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柴龙解郁汤治疗焦虑症临证心得
摘自2024-10-14中国中医药报
丰广魁 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在日常情况下的过度担忧和恐惧,干扰日常活动,难以控制的一种疾病。笔者采用自拟方柴龙解郁汤治疗焦虑症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袁某,女,40岁,江苏省连云港市人。2022年4月12日以“紧张恐惧2年”就诊。患者无诱因反复出现紧张不安、恐惧,伴胸闷气短,时作时休,遇热尤甚,纳可,夜寐不安,不耐寒热,口干喜饮,便调。舌红苔白,脉弦。既往有焦虑症(惊恐发作)、高血压、心肌缺血病史。
诊断:惊恐病(肝郁肝亢证)。
治法:解郁平亢。
方用自拟柴龙解郁汤:柴胡12克,黄芩12克,法半夏12克,人参10克,炙甘草6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珍珠母30克,生姜12克,大枣12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服。
4月19日二诊:药后近期惊恐未作,寐不安,易紧张,语音低微,口干喜热饮,腹胀,嗳气,便调,经前头胀痛,小腹胀。舌红苔薄黄,脉弦。此乃肝亢得平,肝郁未能全解,而见肝旺土郁之象,法当解郁平亢疏土。上方加木香10克。7剂,煎服法同前。
4月26日三诊:药后惊恐未作,易紧张、口干喜热饮、腹胀、嗳气、乏力懒动均明显改善,夜寐转安,因陌生人敲门导致紧张恐惧一次,紧张时头痛,但胸闷气短未见,尿频。舌淡红苔薄白而黏,脉弦。此乃肝亢得平,肝郁得解,法当解郁平亢。上方去木香,加刺五加30克、石菖蒲12克。7剂,煎服法同前。
5月3日四诊:药后诸症稳定,未见明显恐惧不安,夜寐安,时有尿频,仍乏力懒动,舌红苔薄黄,脉细弦。此乃肝郁、肝亢得减,心肝阴虚已见,仍守解郁平亢,兼益养心肝之气阴。方用柴龙解郁汤合生脉散加百合:柴胡12克,黄芩12克,法半夏12克,人参10克,炙甘草6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珍珠母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百合30克,生姜12克,大枣12克。7剂,煎服法同前。
5月10日五诊:药后未见惊恐发作,紧张恐惧感不明显,乏力懒动改善,尿频偶见,口干明显减轻,纳可,寐安。舌暗淡苔薄白,脉细已不弦。此乃心肝阴虚得解,肝郁肝亢得平,仍守前法。方用柴龙解郁汤加淮小麦,以巩固疗效:柴胡12克,黄芩12克,法半夏12克,人参10克,炙甘草6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珍珠母30克,淮小麦30克,生姜12克,大枣12克。14剂,煎服法同前。
按 焦虑症包括广泛性焦虑和惊恐发作。本案属于惊恐发作,以发作性恐惧不安为主症,伴胸闷气短,属于中医惊恐病。此乃肝郁痰结,肝气亢逆,心神受扰,心神不安,当解郁化痰,平亢安神。方予自拟柴龙解郁汤7剂惊恐未作,而诸症未见明显改善,继守该方,稍事加减而诸症渐平。或加木香行气健脾,或加刺五加、石菖蒲安神养心,或加生脉散、百合益气养阴安神。
柴龙解郁丹的核心病机是肝郁肝亢,肝郁痰结,肝气亢逆,心神受扰。其核心主症是心神不宁(坐卧不安),心烦、失眠(以入睡困难为主),舌红或暗红,苔白或黄,脉弦或弦滑。肝主疏泄,肝郁则气机不畅,气血失乖,神、魂、魄无所依附而见恐惧、心神不宁、夜寐不安,气机不畅则胸闷如窒息、气短息不畅、如濒死状,所谓肝亢非肝郁不达,亦非肝郁化火,非热非寒,而以气机亢逆上冲,情志不敛、兴奋难平显现。故一要疏其气郁,开通少阳枢机;二要平其亢,抑其亢旺不敛之状态。方中小柴胡汤透转枢机,龙骨、牡蛎、珍珠母平其亢逆,只调其气机,以平为期。肝亢见喜凉、多汗,但非实
摘自2024-10-11中国中医药报
王清华 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
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在绝经前后(45~55岁),因卵巢功能衰退引起性激素波动或减少,导致血管舒缩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精神神经异常,出现以月经失调、潮热、出汗、失眠、情绪异常、骨关节肌肉疼痛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候群,又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称为“绝经前后诸证”“经断前后诸证”。女子49岁以后,冲任功能衰退,精血虚少,月经停止,不能生育。随之而来的是不同程度的更年期症状。笔者跟师陕西省西安市首届名中医、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唐远山学医,现将其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发热验案一则整理分享如下。
乔某,女,47岁,2023年9月15日初诊。主诉:烦躁发热15天。1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烦躁发热,自测体温正常。刻下:烦躁发热,伴有面部潮红,畏寒,自汗,偶有盗汗,身体乏力,情绪急躁,眠差易醒,睡时左臂发麻,手指冰凉,唇干,午后腹胀,失气频,纳可,大便不畅,1日1行,小便可。已停经4年。舌暗胖,有齿痕,舌下络脉迂曲;咽后壁滤泡增生;脉左关沉,余细涩。
诊断:绝经前后诸症。
辨证:肝脾气积,郁而发热。
治则:疏肝理脾,通阳散热。
方用达郁汤加味:桂枝10g,醋鳖甲(先煎)20g,炙甘草10g,茯苓15g,炮姜6g,砂仁(后下)6g,姜半夏10g,通草10g,厚朴15g,炒白芍15g,细辛6g,威灵仙12g。6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9月22日二诊:患者诸症减轻,继服6剂。
10月17日三诊:服药后烦躁发热次数减少,自汗、盗汗好转,各症状均有所改善,但仍存在。舌暗,体胖有齿痕,脉沉涩。处方:桂枝10g,泽泻10g,猪苓30g,茯苓15g,炒白术15g,茜草10g,姜半夏10g,黄芪15g,熟地黄15g,桃仁15g,赤芍30g,煅牡蛎(先煎)30g。12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024年9月4日随访,患者诉症状均明显好转,偶有自觉发热感,未影响生活,故未再就诊。
按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患者已停经4年,处于围绝经期,天癸竭,气血亏少,血虚不养肝,故烦躁易怒,血虚不养魂,故眠浅易醒;气虚固摄失司,则自汗、盗汗,气虚温化作用减弱,加气虚亦引起气滞,故患者腹胀;气郁不达四末,指尖凉候显,此为肝气积聚,结于脐腹,若气聚一散,症状自消,“肺藏气而性收敛,气病则积聚而不散,而肝气之积聚,较多于肺。肺气积聚,则痞塞于心胸,肝气积聚,则滞结于脐腹。”(《四圣心源》),故方选达郁汤。
桂枝温通经脉,以枝走肢,启肝经萌芽,鳖甲消肝经积聚,共为君药;威灵仙、细辛通行十二经,半夏辛开散结,厚朴下气除满,使气结从肠道而走;通草使郁热从小便而走,共为臣药;白芍柔肝缓急止痛,茯苓健脾宁心,砂仁芳香醒脾护胃,炮姜暖中焦,共为佐药;炙甘草为使,调和诸药。患者服药后症状均减轻,说明肝郁明显消除,因此“疏肝行气达郁”是治疗本病的关键,达郁汤的运用体现了全国名中医、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高上林“治病不疏肝,其功不过半”的学术思想。若使邪里转表,考虑从太阳经解效捷,故用五苓散加味,宗“辛甘发散为阳,淡味渗泄为阳”之理,治宜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法。方中泽泻为君,以其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佐以白术、茯苓健脾以运化水湿。宗“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之意,加用桂枝、黄芪增强其气化蒸腾作用,使表邪从汗而解;患者已停经4年,肝郁日久,久病入络产生血瘀,舌暗、舌下络脉迂曲、脉涩均是瘀血的佐证,故加入桃仁、赤芍、茜草,有桂枝茯苓丸之意,治疗患者胞宫血瘀,瘀血一去,使邪无所附,热自消除;配伍熟地黄滋阴补血、填精益髓,牡蛎潜阳补阴、软坚散结。
