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暑假应朋友之邀到柳州郊外小住,惊讶地发现这里的土地是红色的。语文课本说“永州之野产异蛇”,记得永州是靠近广西的,是这奇异的红土地才养出了“黑质而白章”的怪蛇吗?


从柳州到阳朔,住在朋友的朋友开的旅店,借了辆自行车,在雨中和一帮老外比车技,大家疯了一样一路狂笑,全然不顾浑身湿透。
买一顶广西人爱戴的竹斗笠,在雨中沿着泥泞小道爬上月亮山山顶。那时月亮山是路边的自然景观,没门,自然也不收门票。山顶除了一个天然溶洞之外,尚有一片荒坡野田。这溶洞也奇,山下看来是半月,越往上走越圆,待到山顶,已是满月。


与月亮山相隔不远的是大榕树,因电影《刘三姐》曾在此取景而成为著名景点。不过此树也确实不同一般,十七米高的巨冠阔如华盖,历经一千四百多年的风雨依旧挺拔苍劲,贴地横出的藤蔓足有一米粗,随风飘拂的气根活像老者的胡须。


大榕树一侧的小河叫金宝河,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有小孩划了竹排过来问“坐不坐?”我说“坐。不过得让我划”。
我的原创服装和斗笠还蛮配,冒充渔家女几可乱真,有游客跑过来求合影,小孩子呆呆地站一旁不知如何是好,朋友揶揄:合影可以,每位五毛。


金宝河对面是一座清幽的小村,村前有山,山壁有洞,故名“穿岩”。穿岩村鸡鸣犬吠,炊烟袅袅,有村民在家门前支一小摊,出售所谓“清朝银币”。金宝河四周奇峰环列,水光如银,江心有渔民在撒网,岸边有渔妇在捶衣,翠竹之间有牧童骑牛晃过。


这里所有的山峰都有名字,什么“八仙过海”、“书僮放牛”、“仙女下凡”,有的还像那么回事,有的根本牛头不对马嘴,一帮被导游忽悠的游客在此争抢合影地盘差点没打起来,倒让我们好笑了一回。


20元人民币取景其中。
这一年,阳朔的黄瓤西瓜1毛钱一斤。

现在再到阳朔,月亮山修了很好的大门和登山梯,大榕树也变成了“古榕公园”,总之所有的景点都得交钱就对了。
如果你不想凑热闹,仍然可以避开常规的旅游路线,拿一张牛皮纸印的手绘地图,沿阡陌纵横的田野徒步。

从月亮山到矮山的风景特别漂亮,灵山秀水在朦胧冬雾中宛如诗画。


自行车是此地最受欢迎的交通工具,要想玩得悠闲自在就不能跟团乘游轮看漓江。阳朔街头有许多自行车出租摊位,手续简单,分车的好坏,每天每辆租金5--10元不等。

从杨堤对面的浪石村开始骑行,这是漓江最美的一段,号称“十里画廊”,沿途两岸皆为峭壁,山势变化无穷。虽然冬天河水干枯,老天又阴沉着脸不肯放晴,所有景色都大打折扣,但是胜在那份清静。


自离开公路后一路骑行三小时,再没见到一个游客,田里只余一茬金黄的麦桩,重重叠叠的峰峦在薄雾中时隐时现,远处的甘蔗地里不时传出妇人悠长的歌声。


从拦河坝往前,路边长满带刺的荆棘,有的地方田埂又窄又烂,自行车骑不稳,只能推着走,但景色却格外清秀,青山如笋,溪流似镜,竹林摇曳,山川寂静。


俗称“小漓江”的遇龙河最适合随心所欲地乱逛,穿过逼仄的山间小道,峰回路转,视野豁然开朗。逢水便歇,遇桥则过,坦陈于田间小溪之上的是仙桂桥,这座样貌古拙的石拱桥建于1123年,在广西要属耄耋老人了。


遇龙桥建于1421年,它长达36米,高有9米,是广西最大的单孔石桥。石桥两岸是傍河而居的村落,土墙青瓦,鸡犬相闻。


建于明代的富里桥是阳朔最高的单拱石桥,虽埋藏在乡野深处少为人知,但其独特的外型却让人过目难忘,加上左右桥头皆有古树相伴,更衬出它孤芳自赏遗世独立的气质。


与火树银花的丽江相比,西街简直可说是门庭冷落了。早餐如果你不想老吃桂林米粉,可以来这里尝尝乱七八糟的西餐,老板们将菜单支在乐谱架上放路当中,召告路人自家的美食“好吃又便宜”。
“没有饭店”什么都有,早餐菜单是:煎双蛋、香蕉软饼、鲜榨果汁、蒸馏咖啡。

华灯初上,西街开始为愈夜愈兴奋的男女张灯结彩,酒吧餐厅顿时变身联合国:开店的是德国人、喝酒的是意大利人、拉琴的是俄罗斯人、给钱的是美国人。看稀奇的?自然是中国人啦。
这一年,阳朔有名的兴坪柚子6角一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