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采众家发古旨融汇己见创新知《临证指南医案》医理传承创新举要

(2024-10-15 04:43:50)
博采众家发古旨 融汇己见创新知
《临证指南医案》医理传承创新举要
摘自2024-10-14中国中医药报
姚鹏宇 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陶汉华传承工作室
叶天士是中医学史上杰出的医学家,《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临证》)是较为全面反映叶天士学术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亦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该书对诸多中医学理论传承发挥,丰富创新,有效推动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兹搜罗《临证》医理,举要数端,以冀管窥医道传承奥义,体悟叶天士创新之妙。

阐明络病,丰富络治

络者,名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治源张仲景,术扬叶天士。叶天士倡导医家需识络,谓“医不明治络之法,则愈治愈穷矣”(《临证·诸痛》)、“医当分经别络”(《临证·诸痛》)。叶天士在络病学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以《内经》理论为基础和指导,丰富发展络病理论;二是在张仲景络病治法的基础上,完善治络之法,拓展络病用药。

丰富发展络病理论

叶天士倡导经络异治,《黄帝内经》中“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病在血,调之络”等论,为其立论提供了依循。叶天士经络异治理论,可概括为两点,一是将经络与气血联系,提出“经主气,络主血”(《临证·胁痛》)观点,二是在经络气血论基础上提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的论断。《临证·积聚》载:“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叶天士的络病理论不是孤立空泛的,而是贴近临床实际,具有普适指导价值,如《临证·痹》谓“大凡邪中于经为痹,邪中于络为痿”,从经络论痿痹。叶天士有云“腑络取胃,脏络论脾”(《临证·吐血》)、“外来之邪,着于经络,内受之邪,着于腑络”(《临证·痹》),归纳了脏络腑络统属及外感内伤的络病规律。

此外,《临证》一书中明确了脾络、营络、窍络等二十余种概念,提出了中络、络热、络虚风动等二十余种病理名称,为络病理论的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完善拓展治络体系

张仲景创立络病治法,叶天士誉之“仲景有缓攻通络方法可宗”(《临证·积聚》),并继承其治络思想,发扬治络之法。叶天士治络之创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张仲景络病治法基础上发展虫药搜剔通络治法,丰富治络体系。叶天士谓“后汉张仲景推展圣经蕴奥……故圣人另辟手眼,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治经千百,历有明验”(《临证·疟》)、“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临证·积聚》),详阐张仲景治络特点,并“藉虫蚁血中搜逐,以攻通邪结”(《临证·头痛》)验于临床。

二是受旋覆花汤启发,完善辛药通络治法。叶天士倡导“络以辛为泄”,提出辛香通络、辛润通络等治络之法。叶天士云“攻坚垒,佐以辛香,是络病大旨”(《临证·疟》)、“考古人方法,清络热必兼芳香”(《临证·痉厥》),指出辛香通络具有攻逐宣达之功,临证用于络脉郁闭、络热之疾。络虚恶攻,叶天士云“久恙必入络,络主血,药不宜刚”(《临证·痰饮》)、“大凡络虚,通补最宜”(《临证·木乘土》),提出辛润通络治法,通补结合,治疗络虚。叶天士提出“络方”概念,并多次论述,如“试服新绛一方小效,乃络方耳”(《临证·胁痛》)等,叶天士常用络方有活络丹、鳖甲煎丸、旋覆花汤、交加散等。

理承东垣,立论脾胃

李东垣在《内经》理论基础上,发挥脾胃学说,开启了补土派的新纪元。叶天士遵从李东垣学说,重视补土,承先哲说而又不泥其旧,进一步丰富了脾胃学说。

沿袭东垣脾胃学说

叶天士对李东垣的脾胃学说是全面继承而有所创新,其思想可总结为两点。

一是传承创新肝胃治法。其论又分两端,一在病理,张仲景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脾胃论》言“肝木旺则挟火势,无所畏惧而妄行也,故脾胃先受之”,叶天士在此基础上提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临证·木乘土》)等观点;二在治法,叶天士言“东垣每调和脾胃,疏泄肝木,最属近理”(《临证·腹痛》)、“东垣云:治脾胃必先制肝”(《临证·泄泻》)等,旁参东垣之论,从病机规律化传变角度出发,确立了独具特色的肝胃治法体系。

二是发展应用升降理论。叶天士推崇李东垣脾胃升降理论,如《临证·泄泻》载“读东垣《脾胃论》,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临证·脾胃》载“夫脾胃为病,最详东垣,当升降法中求之”。叶天士沿袭升降之说,以升降为脾胃证治核心思想,尤其针对升阳益气一法谓“历举益气法,无出东垣范围”(《临证·脾胃》),并在叶案中广泛应用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方,拓展了方剂应用范畴和化裁形式。

创建叶氏脾胃观

叶天士脾胃论之创新,可概为脾胃分治和发挥胃阴两端。在对李东垣脾胃学说继承基础上,叶天士提出并完善了“脾胃分治”的理论。《临证·便闭》载“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盖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仲景急下存津,治在胃也;东垣大升阳气,治在脾也”,详细论述了脾胃生理特性及异治思想。而关于“脾胃分治”的内容在叶天士医案屡见不鲜,华岫云谓“今观叶氏之书,始知脾胃当分析而论”(《临证·脾胃》)。叶天士脾胃分论,体现在脾胃诊疗的理法方药各个环节中,如针对脾胃脏腑特性,创新性地提出“脾药”“胃药”的概念。《临证》有言“而治胃与脾迥别。古称胃气以下行为顺,区区术、甘之守,升、柴之升,竟是脾药,所以鲜克奏效”(《临证·木乘土》),明言混用之弊,倡导脾胃异治。

叶天士遵循“夫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临证·木乘土》)的特点,创立了以柔润之剂通降的益胃阴之法。其用药择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故叶氏门人邵新甫按语“先生发明治胃方法独多,有薄味调养胃阴者,如《金匮》麦冬汤及沙参、扁豆、茯神、石斛之类”(《临证·吐血》)。后世吴鞠通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皆袭自叶天士益胃阴一法。除脾胃学说外,叶天士还对李东垣的通幽法、阴火理论等进行发挥。

