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点菜的,就只好自己做菜了。十八兄补充得很好,非对称管制应是对运营商给予区别对待的“立法”,而不应是区分对象去“执法”。在执法的时候,还是要做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否则如果执法不平等,就会使政策和法律失去尊严,再好的管制政策也将难以奏效。
没有咨询机构的支持,也没有与移动内部研究管制政策的同事们交流过,更不知道官方的说法和观点,我只是凭个人兴趣,从个人的角度,一句自己掌握的一些资料和历史,说说自己的理解,千万别把我的这些话当成移动的官方观点,即使有雷同,也纯熟巧合。
在众多的非对称管制政策中,先说牌照问题吧。这个问题之前是管制政策的焦点,前一篇博文中说的非对称中的方案二(把其他运营商的起跑位置前移,让他们先于优势企业启动)也谈的是这个问题。有的非对称管制政策,就是在颁发一些业务牌照或者业务许可给予时,对不同的运营商采取不同的时间和策略。早得到牌照的运营商可以获得先发优势,也可以从先发中获得第一桶金以及最丰厚的油脂,让新兴的运营商多得到一些这样的机会。
这种发展机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运营商之间的差距呢?我尝试着分析一下:
先看看好的因素。前面分析过了,先获得业务牌照和业务许可,是好机会。从电信行业的发展历史来看,移动在与联通的竞争中,这种先发优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固网一直没有正式的移动牌照,而牌照的限制被很多人认为是导致移动一家独大的根源。因此,拥有牌照意味着获得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条件,而先拥有牌照则意味着获得了先发的竞争优势。如果说业务牌照的影响力过大,那么部分业务的许可发放,也可以给运营商在业务创新方面设置一个相对不对称的环境,给新兴运营商提供发展空间。
再看看风险或者不利的因素。业务创新是有风险的,尤其以通信行业依托设备厂商、以产品为中心的业务创新居多,业务发展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从移动自身的发展和成长历程来看,移动话音之后的短信、梦网等都创造了商业神话,但在努力之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或者试用后放弃,失败的业务尝试和探索更多。换句话说,在商场上是否成功,是很难在产品设计和建设阶段能够完全预测准的。这是实实在在的风险。要想让业务开通,是需要前期真金白银的投入的。而且,很多业务是经过试用、推广、调整、再试用等多轮循环,最终找到合适的应用推广模式以及适用人群;而后来者可以少走弯路,创新的成本大大低于先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本优势PK先发优势的结果,往往是成本获胜。因此,在短期内,如果先发者不将产品创新转化为收益颇丰的业务,恐怕吃螃蟹就不是好事了。
那么市场上有多少业务、哪些业务值得我们去争夺先发优势呢?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谁能控制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河南准备上模拟移动电话,会有多少用户呢?当时郑州设计院是全国最专业,也最有经验的设计单位了,经过严谨的分析和大胆假设,郑州院拿出了个惊人的预测数字,认为2000年时,河南全省将有10000个手机用户,而实际没过多长时间,光郑州用户就以万户为单位进行统计了。不是郑州院保守,而是技术理论分析没有预见到用户对移动通信的需求以及国内经济的增长会如此狂飙。经历过2000年电信移动分家的同志都还记得,为什么大多数人不去移动?并非大家能力不强或者没有分析,而是担心移动的竞争激烈,以及未对移动通信行业增长有准确的认识。今天回头分析,我们可以找出种种理由和观点论证移动通信快速发展的必然性,可当时能有多少高手真的预见到了?反之,又有多少被大家认为一定发展起来的业务现在寂寂无声?那么,当我们没有那么多资源同时获得业务的先发优势时,我们选择哪个业务作为突破口?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靠话音和短信获取高额收益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的3G时代没有杀手级应用,有的只是长尾,是大量的小众业务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产品。运营商获得某一业务先发优势不一定能给自己真的带来丰厚的回报,相反,他很有可能是死在沙滩上的前浪,为后来跟进的运营商做试验。保守意味着等死,但创新也可能意味着找死。比别的运营商早获得牌照或者业务许可,确实获得了发展的机会,但只是机会,不一定能成功。如果头脑发热,恐怕会死得更快。
总之,对企业给予牌照和业务许可的优先权,确实给新兴企业的发展带来机会,但也意味着这些企业需要更多地在创新上投入,成本也相应增加,还需要承担业务设计的风险和市场预热的负担,并不是所有企业、所有业务都适用的。这种非对称管制政策,就象关老爷那柄八十二斤重的青龙偃月刀,有实力的使着顺手,如虎添翼;但要给个体弱的,即使不被刀压死,也可能还没耍开,就被对手斩于马下了。
