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7,756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明互鉴构建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学

(2024-06-26 08:19:38)
文明互鉴构建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学
摘自2024-6-21中国中医药报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永炎
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华沃土,是华夏文明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数千年来有效地防治疾病,维护人民生命健康。中医药学具有科学人文双重属性,是系统的、整体的、从未断裂的民族医学。中医药学基于象思维,中国文化为其本底特色。其汇聚天人合一、形神一体、取象运数等创生性理念,以整体论和辨证论治指导诊疗实践,以维护生命健康为至深至真的总目标。中医药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临床疗效,临床疗效是中医学科的命脉。
从历史范畴看待科技文明,中医学应秉持国学的深邃哲理,兼收并蓄古今中外的一切科技文明成就。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需要互相交流,相互借鉴,文明互鉴是历史的必然。历时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即是文明互鉴的历史。无论是华夏各民族文明的交流融合,还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及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都是文明交流沟通的范例;明代郑和下西洋与马可波罗的中国考察, 亦堪称东西方文明互鉴的典范。然自公元18世纪以来,因受“欧洲中心论”等错综复杂的社会变化的影响,虽有东西方文明互动,但华夏文明被忽视。晚清闭关锁国的政策以及后来的追逐西化,使得中国学术缺少原创成果,原象创生性被悬置,阻碍了文明互鉴。
象思维是一种区别于概念思维的原创性思维,是华夏文明特有的思维方式。象思维也是中医药学最具特色的思维,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象思维之“象”有原象、具象之分。原象即太虚、混沌、有无相生、藏真之气。太虚原象体现天人合德,物我合一,气聚成形,形立神生,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万物为形而下之“器”,此即物象、具象及心理状态感知折射的镜象、心象与意象。原象与具象可以互相转化,具象以显明的方式呈现,在特定的时空环境可以幽隐而远、泯灭心物的方式回归到太虚原象。文明互鉴的重启,使得象思维与概念思维有望整合互补,形成综合归纳与还原分析方法学的协同发展。
隐喻学是西方的显学,为诸多学科所关注。伴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语言学研究的认知转向,隐喻的认知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隐喻”与“象思维”在认知意义上存在共同点,二者都是通过相似性认识事物的方法,即借用一类事物来感知、描绘、分析和理解另一类事物。思维与语言总是难解难分地交织在一起,“萨丕尔 - 沃尔夫”假说力主“语言决定思维论”。中医语言是一种自然语言,多以汉字的形式呈现,汉字彰显了中国古人的隐喻思维。从象形、象事、象意、象声四种造字之法,即可直观看出其隐喻特性,转注和假借虽属用字之法,亦与隐喻认知有着深层次的关联,故可由造字法入手解析中医语言之隐喻。
贾春华,师从伤寒大师刘渡舟先生,1993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以《日本汉医古方派研究》获医学博士学位;2004 年在黄启福教授、鲁兆麟教授及本人的共同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凭借《基于命题逻辑的〈伤寒论〉方证理论体系研究》顺利出站并留校任教。多年来,他坚持从认知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视角研究中医理论,今率其研究生将多年研究成果厘定、重编、系统化而成《象是之间——中医理论的隐喻解读》一书, 该书从隐喻认知的立场对中医学理论进行了全新解读。鉴于汉字的创立体现出中国古人的隐喻思维,本书作者依据汉字的构成方法将中医学的隐喻类型划分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四类;基于家族相似性探讨了阴阳五行的隐喻认知系统;从概念隐喻的立场分析了中医藏象、经脉、气血津液以及人体结构如何基于人类经验而构建;论证了中医学病因病机、诊法和治则治法均与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隐喻认知密切相关;阐明了中药功效、机制和方剂组方理论的形成具有具身认知的特征。
文明互鉴带来了新局面、新趋势、新问题,当抓住机遇,传承创新,学习运用正负逻辑“尚一”“尚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宜秉持中华文明的自身特质,吸取异质文化的合理养分,适应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思想的冲撞交融与竞逐激荡。文明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文明互鉴需要诠释与隐喻!中医学原创思维与现代科学融合,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充分发挥其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国特色生命科学提供强大动力。