痹痿合论,通痹治痿

痹痿同论是叶天士在《内经》理论指导下,结合痹、痿的病机特点提出的。痹痿病则相依,治则兼顾,故叶天士立法通痹治痿。

继承《内经》痹痿同论

叶天士立论痿痹,承《内经》之文,其论两端,一为二病合论,沿用病名;二为明辨病机,痹可致痿。《说文》载:“痿,痺也。”痿痹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痿论》云“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提出因痹致痿的发病机制。痹、痿二者,均属肢体经络病,其病因病机相关,治法方药相类,故合而论。叶天士倡导痿痹同论,《临证》3次出现痿痹之名,多次论述由痹致痿的病理发展。叶天士承袭《内经》之论,明言痹可致痿,《临证·痹》载“此由湿痹之症失治,延为痿废沉疴矣”等皆是明证。

创立通痹治痿治法

痿痹同论是“通痹治痿”的理论前提,“因痹致痿”是“通痹治痿”的病理基础。《临证》共载9则“通痹治痿”医案。痹者,不通也,法当宣通;痿者,痿弱也,治当补益。据痿痹的病机特点,叶天士确立了通痹与治痿(补痿)主次分明的治法体系,痹重痿轻,当以通痹为先,佐以治痿;痹轻痿重,则以补益为主,佐以宣通。叶天士痹痿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以吴鞠通最具代表性,吴氏不仅强调痿痹同病,而且继承叶天士通痹治痿治法,并创新性提出“经热则痹,络热则痿”“诸痹独取太阴”“诸痿独取阳明”等观点。

论述体用,践行发挥

“体用”学说是中医学经典理论,叶天士继承发展体用学说,并以脏腑体用理论为指导,确立了体用治法方药体系,影响深远。

继承发展体用学说

体用理论是诠释形体、实质及其功能、作用之间关系的一对重要哲学概念,其论始于春秋战国之时。至明,张景岳、喻嘉言等将体用、脏腑相结合,建立脏腑体用理论。叶天士在继承基础上对于脏腑体用理论进行了广泛的发挥。一是对脏、腑体用差异性的辨析,承袭前贤之说,鉴别脏腑体用,如《临证·痢》载“凡六腑属阳,以通为用;五脏皆阴,藏蓄为体”,论述了脏、腑体用之别;二是举例论证脏腑体用,叶天士着重对脾、肝二脏进行介绍,如“论脾为柔脏,体阴用阳”(《临证·疟》),指出脾脏体用特点,“肝用宜泄”(《临证·咳嗽》)、“凡肝体刚”(《临证·便闭》)论述肝脏体用特性等。三是将脏腑的刚柔属性与体用相合,这也是其对于脏腑体用理论继承过程中的一大创新。

丰富脏腑体用治法

叶天士对于脏腑体用理论的继承,并非单纯、空洞地说理,而是结合临床实际,理法方药兼备地继承发挥。一是察体用之变,以明病源。《临证·痉厥》载“不耐温补者,是肝用太过,肝体不及也”,运用肝脏体用诠释肝病特点。又言“王道固难速功,揆之体用,不可险药”(《临证·痢》),以体用为用药之依凭。二是倡体用之治,指导方药。其结合《内经》论述及肝脏体用特性,总结治肝三法,“辛以理用,酸以治体,甘以缓急”(《临证·痉厥》),被尊为肝病治疗之圭臬。

阳化内风,清上实下

“阳化内风”是基于人体阴阳平衡,结合中风等疾病特点提出的病机理论。叶天士继承先贤医论,发挥“阳化内风”,辨机立法,确立清上实下治法,建立了系统的理法体系。

创立“阳化内风”理论

“阳化内风”是指身中阳气变动,内风动越的一种病理现象。叶天士的“阳化内风”病机理论,是在《内经》理论基础上,广泛继承张仲景、刘河间、朱丹溪等诸家理论经验而形成的,极大地丰富了内风病机理论。肝木生于肾水,“以阴为体”,而内寄相火,“以阳为用”,体阴用阳,肝阴不足,肝体失养,阳气升腾,亢而无制,而引起肝风内动。华岫云言“今叶氏发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临证·中风》),指出水不涵木是肝阳化风、虚风动越根源所在,强调叶天士发前人所未发。

立清上实下治法

叶天士基于“阳化内风”病机变化,确立清上实下治法内容。叶天士曰“夫阳动莫制,皆脏阴少藏,自觉上实下虚”(《临证·肝风》)、“阳气变现,内风上冒,是根本虚在下,热化内风在上。上实下虚”(《临证·眩晕》),明确“阳化内风”下虚上实的特点。叶天士谓“身中阳化内风,非发散可解,非沉寒可清,与六气火风迥异”(《临证·肝风》),阐明内风之治迥于他疾。针对“阳化内风”上实下虚的特点,充分借鉴丹溪虎潜丸、大补阴丸等组方思路,叶天士创立了滋阴和阳,清上实下治法。叶天士有云“阴不内守,孤阳上越诸窍。当填下和阳”(《临证·虚劳》)、“以上实下虚,镇阳填阴,味浓质静之药”(《临证·产后》)等,以味浓质静之药填补下虚,补肝血、填肾精、柔肝体;以介质镇摄、草木清透清泻上实,以熄肝风、清肝火、制浮阳。

辨明体质,据体论治

中医体质源于《内经》,叶天士重视体质理论,强调据体论治,将辨体质纳入到临床诊断中,并丰富了“治体”思想。

重视发展体质学说

叶天士十分重视体质理论,“体质”一词在《临证》中出现52次之繁。叶天士谓“凡论病,先论体质、形色、脉象,以病乃外加于身也”(《临证·呕吐》)、“人在气交,法乎天地,兼参体质施治”(《临证·暑》),倡导辨体施治。《临证》一书中记述了大量的体质名词概念,诸如“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木火体质”“血虚体质”“阴阳两损之体”等,极大地丰富了体质内容。叶天士倡导体质随时岁而变,遵循《内经》“年四十,而阴气自半”等论,强调据时岁而识别体质之变,如《临证》载“老人气血不得宣通”(《临证·腰腿足痛》)、“老人阴精已惫”(《临证·淋浊》)等均是对老年人体质特点的论述。

