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业务运营(十)

(2008-04-20 09:20:00)
标签:

杂谈

    之前,大家就“渠道”的问题争论过,可能我离市场比较远,所以对渠道的理解比较肤浅。在我看来,渠道也好,叫合作伙伴也好,不过是一个企业外包的对象而已。

    翻看头几年演讲的内容,发现自己最早讲PRM是在2002年,那时候还没有看到eTOM的材料,只是自己朦胧地意识到,对合作伙伴的管理和对客户的管理是不一样的,应该单独进行研究。后来在国内向大家介绍eTOM时讲到TMF对PRM的理解,当时就听到很多质疑,仔细倾听才明白他们理解的合作伙伴主要是营销的渠道,与TMF谈的面向后端的合作伙伴不是一个概念。对于国内运营来说,尤其对于省公司甚至地市来说,谈合作伙伴几乎就是谈渠道,是由于我的研究角度不同才导致与大家的理解产生错位。从那儿以后,我再讲PRM,一直就是说有两类,一类是面向后端与SCM类似的合作伙伴,比如SP,属于供货的合作伙伴;一类是渠道。后来,中国电信等友商开始了PRM的建设。鉴于中国电信对TMF的遵从度比较高,所以我一直感兴趣他们对合作伙伴的理解,后来看到了规范,好像他们把PRM这个模块放到CRM中去了。我觉得这也就是国内对合作伙伴理解差异的一种妥协吧。

    所以当我看到楼上老兄提及“有各种各样的渠道”时,自然就把他的观点和我以前的观点摆在一起,我以前泛化了合作伙伴,楼上老兄是不是又泛化了渠道的概念呢?

    既然是我坐庄,那就先按照我的理解,说说合作伙伴吧。

    为什么会有合作伙伴?如前一篇中写到,这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组织成本高于交易成本,自己做不如买别人的便宜(当然,要注意一点,这个交易成本不仅是购买价格,还包括寻找产品、对产品质量校验等多个过程和环节),为什么不买他的产品/服务。既然是“商”,就没必要和钱较劲。面向客户,也就是面向前端的合作伙伴,他获取客户的成本低(注意,遍布街头的门脸看似是拓展了接触范围,其本质还是降低获取客户成本,试想一下,运营商将营业厅铺成这样,要花多少钱?要激励运营商的人象渠道那样玩命营销,需要花多少钱?),因此要与他合作。面向产品,也就是面向后端的合作伙伴,他生产和创新的成本低,因此要与他合作。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或者说渠道管理应该有哪些内容?一个是与合作伙伴的交易,一个是要对交易的质量、效率等进行监督和管理。前者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结算,只不过依照前后端的差异、合作内容的不同,交易(结算)的规则有所不同罢了。

    从电信运营的圈子跳出来,看看我们周围的企业,又有多少是按照“客户运营”和“产品运营”的理念进行内部分工与协作的呢?只不过大家没有去有意识地这么去分,这么去做。做产品运营并不意味着退到幕后,你看厂商的销售找你,必要的时候不还得拉着产品线的人和你接触,和你交流,听你训话嘛,做产品运营只是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踏踏实实研究新产品、优化产品、降低成本,不去直接扯客户的事情,其实是很多人的梦想。我一直在讲,做客户运营者要有资源,有意识,有责任,如果做不好客户运营,象前面讲的那个西餐馆老板,想明白后只做产品运营,不也挺好。就怕产品部门认为自己应该和客户接触,什么好事都想插一杠子,出了事情就躲,如果企业里这样的产品部门多了,客户还会对这个企业有好感么?

    这是全业务运营系列中最后一篇,既然是最后一篇,就要把前面的总结一下,或者说提炼一下。老范对我讲的全业务的理解是正确的,没错,对于移动的业务支撑来说,我们是使能者,不是说具体做什么业务,而是“使能”全业务,当企业定义了全业务之后,当企业的各种优质资产和资源投入到产品的创新和实现的时候,后面有一支部队在默默“使运营能”。如果别人做运营,我们是使能;而如果没有人关注运营,那我们可能连运营都做了。

    第一篇:统一通信和全业务运营是不同的概念(后来进一步明确地说,是实现多产品融合并不等同于全业务运营)

    第二篇:全业务的驱动力分析。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客户的需求、业务驱动推动全业务成为可能,甚至会成为主要的驱动因素(这也是后来为什么我更关注于客户的原因)

    第三篇:传统电信运营商是如何开展运营的

    第四篇:增值业务促生了合作运营,合作运营是如何进行的

    第五篇:以移动梦网为例,探讨多业务的运营环境下的运营

    第六篇:全业务运营时代可以考虑将业务运营拆分成为客户运营和产品运营

    第七篇:客户运营做什么

    第八篇:产品运营做什么

    第九篇:从中国移动多运营商合作的经营模式,“移动信息专家”的目标,以及行业的发展方向去验证P/C分拆的必要性

    第十篇:对于渠道的理解,以及全业务运营状态下对于合作的理解。当然,主要是总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