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博友们激烈论战漫游费的时候,看到了杨景老师的一番言论:“对于新闻性信息互动和知识性信息互动,有大量参与者进行讨论是有益的,因为讨论的客体是客观的,“正确的”结论只有一个。但是对于观点性的互动,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观点是主观的,在缺乏完整的逻辑推理和数据证明之前,观点通常是片面的。对于大众而言,一般缺少分析问题的方法训练,难以进行观点的讨论。如果观点讨论只限在专家的范围内,就失去的互动的公平性。在商业环境和政治环境中,许多决策是平衡的结果,而平衡的要素通常是外界不可知的,所以讨论也是没有意义的。”此言正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以前我做过很多演讲,很多听众反映,当时听着觉得收获很大,但是事后过了一段时间再想,可能就没有什么深刻印象了。后来写博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真正理解的人不多,究其原因是类似的,因为听众或者读者必须紧跟着我的思路,与我的思考节奏保持同步,才能逐步了解我要说的内容。只有在一对一互动的情况下,可以及时调整节奏和内容,效果还好些。我期待对方是和我一样的人,一样的思路,一样的基础,等等,但是这样的假设是不存在的,因此我的演讲其实是在自己给自己上课,写博客也是自己整理自己的思路,并没有从对方的角度考虑。因为我觉得这样写、这样想、这样说是正常的,总有个理吧,只要你理解我的思路,应该能够得出与我同样的结论的。因此当我看到不同的观点时,总希望通过自己的解释和说明,让对方能得出和我同样的结论。
但就象杨老师说的,不是所有的讨论都有结果的,对于主观因素比较多的互动,最多能达到交流的目的,如果我了解了对方的想法、意图和立场,就足够了,何必非要让对方完全理解和同意我的观点呢?从负面来说,我这么气盛说明我还年轻,不成熟;从积极意义来说,我还是有进步的空间的。
所以我应该继续写自己的博客,让别人看着办吧。对于知识,我不会吝啬,会尽量满足大家的愿望,坦诚地面对大家,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让大家了解政策和规则的内在逻辑。而在观点方面,我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和逻辑,说给自己听,写给自己看,记录自己的思维逻辑,到以后有闲时再去回味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