完善辨体论治思想

辨体论治是叶天士诊疗特色,叶天士有云“非治病也,乃论体耳”(《临证·虚劳》),提出调体为要,不囿于疾。叶天士辨体先别阴阳,再审虚实及其他,邵新甫言“揣先生之用意,以分其体质之阴阳为要领”(《临证·虚劳》)。据阴阳之异,识其不足、有余而补、泻之。叶天士根据体质差异。治法又各有禁忌及特点,如针对“阳气不足体质”,叶天士强调忌“伤阳之助”,重视“春夏养阳”节律性调养,立法“温养有情,栽培生气”;针对阴虚体质,叶天士言“阴弱体质,不耐升泄所致”(《临证·咳嗽》),强调注意夏令升泄,静以养阴,立法滋阴润燥。

虚劳建中,甘药缓治

“虚劳建中”出自张仲景,而缓治自《内经》已见端倪。叶天士承《内经》、张仲景及李东垣之学,以虚劳建中,甘药缓治为指导思想治疗虚损性疾病。

融汇建中理劳之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记载:“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临证·虚劳》谓:“宗《内经》凡元气有伤,当与甘药之例。”张仲景制虚劳建中之大法,创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方。《临证·虚劳》载:“舍仲景建中法,都是盲医矣。”李东垣立“脾胃学说”,立补中益气汤等方。《临证·咳嗽》载:“《内经》有劳者温之之训,东垣有甘温益气之方,堪为定法。”叶天士宗前贤之论,融汇发展,提出“上下交损,当治其中”(《临证·虚劳》)等创新观点。

发展甘缓疗损之论

叶天士承袭前贤之论,进一步发展了甘药缓治的虚劳治法思想。叶天士云“治虚亦主甘缓”(《临证·胁痛》)、“久损重虚,用甘缓方法”(《临证·虚劳》)等,阐述甘药缓治之法,丰富了虚劳治疗体系。

叶天士博采众长,熟谙各家理法,对于所承之理论发挥创新,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真正做到了师古而不泥。


    记得《洄溪医案》里面有一则关于叶天士的医案:消 常熟汪东山夫人,患消证,夜尤甚,每夜必以米二升,煮薄粥二十碗,而溲便不异常人,此乃为火所烁也。先延郡中叶天士,治以乌梅、木瓜等药,敛其胃气,消证少痊。而烦闷羸瘦,饮食无味,余谓此热痰凝结,未有出路耳。以清火消痰,兼和中开胃调之,病情屡易,随证易方,半年而愈。

病人每夜必以米二升,煮薄粥二十碗,而溲便不异常人,可以证明邪火已炽,必然烁胃液,胃液已然大亏,不敛胃气,只怕胃气消散而无可救药,此时的主要矛盾是胃气即将衰败,不得不急救。叶天士先生有鉴于此,故而先保其胃气,待胃气恢复,则邪火变为主要矛盾,此时消痰火可也。无奈病人转手寻徐灵胎医治,法清火消痰,和中开胃,辗转半年而愈。

徐灵胎断其为痰火壅盛,这是病人找到了徐洄溪时候的病机,叶天生处方乌梅木瓜等品,洄溪认为这是收敛胃气,这是病人找叶天士先生时候的病机。其实叶天士还有的一个目的就是在敛肺清热生津,防止木火刑金。这也是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意思。宗金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意。

   此案病重,本不易治。所以当时乃至整个中国史上的两个绝世高手也没有做到所谓的药到病除。可是看此案却可以了解叶天士先生的一些处方规律,那便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还有就是治未病的思想,哪怕大疾当前也要顾虑保护未受邪的脏腑。且聊聊几味药选的十分精到。既缓解了主要矛盾,又做到了顾护暂安之地。选药之精,亘古罕见。

   不知病人为何转手徐灵胎,难道是因为叶天士治疗之后“消证少痊而烦闷羸瘦,饮食无味”?徐氏也说病情屡易,可见徐在治疗中也是反复无常,为何却信之半年而没有再更换医生?古人说信者为医,真是见道之言啊。当时名满天下的叶天士也做不到让病人信之不疑,可见医之难为啊。

    昨天下午与友人闲聊,闲侃古今中医名家,偶然谈及叶氏医案。没料到区区一则看似简单的医案却争论了大半个下午。最终也没有得出一直的看法。

《临证指南医案·寒》 :某二八 劳伤阳气,形寒身热,头疼脘闷,身痛。 杏仁三钱 川桂枝八分 生姜一钱 厚朴一钱 广皮一钱 茯苓皮三钱

此案看似简单,但是究竟是素体阳虚,寒湿之邪直中太阴,还是阳气劳损,寒湿内生很难确定,这也是我和友人分歧所在。因为无论是外感或是内伤都会出现这些症状,而叶翁所给的方子也是外感内伤都可以应用。此案值得玩味的地方在于叶氏的组方,一般人的解释应该是:阳气不足之人,最宜感受寒湿。形寒身热,头痛,风寒犯表;脘闷,湿阻中焦;身痛,寒湿痹阻经脉。方以桂枝汤以减芍药加杏仁,以桂枝杏仁相配可视为麻黄汤去麻黄,不失辛温解表之力,而无峻烈发汗之弊,对体弱之人尤为适宜。厚朴 广皮 茯苓皮温化祛除寒湿。其实这么解释没有什么错误,很多“叶派”医家也是这么解释。结果一代天医叶天士就成了一普通的水平一般的俗医了。也难怪为什么“叶派”为经方家所不齿。

