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话回拨吸费”第一波反馈情况总结

(2008-03-29 21:50:00)
标签:

杂谈

    征集“电话回拨吸费”案例的帖子(http://cmccningyu.blog.sohu.com/82952129.html)已经放上去三天了,我也想待这个话题告一段落时再就这个帖子引发的一些其他问题和思索再进行总结,今天先说正事。

    首先,到目前统计,总共77条评论中,总共有28人次网友提供了回电就断的电话号码,除了1个香港电话号码之外,涉及的具体号码有四、五十个,更难能可贵的是有些网友还主动帮我做了过滤,整理出了出现比较频繁的号码地区。另外,有两个网友以小纸条方式向我提供了相关信息。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案例能证明“如果事主回电话,电话将被强行吸收事主话费,一次少则30元,多则几百元”这种情况的存在,或者说没有一个案例能证明存在拨打移动号码结果被收信息费的现象。

    其实不只是网友们提供的证据无法证明电话回拨高额吸费的事件存在,其实在我发征询帖子之前,我已经私下询问了十几个省的客服中心,他们都说没有被证实的案例;而我担心省公司有些情况不便与总部讲,或者官僚了一些,为了进一步摸清情况,便于查找问题,所以才发贴在业界征询。

    根据网友们提供的线索,我也终于找到了“电话回拨吸费”的源头,是来自北京市公安局网站1月21日的警方提示,对2007年全市涉及利用通讯工具进行诈骗犯罪的主要类型进行总结,其中第三项是“吸话费”;但随后附的案例虽证实事主多付了几百元话费,但却未说明这是多少次通话累计的,所以也无法证明每次的费用是几十元。

    其次,网友对呼叫转移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我在这里也明确地解释一下呼叫转移的计费原则。举例来说,A呼叫B,B将呼叫转移到C号码,A只需要支付由A到B的费用,不必支付与C有关的费用。也就是说,如果C号码是个声讯台或者海外号码,B进行呼叫转移到C,那么如果A呼叫B号码,又被转移到C的时候,A是不需要、也不会支付B到C的长途费或信息费的。还有要特别声明的一点,就是如果电话没有接通,是不计费的;但是如果电话转接到了全球呼或者接通了总机但分机没有接通,还是要收费的。

    第三,虽然目前没有证据证实“回拨高额吸费”的存在,但是从网友们的积极回馈可以看出,这种“响铃即断”的行为给广大用户带来了非常多的困扰。我个人分析,这是继“垃圾短信”之后第二种恶劣的营销行为;而在其价值链中,国内的运营商不但没有主动获益,反而可能与用户一样是受害者。下面我们再详细分析一下:

    第一种模式,是单纯广告,在用户回拨的那个被叫号码后面挂个IVR(或者别的放音设备),一待接通后放广告录音。这种模式与垃圾广告无异,被叫号码拥有者以后向收费方式收广告费;但对用户端,被叫号码拥有者是没有钱可赚的。

    第二种模式,是国际或海外的声讯台,其号码是海外号码,寄希望于客户没留神仔细分辩号码就直接回拨,而产生巨额国际长途费。这些费用的大头被海外运营商拿走,而用户回拨的那个号码拥有者,则与海外运营商分成。

    第一种模式下,用户损失了什么呢?在物质方面,用户要支付基本通话费,有时还有长途费。我自己曾经回拨过一个,虽然刚接听就发现是广告,立即挂断了电话,但是一查话单,还是被扣掉了基本通话费+长途费。而在精神方面给客户带来的负面影响,恐怕要比物质方面的影响大多了。

    对于第二种模式,有的报道中说,运营商在这种商业模式之下分成一半,这种描述是不清晰的,他没有说清楚,这个分走一半黑心钱的是国内的运营商还是海外运营商。其实,这种与海外运营商勾结,靠国际长途结算获取非法收入的行为早就有,只不过以前他们欺诈的是国内运营商。在实时计费能力不强的地区,一些人会在海外与运营商合作设立信息台,然后购买运营商的卡,用这些卡不间断地拨打信息台,直到卡被欠费停机,就把卡扔掉。拨打海外信息台产生的费用,国内运营商是收不到的了,但还是要把钱结算给海外运营商,而海外运营商会与实施欺诈行为的人进行利益分成,这才是报道中所谓的五五分成。一些媒体和记者在报道和解释这种欺诈行为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含糊掉了分成获利的是国内运营商还是海外运营商,这又是为什么呢?

    所以,从目前收集的信息来看,用户回拨之后被收取巨额费用,被叫号码(或者说拨过来的号码)大部分是海外的号码,如果用户在回拨之前仔细辨认一下号码,就不会被骗了。而一些不法之徒,利用短信进行诈骗,以及一些不道德的广告商,在“垃圾短信”之后又采用新的“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和结算方式的便利”(北京市公安局网站语)方式进行地毯式营销,干扰了手机用户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打击和制止他们是运营商和用户共同的利益和目的。

    这个帖子得到了很多积极的反馈,它成为我第一个浏览量上万的帖子,截至目前,回复的评论已经近百。这中热度既体现了业界对于移动电话服务和费用的关注,也得益于sohu的推介,这一轮先说到这儿,等着看有没有新的情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