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劫剂与劫药
(2024-06-26 07:37:22)
小议劫剂与劫药
摘自2024-6-24中国中医药报
姚鹏宇 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陶汉华传承工作室
劫,强取、威逼和截止之意也。《说文解字》载:“劫,人欲去,以力胁止,曰劫。”劫剂和劫药,是具有截止病势,遏制病情等特殊功效的方剂与中药类别。《黄帝内经》以组成配伍明辨剂型,则七方出矣;北齐徐之才以功效厘定方剂,而立十剂之名目,然方剂之繁、功效之广,殊难概括全貌,故代有补充发挥,如劫剂之类。方有类别,药有专长,劫剂多用效劫之药,故又出劫药之名也。
劫 剂
劫剂,有截止病势、遏制病情之效,系能够迅速减轻症状、遏制病情发展的一类方剂。《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劫剂论》谓:“劫剂者,以重药夺截邪气也。”明确了劫剂三个特点,即以重药(劫药)为主组成、具有夺截病情的功效和多用于攻邪的适用范围。见效迅速是劫剂的特点之一,《眼科阐微•跋》记载:“辄以人知病者之急欲痊也,投之劫剂,以取效于旦夕。”《喉舌备要秘旨》则谓:“纵有一二截止者,类皆劫剂。”从侧面反映了劫剂效速的特点。劫剂多用于急症、重症、实证,如疟疾、哮喘、暑热、胃痛、失血、腹痛、痹证、脚气、疝气等,以其药势峻猛,故能劫病,因其峻猛,故又不适轻证。《增订叶评伤暑全书》有谓:“(龙涎丸)此豁痰劫剂,轻证不可用。”临床常用的劫剂包括《瑞竹堂》蒲黄散(《丹溪心法》)、应痛丸(《丹溪心法》)、如神救苦散(《丹溪心法》)、人参败毒散(《本草思辨录》)、赤茯苓汤(《医门法律》)、理中汤(《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等。
劫剂之用,要在截止病势,遏制病情,俟时邪盛正未衰,药重力峻,服药之后,邪虽却而正亦有衰,故体虚久病者不可用之。《续医说•卷九•眼齿耳鼻•烧酒疗目肿》云:“若久病涉虚体弱之人,法当正治,如用劫法,愈劫愈剧,则不可也。”关于劫剂的临床应用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由于劫剂效速势峻,易于伤正,故而临床使用容易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畏其药势猛峻,而不敢放胆应用,如《雷公炮制药性解•木部•巴豆》载:“仲景、东垣及诸名家每每用之。今世俗畏其辛热之毒、荡涤之患,辄云劫剂,废皆不用。”其二是求其速效截止,而罔顾伤人之弊,如《续医说•卷二•古今名医》有云:“今人轻身重财,不顾体之强弱,病之浅深,亟于求效,况谋利嗜贿之徒,动辄便施刚峻劫剂,至于轻病变重、重病至危往往有之。”《景岳全书•十四卷•疟疾•论汗》亦云:“盖疟本外邪,非汗不能解,若不知散解其邪,而妄用劫剂,多致胃气受伤,邪不能解,必反难愈。”
劫 药
劫药是劫剂的核心组成,主要是指能够迅速减轻症状、遏制病情发展的药物。劫药一途,包括轻粉(《外科心法要诀》)、巴豆(《雷公炮制药性解》)、草果(《瘴疟指南》)、常山(《本草便读》)、槟榔、水银(《外科心法要诀》)、乌头(《医学从众录》)、附子(《医学从众录》)、花蕊石(《本草求真》)、椒目(《本草蒙筌》)、冰片(《景岳全书》)、大黄(《本草求真》)、芒硝(《醉花窗医案》)、粟壳(《景岳全书》)、款冬(《慎斋遗书》)、五倍子(《药性切用》)、三七(《寿世保元》)、椒目(《丹溪心法》)、京墨(《寿世保元》)等。
劫药的临床使用类同劫剂,要在谨慎,《格致余论•养老论》谓:“彼老年之人,质虽浓,此时亦近乎薄;病虽浅,其本亦易以拨,而可以劫药取速效乎?若夫形肥者血少,形瘦者气实,间或可用劫药者,设或失手,何以取救?”强调慎用劫药。《医学从众录•卷七•风痹痿》则谓:“误投乌、附劫药,则阴被劫而速亡。”强调劫药误用殆害人身。劫药之用,要在把握“二机”,一为用药时机,如《丹溪心法•卷二•喘十五》云:“诸喘不止者,用劫药一二服则止。劫之后,因痰治痰,因火治火。”当于病势正盛之时,投以劫药,势止则药停。二为疾病病机,如《寿世保元•卷四•吐血》云:“瘀者不可用京墨及十灰散、三七等劫药阻塞。”明确疾病病机,方机不合,断不可用。
劫剂、劫药也,若悍勇之士,攻逐峻猛,能却邪劫病,若用之得当,可有奇效;然因其重劫,稍有不慎,则戕害人身,有殒命之虞。
