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大家在第三次答疑中的争辩,非常想加入进去,但是还有承诺的两篇没有写,所以压抑自己一下,先继续写。
在讨论中大家已经开始质疑,为什么是P/C分拆,不是P/R或者E/R,拆成两个就够了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那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要拆。777说的对,拆分的目的是为了合起立更强大;再补充一点,就是合的动作更便利,更灵活。我一直在讲,传统的TMF做的研究中,是把运营商当成一个自产自销的自治运营商来看待的,可问题就出在这里,未来运营商还能维持自产自销么?
在TMF的培训材料中解释过如何支持多运营商合作。eTOM的四层是什么?顶层是CRM(客户关系管理),底层是PRM(合作伙伴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就是说运营商要用CRM来面对客户,然后用PRM/SCM面对后台的供应商。如果两个运营商合作呢,就是面对客户的运营商的PRM对应着后端供货的运营商的CRM。就形成了客户——运营商A的CRM——运营商A的PRM——运营商B的CRM——运营商B的PRM,如此连接下去,就解决了多个电信运营商共同提供产品给客户的运营链条。
那么中国移动有没有这种运营商串行连接提供业务的情况呢,这种串接的量有多大,前景是什么?这引发了我们对中国运营商未来的经营模式的研究。对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且区域差异相当大的国家,如果过分强调集中,会削弱了运营的灵活性,不满足、不适应各地需求的电信运营商其竞争力会被削弱。而过于分散,建设成本会增加,管控难度也会加大。这中间的度很难把握好。移动梦网给我们提供了借鉴,一点接入,集中建设业务平台,其效果却能为全网提供服务,平衡了“平台集中”和“运营分散”的矛盾。对于中国移动来说,地域的广度、需求的差异化、经济的不均衡,以及降低成本等综合因素考虑之下,恐怕未来还要维持“省公司为运营中心的分省运营为主、全网集中运营为辅”的局面,也就是说,从中国的运营模式的层面来看,多运营商合作提供业务是必要的。面向未来,长尾里理论认为会出现大量的小众化产品,运营商要降低产品的提供成本,而传统的自产自销模式由于成本太高,不适应未来的发展,这些也都要求运营商提升系统的开放性,所以说,运营商串接共同提供业务是未来的趋势,应在IT支撑层面做好应对准备。
P/C分拆是在上述基础上对IT支撑体系进行了延展,两个运营商可以串接起立,那么这两个运营商的运营流传和支撑系统能否简化呢?我们说P/C分拆,就是将两个一模一样的运营商演变为专业化分工的两个运营商,如果只是一个自产自销的运营商,参照eTOM做得好好的,拆他干嘛。为什么不多拆?拆得越细,虽然灵活性提高了,但是接口的复杂性、维护的难度以及整合的成本过高,并不一定能进一步降低成本,所以现在只先拆到P/C为止。为什么不拆成别的方式?因为如果只拆成两个,拆成P/C最合适,不信咱们可以再讨论。
中国移动提出了做“移动信息专家”,意味着什么?“全业务运营”又意味着着什么?恐怕不一定是所有的移动信息都由自己生产,所有的业务全自己建平台。我认为这两个带引号的名词更偏向于客户,就是说客户对于移动信息的需求,中国移动希望都能满足;客户对多业务的需求,中国移动希望都能满足。但是,支持这些需求的产品是不是非要都是中国移动做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果自建(或者自己提供)的成本高于交易成本(广义的交易成本),那我还不如买别人的产品更经济实惠。
也举“楼上老兄”说的餐馆例子,以前移动全是在做祖传秘方的稀粥,移动通信专家嘛,没人做得过我。现在呢,客户的口味更丰富了,我只熬粥解决不了问题,于是利用卖粥赚的钱开了个饮食集团,以服务、环境和资费吸引客人到我这里来吃饭。吃什么?肯定不止是稀粥了,要什么有什么,不过有的菜其实不是我自己人炒的,是从隔壁餐馆买的。只要流程顺,价格合理,质量不下降,上菜的速度快得和稀粥差不多,客人在乎么?不服?咱们看看采访录像。
场景一,采访客人,您为什么要到饮食集团来吃饭?“不仅因为这里服务好,干净,也因为在这里可以吃到各种各样想吃的菜;而到隔壁只有西餐。我就喜欢面包就稀饭,隔壁没有,这家有,而且价钱公道,所以来了。虽然可能这面包比隔壁原装的贵了一点点,上菜的速度慢了一点点,只要是在我能容忍的范围之内,还是可以的。啊,你说这面包是隔壁做的,这我倒不知道,但是也无所谓,质量、口味一样,在哪儿吃不是吃啊,去隔壁没有粥喝,还是在这儿吧。”
场景二,采访隔壁西餐店,您为什么把面包提供给隔壁卖?“你以为我愿意啊,前两年我为了和他抢客户,不给他提供面包,结果他就自己做面包,虽然成本比我高,做的也没我的好吃,但毕竟是我有的他都有,可他有的我没有,客人还是去他哪儿多。我也曾经想熬粥,和他拼产品线的长度和产品质量,可是我一做才知道,太难了,比不过他,客人要的菜自己做吧要么半天做不出来,要么成本太高,做不起;找人帮忙提供吧,不知道找哪家餐馆,等找着了,做好再端过来,客人早走了。上次还有一个客人,吃了一道菜,拉肚子,找我索赔,我说是别的餐馆做的,他不管,说在你这儿吃的饭就找你,去衙门打官司也输了,赔了不少钱,等我拿着衙门的罚单找给我供货的那个餐馆,人早关门跑了。折腾几次下来,我拼不过,他们店面大,去的客人多,在他那儿卖我的面包比我自己卖的都多。现在我也想开了,卖谁不是卖啊,给他的虽然是批发价,比我自己卖价格低点儿,但是毕竟量大,收益比我单干还多。过几天我准备把门脸关了,踏踏实实给他做面包,还省钱省心呢。”
场景三,采访饮食集团老板,您是不是所有的产品都卖,下一步的发展计划是什么?“两种产品我不卖。有的产品没有前途,即使短期单笔赚钱,但是供应期很短,费的事情却不少,这样的生意不做。有的产品供应链不畅,给我供货的商家没信誉,这样的产品我就不卖,否则出了事全要我扛。有的产品很有前途,看准了,即使赔钱我也卖,从别的单子上补嘛,以后有靠他捞回来的机会的。下一步打算嘛,我准备把公司分成两个。一个专门研究熬粥,其实到现在一直都没有搞清楚这个粥的配方,反正这个什么东西,统统混在一起,煮啊煮的,就成了,我想把他们独立出去,既逼着他们研究一下配方,看看能不能再省些原料,降低成本,同时,也允许他们给别的商铺提供粥,这么做虽然给店面的压力大些,但是对于粥厂来说是好事。另一个公司专门经营店面,就不做菜了,由他们根据客户的要求去各个餐馆采买。这样,他们就更关注于招揽顾客,解决客户的需求和投诉,根据客户的需求整合后台价值链。相对而言,我更看好未来做店面的这家公司,因为这部分的核心在于开源,而做粥的只能把中心放在节流上,空间不大哟。”
采访暂时告一段落,中间休息,广告过后进入最后一节比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