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和真实是一回事么?至少现在看来,不全是的。比如周末出台的平面媒体有很多对于吸费的深度报道,这些深度报道分成两类:一类是探询“吸费”的真伪,一类是基于这个事件的深度分析和评论。从我的角度来看,前者是探究新闻的真实性,而后者则是以评论为主,而这些评论则取自不同的角度,自然丰富多彩,只是:这些评论的基础存在么?如果吸费是真的,这些评论也许是精彩的;但是,如果这些评论的作者将来知道,“吸费”不是真的,他们会怎么想?
媒体在新闻的“真实性”上下功夫是不容易的。其一,现在都在倡导“眼球效应”,追求新闻“时效性”似乎是大势所趋,在这种分秒必争的时代,还有多少精力会聚焦在“真实性”上?其二,在“时效性”的驱动下,能抓到新闻就不容易了,哪还有更多的时间去辨别真伪?大不了编个假名,或者不说清楚消息来源,如果将来真成了被告,也可以推个干净。其三,媒体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吃“青春饭”,年青、精力旺盛时才能在这个行业打拼;而这些人员在知识、经验方面、包括人脉关系,恐怕难以承担起辨别真伪的职责。其四,媒体的定位不是立足于解决问题,而是去发现问题;媒体要抓热点,一个事情说得太清楚了,恐怕参与的热情、报道的热度也会降低。所以说,无论是外因还是内因,媒体在这个阶段,对于“真实性”往往是不感冒的,那么这就很容易解释现在为什么有很多报道依据一些传言。
再说深度评论,现在有的评论者其实专业知识和信息也不足,只不过比那些年轻的记者们更有经验,或者通过人脉关系可能会获得一些常人得不到的信息,然后就基于有限的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目的是什么?其一可能是希望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树立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形象;其二可能是借题发挥,表达心中的某些固有观点;其三是代表某一利益团体占据舆论阵地;其四是被迫或应邀发表一些观点和评论,等等。但无论何种目的,好像都是以发言者本人的角度出发,并没有更多考虑评论发表之后带来的社会影响。不过也是,如果让每个人在博客发言的时候都如新华社社论或者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那样,也忒累了。所以,可怜的还是草根百姓,今天被媒体忽悠到这里,明天又被忽悠到那里,到底什么是真的,真要借双慧眼才中?
有朋友奇怪,你怎么开始关注媒体的事情了。我说,移动要做信息专家,不也是媒体么?现在的媒体都在关注“时效性”、“完整性”,因为,现在大众处于信息的饥渴状态,海量信息会满足这方面的需求。但是这个时候如果有媒体更关注,或者说更坚持“真实性”,能与大众建立信任,而相信在未来,他会以“真实性”为独特的优势,脱颖而出的。“做人不能CNN”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