此方杏仁利水之上源、茯苓皮健脾利水,二物共用又有土金相生之妙,既固堤又疏通河道,二者均用三钱为君药。陈皮乃脾肺气分之药,能燥能宣,助杏仁以开肺气;厚朴《别录》谓温中益气,消痰下气,助茯苓皮燥脾利水,二味均用一钱以为臣。桂枝《本经》谓其有补中益气之功,邹澍认为它有通阳、下气、利水之效,只用八分以为佐使。患者年方二八,正值壮年,阳气虽伤,但却不虚,故不用补阳之品,只用生姜一钱来修复所伤之阳气。而且各品均有调气之功效,暗含调气以去湿的法则,又可疏通小便,使湿从小便而去,又暗含叶氏所谓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大法。且药虽六味,但是无一药不中病,无一药可添,无一药可废,当真是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选药之精,从来无有。

然而如果仅仅认为这样就可以说叶天士之法已无余韵,却又不然。叶翁医案多不载分量,全屏学人自悟,可是此案却载有明确只分量,益可见叶师用药之一斑。此患者当前的主要矛盾是湿邪为患,不管外湿直中还是寒湿内生,都不出太阴肺脾之范畴,所以全方用杏仁茯苓皮三钱开非利水,扫除阴霾;待湿邪已去,这时分量第二的生姜厚朴广皮温脾调气以修复所伤之阳气的功效;这时外邪已去,阳气已复,隧道已清,只有八分的桂枝的通阳之功显现,略微一推,阳气恢复其周流,于是集体恢复正常。

病不重,所以药亦不重。患者痊愈与否全凭善后的饮食起居上的调理。叶翁用方虽只区区六味,却暗含平胃、五皮、桂枝加厚朴杏子、苓桂术甘、茯苓甘草、茯苓杏仁等方之意。方之结构美妙无比,不亚仲景,也难怪当时薛雪每见叶案未尝不击节称善。程门雪先生曾将说:“其选药味至精湛,一味之换深意存焉, 六味之中涵泳不尽, 每含古昔名方为一炉冶,加减变幻之美从来所无, 清真灵活如思翁书法、渔洋绝句,令人意远。”信夫!徐灵胎认为此等医案无甚价值,埋怨编书者置叶氏数十年所起之傷寒大案于不顾,于寻常小病妄列伤寒之门有失计较。我却认为是此老有失计较了。

