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遭遇了“记者门”之后,心中一直非常郁闷——明明谈运营的事情,仅仅因为一个例子就被扯到了漫游费和漫游成本的问题上。感谢各位朋友的理解和支持,我想清者自清,这次也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了媒体的分类、思维模式以及工作方法,吃一堑长一智嘛,人都是这么过来的。
4月1日一天天地临近,资费调整的工作也在循序渐进地部署,相信在大家的积极努力下,是能够按期完成的。我们也要思考如何应对投诉和其它的负面报道,既然潘多拉的盒子已经打开,我们就要从物质上、心态上甚至组织上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好心的朋友们提醒我,不要再说漫游费了,所以这篇也会是“漫游资费方案”系列博客中的最后一个;当然,如果大家还有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也会尽力给大家积极回应,但前提是这些问题不是恶意的,是以纯学术交流为目的的。
漫游费的事情难以说清,尤其是难以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清楚,所以大家不愿提,不敢提。刚才过滤了一遍,发掘自己关于漫游费的博客写了十几篇。开始是在毫无征兆的时候介绍计费原则、漫游结算、国际漫游、同城特例等,那时是去年9月份,只是出于自己专业的兴趣;后来有了漫游资费调整的消息,对于听证会和资费调整,又写了“潘多拉”系列;再到后来,就是“漫游资费方案”系列。十几篇博客,内容加在一起,也有几万字了吧,凑在一起与硕士的毕业论文字数都差不多了,可是说清楚了么?没有。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没有涉及到,没有分析透,因此要把漫游的事情全讲明白,太难了。可不管是否说清楚了,我觉得至少自己为这一事件尽了力,让想了解实情的人找到了一个地方去学习,去研究。有趣的是:当初我9月份写的那篇漫游结算的博客,至今点击率刚够800;而后来的漫游资费方案系列每篇都不低于这个数,最多的阅读量翻了一番都不止,也就是说,两个看“漫游资费方案”的人中,最多只有一个人仔细看过了漫游结算的问题,实际比例恐怕还要更大。关心热点问题的很多,但是真正关心问题实质的人太少,这也许就是网络媒体的特征吧。
一个记者告诉我,他们参加专业会议,很多时候都是昏昏欲睡,但是如果一个敏感的词汇进入到耳朵里,会马上清醒,听完内容后按照自己的理解报道出去,还美其名曰“抢新闻”。昨天还有一个记者给我打电话,向我印证移动是不是要上FMC,因为我在演讲举例时谈到了FMC、IMS等通信技术支持全业务,他没有听清后面的名词,但FMC听清楚了,就来询问我。我苦笑不得,和他解释当时我是拿FMC和IMS举例,可他反问我:“不上FMC你们怎么做全业务,既然你演讲时说要考虑全业务运营,那不就是上FMC么?”我赶快先说我没有听到任何移动要上FMC的消息,然后尽力解释FMC只是实现全业务的一种技术手段,当我解释完,把电话挂掉的时候还在心惊胆颤——给我打电话的是平面媒体的记者,还向我核实了一下,如果依照网络媒体的风格,恐怕一篇“中国移动将上马FMC”的报道已经挂在网上了。我真快有跳楼的心了。
我不是名人,也不是什么领导,只是一个中国移动的普通技术人员,在很大程度上无法代表中国移动,最多能代表的是中国移动员工的形象。作为中国移动的一员,我当然不希望自己的言行给企业、给行业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在个人兴趣和企业需要之间,我相信自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能再多谈漫游了!漫游只是移动的众多业务之一,对漫游费的炒作绝对不是中国移动的本意,相信也不是中国联通愿意看到的,将大家的关注点聚焦在这样一个不应该聚焦的地方,就会使应该聚焦的地方少了关注,少了报道,更少了压力。我总说,中国的民企不容易,但有时候国企要作出比民企更多的牺牲,因为他们身上的担子更重,这个担子不仅是经济方面的,更是社会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