患者年过“六七”,人体气化功能减弱,肾虚精亏,阴阳失调,冲任二脉气血亏虚,肝之疏泄、脾之运化功能减弱,故会出现因虚致积,气积、瘀血、痰湿、食积会停留体内,无形邪气也会依附于此,因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在补益的同时也要注意疏通,体现了“消而和者”之意,秉承了高上林的以“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八法皆归于和”为核心的和法思想。
摘自2024-9-13中国中医药报
潘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
舒占钧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临床擅长肾病的治疗。笔者有幸跟师学医,现将其从肾论治抑郁症验案一则整理分享如下。
患者男,28岁,2024年4月1日初诊。主诉:情绪低落伴记忆力减退、夜寐欠安2年,加重1月。患者2021年被诊断为中度抑郁、心境障碍,持续服用百忧解、喹硫平、盐酸曲唑酮,病情时轻时重。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诊。刻下:面色晦暗,情绪抑郁,晨起乏力,以至难以正常起居工作,记忆力减退,夜寐难安。舌淡,苔薄白,左脉未触及,右脉细无力。
诊断:西医诊断为心境障碍、中度抑郁。中医诊断为郁病(肾阳虚证)。
治则:温肾调气,宁心安神。
方用附子汤合桂枝龙骨牡蛎汤、甘麦大枣汤加减:附片30g,茯苓30g,炒白芍15g,炒白术30g,红参10g,干姜20g,浮小麦60g,大枣15g,桂枝24g,龙骨30g,牡蛎30g,煅磁石30g,蜜百合15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每日2次。
4月13日二诊:服药后情绪较稳定,早晨可自行起床,乏力较前减轻,夜寐尚可。舌红,苔薄白,脉细无力,守方继服。停服百忧解、喹硫平。
4月20日三诊:诉口服中药后腹泻,每日10余次,记忆力减退如旧。舌红,苔薄白黏,脉细无力。曾有服用大量附子后腹泻病史,故守上方减附子用量为20g,加益智仁12g、石菖蒲12g、合欢花15g以益智宁心。14剂,水煎服,每日2次。
5月11日四诊:现口服盐酸曲唑酮,余西药均停服,情绪较稳定,晨起无明显乏力,记忆力有所恢复。舌黯淡,苔薄白,脉细无力,守方继服28剂。
7月27日五诊:夜寐一般,余症平稳,目前口服盐酸曲唑酮。舌淡,苔薄腻,脉细无力。
按 中医将抑郁症归属于情志病范畴,其与中医的“郁证”“脏躁”“百合病”“卑惵”等病症相关。历代医家多从肝郁化火、心脾两虚、心火旺盛等病机论治,常忽视从肾阳虚、肾不藏志来论治。本病就中医而言,病机复杂,涉及五脏,故应当深刻理解“形与神俱”“五脏藏五神”,从而指导辨治本病。
《素问•宣明五气》载:“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藏五神是指人的五种情志活动即“神、魂、意、魄、志”各安藏于其所属之脏,才能发挥其正常情志作用。因此人的情志活动正常与否与五脏盛衰有密切关系。正所谓,五脏安则神自守。同时,五神不安,则五脏危,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云:“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因此形与神是相互依存、互养又能互伤的统一整体。
肾藏志的广义之“志”指各种神志活动,包括人的意识、意志、情志、心情、意念、记忆等;狭义之“志”即指记忆力。“肾藏志”反映了肾与人的神志活动的密切关系。肾为先天之本,作为“志”的媒介,有滋养、承载和收纳“志”的作用,不仅如此,肾还通过所主之“志”保持与“神、魂、魄、意”的密切联系,主导人体精神活动,同时影响心、肺、肝、脾的生理功能。
肾藏志依赖于肾藏之精气的盛衰,如《灵枢•本神》云:“肾藏精,精舍志”。如果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又失于濡养,肾不藏志,则导致志病。肾在志为恐,肾志受损,易导致惊恐,恐则气下,气机紊乱,是肾不藏志的主要表现,《灵枢•经脉》有云:“肾足少阴之脉……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另外,肾精不足无以充脑髓,又可致神颓志衰、自卑自伤、困乏倦怠、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抑郁重症表现,《成方切用》曰:“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
故温肾阳可以增强肾藏精功能,同时益精舍志。志强则不恐,抑郁恐惧、健忘失眠就可得以缓解。精强则养神,反之养神则精强。因此抑郁症可通过温阳以养神、养神以开郁的方法进行治疗。
《伤寒论》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名老中医郭生白称附子汤是自主性调节的第一经典方剂。附子生用,驱少阴之寒而护真阳;白术其任在补土,得附子而火土相生,则脾自旺;茯苓以补心气,导附子以通离火,使巨阳当位而阳气勃发;随以红参补益元气,同时补心脾之气,气旺则阳回而有依附。然诸药皆温补壮阳,恐正复阳回而气升浮,故以白芍之苦镇,以监附子之悍,既能敛气脾肾阳虚,又能敛气之升,而又引阳气归根以温少阴之阳。甘麦大枣汤由甘草、浮小麦、大枣组成,本方所主之脏躁,为仲景治疗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等证的常用方。桂枝合牡蛎、龙骨等药为桂枝龙骨牡蛎汤,具有调阴阳、和营卫、通心肾,共奏镇静安神之功。
本方与其他类方治疗焦虑、抑郁、失眠等证,辨治得当,不仅可以缓解临床症状,还可以帮助减少某些药物的使用。
摘自2024-9-13中国中医药报
谭洪福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东关社区卫生服务站
秋风萧瑟,草枯叶落,花木凋零,往往使人触景生情,悲愁之感油然而生。在秋雨连绵的日子,人们也格外容易产生凄凉之感。尤其是老年人,面对此情此景常常忆及往事,产生垂暮、忧愁之情。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云:“秋时凄风惨雨,草木黄落。高年之人……思念往昔亲朋,动多伤感……此时人子最宜承奉,晨昏体悉,举止看详。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
“秋愁”为何产生
古人造字很有用意,“愁”字上下分解开就是“秋”和“心”,宋朝吴文英《唐多令•惜别》词云:“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中医认为,秋季在五行属金,内应于肺,在志为悲。“秋愁”常与秋季的肃杀之气相关,伴随着自然界阳气衰落、阴气渐长,人的情绪也随之容易低落。因此,秋季养生要十分注意精神的保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即秋天要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现代研究表明,秋天天气转凉,日照时间减少,大脑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相对增多,这种激素能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导致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激素的活性相对降低,使人精神不振,易生“秋愁”。
如何缓解“秋愁”
培养爱好