                                                           20101228


国医大师陆广莘在20世纪80年代——纪念陆广莘先生逝世10周年

 (2024-10-02 04:34:51)[编辑][删除]
国医大师陆广莘在20世纪80年代
——纪念陆广莘先生逝世10周年
摘自2024-9-4中国中医药报
诸国本
1979年,陆广莘作为北京医学院附属北京人民医院的一位工作了23年的资深中医,在广东广州召开的自然辩证法研讨会上,发表了中医基础理论《从根本上说是关于人的身心相关整体自稳调节》的论文,引起了中医界对中医理论问题的兴趣。当时,陆广莘正处于思想解放、泉思喷涌的状态。他谙通中医近代史,亲历过中西汇通、衷中参西、中医科学化,直至中西医并重的过程。1962年,他发表《王履医学思想的成就及其对明、清医学的影响》一文,在群英荟萃的北医医学殿堂崭露头角。改革开放早期,他的身影活跃于中医和自然哲学领域。
主管中心实验室和基础理论研究所业务工作
自然辩证法研讨会之前,即1978年9月,中央发布了关于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重要文件。全国中医队伍人心振奋,思想活跃,各种发展中医的意见建议纷至沓来。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处于中医事业改革开放的前沿,更是积极行动,谋划中医发展大计,首先准备调集人才,成立中医中心实验室,填补中医微观不足、实验不够的缺陷,用实证成果甩掉“中医不科学”的帽子。
1980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心实验室正式成立。在院长季钟朴领导下,召开了全国中医理论研究思路方法讨论会。与会专家一致建议在中心实验室基础上,积极筹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陆广莘作为北京医学院的中医专家,应邀参加了讨论会。他在发言中提出中医辨证诊断的“正虚、邪实、传变”三要素以及关于“证”的理论模型问题。随后,陆广莘被聘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中医学之道》,209页。以下引文,均见此书)
1983年初,陆广莘从北京医学院奉调中国中医研究院,任中心实验室副主任。1985年4月,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成立,陆广莘兼任研究所副所长。当时,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中心实验室和基础理论研究所是一个班子、两块牌子。陆广莘主管两边的业务工作。
陆广莘走马上任,春风得意。他中医学徒出身,在北京医学院学习西医5年,又在医院从事中医临床23年。今日归队中医研究院,和施奠邦、唐由之等老同学朝夕共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中心实验室拉开序幕,他就提出立意要高,思路要宽,旁开一寸,更上一层的工作思路。他认为,作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中心实验室和基础理论研究所,不是简单地观察一个病种,实验几种中药,而必须站在宏观的、理论的高度设计研究课题。一要坚持中医理论,对千百年来在无数实践中提炼概括而成的中医理论成果,必须完整正确地把握它,并用以指导新的防治实践和科学实验;二是发展中医理论,不断用新的防治实践和科学实验成果,去充实发展中医理论。
探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中医实验科学的路子
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中医“证”的模型,体现中医的实证性和科学性。因为从三十年代以来,西医辨病,中医辨证,已成共识。“证”的研究成为中医研究的中心内容(第209页)。中心实验室必须继续支持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集中力量寻找“证”的模型,以便通过实验动物模型,模拟中医临床“由因到证”和“从治到效”的过程,从证的病理表现认识正常生理功能(第196页)。于是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扩展为“肝血风(郁)瘀”和“脾津痰湿”两大课题系列。从肝为将军之官与防卫适应功能,脾为后天之本与稳态屏障功能,创立大小动物模型,探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中医实验科学的路子。(第10页)
其一,开展“肝为将军之官”的功能模型研究。首先摒弃“中毒性肝炎”的模型和思路,以“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的生理功能为基础,相应地建立肝郁证的辨证标准,创制“怒伤肝”的情绪应激性实验动物模型,上连情志因素所致的肝郁,下连血凝机制变化的血瘀。课题组应用了国内外较先进的实验技术,如交感特异通路电生理技术、血管内皮细胞离体培养技术等,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系统观测和综合研究(第202页),最后应用柴胡疏肝散观察疏肝理气方药对血瘀证的治疗作用。
经过全过程、多学科的观察,实验结果初步证明了理论前提的假设。1990年1月,陆广莘在鉴定会上作了“肝郁气滞血瘀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的工作汇报。
其二,建立“脾为后天之本”的功能模型。最初曾以大鼠为实验对象,利用大黄致泻制造“脾气虚”模型,研究结果在1982年广州虚证会上作了交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有人认为大鼠离人体较远,大黄致泻属生化乏源,又是急性过程,很难说这个动物模型就是脾气虚证。
鉴于上述意见,陆广莘听取北京医学院著名教授谢少文、周金黄的建议,向中兽医学专家请教。因为中医学与中兽医学渊源相同,辨证方法一致,处方用药规律无异,常用中药有97.4%是人兽通用的。经向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中兽医系教授于船学习,知道马属动物驴在饲养上和役使不当情况下,不少驴出现“脾气虚”的病例,且应用健脾益气汤治疗有效(第197~198页)。
于是从1984年起,在北京农业大学中兽医系老师指导下,中心实验室制定了周密的科研方案,先后用两批驴做实验。第一批驴22头,第二批驴16头,雄性,年龄2~4岁(第193页)。据中兽医提供的经验,驴患“结症”机会多,对承气汤等攻下耐受性强。第一批实验试用大承气汤,适值数九隆冬,北京地区天寒地冻,大剂苦寒致泻,少数驴衰竭而死,存活者也不显示气阴两虚。且造模仅10天,仍属急性实验,不符合要求。第二步去芒硝,为小承气,虽未见死亡,仍见有暴泻者。为避免致泻的生化乏源,第三步减大黄量,为厚朴三物汤,取其破气苦降以耗气和逆脾气主升之性,造模延长至6周;同时加用饥饱失节因素(第198页)。可以想象,在北京天寒地冻季节,陆广莘带领中心实验室的专业人员,守候在30多头大牲口旁边,兢兢业业地观察实验进程,调试治疗方药,奔忙于研究院和农大之间,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苦干实干的精神风貌。
实验方案设置了对照组。对照组的驴,给予正常饲料,灌等量温水。为了使实验方法接近于中医临床,课题组拟定了驴的“脾气虚”证的辨证指标:(1)食量减少(纳呆);(2)体重下降;(3)肚臁变深(消瘦);(4)挽力、尾力、四肢力下降(怠惰无力);(5)大便粗糙稀软;(6)口色变淡(唇舌淡);(7)毛粗乱无华(毛发不荣);(8)脉虚。这八项宏观指标中,除体重和食量单独计算比较外,其余六项,每项按0~2作三级评分,总分大于10分者判断为脾气虚证。实验结果,第一批为11.04分±0.56(对照组为2.60分±0.99),第二批为12.38分±0.26(对照组为2.55分±0.25)。两组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反证,用健脾益气加四君子汤,即炙黄芪、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共5味中药,按22221比例为散剂,驴模型按每公斤体重1.5克之剂量隔日稀释灌饲,同时恢复正常饮食。对照组只灌等量温水。全程3周,实验动物全面恢复健康。马属动物驴的“脾气虚”证,用加味四君子汤治疗有效,验证了补脾疗法的有效性。
在造模实验中,陆广莘的“中学西”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北医学习时,一直是班上的化学课课代表,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都学得不错。如今,他对实验中驴的生理、病理、机能变化、生化反应都“心知其意”,中西汇通,思路清晰,表述得有板有眼,头头是道。
1988年10月,陆广莘代表课题组发表了《马属动物驴“脾气虚”证的实验研究》的结题论文。1990年底,“肝郁气滞血瘀的临床和实验”课题也结题并通过鉴定。两个实验动物造模的课题论文,使中医大开眼界,使西医频频点头。
陆广莘对“中医研究”与“研究中医”亦有全面深刻的思考。1987年,全国中医学术发展战略会议在四川成都召开,会议上陆广莘提出了“对中医学术及其发展战略的系统思考”,认为“增强宏观思维,发展主体意识,是一个民族、一门科学希望的标志。‘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第一步要求把中医和西医放在同等重要地位,把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的诊疗思想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即恢复中医学术的主体地位,然后才能提高发展中医学的主体性能力。”(第184页)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晃40年过去了。今年9月13日,是陆广莘先生逝世10周年。遥望他远去的背影,捧读他写的《中医学之道》,从生生之道到生命科学,从生物医学到生态医学,从疾病医学到健康医学,从拮抗医学到动员医学。他放眼世界,学贯中西,端本澄源,卓然自立。他以毕生精力,究天人之际,通健病之变,成一家之言。他是中医临床家,又是中医理论家。他是哲学领域的医学家,又是医学领域的哲学家。他在弥留之际,紧握住我的手,多少未尽的话语,飘落在萧瑟的秋风之中。今天,我拾起故乡的一片黄叶,写成这粗浅的文字,在远离天国的地方,寄献于先生灵前!

荟萃临床案例构筑中医药“最强大脑”

