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说SLA与衍生物的关系。为了便于阐述这个观点,还是应该将股市以及金融衍生物的理念再辨清些。前两天看到一个搞笑的PPT,题目是股市与烧饼,先zt过来,然后再说正题。
假设一个市场上,有两个人在卖烧饼,有且只有两个人(一听就是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先假设),姑且称他们为烧饼甲和烧饼乙。假设他们的烧饼价格没有物价局监管;假设他们每个烧饼卖一元钱就可以保本;假设他们的烧饼数量一样多。
再假设他们的生意不是很好,一个买烧饼的人都没有。这时大家都很无聊(这个时候的市场叫做不活跃),于是为了让大家不无聊,甲和乙商量好玩个游戏,于是,故事开始了......
甲花一元钱买了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一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甲花两元钱买了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两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甲花三元钱买了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三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
于是在整个市场的人看来(包括看故事的你),烧饼的价格飞涨,不一会儿就涨到了每个烧饼60元(也许就是市赢率哈,或是别的,嘻嘻),但是只要甲和乙手上的烧饼数一样,那么谁都没有赚钱,谁也没有亏钱,只是他们重估以后的资产“增值”了,他们拥有高出以前很多倍的“财富”,身价提高了很多,“市值”增加了很多。
这时有个路人丙,一个小时之前路过的时候知道烧饼是一元一个,现在发现是60元一个,他很惊讶!再过了一小时,丙已经发现烧饼涨到100元一个,他更惊讶了。当再过一小时,他发现烧饼已经涨到120元一个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买了一个,因为他是个投资兼投机家,他确信烧饼价格还会涨,价格还有上升空间;而且,这个时候市场上有人给出了超出200元的“目标价”(在股票市场,丙就是股民,给出目标价的叫研究员)。在烧饼甲和烧饼乙“赚钱效应”的示范下,加上路人丙的赚钱示范效应,接下来买烧饼的路人越来越多,参与买卖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买烧饼的目的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赚钱,而且看起来烧饼价格节节攀升,所有的人都很高兴,因为所有的人都没有亏钱。
这个时候,你可以想见,甲和乙谁手里的烧饼少,即谁的资产少,谁就真正地赚钱了。参与购买的人,谁手上没有烧饼了,谁就真正赚钱了!而且卖了的人都后悔——因为烧饼的价格还在不断地飞快地涨......那么谁亏了钱呢?
答案很奇怪,谁也没有亏钱。因为很多出高价购买烧饼的人,手上握着大家公认的优质资产——烧饼,而烧饼比现金好啊,好就好在他的价格上涨的速度比现金放在银行的利息高多了,甚至大家认为市场烧饼供不应求,可不可以买烧饼期货啊?于是出现了认购权证(注:此处我是照抄原故事,对权证的出现,以及权证的价值,我有不同的理解)。
如果是这样,当真买烧饼永远不亏钱么?来了一个智者,他非常理智地告诉大家,有亏的时候。什么时候呢?还是看假设:
假设一:市场来了物价部门,认为烧饼的定价应该是每个一元(监管);
假设二:市场上出现了新的做烧饼的,而且定价为一元(同样题材);
假设三: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可供玩这种游戏的商品(发行新股);
假设四:大家突然发现这不过是个烧饼,而烧饼本来不值那么多钱(价值发现);
假设五:没有人愿意继续玩互相买卖的游戏了。
如果有一天,上述任何一个假设出现了,那么这一天,拥有烧饼的人就亏了钱;而谁赚了钱呢?是最少占有资产——烧饼的人。
股市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都希望在金融盛宴的大门关闭前,自己能捞上一把,而且避免自己给别人买单的现象出现。这矛盾么?股市就是人制造出来的一个市场,价值与实际背离产生的空间巨大,它的创造者是金融家。而包装出来的股票也好,金融衍生物也好,如果是学理工的人,可能会将精力花在寻找股票真正价值的方向上,这是找不出结果。所以,如果让学电信的人去包装SLA,包装出一个增值的协议,恐怕真的很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