面对秋季的悲凉氛围,应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避免过度悲伤和忧虑。比如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来放松身心,改善心理状态。还可培养兴趣爱好,多参与一些使自己愉快的娱乐活动,如读书、画画、听音乐、唱歌、跳舞、弹琴、下棋、养花等,以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有助于缓解不良情绪。《寿亲养老新书》指出:“凡人平生为性,各有好嗜之事,见既喜之,有好书画者,有好琴棋者……”可见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能帮助保持愉悦的心情。
此外,要多与朋友、家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释放负面情绪,避免情绪压抑。亲朋好友可以通过鼓励、安慰、疏导等方式,帮助患者减少负面情绪。
调整起居
保证充足的睡眠,尽量做到早睡早起,遵循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原则,有助于身体与季节变化同步,稳定情绪。晚上尽量在十点半前入睡,保持睡眠环境安静和舒适,避免睡前过度兴奋或紧张。可以通过泡脚、喝温牛奶等方式帮助入睡。
中午适当午休,可以帮助缓解“秋乏”,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降低人体紧张度,使身心得到放松。建议每天午睡半小时左右,以保证精力充沛,心情自然随之改善。
饮食调理
可以选用具有滋阴润肺、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等功效的食物,如梨、百合、莲子、大枣等。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油炸煎烤类食物,以防“助燥为虐”,加重秋燥和“秋愁”。可选择以下食疗方。
百合汤
原料及制作:百合30克,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煮10分钟,加入冰糖适量,拌匀即可食用。
功效:滋阴润肺,清心安神。适合阴虚火旺导致的心烦失眠、咽干咳嗽等症。
玫瑰花茶
原料及制作:玫瑰花10克,沸水泡5~10分钟,代茶饮。可调入冰糖或蜂蜜改善口味。
功效:理气解郁,活血调经。适用于肝郁气滞者,表现为两胁胀痛、急躁易怒、月经不调等。
莲子桂圆百合汤
原料及制作:莲子50克,桂圆肉30克,百合20克。加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炖至食材软烂、汤色浓郁即成。
功效:健脾养心,安神助眠。适用于脾胃虚弱、心神失养导致的心烦失眠、心悸、头晕、耳鸣等症。
甘麦大枣汤
原料及制作:甘草10克,小麦30克,大枣5枚。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15分钟即可。
功效:养心安神,解郁除烦,和中缓急。适用于心阴不足,心失所养所致心神不宁、精神恍惚、心烦失眠者。
合欢花(皮)粥
原料与制作:合欢花10克(或合欢皮30克),大米100克,冰糖适量。先将合欢花(皮)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15分钟,去渣取汁。将药汁与大米同煮为粥,待粥将熟时下冰糖,稍煮片刻即可。
功效:解郁安神。适用于情志不畅、悲伤忧郁、虚烦不眠等症。
适当运动
秋高气爽,是户外活动的好时节。多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呼吸新鲜空气,有助于缓解“秋愁”。我国历来有重阳节登高、赏菊的习俗,登高远眺,饱览胜景,可使人心旷神怡,调节秋季低落的情绪。
户外运动如慢跑、骑行等,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释放压力,促进多巴胺分泌,愉悦身心。打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的养生功法,能调和气血、平和情绪、放松身心。
在运动时,应注意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免造成过度疲劳或伤害。
穴位按摩
可按摩一些具有解郁安神作用的穴位,如内关、神门、太冲等,以缓解悲伤忧郁情绪。
内关穴
内关穴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上方约三横指处,两筋之间的凹陷中。内关穴是心包经穴位,常用于治疗心脏、胸腹及情志等方面的疾病。有安神、镇静的效果,对缓解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非常有帮助。
拇指按压内关穴,保持按压1~2分钟。每天早晚各一次。
神门穴
神门穴位于手腕内侧,腕横纹上方,尺骨头与桡骨头之间的凹陷处。神门穴是心经的原穴,具有安神定志、宁心除烦的作用。按摩此穴有助于缓解心神不宁、焦虑、失眠等症状。
用拇指指腹按压神门穴,力度适中,保持1~2分钟,每天可以重复按摩几次,感受到轻微的酸胀感为宜。
膻中穴
膻中穴位于胸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膻中穴是任脉上的重要穴位,具有宽胸理气、舒缓情志的作用。按摩膻中穴可以有效缓解胸闷、气短等症状。
用掌心或食指指腹轻轻按压膻中穴,力度适中,保持按压2~3分钟,感受到胸中微微发热为宜。也可以顺时针方向按摩,能很好地纾解心中郁结。
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具有较强的疏肝理气的作用,又被称为“消气穴”。爱生闷气的人可以按摩太冲穴以理气解郁。
用拇指指腹按压太冲穴,保持2~3分钟,力度以感觉到轻微的酸胀为宜。每天睡前按摩,有助于平复一天的紧张情绪。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秋愁”,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如果情绪持续低落,影响到日常生活,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
摘自2024-9-13中国中医药报
谭洪福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东关社区卫生服务站
秋风萧瑟,草枯叶落,花木凋零,往往使人触景生情,悲愁之感油然而生。在秋雨连绵的日子,人们也格外容易产生凄凉之感。尤其是老年人,面对此情此景常常忆及往事,产生垂暮、忧愁之情。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云:“秋时凄风惨雨,草木黄落。高年之人……思念往昔亲朋,动多伤感……此时人子最宜承奉,晨昏体悉,举止看详。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
“秋愁”为何产生
古人造字很有用意,“愁”字上下分解开就是“秋”和“心”,宋朝吴文英《唐多令•惜别》词云:“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中医认为,秋季在五行属金,内应于肺,在志为悲。“秋愁”常与秋季的肃杀之气相关,伴随着自然界阳气衰落、阴气渐长,人的情绪也随之容易低落。因此,秋季养生要十分注意精神的保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即秋天要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现代研究表明,秋天天气转凉,日照时间减少,大脑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相对增多,这种激素能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导致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激素的活性相对降低,使人精神不振,易生“秋愁”。
如何缓解“秋愁”
培养爱好