  (2024-10-01 04:33:12)[编辑][删除]
近年来,中国科协委托中华中医药学会牵头开发建设中国中医药临床案例成果库,通过挖掘高水平临床案例价值,提升中医诊疗能力,推动中医药人才评价体系改革——
荟萃临床案例 构筑中医药“最强大脑”
摘自2024-9-30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徐婧
很多中医人都幻想过自己拥有一个“最强大脑”,这个大脑就像一台超级计算机,能容纳最精华的中医临床案例,以指导中医临床诊疗、激发科研灵感。特别是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就能一秒提取。
如今,这样的“最强大脑”正在构筑。
自2021年起,中国科协委托中华中医药学会建设中国中医药临床案例成果库(以下简称“案例库”)。目前,案例库收录临床病例报告2800余篇,其中国医大师的病例报告有800余篇,还包括院士、全国名中医以及众多中医药临床工作者的名医名家案例、罕见病例案例等。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展研究办公室主任张霄潇介绍,该案例库目前向公众免费开放,只要登录网站即可查询。该案例库现已在四川、陕西、江苏等省,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等科研和医疗机构的人才评价中试点应用,为中医药职称评审、人才培养提供助力。
1 高水平的中医学术之脑
当代中医人共撰“崭新《伤寒论》”
如何能快速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很多前辈会吐露一条捷径:读医案。清代医家周学海有言:“宋后医书,惟案好看。”中医医案宣明往范,昭示来学,是中医学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资料档案,体现了医家的临床诊疗能力和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那“临床案例”与我们平时讲的“医案”“病例”有什么关系?
张霄潇给出了一个清晰的概念,他表示,“例”字,其意有二。其一,为“病例”,即某种疾病的例子,以固定的格式将疾病相关诊疗信息进行书写后形成的文字记录,形成“医案”与“病历”;其二,为“范例”, 即书写的医案或病历可作为重要信息的依据或具有权威性、代表性。以上合二为一方为“临床案例”的精髓。
“临床案例能够真实地反映医家诊疗原貌,高水平临床案例是医家学术思想的直接体现,也是临床医生提升诊疗能力的重要资料。因此,案例库汇集全国高水平的中医临床案例,以供行业参考学习,对于弘扬名医经验,提升医院诊疗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管理分会主任委员张允岭说。
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主任委员、湖北省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曾宪玉认为,《伤寒论》就是一系列高水平临床案例的鲜活总结。案例库建设以填补现代医学不足和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为导向,征集高水平中医药案例,从中可以发掘和整理疑难病、优势病种卓有成效的治疗手段和方药,同时也可为百家争鸣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展示的园地,可以看作是当代中医药人共同撰写的“崭新《伤寒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研究员黄为钧表示,目前,中医医案的研究与发展面临医案报告规范性不足导致优秀案例稀缺,以及缺少优秀案例的评价标准及汇总平台,导致现阶段相关数据挖掘与真实世界研究难以获得高质量证据等问题。
“因此,案例库的建设旨在为高水平优秀案例提供汇总平台,既彰显了中医医案本身优势,又为解决现阶段医案研究与应用面临的困境和难点打下基础。”张霄潇说,将其打造为中医药领域最权威、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数据库,是案例库建设的发展目标。
2022年初,经过前期大量研讨与评价,充分完善顶层设计,案例库上线启用。“在案例库建设过程中,中医药临床案例的丰富历史底蕴与独特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其应用价值历久弥新,体现在临床实践、启发科研、人才评价等诸多领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博士后张凯歌说。
2 有活力的人才创新之脑
“中医版JAMA”改革人才评价体系
2023年,韦建国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急诊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他将临床遇到的一例病案写成病例报告《升清泻浊法治疗重度特应性皮炎一例》投稿到案例库,经过审核成功入库。“稿件的成功入库可以作为参与正高职称评审的条件之一,因此我顺利通过了医院的正高职称评审,成了一名主任医师。”韦建国说。
职称评审是人才评价的重要内容,联系着人才培养、使用、开发、支持、激励、保障等环节,对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非常重要。长期以来,职称评审一直是困扰基层中医临床人才成长的难题,基层的科研环境又令他们的职称晋升陷入困境。
在“破四唯”“立新标”的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浪潮中,案例库的建设有望打破“唯科研成果论英雄”的局面,让“会看病、看好病”真正成为中医药人才评价的标准之一。
“这将解决长期以来一线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缺少科研成果的问题,推动职称评审改革,让更多的一线好医生能回归临床,服务患者。”张允岭说。
值得一提的是,案例库有460多位审稿专家,162位中医药各领域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40位国医大师、院士担任学术顾问,“阵容强大”。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董政起参与了案例库的建设,他表示:“案例库通过组建评审专家团队,对广大中医医师的临床案例进行公平公正评审。将案例库打造成为‘中医版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是我们的愿景。”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主治医师杨杰认为,案例库的建设,不仅为青年中医人提供了学习阵地,还鼓励他们投身临床,躬耕一线。
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会副秘书长朱勇说,随着案例库的建设与推广,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等中医药机构及其附属医院已着手将案例库作为人才评价、职称评审、教学培养、绩效考核、名医传承等领域的重要抓手,切实拓展了临床案例作为成果代表作的应用价值与应用范围。
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朱赛彬认为,通过开展试点工作发现,案例库不仅可以用于职称评审,还能用于学科考核、绩效考核、名医工作传承站建设等方面,对推动中医药人才评价、人才培养、学术经验传承等工作有重要支撑作用。
朱勇介绍,未来,中华中医药学会将继续增加试点单位,扩大试点范围,积极努力探索形成符合中医发展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
3 有潜力的科研灵感之脑
“现代版《肘后备急方》”助推科研产出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中读到了青蒿在疟疾治疗中的使用方法,成为她最终成功提取青蒿素的关键。
“可以看出,临床案例对于中医药高水平科学研究具有重大启发价值。”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研究员尤良震说。
“纵观近些年来的中医药重大科研成果产出,多数都源于科研工作者在临床案例中得到的启发。”国家卫生健康委生物中心中医药项目专员方子寒认为,临床案例库的建设可以说集“示范”和“范式”于一体,不仅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指导,还为面向临床的中医药科研活动提供了新思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助理研究员叶阳表示,希望将案例库打造成“现代版的《肘后备急方》”,让它成为更多中医药科研人员的“灵感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陈腾飞表示,除了启发科研,案例库对推动临床问题解决、改变临床决策也很有价值。例如,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为代表的新发、突发传染病,多重耐药菌感染、肿瘤治疗后效应、介入术后再梗死等现代医学重大临床难题,以及难治性罕见病等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也需重点参考临床案例。
为启发高水平中医药科学研究,解决现代医学面临的问题和难题,推动临床决策进一步优化完善,促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华中医药学会连续两年开展TOP100优秀中医药临床案例征集遴选活动,组织中医药领域专家和临床一线资深医师进行同行评议,每年遴选100篇案例作为优秀案例并公布。
受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启发,中华中医药学会决定从今年开始启动2024年中医药临床十大优秀案例征集遴选,此后每年都会向社会发布临床十大优秀案例,以期对临床指南的制定起到重要指导,为中医药现代科学研究提供重大启发并发挥引领作用。
张霄潇表示,未来,中华中医药学会还将继续加强质量控制,推动案例库内容高质量发展,增加护理板块、英文板块,提升案例库内容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等,并且继续增加省级试点单位,做好评价试点跟踪等工作。
导演汪清:历经千辛导演拍摄的系列电视纪录片《探秘中国民间医》10月8日正式在中央台数字电视《家庭健康》频道播出。中央媒体首播该纪录片是正视中国民间医的社会存在和价值,也是肯定了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遗产性。敬请网友收看。首播:10月8日起每周六18:32 重播: 每周日18:00;每周播出一个人物,系列播出。首播之后还将安排多次重播。依次播出顺序是:1.贾谦(10月8日18:32)2.杨理存(10月15日18:32 10月16日18点)3.苏永泉(10月22日18:32 10月23日18点)以后均为周六18:32首播,周日18点重播:4.黄传贵5.王春晓(上)6.王春晓(下)7.陈康林(上)8.陈康林(下)9.余粮10.李守信11.姚桂安12.杨真海13.林宏芳14.崔扣狮(待续)


