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直在筹划写些全业务运营的问题,恰好看到杨老师谈统一通信,真是巧。本来我没想好与“全业务运营”相对应的名称,现在有了——“统一通信”。
风传电信行业要重组了,重组之后每家新公司都是“全业务运营商”,因此这个话题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在2008年业务支撑工作会议上,沙总给与会的副总和业务支撑战线的同事们出了个题目:怎么理解全业务运营。由于在总部工作,近水楼台先得月,春江水暖鸭先知,所以可能比很多省公司的同事更早地去想这个问题。既然想了,就和大家交流交流,说说我个人的理解和想法呗。
我在之前的博文里谈过关于全业务运营的一些观点(《围墙的故事》http://cmccningyu.blog.sohu.com/71254292.html以及《在哪里提供信息服务的融合》http://cmccningyu.blog.sohu.com/71282787.html)。那是半年之前的想法了,现在又有了些新的认识和理解。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竞争环境的变化,围墙不但不会保护和提升竞争能力,反而变成了包袱,规模效应不再是运营商的优势,巨大的成本却成了运营商轻装上阵、与现代的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服务提供商竞争的劣势,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不但不能再去筑墙,相反要为了提升自身的灵活性,需要把以前铸造的一些堡垒炸掉。因为这些壁垒在阻止别人进来的同时,也妨碍我们冲出去,妨碍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信息服务市场。正所谓是不破不立。
如果说孤立的围墙形成多个产品,产品之间的关联关系又有谁在研究呢?这就是我所前面说的,提供多种业务并不意味着实现了全业务运营。如果产品和产品之间相互是隔离的,这和两个不同的公司提供不同的业务给一个客户又有多少差别呢?记得之前就和杨老师讨论过,“统一通信”实现了通信设备在网络之间的“通信能力”的融合,比如FMC,或者无线宽带的全覆盖,都是希望运营商用尽可能低的成本(包括设备和运营方式)给用户带来无差异的通信体验。但是,这些新技术还是要运营商买新设备的,这似乎形成了一个悖论——运营商要降低提供业务的成本,而现有设备并不能满足用户对融合通信的需求,所以要买新设备,花更多的钱。而且,设备厂商开发新产品的速度是否能赶上客户需求的增长,这本身也是一个致命的问题。
用户需要融合通信么?从便利性的角度来看,是需要的;但是从经济角度来看,似乎并不全是,FMC在欧洲的应用似乎从某个角度也证明了这点。当运营商花大价钱购买了新设备,实现了固网和移动网合一的通信能力时,移动运营商简简单单地降了价,降到比固网还便宜(规模效应已经使移动运营商具备降价的实力),用户是愿意用FMC呢,还是只用便宜的移动电话?固网在FMC上增加的投入怎么才能收回来?这些不是技术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规模效益已经不是盈利的唯一模式,小众市场的空间会更大。技术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大企业的高组织成本成了发展的桎梏。产品之间的关联关系要灵活,而统一通信并不一定能满足这些小众产品快速组合的需求,这就要求运营商在竞争的市场上寻找新的出路;杨老师所说的“用户层面业务的融合”就成了一个更实际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了。试想一下,两家拥有同样牌照的运营商,一家是通过“统一通信”平台提供多业务的组合,另一家提供各种信息服务,通过IT系统实现多业务的组合,这样的思维和发展模式也会导致两家不同公司的研发导向,前者将研发重点放在“统一通信平台”的研发和建设方面,后者在提供基本的通信产品基础上,将创新重点和融合方向放在IT平台,这样对比起立,哪家公司能更能快捷地满足和抓住“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机会?
在未来的竞争中,全业务运营商的产品线肯定会非常长。运营商的第一种经营方式是:运营商可以提供多种产品,由于这些产品是有门槛的,所以只能由传统的运营商提供,而对于运营商无法提供或整合的产品,或者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产品,客户就会选择别的信息服务提供商。这个时候,运营商只是众多的信息服务提供者之一。运营商的第二种经营方式是:运营商可以将自身的产品以及其他信息产品进行整合,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完整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而其他信息服务提供商都是这个运营商的供货者,由IT系统实现对信息服务的集成。当然,要做到第二种是相当不容易的,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统一思想,如果只在目前的电信运营商相互竞争的格局下,似乎也没有必要;但是跳出来想想,我们在未来三网融合时代的竞争中还有多少出路?有多大胜算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