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片深灰色的阴霾中到达爱尔兰的第二大城市科克。爱尔兰人常说“绝对不要为爱尔兰的天气道歉。”所以,在这场万物缥缈的白日梦中,就别去想那些影子都看不见的倾斜街道和糖果色房子了,就近看看路边的白腊树和红山茶将就下吧。
穿城而过的鹂河在这片雾霭中变成一条潮湿的碎布,也别去想河里那些耸动尾巴的小精灵了,就近看看公园里这尊三文鱼塑像凑合下吧。
神奇的是,刚从吞没一切的浓雾中逡巡至圣芬巴尔教堂,天就亮开了。上帝是要用蓝天白云来彰显这座教堂的美丽吗?
圣芬巴尔是科克的第一任主教,以他命名的这座教堂从1870年开始动工,直到20世纪才结束,无数高耸的大小尖塔秉承了13世纪法国哥特式建筑风格,其奢华繁复的程度在爱尔兰境内确属罕见。
铅笔型的凯尔特圆塔顶上一尊纯金的天使正在吹响号角。科克人相信,天使像掉落的那天,就是末日降临的那天。
用当地盛产的白色石灰岩砌成的外墙四角,有大量仿中世纪的驯兽浮雕;正门上方的圣徒和两侧的少女像活人一样缓缓地呼吸着,四周肃穆宁静。
教堂内殿更是富丽堂皇,廊柱、拱券、尖顶、玫瑰窗、红砂岩、大理石、马赛克;天花板上嵌着穿金戴彩的十二门徒,三层高窗上绘着流光溢彩的玻璃画,唱诗席上立着鳞次栉比的风琴管。
精雕细刻的红木告解室外,身着白袍的神父正和一位老伯亲切交谈。当地人心中,这儿永远是一片照看他们生活的,在一切不幸面前给予他们慰藉和力量的乐土。
距离科克城不远的河心小岛上,有一座建于1142年的凯尔城堡,它是爱尔兰最大的和保存最完好的城堡之一,现今存留的有主楼、雉堞、塔屋和防御工事。
经过城堡,沿波光璨灿的苏尔河岸步行两公里,来到建造于1810年的瑞士小屋。弯曲的芦苇屋顶,新颖的菱形墙体,奇形怪状的阳台,石膏仿木的烟囱,使小屋的外貌随着观赏角度的改变而改变。
1810年的爱尔兰还是英格兰的殖民地,这幢小屋是为英格兰贵族巴特勒家族而建的,因为它看起来像一个瑞士的木造农舍,老百姓便管它叫“瑞士小屋”。
这种外观质朴的平房起源于18世纪后期的“装饰运动”建筑风格,用于满足富裕的士绅渴望在特别设计的“普通农舍”里过“平凡”生活的幻想。想想看,连法国皇后都在凡尔赛宫和一帮吃饱了没事干的姐们装扮成农民和挤奶女工过家家哩,英国人当然不希望落后于时尚潮流咯。
一间看似普通的农场小屋选址非常严谨,它必须位于树木繁茂的森林间,造型一定要与周围景观完全融合,假装它天生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正门大厅呈钻石形状,为了炫“贫”,不暴露核桃木做成的地板和红木雕刻的螺旋楼梯,故意用蛛网般的树枝分叉图案,把这些昂贵的优质材料巧妙的遮盖起来,给人感觉却像是将室外的自然主题带进了室内。大厅后墙有一道供仆人使用的暗门,刚才我就是从这个入口走进隧道进入小屋的。
茶室是巴特勒家族招待客人的地方,家具是后来复制的。天花板上的竹子纹理,灵感亦来源于大自然;描绘土耳其风物的墙纸,是1816年由巴黎定制的手绘真迹。
1961年,巴特尔家族的最后一个直系后裔去世。
1985年,当地社区接管了小屋并进行修复。
1989年,小屋对公众开放,成为爱尔兰最上镜的景点之一。
为圣芬巴尔教堂,听爱尔兰音乐家恩雅用天使般的声音演绎“衷心祷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