非对称管制应是对运营商给予区别对待的“立法”,而不应是区分对象去“执法”。在执法的时候,还是要做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否则如果执法不平等,就会使政策和法律失去尊严,再好的管制政策也将难以奏效。
没有咨询机构的支持,也没有与移动内部研究管制政策的同事们交流过,更不知道官方的说法和观点,我只是凭个人兴趣,从个人的角度,一句自己掌握的一些资料和历史,说说自己的理解,千万别把我的这些话当成移动的官方观点,即使有雷同,也纯熟巧合。
在众多的非对称管制政策中,先说牌照问题吧。这个问题之前是管制政策的焦点,前一篇博文中说的非对称中的方案二(把其他运营商的起跑位置前移,让他们先于优势企业启动)也谈的是这个问题。有的非对称管制政策,就是在颁发一些业务牌照或者业务许可给予时,对不同的运营商采取不同的时间和策略。早得到牌照的运营商可以获得先发优势,也可以从先发中获得第一桶金以及最丰厚的油脂,让新兴的运营商多得到一些这样的机会。
这种发展机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运营商之间的差距呢?我尝试着分析一下:
先看看好的因素。前面分析过了,先获得业务牌照和业务许可,是好机会。从电信行业的发展历史来看,移动在与联通的竞争中,这种先发优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固网一直没有正式的移动牌照,而牌照的限制被很多人认为是导致移动一家独大的根源。因此,拥有牌照意味着获得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条件,而先拥有牌照则意味着获得了先发的竞争优势。如果说业务牌照的影响力过大,那么部分业务的许可发放,也可以给运营商在业务创新方面设置一个相对不对称的环境,给新兴运营商提供发展空间。
再看看风险或者不利的因素。业务创新是有风险的,尤其以通信行业依托设备厂商、以产品为中心的业务创新居多,业务发展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从移动自身的发展和成长历程来看,移动话音之后的短信、梦网等都创造了商业神话,但在努力之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或者试用后放弃,失败的业务尝试和探索更多。换句话说,在商场上是否成功,是很难在产品设计和建设阶段能够完全预测准的。这是实实在在的风险。要想让业务开通,是需要前期真金白银的投入的。而且,很多业务是经过试用、推广、调整、再试用等多轮循环,最终找到合适的应用推广模式以及适用人群;而后来者可以少走弯路,创新的成本大大低于先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本优势PK先发优势的结果,往往是成本获胜。因此,在短期内,如果先发者不将产品创新转化为收益颇丰的业务,恐怕吃螃蟹就不是好事了。
那么市场上有多少业务、哪些业务值得我们去争夺先发优势呢?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谁能控制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河南准备上模拟移动电话,会有多少用户呢?当时郑州设计院是全国最专业,也最有经验的设计单位了,经过严谨的分析和大胆假设,郑州院拿出了个惊人的预测数字,认为2000年时,河南全省将有10000个手机用户,而实际没过多长时间,光郑州用户就以万户为单位进行统计了。不是郑州院保守,而是技术理论分析没有预见到用户对移动通信的需求以及国内经济的增长会如此狂飙。经历过2000年电信移动分家的同志都还记得,为什么大多数人不去移动?并非大家能力不强或者没有分析,而是担心移动的竞争激烈,以及未对移动通信行业增长有准确的认识。今天回头分析,我们可以找出种种理由和观点论证移动通信快速发展的必然性,可当时能有多少高手真的预见到了?反之,又有多少被大家认为一定发展起来的业务现在寂寂无声?那么,当我们没有那么多资源同时获得业务的先发优势时,我们选择哪个业务作为突破口?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靠话音和短信获取高额收益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的3G时代没有杀手级应用,有的只是长尾,是大量的小众业务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产品。运营商获得某一业务先发优势不一定能给自己真的带来丰厚的回报,相反,他很有可能是死在沙滩上的前浪,为后来跟进的运营商做试验。保守意味着等死,但创新也可能意味着找死。比别的运营商早获得牌照或者业务许可,确实获得了发展的机会,但只是机会,不一定能成功。如果头脑发热,恐怕会死得更快。
总之,对企业给予牌照和业务许可的优先权,确实给新兴企业的发展带来机会,但也意味着这些企业需要更多地在创新上投入,成本也相应增加,还需要承担业务设计的风险和市场预热的负担,并不是所有企业、所有业务都适用的。这种非对称管制政策,就象关老爷那柄八十二斤重的青龙偃月刀,有实力的使着顺手,如虎添翼;但要给个体弱的,即使不被刀压死,也可能还没耍开,就被对手斩于马下了。
预告一下,下篇谈“资费管制政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