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欧洲之行,见到了很多华为公司海外工作的同事。
华为这家民营企业非常不容易。当然,大家都不容易,我所谓的各有各的苦。但是从走出去来看,华为要比国内的很多企业早得多。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走出去是这两年刚刚考虑到的问题,是在国家的倡导之下,或者说响应国家号召才开始做的,这就象个听话的学生,当老师让做什么的时候,才开始按照老师的要求做。这样的学生是中国传统意义的好学生,是好学生就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受老师喜欢。而华为不是这样。华为更类似于《世界是平的》书中提及的未来的西方式的好学生,注重的是自己的能力,有很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及激情,所以他的创造力和生命力非常强。
关于华为走出去的事情,市面上都出了好几本书了,我不愿拾人牙慧,只是从自己的视角以及体会来说说,这次在英国和意大利见到的华为的海外员工,给我留下三点印象。
首先是他们的能力,他们干练、精明,是非常优秀和突出的中国人,这与当年任总的决心是分不开的,当年将最优秀的人员和团队派往海外,既解决华为的业务拓展问题,又锻炼队伍,解决人员结构和梯队问题,如此举动堪比当年的千里跃进大别山,那是一定要用主力部队来打的。经过多年的打拼,在与国际顶级的设备制造商的争斗中挤出一片天地,这样的过程非常锻炼人,也非常容易大浪淘沙,所以最后能存活下来的成功者首先是非常优秀的,同时也是有一定运气的。这次见到他们,确实为他们出色的能力折服,不仅是外语能力和技术能力,更主要的是对市场的适应能力,看到他们娴熟地周旋于海外的运营商与其他合作伙伴之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华为已经初步适应了海外的生存,在很多海外市场自给自足,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人更是不得了的资源,这是给国家和社会的贡献。
其次是他们工作的状态。说实话,我已经好久没有感受到类似的激情了,而这种激情让我好像回到了几年前通信大发展的时代,那个时代甲方和乙方都非常有激情,说的话,做的事都生气勃勃,就象我前面写过的blog所说,创业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是给人带来激情、活力的,这让我既熟悉,又喜欢。在海外国人的形象和产品在逐渐变化,最早中国人是出卖劳动力的,甚至打黑工。后来中国成了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在给全世界带来廉价商品,提高老外的生活质量的同时,made
in
china也成了廉价商品的代名词,而我们自己也了解,从“廉价的粗制滥造”过渡到最终的“物美价廉”,国人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但是我们挺过来了,中国人不再是以前的形象,用自己的勤劳、业绩和精神感动了世界,征服了世界。华为也是这样。最初的单子我们比别人便宜多少倍,客户都不愿意使用,因为担心我们的产品质量,他们怀疑:这种高科技的产品中国货能用么?在一次又一次不懈的努力和尝试之后,华为能要通过价格战的方式才能打开市场,这个时期很多资源要靠国内补,这种投入要坚决、坚定、持之以恒。而现在,我能在华为的团队中感受热情与朝气的同时,感受到他们的自信,感受到那种与狼共舞的豪情,成功是一种习惯,谁不愿意与有这种习惯的人和企业合作呢?
第三是他们工作的环境。在海外不是享福,而是吃苦;在海外不是为了熬资历,而是为了做事业。私下里大家沟通的时候,见到国内来的人,他们高兴得不得了,从中能体会到他们在海外的孤独与寂寞;我们给他们带的一些国内用品和礼物,他们感动得不行,可见他们更需要我们的支持与关心,现在如此,当年肯定更艰苦。在国内是很难体验海外的情况的,就象在没有根据地的情况下作战,我们只能通过有限的机会、或者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他们以支持和帮助,不能让我们的战士既流血又流泪。
我很愿意将华为出海比喻为千里跃进大别山,因为有太多类似的因素在里面。华为的成功也为中国移动树立了信心,打了基础,相对于当年的华为,现在中国移动的有利条件更多了,但是也存在很多不及华为的不和谐因素。自己今年在海外的机会比较多,也特别用心体会了一些海外的市场环境,应该说其艰苦程度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大,这是中国移动真正的二次创业,相信也是新的机会,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有勇敢尝试的信心,有不断进取的激情,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才能真正实现走出去的目标。从华为身上,我充分理解了,走出去绝不是收购几家公司那么简单,要真正做好世界一流运营商,中国移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国内给予的支持、信心、耐心、理解都是非常宝贵的。
走出去是机会,但也是巨大的挑战。有的人认为出去是为仕途的发展铺平道路,有的人认为出去可以称王称霸,不受束缚,华为的发展告诉大家,凡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出去的人,是难以修得正果的,因为内心他们与那些不敢走出去的人一样,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做事以功利为目的,达不到忘我的境界,是很难成功的,即使瞎猫撞上几次死耗子,长期来看也难以为继。
不要以为外面卖的书里讲的华为是真正的华为,真正的华为是要接触,要体验的。华为不是一家只知道打价格战的公司,也并不是一家旨在消灭所有竞争对手的企业,只不过他要生存,所以要理解华为,才能更好地与他合作。当年在业务支撑领域引入华为的时候,有很多人提出异议,认为华为的“狼”文化对业务支撑的发展以及合作伙伴的生存不利,我记得我曾经这样回答他们:“以目前移动总部计费主管部门的实力,我们愿意,也相信能够与狼共舞,把这个领域推向更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