 

中医入门锦囊【草根一生】

 博采众家发古旨融汇己见创新知《临证指南医案》医理传承创新举要 (2014-10-10 15:22:55)[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中医入门锦囊【草根一生】

中医入门锦囊【草根一生】

       我出生于中医世家,为《徐氏刺血药罐救急疗法》第五代传人,幼受庭训,医学启蒙:中药的入门读物有《雷公炮制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诊断的入门读物有《医学三字经》、王叔和的《脉诀》、《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方剂的入门读物有《汤图歌诀》、《时方歌括》;内科的入门读物有《时方妙用》、《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等;临床的入门读物有《傅青主女科》、《医学心悟》、《幼幼新书》《温病条辨》、《内经知要》等。

中医治病秘诀  【草根一生】

  中医入门锦囊【草根一生】 (2014-10-09 04:54:37)[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辨析发病机理,巧治“疑证”一例

摘自2025-4-17中国中医药报
卢雪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中医名家陈潮祖曾言:“现代意义的疑证,所指有三个方面,一是寒、热、虚、实不典型,一时性质莫辨的病证;二是矛盾真相掩盖,假象反较突出的病证;三是通过现代理化检查,找不到确切病因的病证。”而诊治疑证最关键的还是要辨析其中的发病机理,切忌盲目用药以致病情复杂化。现分享一例寒热难别、性质莫辨“疑证”治疗思路,以供同道参考。
齐某,女,36岁,2020年11月26日初诊。主诉:口热、胃堵1年余。患者1年前因工作忙喝水少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给予抗生素输液后尿频、尿急、尿痛消失,遗留小便不适感,口干口渴变化不大,前医以为热证而屡服苦参、蒲公英、大黄等苦寒之品,小便不适感稍减,口干口渴转成口热,出现胃堵,稍食淡竹叶、苹果等凉性药食则腹中阴疼,继而腹泻,食火锅等辛辣又出现腹部痞满不适。刻下:口热,舌尖和口腔上半边热,饮水不能缓解,伴有心烦,胃堵,不敢吃任何凉食,大便尚成形,小便仍有不适感,检查发现尿常规中潜血呈阳性。舌尖红,苔白厚水滑,脉左寸浮数关弦尺弱,右脉弦。
辨证:湿阻气化不利,兼有郁热上扰,病位以太阳膀胱、太阴脾兼少阳三焦为主。
治法:疏气转枢,利湿透热。
方用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加减:柴胡10克,黄芩10克,法半夏15克,茯苓15克,炒苍术10克,炒白术10克,泽泻10克,猪苓10克,肉桂2克(后下),生甘草5克,小蓟10克。5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12月3日复诊:胃堵消失,小便不适感及心烦已除,口热仅剩1~2分,患者自觉已近正常,非常高兴。医者观其舌苔水滑之象已除,但舌苔略厚,恐湿热未尽,嘱上方去肉桂、小蓟,加滑石20克(包煎)、薄荷4克(后下),再服5剂。
12月16日回访:口热已除,舌苔转薄润。已能正常饮食,未有其他不适。
按 患者体质偏热,热中夹湿,因饮水少而致热聚湿阻、膀胱气化不利,抗生素输液后热减但增加湿度,过用苦寒损伤脾阳,脾阳失运又助湿气,更阻气化。目前湿阻气化不利突出,兼有郁热上扰,这是整体的病机演变过程。
口干口渴并非热伤津液,实是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无法蒸腾津液上承于口所致,而后续出现的心烦、口热,也是因为太阳水腑膀胱与火腑小肠同经相系、心与小肠经络联系,津液聚于下而无法上济于心,致心火相对偏亢所致,心又开窍于舌,所以患者口热、心烦与小便不适并存。其口干口渴以及后续的心烦、口热与《伤寒论》五苓散证“烦渴”的机制类似,《伤寒论辨证广注》言:“烦渴者……热气不得下泄,因反上逆,熏于胸膈。”胃堵为湿阻气机所致,苔白厚水滑为水湿内阻于气分之明证,舌尖红、脉左寸浮数是郁热上扰之象,脉左右皆弦是气机被阻所致,尺部偏弱亦是下焦气化无力之征。

发病机理已然明晰,治疗则需恢复下焦气化之机,佐以渗利水湿之法,其郁热自能宣透外达而口热能除,气机通畅之后其胃堵亦能消失,此所谓“巧治”。方选小柴胡汤合五苓散。《伤寒论翼》言“小柴胡为枢机之剂也”,《伤寒论类要注疏》亦云“小柴胡汤证第一条……以上形证皆三焦气机阻抑而为柴胡原方之谛症也……小柴胡汤专为清透少阳三焦而设”,故以小柴胡汤枢转少阳三焦气机而助水湿运化,去生姜、大枣是病不在表,去人参是本证无关气虚,用之恐有甘温助热之弊;以五苓散渗利水湿、助阳化气,用肉桂以助蒸腾气化,其中苍、白术同用以助脾运湿,加小蓟凉其血热以除隐血之患。故五剂而能显效,而复诊仅留一二分口热、舌苔略厚是湿热未尽,故去肉桂、小蓟,合鸡苏散(滑石、甘草、薄荷),以清透湿热。此处薄荷之用,不是用其解表,是宗“辛能发散、凉能清热”之理,以其辛凉之性而发挥透热之功。中医治病秘诀 <wbr><wbr><wbr> <wbr><wbr><wbr>【草根一生】                                                                           合格的中医医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证经验,敏捷的思维。                                                       中医治病的秘诀。中医治病必须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性为必须辨证论治,坚持理法方药一致,并且最终的核心和落脚点为用方。辨证论治,因证选方,因方施治,方证合拍。必须背诵方剂,并灵活加减;二是必须会抓主证,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解决根本问题。灵活性为必须三因治宜。只有因时、因地、因人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疾病。