中医专家详解“冬病夏治”

致青年中医学人的一封信——明医之路,道传薪火守正创新

 (2024-09-02 16:13:22)[编辑][删除]

致青年中医学人的一封信

——明医之路,道传薪火守正创新

时间:2024-09-0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王永炎

 

近年来,党和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积极落实“中西医并重”国策的大好机遇,我辈中医药学长们倍感欣慰,自当老骥伏枥,为后学们创造良好的治学环境,期盼年轻一代坚定自觉地走明医之路,恪守国学原理不忘中医药本色,开放兼容古今中外一切科技成就,以我为体、为我所用,面向未来强化中医药学科建设,为人类大健康事业创伟业!

立志做明医、致良知、担重任

明医明于医道。《左传》有称“照临四方曰明”又“明者,远见于未萌”。古贤者多寓“上农”思维称"不务农难成明医",足知顺应自然天人合德为成就明医之至要。回首1956年,在党和政府的阳光照耀下,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成立,中医药事业产业学科教育真正踏上了复兴之路,展现华夏优秀传统文明新时代。

曾记得任应秋先生奉调北京中医学院任教,决心与同道务本正纲,把高等中医院校办成哺育明医的摇篮。先生们同心协力从事医教研工作,造就出一代代弘扬中医药学原创思维、原创优势,以共识疗效服务民生的明医。首届毕业生感怀先辈师长的悉心培养,届已古稀之年,将一生业医求学的感悟撰成《明医之路道传薪火》,献给母校,启迪后学。当今世界明理互鉴,从历史范畴看待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经历几个世纪的矛盾、冲突、分化过程,因科技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正在走向文明融合与共筑,朝着“中和”方向迈进。以健康生命理念主导中西医学结合,体现格物致知与致知格物上下联结,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互动的新趋势。中医学界应该敏感地认识到高概念、多元化、系统性研究的新纪元,弘扬原象创生性、明德良知、强化学科建设,勇担革新弱势学科的重任,坚定走明医之路,回归复兴中医药学从未断裂的历史地位。

明于医道者,重始源、崇扬优良医德风尚

中华文明始于伏羲、神农,认为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周代成康之治、汉代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均发生在世间动荡战乱之后,养民生息,文明得以深化发展。论健康生命理念以“天人合德”为核心内涵,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知行合一,形神合一,“天地与我并生,而物与我为一”。儒家“崇有”,道家“贵无”,“无有相生”乃自然法则不变;阴阳、正负、显隐、顺逆亦此亦彼,同步消长,关联互变;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以冲气为动能源于天性天德之生命力,系万物化生之理,理必有气,气化升降为常。至极、无极、太极为“一”不动,混沌一体,元气布化真灵生神,神者恍兮惚兮不可测量;又恍兮惚兮起于毫厘可以度量,“二”数神,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神数象器一体当是形上学与形下学关联,这是国学原理指引中医药学的大成智慧,为观象议病辨证,防治疾病获取共识疗效的命脉。

“天人合德”之德乃天心、天性、天命。仁德即明医的优良医德风尚的体现。当下讲天道酬勤、义利事功不为物役。张仲景被尊奉为医圣,孙思邈世称为药王,均可谓苍生大医,赐历代医者人文精神、人道主义提高医德素养之贤哲。张仲景以犀利语言批判凡医误命,“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孙思邈倡导医德誓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另外,业医必当通晓中医禁忌学,禁忌是民族文化的产物,中医禁忌学是在古今社会民俗禁忌的基础上,经过历代医家长期实践应用,并充分吸取经验教训积累而成。明医当认真阅读清代喻昌所著《医门法律》,将丰富的禁忌学识体现在临床诊疗实践中,应是明医的戒律。

