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宣布了,无异于引发了电信行业的地震,之所以说他是地震,不仅是因为其影响力,也因为他与地震预报有着类似的“短期不准长期准”的特征。网络上铺天盖地都是关于重组的博文了,就象几天前,网络上反思电信行业在救灾中表现和深度分析的博文已是铺天盖地。我不喜欢凑这个热闹,然后一则自己忙着抗灾没时间,二则也认为这种反思性的文章应放在头脑和心思冷静的时候再写。今天正好是灾后的“二七”,总要写点儿什么,以哀悼这次灾难中遇难的同胞。
拿来主义是很有效的,自己也看了那些反思的文章,虽然良莠不齐,但其中也不乏精品文章和新鲜的观点。我比较欣赏(这么说有些托大,见谅)的是杨培芳老师和付亮的一些观点。前者谈的是:反思最近十年,人们只把通信业当作赚钱机器,淡化了作为公共企业的重要社会功能;后者谈的是:新媒体时代的企业需快做,会说。
一场地震,让很多人重新认识了通信企业的作用和价值,也让运营商更加清晰地意识到专业化分工的必要性。从客户运营和产品运营分离的角度分别来看吧。
地震发生后,首先受影响的是“P”的部分,打不通电话,短信延迟,话务拥塞,作为提供公众通信网的运营商,自然要对基础工作进行反思,甚至可能引发建设和维护模式的调整;从灾后的表现来看,各个运营商恢复通信的意愿是坚定有有效的,通信能力的恢复也是尽力的。如果运营商将来只是作为社会基础产业,提供基础通信功能的单位,恐怕自此之后,就应不遗余力地加大网络投入,扩大网络规模,建立容灾机制,增强通信网络的健壮性和稳定性了。
除了通信网络,还有些“P”,就是与抗震救灾有关的信息服务的产品和业务。从推出速度来看,除了有些运营商是把已有的业务包装了一下,新的产品推出的速度并不令人满意,尤其是相对于互联网企业在业务创新方面的速度和数量都输了不少,这也验证长尾理论的正确性,是否继续依靠传统的精英阶层承担创新的重任,这也是值得思考的。
那么“C”的表现呢?从客户服务、资费优惠等与客户服务有关的角度看,应该说还是出台了一些举措的,不过也存在和产品创新类似的问题,如何利用好草根的创新能力,相信有心人会去思考的。不过,这次表现打消了运营商做不好“C”的顾虑,对企业的转型会有好处。
新媒体时代是草根和精英并存的时代,谁能将两种力量结合得好,谁就会占优。网络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网民的口水具备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维基经济学中提及的现象和原理在这段时间里一次又一次地显示出它的魅力。有些精英还在顽固地沿用精英PK草根的做法,或者对草根的声音鄙夷不屑,抑或对草根的压力采用鸵鸟战术,无一不惨败而归;而另一方面,精英文化还是无处不在的,即使是为草根提供平台的或者看重草根作用的,很多也是精英。于是草根是对付草根的最佳手段,而同时还要沿用对付精英的模式,这样的观点越来越为大家、尤其是精英们所接受。
在新媒体时代,要快做,快的时候也要做多、做好。快的问题想不必多解释;而如果不够多,恐怕热点就转移走了;而如果不够好,恐怕后面的骂声就会更大,负面效果更厉害,还不如不做。在新媒体时代,还要会说,这个“会”字很妙,这个就需要更多的体会了。
乱七八糟写了一堆,只是给自己看。今天上博客的主要工作是把“生死不离”放进音乐盒里。根据“海阔天空”改的“承诺”没有找到,就把原唱先上去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