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谈移动互联网之“后向收费

(2008-11-01 21:50:00)
标签:

杂谈

    最近出差极为频繁,在周末才有时间继续移动互联网的话题,我力争在休假前写完这个系列,这样休假的时候就可以写小说或者寓言了。移动互联网的内容写了一小半,似乎关注的人越来越少了,对此我并不意外,也许过了两年之后再看这些内容,才会明白我今天说的话。一直以来习惯于此,所以也就见怪不怪了。刚才找曾经写过后向收费的博文,发现最早是去年6月底写的;顺带还看到自己去年秋天还曾经写过次贷,那时说金融衍生物“就像一只巨兽,一只被人类创造出来的巨兽,当他冲出人类控制的时候,就开始给他的创造者——人带来巨大的灾难。”同期还有一篇是在考察香港回来时,写了“假若明天来临”,谈竞争加剧之后过冬的问题,现在正在一一应验中。其实以前写了很多东西,还在我搜狐的主博上没有搬过来,也希望读者们有时间也看看我以前写的东西,也许对今天有用呢!

    前面分析移动互联网的思路是这样延展下去的:“3G时代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所以我们谈3G不应该只关注3G网络,而更要多地关注移动互联网,这就更凸显了研究移动互联网的价值。移动互联网不是简单地INTERNET IN MOBILE,而是从“INTERNET FOR MOBILE”的角度寻找合适的业务。在观念上,不能简单沿袭传统的精英理念,要充分思考互联网时代出现的“精英与草根文化的碰撞”现象,从中研究、体验、寻找草根特性和精英文化的优缺点。最终能实现“草根与精英的融合”的,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也就是3G时代)的胜利者。

    前面说了这么多业务假设,毕竟我的本行是业务支撑,所以还是要多谈谈业务支撑如何为3G时代的到来储备能力;其中首先要说的就是后向收费能力。去年6月底和11月中,分别就移动的12580和联通的某业务谈后向收费问题,应该说,过了一年的时间,很多观点和理解还是有效的。传统的电信运营商是向最终用户计费收费,因此业务支撑的重点是前向计费,对各种套餐、优惠和营销组合的适应能力,以及面向最终客户的客户关系管理(CRM)能力。而互联网业务要求具备的后向收费能力,电信运营商就有些缺乏了。还好,我们有老师可以教我们一些基础课,比如广电、SP,都做过一些后向收费;但是移动互联网如何进行后向收费,这就是一门专业课了,而且,这门课程博大精深,是要靠我们自己去摸索的。

    记得我写垃圾短信博文的时候,曾经引起一番网友们的争论,其中有一批网友说电视广告虽多,但可以通过换台来躲开;而移动电话的垃圾短信则无孔不入,必须让你受骚扰。另一个网友诙谐地驳道:“要换台容易,换一个没有垃圾广告的台却很难。”从这番争论可以看出:运营商要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即使做后向收费的业务,也是应该把满足用户需求、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个性化服务作为前提条件,而不能简单地将用户作为运营商挣钱的工具和筹码;另一方面,相对于群发性质的广播电视节目,要发挥移动电话的个性化优势,才能更充分地体现信息的价值,在满足用户信息服务需求的基础上获利。业务都强调个性化了,计费能力不更应充分体现个性化么?

    移动互联网时代后向的合作伙伴既是信息服务的资源,也是后向收费的客户,议价能力有强有弱,因此我们要不断强化面向合作伙伴的计费结算的灵活性,支持对合作伙伴的个性化结算策略。在2G时代业务支撑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储备,但对于后向收费的问题丝毫不可大意,因为这里面至少要考虑到三个问题:一是计费和结算的规则差异越来越大,计费模块和结算模块的分离也只是时间问题,因此不能简单地把面向前端客户的计费引擎就作为结算引擎;二是后向收费的计费规则与以往的前向计费规则也有差异,如果做过面向集团客户的计费,也许更能理解这种差异;三是虽说都是合作伙伴,但面向前端的渠道类合作伙伴与面向后端的供应商类合作伙伴,其管理流程、结算模型、技术架构、服务等级相互可借鉴的程度有多大,恐怕难以一时辨清。记得此问题我与“楼上老兄”大战了数十回合未分输赢,也许需要再过一段时间才能看清楚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