面对秋季的悲凉氛围,应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避免过度悲伤和忧虑。比如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来放松身心,改善心理状态。还可培养兴趣爱好,多参与一些使自己愉快的娱乐活动,如读书、画画、听音乐、唱歌、跳舞、弹琴、下棋、养花等,以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有助于缓解不良情绪。《寿亲养老新书》指出:“凡人平生为性,各有好嗜之事,见既喜之,有好书画者,有好琴棋者……”可见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能帮助保持愉悦的心情。
此外,要多与朋友、家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释放负面情绪,避免情绪压抑。亲朋好友可以通过鼓励、安慰、疏导等方式,帮助患者减少负面情绪。
调整起居
保证充足的睡眠,尽量做到早睡早起,遵循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原则,有助于身体与季节变化同步,稳定情绪。晚上尽量在十点半前入睡,保持睡眠环境安静和舒适,避免睡前过度兴奋或紧张。可以通过泡脚、喝温牛奶等方式帮助入睡。
中午适当午休,可以帮助缓解“秋乏”,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降低人体紧张度,使身心得到放松。建议每天午睡半小时左右,以保证精力充沛,心情自然随之改善。
饮食调理
可以选用具有滋阴润肺、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等功效的食物,如梨、百合、莲子、大枣等。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油炸煎烤类食物,以防“助燥为虐”,加重秋燥和“秋愁”。可选择以下食疗方。
百合汤
原料及制作:百合30克,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煮10分钟,加入冰糖适量,拌匀即可食用。
功效:滋阴润肺,清心安神。适合阴虚火旺导致的心烦失眠、咽干咳嗽等症。
玫瑰花茶
原料及制作:玫瑰花10克,沸水泡5~10分钟,代茶饮。可调入冰糖或蜂蜜改善口味。
功效:理气解郁,活血调经。适用于肝郁气滞者,表现为两胁胀痛、急躁易怒、月经不调等。
莲子桂圆百合汤
原料及制作:莲子50克,桂圆肉30克,百合20克。加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炖至食材软烂、汤色浓郁即成。
功效:健脾养心,安神助眠。适用于脾胃虚弱、心神失养导致的心烦失眠、心悸、头晕、耳鸣等症。
甘麦大枣汤
原料及制作:甘草10克,小麦30克,大枣5枚。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15分钟即可。
功效:养心安神,解郁除烦,和中缓急。适用于心阴不足,心失所养所致心神不宁、精神恍惚、心烦失眠者。
合欢花(皮)粥
原料与制作:合欢花10克(或合欢皮30克),大米100克,冰糖适量。先将合欢花(皮)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15分钟,去渣取汁。将药汁与大米同煮为粥,待粥将熟时下冰糖,稍煮片刻即可。
功效:解郁安神。适用于情志不畅、悲伤忧郁、虚烦不眠等症。
适当运动
秋高气爽,是户外活动的好时节。多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呼吸新鲜空气,有助于缓解“秋愁”。我国历来有重阳节登高、赏菊的习俗,登高远眺,饱览胜景,可使人心旷神怡,调节秋季低落的情绪。
户外运动如慢跑、骑行等,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释放压力,促进多巴胺分泌,愉悦身心。打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的养生功法,能调和气血、平和情绪、放松身心。
在运动时,应注意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免造成过度疲劳或伤害。
穴位按摩
可按摩一些具有解郁安神作用的穴位,如内关、神门、太冲等,以缓解悲伤忧郁情绪。
内关穴
内关穴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上方约三横指处,两筋之间的凹陷中。内关穴是心包经穴位,常用于治疗心脏、胸腹及情志等方面的疾病。有安神、镇静的效果,对缓解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非常有帮助。
拇指按压内关穴,保持按压1~2分钟。每天早晚各一次。
神门穴
神门穴位于手腕内侧,腕横纹上方,尺骨头与桡骨头之间的凹陷处。神门穴是心经的原穴,具有安神定志、宁心除烦的作用。按摩此穴有助于缓解心神不宁、焦虑、失眠等症状。
用拇指指腹按压神门穴,力度适中,保持1~2分钟,每天可以重复按摩几次,感受到轻微的酸胀感为宜。
膻中穴
膻中穴位于胸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膻中穴是任脉上的重要穴位,具有宽胸理气、舒缓情志的作用。按摩膻中穴可以有效缓解胸闷、气短等症状。
用掌心或食指指腹轻轻按压膻中穴,力度适中,保持按压2~3分钟,感受到胸中微微发热为宜。也可以顺时针方向按摩,能很好地纾解心中郁结。
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具有较强的疏肝理气的作用,又被称为“消气穴”。爱生闷气的人可以按摩太冲穴以理气解郁。
用拇指指腹按压太冲穴,保持2~3分钟,力度以感觉到轻微的酸胀为宜。每天睡前按摩,有助于平复一天的紧张情绪。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秋愁”,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如果情绪持续低落,影响到日常生活,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
各从所由以治之
戴思恭治疗健忘思路
戴思恭,字原礼,一作“元礼”,号肃斋。今浙江省诸暨市马剑镇人,为明代医学家。少即受学于朱丹溪,历二十年之久,遂尽得所授。在丹溪门人中,戴氏医术尤精,中年以后,医道大行。洪武中,征为御医,历任太医院使,为丹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戴氏尊师重道,以弘扬师意为己任,对传播丹溪学说作出过重大的历史贡献。
笔者在从事中医健忘病的文献整理中,识得明代医学家王肯堂编《证治准绳·杂病》载“健忘”一节,颇具特色,有别于宋以前健忘因心脾血少所致的病机认识。近年笔者在研究丹溪学派时,发现王肯堂健忘之说实从戴思恭著《推求师意》中抄录而来,文句几乎完全相同,只是补上了几首方剂而已。戴思恭作为朱丹溪的出色弟子,毕生绍述丹溪,在其著作中,对丹溪学派的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均有发挥,如养阴学说、气火一体观、气血痰郁的杂病辨证纲领等,这些已成为中医学术的精华。如从丹溪学派来看待戴思恭之健忘论,学术源流明确,内容顺理成章,所述别有新意也不足为奇了。
戴思恭指出:“安神之外,犹可论否?曰:方论虽言怵惕思虑所伤,忧欲过损,惊恐伤心,心伤则健忘也。予尝思之:人生气禀不同,得气之清,则心之知觉者灵;得气之浊,则心之知觉者昏。心之灵者,无有限量,虽千百世已往之事,一过目则终身记之而不忘;心之昏者,虽无所伤,而目前事亦不能记矣。刘河间谓水清明,火昏浊。故上善若水,下愚若火,此禀质使然。设禀清浊混者,则不能耐事烦扰,烦扰则失其灵而健忘。盖血与气,人之神也。经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静乃水之体,躁乃火之用。故性静则心存于中,动则心忘于外。动不已则忘不已,忘不已则存于中者几希。故语后便忘,不俟终日。所以老人多忘,盖由役役扰扰,纷纭交错,气血之阴于斯将竭,求其清明有所守,而不为事物所乱者,百无一人焉!由是言之,药固有安心养血之功,不若平心易气,养其在己而已。设使因痰健忘,乃一时之病,亦非独痰也。凡心有所寄与诸火热伤乱,其心皆健忘也。《灵枢》谓盛恐伤志,志喜忘。《内经》谓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可不各从所由以治之哉?”
