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起,又要晒老照片了。它们忠实地记录了流逝的生命,和岁月的容颜,虽经二次翻拍,效果很差,但凝视它们,还是不免心生感慨。岁月是把杀猪刀,明明好像昨天才发生的事情,一晃眼,中间的日子都去了哪儿?
此生第一次看见大海是在广西。那时,北海银滩还叫“北虎角”。午后的娇阳下,渔村安详,海涛汹涌。


那个七月的傍晚在北虎角干了一件疯狂的事:跟着小船夜航捕鱼。
远离陆地的大海深不可测变幻无常,我被颠得七荤八素。熬到后半夜,老船长边收网边满怀激情地指着地平线上的一个点,对处于半昏迷状态的我说:看,涠周岛!


正式踏上涠洲岛的土地,是知道这座风光旖旎的死火山岛为中国之最之后。记忆深刻的是岛上遍布仙人掌,果实如鸡蛋般大小,外绿内红,清甜可口。


广西大新县气候温暖,温润多雨,河流密集,号称小桂林。当时,这里尚待开发,游人罕至,比桂林清静许多。

明仕村凤竹摇曳,禾苗匝地,山环水绕,清逸俊朗。

这个号称“一江春水千幅画”的村子非常出世,农人荷锄,孩童放牧,生活一如既往的与世无争,国家一级风景区在他们眼里平凡如粗茶淡饭。

恩城河青山翠壑,秀木参天,水流清澈,竞相于秀。

除了村里的年青人自发集中起来为游客划竹排挣点外快,这里的旅游尚未开化,村头村尾皆无饭店,小卖部里只有单一的纯净水,你若问询,得到的回应多半是扭头羞涩逃走。听说大新县正与广州投资者商议旅游合作计划,目标是在三年之内,将年旅游人次由现在的三万提升到三十万。那时候,这片世外桃园必然已是面目全非,本分的村民也将不可避免地转换为油头滑脑的商人。

大新县硕龙镇与越南仅一江之隔,这片雨水丰沛之地,处于寂静与躁动的边缘:这边厢,奇山异石之间,归春河水静静流淌;不远处,“世界第二跨国大瀑布”吼声如雷。


经过一夜豪雨,德天瀑布分三叠从高达50多米的山崖上倾泻而下,浩浩荡荡的飞瀑,涌雪堆玉,声震数里。游人可以乘竹筏穿越界河,抵达越南景地的瀑布脚下,再沿滑腻的裸露岩石向上攀行,直到瀑布顶端和浦汤岛。

离开德天瀑布,归春河水势渐缓,形成浅滩,沿弯曲的石坝玉体横存。

金竹乡壮寨,山间公路刚刚落成,自然生态还没被无节制涌入的外乡人打乱,桑江两岸的青山翠竹间夹杂着壮家木楼,壮族人热情守礼,会用喷香的卤肉米粉和炭烤糍粑待客,至今想起来仍垂涎三尺。


沿桑江河逆流而上,在盘山小道上步行6公里,到达龙脊梯田的底部。


从山脚至山巅,梯田蜿蜒盘绕纠缠不休,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层叠错落,实是壮观。这项浩大的工程费工巨大,历史悠久,由壮民族的老祖宗从元代一直修到清代才形成如今的规模。现在的梯田产粮事小,审美事大,痴情的摄影家每年最少得来三次:一是早春二月,梯田注满雨水,银光闪闪不忍正视;二是三月插秧,新苗层层满目绿意;三是秋收之前,麦浪滚滚胜似游龙。


融水大苗山是苗族、瑶族和侗族人的共同聚居地,少数民族是天生的艺术家,民间娱乐丰富,干活时以歌舞驱赶疲劳,休憩时亦用歌舞打发时光,遇上大节日便有芦笙踩堂和拉帮对歌,故尔从早到晚寨里田间,笛声悠扬,歌声如诉。


三江侗族自治县,低山丘陵,森林茂密,因河谷纵横而桥梁交错,因雨水频繁而桥面设廊,名为“风雨桥”;光独峒乡就有风雨桥29座。

有河就有桥,有寨便有楼,独峒乡有鼓楼63座。鼓楼是有创意的侗族人发明的浪漫聚会场所,以高且直的杉木搭建而成,五到十二层不等,重檐翘角的外观隆重地描了五颜六彩。


程阳八寨,由八个连成一片的侗族山寨组成,有保存完好的侗族吊脚楼和传统服饰。花10元租一套侗族盛装,银质头饰有夸张的弯月造型,很沉。当地人很厚道,由得我穿戴着全套在田间地头乱窜,也不防万一居心叵测瞅缝开溜了呢。


程阳风雨桥是广西风雨桥中最出名的一个。这座建于1916年的木石结构大桥横跨林溪河,河中五个十多米高的大石墩支撑着三米多宽的杉木桥面,亭廊相连,飞檐高翘。最令人惊叹的是,如此伟岸的桥梁没费一钉一铆,所有衔接之处均为凿木对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