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喘治验二则

咳喘治验二则
摘自2024-6-28中国中医药报
雷辉 陕西省商洛市中医医院
案一
李某,男,42岁,2020年7月7日来诊。诉咳嗽气喘1周,伴胸闷,咳则胸痛,动则加剧,喉部时有紧束感,咳吐白痰,腹胀,纳可,夜休可,小便正常,大便稍干。自诉1周前因天热大汗出后长时间背对空调吹凉风,当晚即觉稍有咳嗽,未予重视,但症状逐渐加重,动则气喘。舌尖边红,苔白略腻,脉浮。方用射干麻黄汤合上焦宣痹汤、升降散加味:麻黄10g,射干10g,紫菀10g,冬花10g,细辛6g,清半夏10g,五味子10g,莱菔子15g,郁金10g,通草3g,枇杷叶10g,僵蚕10g,蝉蜕6g,姜黄10g,酒大黄3g。5剂,水煎服,日1剂。服上方3剂后,咳喘明显减轻,后随访已痊愈。
按 本案咳喘,病史诊断意义较大。因其新病,则断无陈寒留肺之弊,乃形寒伤肺为患。感寒舌当淡而白,但舌尖边红而苔腻,兼有腹胀,知是里气有滞。故以射干麻黄汤解肺之寒,宣痹汤、升降散以通里。
案二
孙某,男,6岁,2024年5月26日来诊。诉咳嗽10天,伴流清涕,咳吐黄痰,喉咙微痛,磨牙,大便偏干。舌淡胖水滑,苔白,脉未触。方用苏陈九宝汤加味:麻黄3g,杏仁3g,桂枝3g,甘草3g,苏叶3g,橘红3g,大腹皮3g,薄荷(后下)3g,桑白皮3g,姜半夏3g,茯苓3g,白芥子3g,莱菔子3g,苏子3g。3剂,水煎服,日1剂。3剂药后,咳嗽止,不磨牙,无明显不适,已上学。
按 本案咳嗽,初伤于寒,故流清涕,治不得法,渐有化热,故咽痛、痰黄。结合舌淡水滑,知邪仍在表,以寒为主,且脾胃偏虚,故以苏陈九宝汤以外解寒邪,内和脾胃。该方和里力乏,故合入二陈汤、三子养亲汤以和脾胃、化痰饮,故磨牙亦消失。
摘自2024-6-28中国中医药报
雷辉 陕西省商洛市中医医院
案一
李某,男,42岁,2020年7月7日来诊。诉咳嗽气喘1周,伴胸闷,咳则胸痛,动则加剧,喉部时有紧束感,咳吐白痰,腹胀,纳可,夜休可,小便正常,大便稍干。自诉1周前因天热大汗出后长时间背对空调吹凉风,当晚即觉稍有咳嗽,未予重视,但症状逐渐加重,动则气喘。舌尖边红,苔白略腻,脉浮。方用射干麻黄汤合上焦宣痹汤、升降散加味:麻黄10g,射干10g,紫菀10g,冬花10g,细辛6g,清半夏10g,五味子10g,莱菔子15g,郁金10g,通草3g,枇杷叶10g,僵蚕10g,蝉蜕6g,姜黄10g,酒大黄3g。5剂,水煎服,日1剂。服上方3剂后,咳喘明显减轻,后随访已痊愈。
按 本案咳喘,病史诊断意义较大。因其新病,则断无陈寒留肺之弊,乃形寒伤肺为患。感寒舌当淡而白,但舌尖边红而苔腻,兼有腹胀,知是里气有滞。故以射干麻黄汤解肺之寒,宣痹汤、升降散以通里。
案二
孙某,男,6岁,2024年5月26日来诊。诉咳嗽10天,伴流清涕,咳吐黄痰,喉咙微痛,磨牙,大便偏干。舌淡胖水滑,苔白,脉未触。方用苏陈九宝汤加味:麻黄3g,杏仁3g,桂枝3g,甘草3g,苏叶3g,橘红3g,大腹皮3g,薄荷(后下)3g,桑白皮3g,姜半夏3g,茯苓3g,白芥子3g,莱菔子3g,苏子3g。3剂,水煎服,日1剂。3剂药后,咳嗽止,不磨牙,无明显不适,已上学。
按 本案咳嗽,初伤于寒,故流清涕,治不得法,渐有化热,故咽痛、痰黄。结合舌淡水滑,知邪仍在表,以寒为主,且脾胃偏虚,故以苏陈九宝汤以外解寒邪,内和脾胃。该方和里力乏,故合入二陈汤、三子养亲汤以和脾胃、化痰饮,故磨牙亦消失。
蒋健运用苏沈九宝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经验
摘自2024-6-26中国中医药报
赵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苏沈九宝汤原为《苏沈良方•卷五》中的九宝散:“治积年肺气,九宝散。大腹并皮、肉桂、甘草(炙)、干紫苏、杏仁(去皮尖)、桑根白皮(各一两)、麻黄(去根)、陈皮(炒)、干薄荷(各三两),上捣为粗末,每服十钱匕,用水一大盏,童便半盏。乌梅二个,姜钱五片,同煎至一中盏,滤去滓,食后临卧服。两浙张大夫,病喘二十年。每至秋冬辄剧,不可坐卧,百方不瘥。后凡服此药,须久乃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蒋健是第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岐黄学者,上海市名中医。其阅读《苏沈良方》觅得此方后,20年来屡用屡验,对苏沈九宝汤顶礼膜拜之至,曾谓余曰:掌握了苏沈九宝汤之运用,相当于掌握了呼吸科大半疾病的治疗方法,并不过言。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其应用苏沈九宝汤治疗哮喘的经验分享如下。