摘自2024-6-24中国中医药报
姚鹏宇 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陶汉华传承工作室
劫,强取、威逼和截止之意也。《说文解字》载:“劫,人欲去,以力胁止,曰劫。”劫剂和劫药,是具有截止病势,遏制病情等特殊功效的方剂与中药类别。《黄帝内经》以组成配伍明辨剂型,则七方出矣;北齐徐之才以功效厘定方剂,而立十剂之名目,然方剂之繁、功效之广,殊难概括全貌,故代有补充发挥,如劫剂之类。方有类别,药有专长,劫剂多用效劫之药,故又出劫药之名也。
劫 剂
劫剂,有截止病势、遏制病情之效,系能够迅速减轻症状、遏制病情发展的一类方剂。《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劫剂论》谓:“劫剂者,以重药夺截邪气也。”明确了劫剂三个特点,即以重药(劫药)为主组成、具有夺截病情的功效和多用于攻邪的适用范围。见效迅速是劫剂的特点之一,《眼科阐微•跋》记载:“辄以人知病者之急欲痊也,投之劫剂,以取效于旦夕。”《喉舌备要秘旨》则谓:“纵有一二截止者,类皆劫剂。”从侧面反映了劫剂效速的特点。劫剂多用于急症、重症、实证,如疟疾、哮喘、暑热、胃痛、失血、腹痛、痹证、脚气、疝气等,以其药势峻猛,故能劫病,因其峻猛,故又不适轻证。《增订叶评伤暑全书》有谓:“(龙涎丸)此豁痰劫剂,轻证不可用。”临床常用的劫剂包括《瑞竹堂》蒲黄散(《丹溪心法》)、应痛丸(《丹溪心法》)、如神救苦散(《丹溪心法》)、人参败毒散(《本草思辨录》)、赤茯苓汤(《医门法律》)、理中汤(《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等。
劫剂之用,要在截止病势,遏制病情,俟时邪盛正未衰,药重力峻,服药之后,邪虽却而正亦有衰,故体虚久病者不可用之。《续医说•卷九•眼齿耳鼻•烧酒疗目肿》云:“若久病涉虚体弱之人,法当正治,如用劫法,愈劫愈剧,则不可也。”关于劫剂的临床应用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由于劫剂效速势峻,易于伤正,故而临床使用容易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畏其药势猛峻,而不敢放胆应用,如《雷公炮制药性解•木部•巴豆》载:“仲景、东垣及诸名家每每用之。今世俗畏其辛热之毒、荡涤之患,辄云劫剂,废皆不用。”其二是求其速效截止,而罔顾伤人之弊,如《续医说•卷二•古今名医》有云:“今人轻身重财,不顾体之强弱,病之浅深,亟于求效,况谋利嗜贿之徒,动辄便施刚峻劫剂,至于轻病变重、重病至危往往有之。”《景岳全书•十四卷•疟疾•论汗》亦云:“盖疟本外邪,非汗不能解,若不知散解其邪,而妄用劫剂,多致胃气受伤,邪不能解,必反难愈。”
劫 药
劫药是劫剂的核心组成,主要是指能够迅速减轻症状、遏制病情发展的药物。劫药一途,包括轻粉(《外科心法要诀》)、巴豆(《雷公炮制药性解》)、草果(《瘴疟指南》)、常山(《本草便读》)、槟榔、水银(《外科心法要诀》)、乌头(《医学从众录》)、附子(《医学从众录》)、花蕊石(《本草求真》)、椒目(《本草蒙筌》)、冰片(《景岳全书》)、大黄(《本草求真》)、芒硝(《醉花窗医案》)、粟壳(《景岳全书》)、款冬(《慎斋遗书》)、五倍子(《药性切用》)、三七(《寿世保元》)、椒目(《丹溪心法》)、京墨(《寿世保元》)等。
劫药的临床使用类同劫剂,要在谨慎,《格致余论•养老论》谓:“彼老年之人,质虽浓,此时亦近乎薄;病虽浅,其本亦易以拨,而可以劫药取速效乎?若夫形肥者血少,形瘦者气实,间或可用劫药者,设或失手,何以取救?”强调慎用劫药。《医学从众录•卷七•风痹痿》则谓:“误投乌、附劫药,则阴被劫而速亡。”强调劫药误用殆害人身。劫药之用,要在把握“二机”,一为用药时机,如《丹溪心法•卷二•喘十五》云:“诸喘不止者,用劫药一二服则止。劫之后,因痰治痰,因火治火。”当于病势正盛之时,投以劫药,势止则药停。二为疾病病机,如《寿世保元•卷四•吐血》云:“瘀者不可用京墨及十灰散、三七等劫药阻塞。”明确疾病病机,方机不合,断不可用。
劫剂、劫药也,若悍勇之士,攻逐峻猛,能却邪劫病,若用之得当,可有奇效;然因其重劫,稍有不慎,则戕害人身,有殒命之虞。
前一篇:一物三药说诸“蓝”
后一篇:文明互鉴构建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