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上EMBA的时候,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听了马浩老师的课,其中尤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关于竞争优势的论述,他将8年在战略管理领域劳作的心血,并集众家之长,凝成的《竞争优势——剖析与集合》也成了我推崇和学习的精品。回到工作中之后,自会习惯性地将关于竞争优势的理论和思想与工作实践结合,往往会从竞争优势,尤其是差异化竞争的角度看通信运营商。一年之前,写了两篇“核心竞争优势”(http://cmccningyu.blog.sohu.com/41820688.html、http://cmccningyu.blog.sohu.com/41820688.html),当时博客还没这么火热,所以应者寥寥。前两天与camile在圈子里过了一番招,也给他捣了些乱,心中不忍,所以抛出个砖头来。
NGBOSS规划后期时,我已经把竞争优势的概念融入到IT规划里了,而做这样的规划,也终于让自己有时间能回顾与反思发展和成长的历史。自己身在移动,与移动一起成长了十四年,看看走过的路,也颇有体会。
94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是在移动通信局,隶属于邮电部电信总局。那个时候已经有了模拟移动电话,主要的移动通信业务是模拟移动电话和寻呼。当时已经有了GSM和CDMA的讨论,对于第二代移动通信制式的选择,在电信圈里的讨论恐怕不亚于现在对于3G的争执,只不过那个时候通信行业还比较低调和内敛,也没有那么多利益,所以科学性的分量远远大于商业因素。联通的成立,以及对成熟的GSM制式的选择,无疑加速了向第二代的演进速度。我虽是个初登工作岗位的学生,但也充分感受到这种变化——当时我被选派到北京摩托罗拉公司接受模拟移动电话的相关培训,走的时候单位里还在讨论模拟和寻呼,一周之后回来,发现大家谈的都是GSM了。因此,在竞争的条件下,邮电部终于确定采用相对成熟的GSM了。
所以说,整体来看,移动是先于联通建设移动通信网络,开始是模拟网,后来是GSM网络,虽然联通GSM开通并没有落后于移动太久,但是之前模拟网的积累使得移动在通信网工程建设方面拥有更多的经验,因此建网的速度优于竞争对手。这种竞争优势是源于先发优势。后来网络规模逐步扩大,网络的维护和优化工作逐步成为运营商在建设之后的工作重点,而移动则继续在网络维护和优化维持着这种先发优势,只不过先发优势已经不在建设,而在维护。这种维护方面的先发优势再加上网络建设方面的先发优势结合,导致中国移动在网络质量方面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
这个时候,IT系统粉墨登场了,从以前的业务部门的从属部门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弱势的部门,但是通自身年的努力,终于能够做到“基本满足业务需求”的程度,这已经领先于竞争对手了。由于集中化改造、三户模型等技术方面的创新和突破,使得中国移动的业务支撑系统比竞争对手在做套餐的速度和数量方面有一定程度的领先优势。另一方面,移动梦网这一新的商业模式,使得做产品的单位从移动自身扩展到了合作伙伴,而支撑这种商业模式的DSMP也是IT系统。这样,在产品方面,移动领先于业界的对手,这种领先包含了产品的数量、推出速度和种类等诸多因素。借助于网络质量方面的优势和产品方面的优势,中国移动又获得了新的核心竞争优势——客户规模。
从两年前,中国移动就开始谈客户是中国移动真正的核心竞争优势,只不过当时大部分人还不理解,不认同;但是到了现在,恐怕很少有人不赞同这个观点了。那么这就是移动的终极目标么?
客户规模自然是其他企业与中国移动无法比拟的优势,原来也可以继续吃N多年老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竞争优势还是可能会逐渐削弱的,因此作为成熟的企业,一定要寻找新的竞争优势。
NGBOSS中提及的业务支撑网络化的观点,就是在给企业寻找和创造新的价值。当业务支撑系统完成向NGBOSS演进的时候,提供给业务部门这样一个平台:一个点提供的产品可以全网使用和推广。结合企业的“ONE
CM”战略,网络化将逐步成为中国移动新的核心竞争能力和优势,网络化体现出来的除了可以快速产生大量的产品之外,也可以更好地利用中国移动的规模优势,降低单一产品的成本,凸现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这种低成本不仅是通过压低供应商的利润得来的,而是通过改善内部运营管理机制形成的,因此这种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将为企业创造更大更久的辉煌。
这还不够。在网络化的时代,中国移动要建立一种IT能力,就是将海量的客户和海量的产品进行关联的IT能力。为什么中国移动要建立这种IT能力呢?在完成NGBOSS的网络化改造之后,客户和产品是跨省的,如果没有这样的IT能力,恐怕客户需要很高的成本才能找到他需要的产品,而产品也要通过很高的成本才能找到目标客户群,这就使网络化形成的竞争优势大打折扣。为什么中国移动能缉拿里这种IT能力呢?是因为中国移动手里有经营分析系统,以及海量的客户和海量的产品,这都为这种关联能力的建立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
当这种IT关联能力建立的时候,反向收费自然成为中国移动业务的必然选择,而且由于这种关联能力,供应商可以更快捷、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客户,而“产品运营域”的“PRM”、“综合结算”等模块提供的业务支撑能力也会成为中国移动和其他提供类似服务的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所以,凭什么说竞争最终只能走向低成本呢?差异化战略是可以维持相当长的时间的,持续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于企业的人和机制的差异化,只要这种差异化存在,企业就能做到持久发展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