复萌原象创生性,开悟明医志向

人类对宇宙生命在还原论向系统论转换的大科学背景下,必须从整体、宏观、实践去认识,从天道自然一体观察体悟中构建,把握对象的特征、属性、功能普遍联系的本源规律。中国哲学的象思维是贯穿于自然和人文科学的基本思维,是观物取象—取象比类—立象尽意—循意悟道的思维过程。健康生命医学领域具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相行不悖,可以互鉴。当前进入高概念大数据新时期提出了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等不同分子水平之间的调控,以网络象为思维对象,来探索阐释复杂生命体系的思维,必将涉及原象创生性的回归,将是具有紧迫性的新命题。

中医是以国学指导的医药学,象数易气神是主体。太虚原象的创生性决定了时空医学的优势。华夏文明以天为玄、地为化、人为道;“揆度奇恒,道在于一”;混沌一气即元气聚而成形,形立神生,气散无形,无而生有;太虚廖廓幽玄,幽玄转彰明、世间显学隐学互鉴转演为自然常态,多么广阔的创新时空,科学研究人之所为,终以为人造福祉。原象天心天性以先识其天、后识其仁,又礼归于仁。明医必当明“仁”,于人生格局铸就诚敬,为民生尽责;于科教礼归仁,重调制承平,维护人伦康健祥和。原象创生性被遮蔽悬置了三百年,致知、格物上下不通,下不达理带来创新能力不足,原创成果欠缺多以经学朴学注释为尚。时至今日,我辈学长企盼青年中医学人复萌人道、顺应天道,以“天人合德”志向开悟明医之路,创新回归,落实原象创生性,提升话语权,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

古今科技文明导向明医守正创新

古贤哲释医药为易也。“易”以通晓“无有相生”自然法则,医理与易理相通,于自然与社会的复杂巨系统中常变、互变,重在调节以纠偏复衡承制中和,维护健康生命。明医当以生命“无我”的圆融性,天人同构,万物共命的宇宙观诠释人生境界的求真至善,维护自然的人化,有“正其谊不谋其利”的觉解,组织团结和谐的团队,以“势”导向紧跟当代科技文明前沿守正创新。苍生大医是在明医基础上的升华,趋于现实自然社会做宇宙的“天民”,求宇宙生成的哲理,为宇宙的利益让自然真正成为自然,落实到人类生命健康共同体自觉地担当“任我”的责任,成就为天地境界的大医。

迎接数字化新纪元的到来,信息守恒定律的提出,信息化与智能化的融合,以历史范畴看待科技文明的进化,导向中医药学科的创新发展。年轻的中医学人必须敏锐地学习大科学、高概念,激活数据学等新知识新技术,并与中国哲学“间性论”结合,高质量开拓个体化诊疗的临床医学的特色优势。中国“墨子号”卫星升空,单光量子不可分割、量子态无须重复,量子比特可普遍适用生物学计量运算。当今直面17世纪牛顿为代表的数理科学实验,对唯科学主义是一种挑战。动摇了只有可重复、可复制才是科学的认知概念。为中国科学、哲学及思想家回归象思维创造了机会,大象无形、恍兮惚兮、天籁之音具有不可测量的原象创生性,为人类悟性开拓出新路径。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天地人神一体,胡塞尔的现象学均在学习华夏优秀的传统文明,认真探索“道通为一”“有生子无”、崇尚仁德、无朴纯素、正中和合的哲理,学习研究诸子百家之学。足知以国学哲理为指引,开放兼容世界高概念、数字化科技成就必是当代明医守正创新之路径。

我们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人才是第一资源。我辈学长在垂暮之年希望青年中医学者以家国情怀担当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中医药学科建设的重任,做有思想的学术研究,坚定自觉地走明医成才之路,明明德、致良知,以中华民族大成智慧指引,面向未来,为人类健康