纵观戴思恭之健忘论,虽非长篇大作,但文章短小而寓意深刻,有别于宋以前的主流观点,以丹溪学派的学术视角来诠释健忘之病因病机,见解独到。戴氏除了重申“《灵枢》谓盛恐伤志,志喜忘。《内经》谓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以及唐宋方论言“怵惕思虑所伤,忧欲过损,惊恐伤心,心伤则健忘”,还提出了自己对健忘发生、发展及治疗的看法。
一是主张人的记忆好坏,聪明与否,与先天禀承有关,而且秉承清气,心之知觉灵光,记忆有无限能量。
二是认为健忘的发生既与先天禀质相连,又因后天扰乱所致。“上善若水,下愚若火”,对沉静理智的水性体质推崇备至,认为水性之体聪灵强记,而浮躁狭义的火性之体则易失灵健忘;后天方面也强调静则神藏,强记不忘,而躁则消亡,语后便忘,因为“静乃水之体,躁乃火之用”。由于劳苦纷乱,人到老年,最终“气血之阴于斯将竭”而多忘。这些主张符合丹溪学派水性为上乘、养阴为优先的宗旨,是丹溪学说指导和阐发健忘病机的具体体现,对后世正确认识健忘的发病有重要影响,即使是当今以健忘为主症的老年性痴呆,戴氏之理论对探讨本病的发病原因也有现实意义。
三是指出火热伤乱及痰致健忘说。火热伤乱,是丹溪学说“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在健忘病机认识中的延伸。至于痰为百病之源,更是丹溪学说的亮点,因痰健忘,祛痰治之,现今的中医临床仍在借鉴,疗效可靠。戴思恭在《金匮钩玄》中又写道:“健忘者,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此以为病之名,非比生成之愚顽,不知世事者。”言痰着墨不多,对健忘病机的认识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四是强调预防重于治疗。对于健忘一病的治疗,戴氏提出总的原则是“各从所由以治之”,明确用药的只有一处,即“痰在膈间,使人癫狂、健忘,宜用竹沥”。戴思恭遵循《黄帝内经》中“不治已病”“治病求本”及“无失气宜”的医学思想,治疗健忘强调预防第一,重视“治未病”的理念,发出了“药固有安心养血之功,不若平心易气,养其在己而已”的感叹。健忘作为智慧受损、智力障碍病症,具有病因多样性和发病复杂性特点,加上治疗较为棘手,采用摄生保养,强调预防为主,对于治疗健忘显得尤为重要。
至于如何“各从所由以治之”,今转述王肯堂之说,以供参阅。王肯堂认为:“思虑过度,病在心脾,宜归脾汤,有痰加竹沥。有因精神短少者,人参养荣汤、小定志丸、宁志膏。有因痰迷心窍者,导痰汤下寿星丸,或加味茯苓汤。上虚下盛,于补心药中加升举之剂。心火不降,肾水不升,神志不定,事多健忘,宜朱雀丸。《千金》孔子大圣枕中方:龟甲、龙骨、远志、菖蒲四味,等分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常令人大聪明。治多忘方:菖蒲一分,茯苓、茯神、人参各五分,远志七分,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五日效。《圣惠方》:菖蒲、远志各一分,捣为细末。戊子日服方寸匕,开心不忘。《肘后方》治人心孔惛塞,多忘喜误,丁酉日密自至市,买远志著巾角中,为末服之,勿令人知。《本草》:商陆花主人心惛塞,多忘喜误,取花阴干百日捣末,日暮水服方寸匕,卧思念所欲事,即于眼中自见。”(陈永灿
——张景岳治疗痴呆、健忘经验
摘自2024-5-30中国中医药报
陈永灿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张景岳(1563—1640),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明代著名医学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因编成以其号命名的《景岳全书》而闻名遐迩,故张景岳一名反比其本名张介宾更为人熟知。张氏幼聪慧,喜读书,“自六经以及诸子百家,无不考镜”(《类经•叶秉敬序》);又性豪爽,好游历,壮年时遍游各地,阅历丰富,其外孙林日蔚在《景岳全书》的跋中写其“壮岁游燕冀间,从戎幕府,出榆关,履碣石,经凤城,渡鸭绿”。张景岳于13岁时,随父至京游学,拜当时名医金英为师,颇受金氏喜爱,不几年即尽得所传。其壮年游历颇多,潜心钻研医学是在1620年前后南返回乡之后。张氏专心致志研究医学,对岐黄典籍深入研读,沉潜往复,从容含玩,于1624年刊行《类经》。是书对《素问》《灵枢》的原文进行分类编排,并予以注解,全书共分12大类,每类又分若干小类,条理清晰,便于查览,是后世习研《黄帝内经》重要的参考书之一。
此时,张景岳医术大有长进,医名日渐彰显,登门求医者接踵而至。余姚大文学家黄梨洲曾谓其“为人治病,沉思病源,单方重剂,莫不应手霍然。一时谒病者,辐辏其门,沿边大帅,皆遣金币致之”。至晚年,张氏将其平生经验编为《景岳全书》,涉及医论医话、本草方剂、临床各科等,集中体现了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又撰写《质疑录》一书,“取先贤之经,以辨前贤之误”。
张景岳治学谨严,习医“慎敬”,是温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受薛立斋、李东垣、许叔微等的影响较大,亦可能与其早年老师金英擅长大补元气之法有关。其提出“阳常不足,阴本无余”之论,强调阳气的重要性,颇合《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之旨。治疗上注重补养精血,推熟地黄、当归之品;讲求阴阳互根,创左归右归之剂。张氏关于智慧及智力障碍病症的论述不多,主要集中于《类经•三卷藏象类》对《灵枢•本神》篇相关内容的解释和《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四》对痴呆一病的阐述中,《景岳全书•君火相火论》对志意的产生有所提及。治疗痴呆、健忘的方剂,既有自创的新方,又有汇集的古方。今将相关内容归纳如下。
理论阐述
张景岳对智慧问题的阐述主要体现在正常生理和因机证治两个方面。正常生理是对记忆、智慧等人体认知活动的解释;因机证治是对健忘成因和治疗的描述。书中对《灵枢•本神》的注释,主要侧重于认知活动的过程;而对痴呆的论述则主要偏于病因病机和治法方剂。
对认知活动的解析
中医学对人体认知活动过程的认识,在《黄帝内经》中已有比较深入的描述,其中以《灵枢•本神》中记载的一段最为详细,如云:“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从意、志、思、虑、智几个方面对人体认知活动的整个过程做了细致叙述。张景岳在《类经•三卷藏象类》中对此逐一进行了解析,首先肯定了“心主神明”说,其言:“心为君主之官,统神灵而参天地,故万物皆其所任。”其次,结合自己所学所思所悟,对意、志、思、虑、智作了注解。如云:“忆,思忆也。谓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意之所存,谓意已决而卓有所立者,曰志……因志而存变,谓意志虽定,而复有反复计度者,曰思……深思远慕,必生忧疑,故曰虑……疑虑既生,而处得其善者,曰智。”从中可见,意和志都有记忆的含义,意是一念所生,尚未确定者,可以认为是短期记忆;志为意之已决,而有所立者,可以看作长期记忆。思和虑为进一步反复权衡、联想推测、内生疑虑的思维活动,以意和志为主体,并围绕二者展开。智则是综合之前的意、志、思、虑,而达到的处理外界事情的最佳状态,有智慧、睿智之意,并非人人皆能达到。如其所言,只有“疑虑既生,而处得其善者”,才可曰“智”。最后,张氏云:“按此数者,各有所主之脏,今皆生之于心,此正诸脏为之相使,而心则为之主宰耳。”认为意、志、思、虑虽各自有所主之脏,但心为其主宰,进一步明确了心的统领作用。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方面,张景岳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功能以物质为基础,没有物质,就没有功能可言。他在《景岳全书•君火相火论》中说:“志意所出,无不从乎形质也。故凡以心之神、肺之气、脾胃之仓廪、肝胆之谋勇、两肾之伎巧变化,亦总皆发见之神奇,使无其地,何以生此?”指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体内各种脏器活动的表现。
