非氮成分和氨基。其中非氮成分(a-酮酸)可以氧化供能;氨基则经过处理后主要由肾脏排出体外。

    人体在一般情况下主要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氧化供能。但如果机体所需能源物质供应不足,如长期不能进食或消耗量过大时,体内的糖原和贮存脂肪已大量消耗后,将依靠组织蛋白分解产生氨基酸来获得能量。例如长期不吃早餐的族群,糖类和脂类供应不上,就会

由蛋白质补充,这样就会影响到蛋白质修补身体组织的任务了。

     我们身体每天需要的能量都由这“三兄弟”提供,所以营养的膳食显得尤为重要,补充足量的营养素就是给三兄弟吃饱饭,吃饱饭才有力气干活呀!所以别用忙做借口,三餐不定时;别总想着骨感美,要了美丽丢了健康!只有健康的饮食才能濡养我们健康的身体,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有美好的生活哦!

 

【参考文献】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

                                原创博文,媒体转载请联系本人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胡雅男

                                  Email:hyn328@foxmail.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