 发挥中医优势,把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搞好中医研究,才是研究中医的必然之路。

 

陈修园曾说,学医关键,在于入门,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入门错则始终皆错,而医学如海,著作如林。如何取舍确是一个问题。

学中医如同过草地,五花八门的言论,种种各家学说,让人无所是从,一不留神,就陷入泥潭,不能见到中医真面目。

在茫茫草地上,需要一个严谨详实的导航图,才能帮助我们安全走出草地。

我一直在求索,经历种种思想的波折,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有“妄尽还原观”的淋漓。

终于可以说,如果学习开方抓药的中医,第一本应该阅读的书籍是黄煌教授的《经方的魅力》,这本书。

这本书简单轻松,却态度严谨,为我们列出了一个中医学习的光明大道。

诠释中医学,西医学  【草根一生】

  中医入门锦囊【草根一生】 (2014-10-14 20:04:40)[编辑][删除]
                                      诠释中医学,西医学 <wbr><wbr><wbr> <wbr><wbr><wbr>【草根一生】

      西医学属于自然科学;中医学既属于自然科学,也属于社会科学;西医学属于生物医学模式,现在公认是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中医学是整体医学模式;西医学在还原论指导下,基于解剖学基础发展而来,诊疗思维着重于寻求致病因子和精确病变定位,然后采用对抗式思维,定点清除致病因子,使机体恢复健康;中医学是在整体观指导下,基于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中国哲学基础发展起来,诊疗思维着重于寻求致病因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和正气、邪气的消长定位,然后采用包容式思维,并非定点清除致病因子,而是通过扶正祛邪、补偏救弊使机体恢复健康。因此,中医治病的最大特点不是定点清除致病因子,而是调理、矫正致病环境,使致病因子难以生存和发展,使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杏林大观园韵味 (转)【草根一生】

  中医入门锦囊【草根一生】 (2014-11-12 19:52:17)[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杏林大观园韵味 <wbr><wbr><wbr>(转)【草根一生】


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res/1/20141110/38121415585844288.jpg(转)【草根一生】" TITLE="杏林大观园韵味 (转)【草根一生】" />
昆明圣火药业樱花峪

    在相距云南昆明80公里处,有一个占地面积3000余亩的杏林大观园。这是昆明圣火药业投资建设、集中医药养生养老、中医药文化展示及特色旅游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

    杏林之“魂”——中医药文化

    来到杏林大观园,随处都能感受到浓郁的中医药氛围。

    入口处伫立着医药先师纪念馆——杏林寺。传说古代,当地爆发瘟疫,彝人头领那古木斯氏得药师佛阿波多罗密托梦授法,得以摆脱瘟疫。老百姓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建了一个药王庙以作纪念。

    寺中除了供奉医药的鼻祖药师佛像以及十二药钗之外,还专设黄帝论经殿,轩辕黄帝召集群臣听取医官岐伯与其说医论道的场景。另设药王阁和医圣殿,拟从三皇五帝开始至清末民初,各遴选出12位医学家和药学家塑金身供奉以示纪念。

    建造的贮珍楼为中草药种子库,可参观浏览,可遴选、发展优良中药材。而藏经楼则是用以保存、阅览历代及中外医药书刊,使我国医学历史文化得以永久保存,流传千古。

    在杏林寺的对面就是国药博览园。这里共有“中华医史馆”“中华药史馆”“经典处方馆”、“名医馆”4个展览场馆,陈列展览古代制药用具、书籍,反映中医史和中药史的传承、演变及发展进化过程;经典处方馆制成的仿古字画,可供游客抄录。

    此外,中医推拿、按摩、针灸、足疗等健康理疗体验馆,让游客在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同时,亲自体验中医理疗的精髓。国药博览园还为游客展示中药材炮制和精油提取过程。

    樱花峪为人们提供药膳餐饮、休闲购物、会议接待等服务,并设有生态药材大棚种植示范、盆景药材展示等。南北药馆是中医药种植技术的展示馆,分别种植我国南方和北方的药材。

    杏林大观园的中药农业高科技示范项目,还有珍稀药材繁育研究所、三七现代化种植基地、生态动物饲养基地。

    杏林之“髓”——养生养老

    杏林大观园以“医养结合”为核心,建立养生养老度假区。这里将中医药科学养生理念融入自然景观之中,提供最优越医疗护理条件,吸纳万名高中层次老人入住,安度余生。

    此外,配套建立二甲康复医院及杏林名医馆各1家,方便老人就医养老。针对老年慢性病,如脑卒中、糖尿病等康复时间长、普通医院无法全程护理康复期的特点,与中医院等专业医院进行合作,为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长期的医疗及护理服务。同时,还配置老年服务中心、健体娱乐中心、剧院、药膳配送、等设施,形成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为老人持续提供服务。

    杏林之“气”——旅游度假

    除了养生养老,杏林大观园也在为中青年的养生休闲度假提出了中医养生的新思路,其中包括石海温泉、户外运动板块、杏林古镇等。

    石海温泉坐落于错落有致的小石林当中,配备中医SPA、理疗室等休闲娱乐设施。温泉中含有对人体有疗养功能的碳、钙、镁、钾等数10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同时又自然结合石林喀斯特地貌,游客可以欣赏原始自然美景,同时获得久违的身心净化体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