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尼斯的时候,我就嗅到了很明显的一个信号——传统的OSS部门和系统在向BSS渗透,运营商和供应商都越来越关注网络管理与企业战略、业务特征等相结合,也就是说,OSS部门不再远远地躲在后面,而是希望将自己与业务部门靠得更近。在巴黎经爱立信联系,我们和法国电信交流了一个上午,主要讨论OSS的规划问题,在法电的介绍中,我感觉这个信号在运营商的规划中更加明确和清晰。比如法电有比较明确的外包倾向,但其策略是将网络管理中心外包出去,而业务管理中心还是自己运营。法电在谈IT规划和OSS规划的时候,也是首先分析企业的战略和业务特征,这些都体现出OSS部门的危机感。
最初由于通信的需求大于供给,因此建网和提供服务的速度是运营商最关注的要点,计划部门和工程建设部门是公司的主力,采购+铺网的速度越快,运营商的竞争力就越强。在运营商以网络为核心的时代,计划部和建设部门把活儿干完了,就看网络部如何保障网络的质量和控制成本了,至于市场、营销和服务方面的事情,基本上是业务部门的事情,和网络口无关;如果业务部门的需求超越了网络部门的能力,或者违背了网络部门一贯的原则,那么通常情况下,鉴于网络部门的强势地位以及设备供应商的强硬立场,最终让步的是业务部门。
网络部门绝对是公司的主力,因此隶属于网络部门之下的网管(或者说OSS)部门自然也成为了比较强势的部门,传统意义上的OSS部门职责是进行网络维护,对传统的通信网络的习惯和基础来说,OSS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从网元侧提取相关的数据和KPI,然后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网络质量的管理,指导和指挥维护工作的开展,所以网络部自己就是OSS需求的提供者,网管能做什么事情,需要做什么事情,应该由网络部门自己提出来。可是现在出现了三个问题:
第一是网络部门习惯于自底向上做标准,做事情,结果标准做了不少,也申请了很多专利,但是这些创新都聚焦在某个点上,虽然可以出些亮点,但是对于整体提升OSS部门的能力和水平来说,影响不是很大。因为系统的整体框架是设备供应商规划和设计的,运营商如果只是在完善设备供应商规划和勾勒的运营框架,就难以从根本上找到使网络管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方向。
第二是OSS的支撑单位将OSS做大做强的驱动力不足。中国移动OSS创新、规划、设计、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北邮的一些老师,以及部分提供OSS支持服务的SI,系统变大会降低他们对系统的控制力度,自己的利益实际会收到损失。也许是由于一开始就没有支撑单位,因此BSS的规划和发展主要来自运营商内部的驱动,被迫走出一条自主创新和发展的路来,由运营商负责整体规划,合作伙伴与运营商共同负责设计、实施和维护,部分工作以外包的方式交由SI完成,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而在这样的共识下,BSS领域的各个单位各自占据自己比较擅长的位置,并实现健康发展。
第三是需求和系统脱节。如果管理好网络?网络部自己有时也不清楚。OSS的建设与管理主要是从总部的网络部门发起的,在“集中化”的大旗号召下,网络维护的模式和经验是自顶向下走的;但是对于OSS部门来说,网络管理的需求并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很多需求来自于网络设备厂商的经验,这样成熟的需求各地雷同,而新的需求主要来自于设备供应商的建议,而不是来自于一线的运行维护部门,这就进一步压缩了OSS的成长空间。
外包服务是另外一个话题,网络管理中心外包的目的是什么?外包给谁?怎么外包?这些都是问题。按照我的理解,外包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要将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外包给成本更低的合作伙伴负责,来降低运营商的运营成本;另一个则是让专业化公司承担专业工作,运营商不必在某些专业领域再培养专家。无论哪种外包,运营商都不会将自己吃饭的家伙或者说核心竞争力外包出去的,同时外包出去的服务应该是成熟的,可以通过市场竞争降低外包的价格,以实现低成本的目的。所以说即使是很专业的人士和技术专家,只要他从事的不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都存在他的工作被企业外包出去的可能性。
外包的前提是建立比较完善的流程和机制,将运营商控制的流程、功能等与合作伙伴承担的任务进行严格的划分,并在确定服务质量和承诺的情况下签订维护协议,便于出现问题后界定责任,解决问题。一般来说,运营商外包服务只关注结果,只要提供外包服务的合作伙伴达到了运营商规定的要求,那么具体的过程是不需要运营商操心的,因为过程的控制和实施都是提供外包服务的合作伙伴负责的事情,否则责权利难以统一。
那么作为网络管理的工具,OSS系统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如果说网络管理的趋势是外包的话,那么OSS自然应该适应这种变化,从满足运营商的需求调整为满足外包服务提供商的需求。那么运营商网络管理外包的对象又是谁呢?是做网管的厂商么还是提供网络设备的供应商?我觉得应该是后者,而后者既然很专业,因此应该自己拥有一套完整的OSS体系、方法、流程和服务,而目前以运营商为核心的OSS系统很可能将逐步失去其存在的价值。所以目前做OSS的国内SI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遭遇到生存危机,这与国内BSS的SI与中国移动一起走向海外将形成鲜明对比。
在TMF大会上参观了思特奇的展台。据他们说,是TMF大会要求他们参会的,说当了这么多年会员,应该为大会做些贡献了。不过我认为,至少TMF不会胁迫他们参加吧。前几天听说华为签了荷兰电信的融合计费项目,这些都是国内BSS的SI走向海外的成功案例,我为他们自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