对痴呆病证的认识
痴呆在临床上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记忆减退(即健忘)是其主要的核心症状。张景岳对此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四》中对痴呆的因机证治作了简要论述。关于病因,张氏言:“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贰,或以惊恐,而渐致痴呆。”指出情志不调是导致痴呆的重要因素之一。关于病机,他认为乃“逆气在心或肝胆二经,气有不清而然”,从气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张氏认为其临床表现“千奇万怪,无所不至”,具体则有“言辞颠倒,举动不经,或多汗,或善愁……脉必或弦或数,或大或小,变易不常”等,不一而足。至于辨证治疗,总分虚实两端。若患者“形体强壮,饮食不减,别无虚脱等证”,张氏主张“服蛮煎治之,最稳最妙”;若患者“以大惊猝恐,一时偶伤心胆,而致失神昏乱者”,则当以迅速扶助正气为主,选方宜用七福饮或大补元煎。关于痴呆的预后,张景岳指出:“此证有可愈者,有不可愈者,亦在乎胃气元气之强弱,待时而复,非可急也。”提示此证并非都能痊愈,亦有不可愈者,强调了胃气和元气在疾病恢复中的重要性,并且告诫患者的康复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宜操之过急,以免适得其反。
方剂辑录
张景岳在方剂的设立上借鉴兵家中的阵法,将其类为补阵、和阵、攻阵、散阵、寒阵、热阵、固阵、因阵八个方面。设“新方八阵”,以释自制之方;立“古方八阵”,以述古方之用,可谓匠心独具。笔者通过查阅发现,其中列有些许治疗痴呆、健忘的方剂可供临床参考,兹按其分类辑录如下。
新方简述
张景岳所制新方,如其所言,“有心得焉,有经验焉,有补古之未备焉”。笔者检索新方八阵后,发现张氏在论述痴呆的证治时,用到服蛮煎、七福饮和大补元煎。故对此三方作一介绍。
服蛮煎出自《景岳全书•卷之五十一•新方八阵•寒阵》,书中谓“此方性味极轻极清,善入心肝二脏,行滞气,开郁结,通神明,养正除邪,大有奇妙”。该方组成药物和煎服方法为:“生地黄、麦门冬、芍药、石菖蒲、石斛、川丹皮(极香者)、茯神各二钱,陈皮一钱,木通、知母各一钱半。水一盅半,煎七分。食远服。”方中生地黄、麦门冬、芍药、石斛、丹皮、知母、木通清热养阴;石菖蒲、茯神开窍安神,陈皮辛香行气。可见,张景岳应该用此方治疗心肝有热、阴津不足所致的痴呆。关于该方的加减之法,张氏在书中也作了论述,“痰胜多郁者,加贝母二钱;痰盛兼火者,加胆星一钱五分;阳明火盛,内热狂叫者,加石膏二三钱;便结胀满多热者,玄明粉二三钱调服,或暂加大黄亦可;气虚神困者,加人参随宜”,以供临床随证而施。
七福饮和大补元煎均出自《景岳全书•卷之五十一•新方八阵•补阵》。七福饮乃五福饮“加枣仁二钱,远志三五分”而来,主治“气血俱虚,而心脾为甚者”。张氏用其治心脾两虚之痴呆。五福饮的组方、服法及加减法为:“人参(心)随宜,熟地黄(肾)随宜,当归(肝)二三钱,炒白术(肺)一钱半,炙甘草(脾)一钱。水二盅,煎七分,食远温服。或加生姜三五片……或宜温者,加姜、附;宜散者,加升麻、柴、葛。”关于此方,张景岳谓:“凡五脏气血亏损者,此能兼治之,足称王道之最。”临床用之,“左右逢源,无不可也。”笔者以为,该方乃四君子汤与四物汤合并变化而来,以治气血俱亏,方中五味药物对应人体五脏,故名“五福”。七福饮即五福饮加枣仁、远志二味,以增强对心脾的治疗作用。现代实验研究和临床报道显示,七福饮可以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提高学习记忆能力,对防治老年性痴呆有积极作用。
大补元煎的方药组成和煎服方法为:“人参(补气补阳,以此为主)少则用一二钱,多则用一二两;山药(炒)二钱;熟地黄(补精补阴,以此为主)少则用二三钱,多则用二三两;杜仲二钱;当归(若泄泻者,去之)二三钱;山茱萸(如畏酸吞酸者,去之)一钱;枸杞二三钱;炙甘草一二钱。水二盅,煎七分,食远温服。”临证加减之法:“如元阳不足多寒者,于本方加附子、肉桂、炮姜之类,随宜用之;如气分偏虚者,加黄芪、白术;如胃口多滞者,不必用;如血滞者,加川芎,去山茱萸;如滑泄者,加五味、故纸之属。”该方主治“男妇气血大坏,精神失守危剧等证”。张景岳赞此方为“回天赞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并用其治气血大伤、精神不守之痴呆。
古方采要
张景岳认为,古方散列在各家之中,繁多且庞杂,“或互见于各门,或彼此之重复,欲通其用,涉猎固难,欲尽收之,徒资莠乱”,所以他“采其要者,类为八阵”,可以使后学者“因古人之绳墨,得资我之变通”。在他收录各阵的古方中,有不少治疗健忘者,虽然有些可能已在其他章节有所提及,但也一并罗列如下,如此更能体现这些方剂的重要性。
治疗健忘的古方主要收录在《景岳全书•卷之五十三•古方八阵•补阵》中,包括归脾汤、开心散、人参丸、天王补心丹、《秘验》琥珀多寐丸和二丹丸。《景岳全书•卷之五十八•古方八阵•热阵》中有一首,为《局方》安肾丸。
归脾汤主治“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惊悸盗汗,嗜卧少食,或大便不调,心脾疼痛,疟痢郁结”,若“因病用药失宜,克伐伤脾以致变证者,最宜用之”。该方药物组成与煎服法:“人参、黄芪、白术、茯苓、枣仁各二钱,远志、当归各一钱,木香、炙甘草各五分。水二盅,加圆眼肉七枚,煎七分。食远服。”此方从心脾两虚来论治健忘,关于其中的木香和远志,张景岳有自己的见解,他说:“愚意此汤之用木香,特因郁结疼痛者设,如无痛郁等证,必须除去木香,以避香燥,岂不于气虚血动者为尤善乎。又远志味辛,气升而散,凡多汗而燥热者,亦宜酌用。”言之颇有道理,可供临证借鉴。
摘自2022-1-21中国中医药报
刘洋 张明泉 刘宇 刘文康 王四平 河北中医学院 张洁晗 河北医科大学
不寐是一种现在广泛存在而又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国医大师李士懋临床治疗不寐疗效显著,笔者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熟谙经典 谨守病机
不寐属于神志方面的病变,心藏血,主神志,病位在心。《黄帝内经》中阐述不寐的病机在于卫气,生理情况下“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故正常人体“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阴阳相通,守约平衡,人体可以昼寤夜寐。反此者,则昼不精夜不瞑。或者“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蹻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伤寒杂病论》详尽描述了各种不寐的具体情况:热扰胸膈的栀子豉汤证、阴虚火旺的黄连阿胶汤证、百合地黄汤证、昼日烦躁不得眠的干姜附子汤证、虚劳虚烦不得眠的酸枣仁汤证、肺痈喘不得卧的葶苈大枣泻肺汤证、痰痹胸阳的瓜蒌薤白半夏汤证、气血瘀滞不得卧的枳实芍药散证等。李士懋深入领悟经典,为其治病指导方向,治疗不寐擅用经方,以脉为辨证论治的核心,谨守病机,临证发挥。提出首分虚实,虚者包括气血阴阳之虚,实者涵盖血瘀、火郁、气滞、痰浊、湿热等,诸多邪气或因心经自病或由他脏牵及心经,致使心不养神,出现不寐及其他病理表现。
以脉为辨证论治的核心
实证见实象,虚证见虚象。临床分清虚实,实属不易。遵守以脉为辨证的核心,不论证如何变化,据脉论治。
以脉分虚实:以脉为辨证的重点,脉沉而有力为实,沉而无力为虚,患者不寐或兼身冷或兼体热,不能贸然断定其是实寒或是虚热。或知阳虚可使寒,邪气阻滞,也可使正气不达外而表现为虚象,此时应以脉沉取有力无力断虚实。或是其脉洪大,而舌反淡白,依脉应是实热,依舌应是虚象,李士懋认为此时是热耗血不荣,故舌淡,虽舌淡,仍按实热治疗,即是舍舌从脉。
