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移动局时代的两位老领导:袁局长和默芳总的生日,顺祝他们生日快乐。两位老领导都已退休,前些日子还分别见过他们,祝他们身体健康。
在之前发巴基斯坦行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使是晚上发博客,不要多久,在搜狐的IT博客首页上“榜上有名”了,开始以为是有人值班,看了我的博客后推荐上去的,后来一想不对,如果这样搜狐的编辑们岂不要累死!于是观察了些细节,发现即使阅读量为0,也会被推荐(我的blog一般都很长,无法在首页看一眼就能一览无遗),那么就有这样一个结论:搜狐的编辑们将博文推荐自动化了,只要系统发现某个锁定的博主发了文章,系统将自动将文章的题目放在某个特点的地方。为了证明我的推测,我写了篇休闲时一些漫谈“病了”,也被很快推荐了,证明推荐博文这事儿确实被自动化了。
自动化、机械化已经不知不觉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如果不是偶然,甚至我们都无法觉察。昨天陪lp去补个鞋掌,曾经记得在老房子附近有个老头摆个修鞋摊(印象中好像修鞋都是这样),结果没有找到,倒是在菜市场外的一个小屋挂着个招牌,写着“皮鞋美容、修锁配钥匙”,于是我们就进去了。发现小小的空间里赫然一台多功能皮鞋修理机,俨然一个小型加工厂,旁边放着修好的几十双鞋,看来也产生了相当的规模效益。我们没有把鞋留下,而是“立等可取”,所以也和他聊着,观察着这间小小的作坊。小伙子手艺不错,也很利落,拿了一大块皮子做原料,铰了块略大于鞋跟的(看来皮子成本也不高,所以没有必要像以前补鞋掌那样可钉可铆儿,浪费些也没问题),用胶粘在鞋跟上,然后打开修理机,用砂轮将突出的部分打磨掉。正待我等着他像当年老鞋匠那样拿出钉子和锤子的时候,看他拿出的是另一样工具——气钉枪,我还没全反映过来,他已瞄准,射击,搞定。
当年的鞋匠可是技术要求极高的手艺人,而现代化工具的引入降低了技术门槛,一个年轻轻的小伙子就可以很专业地解决好一切问题,不仅是钉掌,还有抛光、美容;不仅是皮鞋,还有旅游鞋;不仅修理,还可以将皮鞋尖头改圆头,换各种专业的鞋底;甚至可以小幅地加大皮鞋的尺码和尺寸——而这些都是建立在非常专业的工具之上的。所以即使是修鞋,现在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全是手艺,而是工具的专业化程度,所以修鞋的小伙子要维持自己的生存,一方面要降低成本,降低售价,将价格降到竞争对手不愿意加入竞争的程度;另一方面还要开源,所以才将配钥匙、卖鞋带鞋垫等关联性服务和产品一并引入,摊薄成本。如果这样的人在十年前,他真是个全才的手艺人了,而现在,他只不过是个普通的修理匠,他做拥有的不过是所有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交通台李莉和杨洋今天上午的话题是“失传的东西”,也在讲当年曾经的一些工具和物品,早的如扫炕苕帚、搓衣板,更现代一些的如中文打字机、任天堂游戏机等等,现在都已经是古董,或者被清理掉了。时代进步了,以前很多工具和手艺不是失传,而是被取代,曾经说“一招鲜,吃遍天”,但在科技和商业高速发达的今天,很多独到的技术、手艺、思想都遇到了威胁。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只有持续地创新,通过创新将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断保持下去,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想躺在功劳簿上睡觉或者阻碍社会进步,到头来吃亏的还会是自己。
原来以为工具是被人使用的,但是工具越来越自动化,取代了很多应该由人来完成的动作,人被解放出来了的同时,人也成为工具的奴隶。比如前面提到的博文推荐,以前的动作是(也许是)编辑在各个博客里寻找好的内容,再经过一系列审批的程序,然后放在首页进行推荐,消耗的人工和时间很多;现在自动化了,效率提高了。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博主写的东西是否值得推荐呢?自动化的计算机只是完成了发现、推荐的动作,但它还不会识别这篇文章的价值或者去评价他的优劣。模式化的推荐方式一方面降低了被推荐博文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减少了编辑们学习和了解博主思想的机会,变成“只要是他写的,就是好东西”,这个逻辑是错的,如果搜狐博客这样管理下去,恐怕是抓不住读者的心的。
时代在演进,工具在演进,人的思想更要演进,觉得活着很辛苦,因为没有让你有“可以歇着了”的感觉,只要你是个积极的人,就要不断去思考,不断去创造,当然,有工具能被借助,更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