北平国医学院概况

一、学院的创建与发展

1929年,名医孔伯华先生联合京都中医界名流共倡设立国医学院,最初名为北平医学校地址先在西单太平湖五道庙,后迁至丰盛胡同,改名为北平国医学院(自第十一班改名为北京国医学院)。在中央国医馆备案,萧龙友任董事长,董事有杨浩如、张菊人、金书田、左季云、汪逢春、韩一斋、刘一峰等。公推孔伯华为院长,艰苦创业,历经危难。当时,由于西医教育兴起,教育行政部门重视西医院校,对于国医学院根本不予承认,妄称中医学不属于科学范围,故未编入大学学系,以孔氏为首的中医界人士多次呼吁,要求最高教育将国医学术加入大学学系中,与西医学术等量齐观,以保国粹,但均无济于事。因此,国医学院四年学习毕业后尚不能正式行医,必须经政府考试取得开业执照后才能行医。虽然如此艰辛,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终于坚持下来,并有所发展。1937年孔氏为《北平国医学院同学录》题词时说:承同人推选为本院院长----幸同仁热心赞助,各生亦自知竞进,七年以事,幸能存在,五衷窃慰,国医从此或可少存一线之生机也。” “七七事变以后,伪政府企图接管北平国医学院,受到师生们的抵制,于是他们假冒伪善,软硬兼施,威胁利诱达数年之久,仅校址就被迫三迁,伪政府还蓄意扰乱教学秩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肖老因年迈告退,孔氏又坚持数年直至1943年毅然停办。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前后历时14年,共计招生13班(届),毕业11班(1213班未毕业,仅发给肄业证书)。学员来自北京、天津、上海以及河北、山东等地,约计700余人,培养了大批高级中医人才。由于学院是首创,缺乏成熟的经验,但是从办学、入学、讲课、考试等教学程序,都按正规化大学要求。首先,必须是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经考试合格后方能入学。学制为四年,毕业后跟师实习一年。每天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一节自习,每星期六下午由名中医讲临临床经验。每学期有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均记入成绩册,并公布评分结果。毕业时每科通考,及格后发给毕业证书。每年的前三名学员可以部分减免学费,以资鼓励。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聘请当时在京名医耆宿为师。课程设置比较完善而且突出中医特色。先后曾在校任教者有:赵树屏讲授《中国医学史》;孔仲华讲授古文课;周福堂、韩纪元、李卓如、任广毅讲授《伤寒论》、《难经》;任广毅、宗馨吾、潘蔼阳、左季云曾讲授《金匮要略》;曹养舟、殷佩之、韩一斋曾讲授《内经》;金书田系清皇族后裔,不但通晓《内经》、《难经》,更擅长温病,曾讲授《中医诊断学》、南派名家张菊人、刘润甫也曾讲授《温病学》;孟仲三曾讲授过中药学、法医学。临床科的教师有儿科名家瞿文楼、妇科姚季英、针灸科焦永云、马龙骧等名医,均曾在校任课。

从历史上文献上记载看,课目还有西医的解剖学、细菌学、内科学、日语、书法课等,据早年学员们回忆:当时有解剖学和内科学,但不是主科,以学中医为主。此外还开设过名医专题讲座,如马龙骧主讲中风,类中风;姚英广主讲中医杂病治疗经验等,都比较受欢迎。

总之,北平国医学院是京都首创的中医高等学府,从学制、教师、课程、管理等方面,称得上是一所民办的正规化中医高等教育机构。在中医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院的特色和主要经验

1注重中医传统的教学体系

学院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特别是孔、萧两位的教育思想,充分表明从总体上突出中医学术体系和注意传统的教学思想。所使用的教材都是根据中医经典著作,由各位教师编写,校方铅印,发给学员,其他参考《千金方》、《本草备要》、《医宗金鉴》等由学员自购。 从收集到的教材分析,孟仲三编写的《药物学讲义》,全书约16万字,分总论、分论。

总论阐明:药能治病之原理、辨药先须辨性、药之入气分与入血分,以及药之气味色和其部位的关系。对每味药的论述也较详细,如甘草,先述其《神农本草经》分类为上品、别名山草;继述其产地、气味、主治,并选录各家对甘草的论述摘要称学说,再列宜忌,炮制、用量及处方举例,最后列甘草梢、甘草头分别叙述约计2500字。侧重于实用性与理论性的结合。在讲课时还出示实物标本。除了视中医基础理论外,对于临床教学更为重视,萧、孔两氏均亲自带学生实习。萧氏曾言:非学校医院并设,使学习与临床互有经验不易取得良好效用。由于当时曾招收少量外地学员,可以住校,实习时孔氏待学员如亲人,对待诊者到时留饭,体现了师徒如父子的亲密关系。具有浓郁的传统师承教学的色彩。