以脉定证:脉弦兼缓滑从肝胆痰热论治,以黄连温胆汤、龙胆泻肝汤祛除湿热;兼细数属肝郁化火伤阴,以一贯煎养肝柔肝;脉弦按之减属胸阳不振者,以苓桂术甘汤合参附汤温阳益气;脉弦劲如刃属肝风鸱张者,以三甲复脉汤平肝息风;脉沉滑数、尺涩无力属心火旺,命门衰者,以交泰丸交通心肾;脉沉数、寸旺、尺涩、属湿遏热伏,熏蒸于上,血瘀于下,以升降散加茵陈蒿、蒲黄等散瘀活血利湿;脉沉弦数属气滞热郁,以枳实栀子豉汤透达郁热,此方虽是张仲景用于大病痊愈后劳复者,但李士懋解其方药为治疗气滞热伏,位于上焦的郁热证,故可用治。李士懋提示此外还有两种脉象极易混淆,一是脉沉迟涩小,似阴非阴,乃实邪太甚。一是脉弦大搏指,诊是实脉,但其实大过之,反是正虚外泄之脉,临床须把握全局,辨证施治。
典型医案
医案一:患者男性,18岁。初诊:寐少,难入睡,每晚大约睡5h,睡中易醒,烦躁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严重,压力较大,已半年余。曾服安眠药,白天困,全身无力,头脑昏沉,诊脉沉弦滑数,舌略红苔薄白。
辨证:气滞,痰热内扰。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涤痰。
方药:四逆散合升降散加减佐以涤痰。半夏15g,瓜蒌18g,白僵蚕12g,黄连10g,柴胡7g,枳实9g,栀子10g,白芍10g,天竺黄12g,竹茹8g,姜黄10g,蝉蜕5g,炙甘草6g,琥珀粉2g(分冲)。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睡眠安好,时醒,注意力尚不能集中。诊脉寸旺尺弱,舌嫩暗少苔。辨证:水亏火旺,心肾不交。治法:交通心肾。方药:黄连阿胶汤。药物组成:黄连12g,阿胶15g,干地黄12g,生龙齿12g,生白芍10g,黄芩9g,鸡子黄1枚(冲入),栀子10g,白芍10g,天竺黄12g,竹茹8g,姜黄10g,蝉蜕5g,炙甘草6g,琥珀粉2g(分冲)。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睡眠已可,注意力集中,脉缓滑,嘱服天王补心丹1月,巩固疗效。
按 初诊患者烦躁,乏力,寐差,《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而脉沉弦,滑伯仁曰:弦为血气收敛,为阴中伏阳,或经络间为寒所入。数为阴衰水弱,火旺炎逆之象(《四诊抉微》)。酸枣仁汤主治虚证失眠,本案例之脉解为实证。以四逆散调畅气机,通达郁阳,疏散其热,烦躁之症得解。且李廷利以动物为模型,运用现代药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技术证明四逆散具有改善睡眠的作用。升降散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气机通和,阴阳相贯。滑数脉为内有痰热,佐以涤痰之药,助其气机条达。二诊时,注意力尚不能集中,脉阳旺阴弱。阳旺乃火发于上,阴弱是水亏于下。盖心者,君主之官,主血脉,藏神明,寤则栖心,寐时归肾。故不寐,心虚不入肾舍,或肾虚不纳心神。《伤寒明理论》云:“热气浮于上,烦扰阳气,故不得眠。亦有心火不降而不眠者,此既阳不交于阴耳。”以黄连阿胶汤交通阴阳,寐可安,神可聚。
医案二:患者女性,36岁。诉寐少,每晚睡3~4h,已3年,现头晕、心烦易怒,咳嗽,生气后左胁部疼,月经先期,便干。每日服用艾司唑仑助眠。诊脉沉弦细数,舌红少苔。
辨证:肝郁化火伤阴。治法:养阴柔肝、舒肝。
方药:一贯煎。生地30g,炒酸枣仁30g,沙参15g,麦门冬15g,白芍15g,牡丹皮12g,炙枇杷叶10g,川楝子9g,郁金9g,桑叶9g。21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头晕、胁痛、咳嗽已除,寐尚差,安眠药已停用。脉弦细数,舌嫩绛少苔。予前方加生龙骨、生牡蛎、龟板、鳖甲各18g,去炙枇杷叶。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上述症状皆除,每晚可睡8h左右,脉弦缓,舌可。
按 “肝足厥阴之脉……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灵枢•经脉》)。肝经所病之处,不寐,头晕,心烦,左胁痛;肝藏血,主疏泄,与女子月经有关。肝者,东方木也,木曰敷和,“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黄帝内经•五常政大论》)。结合脉象来看,弦为肝脉,细数为肝阴亏虚,用养肝柔肝之法调其虚火,以一贯煎养阴柔肝,加炙枇杷叶,桑叶润肺止咳。因血虚不著故原方去当归、枸杞。二诊脉弦细数,舌嫩绛少苔,症虽已轻,但肝阴尚未复,故寐仍差,病机不变,原方加生龙骨、生牡蛎、龟板、鳖甲重镇滋阴之剂。
摘自2022-1-26中国中医药报
邓沂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黄帝内经》认为,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由于心主神明,有主宰、协调其他脏腑功能的作用,所以养心为脏腑养生的重中之重。
《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这段话是说人的心在脏腑之中居于首要地位,就好比国家最高的君主、统领者一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君主圣明,治国有方,则国家繁荣昌盛;君主昏庸,政令混乱,国家社稷即会崩毁。对于人体来说,脏腑在心的主持下,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才能确保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得以延年益寿。因此,心的功能正常,则五脏六腑相互为用,协调平衡,人就能健康长寿,故说“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和“藏神”这两大功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血液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情志活动能调节和影响血液循环。如果心血不足,血不养心,可导致心神不安,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病证;心神不安,又可能引起血行不畅等情况。心之疾病日久还会影响到其主宰脏腑的功能而进一步影响其他脏腑功能,引起气血运行道路的闭塞,脏腑之间失去协调配合,人体整体功能即会遭到破坏,人的生命就会发生严重的危害,即“形乃大伤”,故说“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所以,养心对维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养心方法包括涵养精神和保护心脏两个方面,下详述之。
涵养精神
中国传统养生十分注重“以德立身”,认为“养生必先养性”。这里的“性”是指品德、禀性,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不断地完善人格是“养生必先养性”的重要内涵,也是现代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心主神明”,是说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是由心主宰的。养心重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所以,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
唐代著名医家、养生大家孙思邈就通过实践总结出养心保健法,实现了健康长寿。孙思邈在东晋养生家张湛《养生要集》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少”的养心真谛与“十二多”的丧生之本。“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十二多”即“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只有将上述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所倡又有所忌,才能达到真正的养生境界。
