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把几件事情搅在一起了

(2008-03-30 23:31:00)
标签:

杂谈

    写了上篇blog之后,有网友与我交流,质疑某些媒体报道的“内幕”,以《电脑报》为代表的一些媒体举出了五级价值链,以及电话回拨公司的内部人士揭露的“回拨吸费”的详细流程,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借着周末,又把“吸费回拨电话”的前因后果理了一下,又看到了老毕对这个问题的解释,现在大概想明白了,所以接着blog试着擦亮大家的眼睛吧:“内幕”和报道,以及网上的评论是把几件事情搅在了一起,让更多的人产生了误解。

    第一件,是国内的信息台(老毕在http://i8816.blog.sohu.com/83221211.html罗列了相当全的号码)配上了群拨器,响一声就断,诱使用户回拨套取信息费。但是,如果用户看清是信息台的号码,不打回去,他们的骗术就落空了。特别声明的一点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个信息台用的是移动或联通的号码。

    第二件,是一些从事广告业务的公司,先用移动电话拨过去,诱使用户回拨,再将这个移动号码的被叫转接到了IVR或者放音设备上,用户回拨后放的是广告;或者设局进行其他诈骗活动。但是,这种通话本身只计国内通话费,不收信息费。

    第三件,是一些海外的运营商,与国内的不法分子勾结,利用国际长途套利。这种行为以前欺骗的对象是移动运营商,现在有利用群拨器诱使用户回拨的现象。这种情况被叫是国际号码,只要用户看清号码,就不会受骗而回拨回去了。

    以上三种都是利用通信平台和工具侵害用户权益的行为,但又不尽相同。所以,当把这三种情况搅在一起之后就容易引起这样的误解:“国内移动电话打过来,响一声就断,打回去是信息台,一分钟收几十甚至上百元”。这种有意无意的说法不但对一般的读者和用户会产生误导,还忽悠了很多电信圈的专家,比如项立刚和张贯京两位老师,都是基于这种误解写了blog来声讨运营商,而且立刻得到了很多不明真相的读者的积极响应。

    那么真相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内幕”?为什么会有五级价值链?我着重解释一下前面说的第三件,讲讲当年海外运营商是怎么骗钱的,希望能给大家解开一些所谓的“内幕”。

    自从国内开通移动电话业务,这种境内外勾结骗取结算费用的现象一直没有停止过。中国境内的运营商呼叫海外的一个用户或者海外声讯台时,基于互联互通的协议,是要向对方支付落地费用的,这笔费用互联结算的费用通常与呼叫量直接挂钩。有些海外运营商为了获利,开出了优厚的“来话优惠计划”,如果某个公司甚至个人与该运营商合作设立一个信息台,这个信息台获得的收益(信息费以及国际来话结算费用)将由该运营商和信息台开办者按照一定比例分成(也许就是报道中说的五五分成)。于是就有国内的不法分子在这样的海外地区设立信息台,然后在国内买卡(尤其是采用后付费平台进行计费的运营商或者省公司),在被停机之前,这些不法分子不停拨打海外信息台,产生了巨额通话费。由于移动电话不象固定电话那样易于追欠,所以如果欠费风险控制不及时,会产生大量收不回来的欠费,而又要向海外运营商支付结算费用;而这些费用就被海外运营商和国内的不法分子瓜分了。由于国内运营商近年来在计费、结算已经经分等系统上的演进,使移动电话的欠费风险控制能力有了大幅提升,已迫使这类欺诈行为有所收敛。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些不法分子又使出新的手段,呼叫国内的电话响一声就断,诱使用户回拨,这应该是上述欺诈手段的一种变化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