2、多层次办学、因人施教

由于当时的社会需要,学院采取多层次招生方式因人施教。共分为三种班次,即研究班、医科班、预科班。研究班又称速成班,招生的对象为曾学过中医(或自学),对中医理论有一定的基础,年龄偏大,学制为二年;医科班(相当于现在的医疗系本科班),学员文化水平整齐,年龄较轻,学制四年;预科班即专修班,学制也是四年,但其文化水平偏低,未达到医科班要求。上课时间同级混班上课,但对各种班次要求不同,特别是在考试命题上难易有别。全校共招收过13个班。根据收集到的1937年《同学录》所载学员名单计有748名。年龄分布在15—39岁之间。有详细分班记载者320名,其中研究班155人,医科班132人,专修班42人。

3、重视医德、善于启发教育

萧、孔两氏均为京都名医,医德高尚、深受同道与患者爱戴。萧氏诊病心正意诚,以治病救人为已任,为人正直,不图私利,谦虚恳执,尊重同道,为学院师生称道。谱写了北京中医高等教育极有意义的历史篇章。

[转载]《靈樞》1.1.3 (续)

 (2012-09-16 19:31:41)[删除]
标签: 

转载

分类: 传统医学

表裏】杨上善p619“取其府输为表,藏输为里。”郭p2同。牛p7解作“表里层次”。河北同。余者注本无人作解。从译文看,大部分现代注家倾向于解作文章的表里层次结构,以衔上文之“篇章”。

考《内经》全文,“表里”凡28见。其具体所指,多为经脉的表里。如:“足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厥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足之阴阳也;手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心主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灵枢》78.19)此不胜枚举。

亦有指脏腑表里者,如“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素问》62.20)“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守数据治,无失俞理,能行此术,终身不殆。不知俞理,五脏菀熟,痈发六腑。”(《素问》77.7

在《内经》对表里的论述中,有一个现象很值得注意,就是“表里”出现在何处。示例如下:

《灵枢》33.1.“黄帝曰:远乎哉!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愿闻应之奈何?岐伯答曰:必先明知阴阳表里荥输所在,四海定矣。”

《灵枢》73.2.“黄帝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

《素问》04.08.“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素问》04.10.“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素问》05.07.“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名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素问》75.1“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素问》77.6“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

以上诸“表里”的出现,带有一点共性,均属陈述医道、针道、脉道等纲领性内容。与其同时出现的词汇,往往是阴阳、纲纪、天地、四时等。也就是说,“表里”一词,在《内经》中属于级别很高的纲领性概念。返回来重现考察本段文字,从行文位置上看,出现在论述针道之先;其目的在于“令可传于后世”、“终而不灭,久而不绝”、“立针经”。从概念配合上看,前有“经纪”,后云“终始”。如此的安排,再将表里望文释作“篇章结构”,显然欠妥。文章的表里结构如何,似乎无关针道大体。

也就是说,所谓“别其表里”,是站在针道的层面来加以概述,意即:区别经脉脏腑的阴阳表里。诸注家中,唯杨上善以藏输府输释之,意相近,止嫌其小耳。

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  【草根一生】

 文明互鉴构建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学 (2014-06-07 07:51:44)[编辑][删除]
标签: 

股票

 

                                      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 <wbr><wbr> <wbr><wbr>【草根一生】
     坐落在长春中医药大学校园中的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建筑面积7250平方米,展示面积3860平方米,是我省首家综合中医药博物馆。馆藏数百种北方常见中药、罕见的药用动物标本、形态各异的人参药材,通过各种展示让人们了解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 <wbr><wbr> <wbr><wbr>【草根一生】


                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 <wbr><wbr> <wbr><wbr>【草根一生】



                                      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 <wbr><wbr> <wbr><wbr>【草根一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咳喘治验二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