未患病之前,养心重于养身。若已患病,也要身心兼顾,对疾病不要过于忧虑担心,既来之,则安之,乐观对待,谨遵医嘱,配合医生安心治疗。宋代文学家苏轼《病中游祖塔院》一诗云“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在利他活动中自我体验到的愉快,有减轻或消除心理痛苦的作用。一个具有一定道德修养的人,往往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这样的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理性地处理问题,自制力强,豁达大度,对未来充满信心,碰到困难和挫折不会灰心丧气,常以快乐的生活态度面对人生。
人的情绪、情志活动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也是五脏功能的一种表现。不良情绪对五脏还有反作用,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因此,良好的情绪是庇护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保护心脏
饮食调养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指出肥胖多是由于经常偏嗜肥肉、油脂等肥甘食物引起。西晋时期张华《博物志》也认为饮食不节,会导致痰湿、瘀血阻滞,造成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影响寿命。因此,日常饮食应当摄入均衡膳食,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要素搭配要合理,尤其注意要保持合理体重。
减少用神 《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神”负责对外界各种信息进行接受、分析和处理,然后再由心调动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等统一协调行动给予反馈。所以,要注意避免用神过度,如减少看电视、用电脑、玩手机的时间,特别要注意避免长期熬夜,以免伤神、伤心。
戒烟限酒 香烟和酒精对心均有损害。现代研究表明,香烟中的尼古丁是缺血性心脏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长期滥用酒精会造成心肌变性,如能在早期及时戒酒,还可以逆转,否则将会演变成酒精性心肌病。长期过量饮酒还会增加高血压、脑卒中的危险。因此,为保护心脏,维护健康,必须戒烟限酒。
避免细菌、病毒感染 妇女妊娠期间,特别是前三个月,应注意避免流感、风疹等病毒感染。儿童及青少年也要注意避免感冒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患病后,要积极治疗并适当休息,以帮助身体康复,避免或减轻对心肌的损害。
参加体育活动 中医认为,动则生阳,即适度的体力劳动和形体锻炼能够强盛阳气。因此,可以通过运动来振奋心阳,增强心脏功能,促进血脉畅通。同时,适当的运动还可使心血充沛,心情舒畅,减少恼怒、郁闷等不良情绪。研究表明,每周3次、每次20分钟的有氧运动可使心脏得到有效的锻炼。
治疗心脏疾病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心脏病的预后大为改观。例如,高血压病通过持久地控制血压,可避免发生心、脑、肾功能衰竭,从而使患者接近正常人的寿命。先天性心脏病及心脏瓣膜病患者选择适当时机手术,可获治愈。冠心病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可明显提高生活质量,部分患者可明显延长寿命。因此,及时就诊、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也是十分重要的。
标签: 健康 |
http://img.yy24.cn/2013/0101/20130101100903538.jpg
“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著名的疏肝解郁方剂,是数百年来诸多医家备加推崇的不朽名方。
http://img.yy24.cn/2013/0101/20130101100920678.jpg
http://img.yy24.cn/2013/0101/20130101100938375.jpg
http://img.yy24.cn/2013/0101/20130101100951765.jpg
|
|
实热烦躁,用十二个字基本可以概括实热烦躁的特点,即:烦躁易怒、精力过剩、头胀头痛。
事实上,虚烦的病人更加常见,其特点也用十二个字可以基本概括:心烦懊恼、疲乏无力、善悲喜哭。
如果是实热烦躁,可以服用牛黄清心丸。绝大多实热烦躁的病人,服用牛黄清心丸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切忌把清热解毒中药当成家常便饭,清热去火的药物长期服用,对肝脏和肾脏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具体如下:
浮小麦60g、百合15g、生地15g、枸杞子15g、大枣10枚,上药水煎20分钟,代茶饮。
这个调养方子是甘麦大枣汤去甘草,加百合、生地、枸杞子组成。其中浮小麦是最关键的药物。
药物:女贞子500g、旱莲草500g;
制作方法:取旱莲草500g,水煎3次,取汁煎熬浓缩成流浸膏状,加入女贞子粉,蜂蜜适量,搅匀为膏。
服用方法:早晚各一匙,温开水送服。
标签: 美食 |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长寿的女皇帝,她经历了多少风云变幻,却依然能活到81岁。她不仅天生丽质,而且善于保摄养生,《新唐书·则天顺武皇后妃》中记载其:“虽春秋高泽,然左右不悟其衰。”意思是说武则天虽年事已高,却仍能保持着美丽的容貌。其实武则天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注意养颜防老,她除了“结咖跌坐”禅修养生,用“天后炼益母草泽面方”“西王母枕中方”“养颜八白散”洗面、搽面外,更注重食疗养颜。武则天食疗首选的是萱草花,她命人将萱草花与银耳制成羹汤,取名叫“无忧驻颜羹”,每日饮用。武则天为何对萱草花如此情有独钟?
萱草花,又名黄花菜、金针菜,是百合科植物折叶萱草的花。萱草花花色金黄,花形美丽,叶色碧绿,婀娜多姿,为园林栽培观赏的美花。宋代大文学家司马光曾赞之曰:“叶濯宿露翠,花还朝日黄。”萱草花有很多称谓。《诗经·伯兮》吟为:“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其中“谖草”即是萱草。《说文》称其为“忘忧草”。《本草纲目》称之为“疗愁”“丹棘”。崔豹《古今注》谓:“欲忘人之忧,则赠以丹棘。”《山家清供》曰:“丹棘又名鹿葱。春采苗,汤灼过,以酱油、滴醋作齑,或燥以肉。何处顺宰相六合时,多食此,毋乃以边事未宁而忧未忘耶?因赞之曰:“春日载阳,采萱予堂,天下乐兮忧乃忘。”
萱草花,体柔性刚,蕙洁兰芳。华而不艳,雅而不俗,常激起诗人的兴会,宋代诗人苏东坡有诗云:“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乱叶中,一一芳心插。”朱熹《萱草花》曰:“春条拥深翠,夏花明夕阴。北堂罕悴物,独尔淡冲襟。”明代袁道宏常将萱草花插入瓶中观赏,感到别具情趣:“朝看一瓶花,暮看一瓶花,花枝虽浅淡,幸可托贫家。一枝两枝正,三枝四枝斜。宜直不宜曲,斗清不斗香。仿佛杨枝水,入碗酷奴茶。以此颜萱斋,一倍添年华。”
萱草花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较高,《本草纲目》记载:“萱草花味甘,性凉,无毒,具有清热解毒,止渴生津,利尿,通乳和解酒毒的功能。”干制好的萱草花肥厚香美、色泽金黄,可做成各式各样的佳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