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隔了一个周末,关于“吸费”的问题偶尔又登上了各个媒体或专题,对于一直关注此事的我,倒踏实了,起码这个问题继续下去,可以让我看到更多的东西,就拿这件事情当成一个互联网时代的案例吧。
我的父母是四十年代的人,他们经历过物质最匮乏的年代,因此习惯于攒东西。这个习惯直至现在还保留,所以,无论多大的屋子,都堆满了东西,我们要淘汰他们还不让,唠叨着说你们没有过苦日子,什么时候东西没有了,就知道这些存货有用了。那天突然想到,会不会当我们即将老去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习惯呢?
我们生活的年代,物质已经不再匮乏,因此说存东西以备不时之需似乎与我们有一段距离了。但是,我们还有匮乏的东西,就是信息,信息不对称的日子让我们记忆犹新,因此,我们就象父辈攒物质一样收集各种信息,对这些信息如获至宝,拿着,守着,把玩着,迟迟不肯放手。而媒体呢,又在这种信息不断发展的时代中扮演什么角色?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里,平面媒体是传媒的主宰,很多信息都是通过他们来传递的。记得当年排队等《北京晚报》的景象么?因为那是了解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啊,这个时代,有的平面媒体作为信息“完整性”的代表,有的则象征着“专业性和权威性”,风光一时。后来,互联网出现了,新闻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在民众中传播,以专业的网络媒体为代表,将新闻的“时效性”作为追逐的终极标靶。由于这些媒体的存在,大量封闭的信息被迅速地开发并传播,大家如海绵般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信息,但这么做正常么?
时代变了,就如父辈无法体会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已经不需要再象以前那样攒东西,我们也不一定对信息那么在意了。在前面的博文里我说过,互联网时代降低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但是对辨别信息准确的能力和成本又不知高了多少。父辈们积累物质,却不知由于房价上涨,现在存放物质的空间甚至高于物质本身的价值,一如辨别信息的成本高过获取信息的成本。
于是,平面媒体的另一个价值就出来了,由于在速度方面比不过网络媒体,有的平面媒体在考虑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在“深度”方面发掘自己的潜力。网络媒体过度追求时效性,使得他们很难有精力和资源在“深度”上做文章;而这就给平面媒体们一些机会,让自己静心、静观、静思之后,写出更有深度和内涵的内容,开始只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的一条路,但后来,逐渐发现,这种深度报道恰恰能考量出新闻的“真实性”,这才是返璞归真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