王某,女,34岁,2022年10月27日初诊。主诉:哮喘反复发作20余年,加重10个月。患者约从9~10岁时哮喘发作,经治疗以后,较长一段时间病情稳定,并无哮喘发作。但近3~4年来每年均有哮喘发作,今年起哮喘发作更为频繁,诱因通常为换季、闻到烟味或空气浑浊等,基本隔天发作1次。刻诊:哮喘持续发作状态中,气喘难以接续,气短不足以吸,说话欠顺畅,每天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1次,仍难以控制哮喘发作。舌淡红,苔薄腻,脉细弦。经来腰痛,夹血块。
辨证:哮证(风寒痰闭肺)。
治拟:宣肺祛寒,化痰止咳平喘。
方用苏沈九宝汤加减:炙麻黄12g,杏仁12g,官桂12g,陈皮12g,大腹皮12g,桑白皮15g,乌梅12g,薄荷叶6g(后下),甘草20g,旱莲草15g,当归20g,地龙12g,白芍30g,延胡索30g,五灵脂12g。14剂,水煎服,日1剂。
11月10日二诊:服药1剂哮喘即止,翌日即无须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剂吸入,2周内未有哮喘发作,经期腰痛亦减轻。守上方去延胡索、五灵脂、旱莲草,加土茯苓15g、白鲜皮12g、地肤子12g。14剂,水煎服,日1剂。
11月24日三诊:服上药2周期间内仍无哮喘发作,曾有2次因过度力量训练致气短,但因无哮喘发生,也未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守方巩固。
12月23日随访:哮喘未再发作。
按 苏沈九宝汤原主治每至秋冬辄剧之“积年肺气”。宋代王硕《易简方》载:“素有喘疾,遇寒暄不常之时发则连绵不已,夜不能睡,则服九宝汤。”明代《古今医统大全•喘证门》载:“苏陈九宝汤,治老人小儿素有喘疾,遇寒暄不常,发则连绵不已,咳嗽哮吼,夜不得卧。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紫苏、杏仁、薄荷、甘草、麻黄、官桂各八分,上水盏半,姜三片、乌梅一个,煎七分服。”此处并标明该方出自《易简方》,主治因风寒引动之喘咳。蒋健认为,苏沈九宝汤其实是寒温并用立法,如经过适当寒热药物剂量的调整或适当加减配伍,可以适用于寒邪犯肺、寒热错杂等咳嗽、喘证、哮吼等多种病症。
本案首诊并无明显热象,故以苏沈九宝汤为加减,处方中含麻黄汤宣肺平喘;大腹皮、陈皮理气化痰为辅;桑白皮泻肺平喘,并和辛凉薄荷反制药物温燥之性;加乌梅,与辛温发散之药一收一散,使得散不伤正,收不敛邪;加地龙以止痉平喘;养血活血,缓急止痛的当归、白芍、旱莲草和理气活血止痛的延胡索、五灵脂,则皆为经来腰痛夹血块所设。服药1剂,哮喘即止,立竿见影。二诊守方,去延胡索、五灵脂、旱莲草,加抗过敏的土茯苓、白鲜皮、地肤子以巩固疗效。
摘自2024-6-26中国中医药报
赵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苏沈九宝汤原为《苏沈良方•卷五》中的九宝散:“治积年肺气,九宝散。大腹并皮、肉桂、甘草(炙)、干紫苏、杏仁(去皮尖)、桑根白皮(各一两)、麻黄(去根)、陈皮(炒)、干薄荷(各三两),上捣为粗末,每服十钱匕,用水一大盏,童便半盏。乌梅二个,姜钱五片,同煎至一中盏,滤去滓,食后临卧服。两浙张大夫,病喘二十年。每至秋冬辄剧,不可坐卧,百方不瘥。后凡服此药,须久乃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蒋健是第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岐黄学者,上海市名中医。其阅读《苏沈良方》觅得此方后,20年来屡用屡验,对苏沈九宝汤顶礼膜拜之至,曾谓余曰:掌握了苏沈九宝汤之运用,相当于掌握了呼吸科大半疾病的治疗方法,并不过言。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其应用苏沈九宝汤治疗哮喘的经验分享如下。
王某,女,34岁,2022年10月27日初诊。主诉:哮喘反复发作20余年,加重10个月。患者约从9~10岁时哮喘发作,经治疗以后,较长一段时间病情稳定,并无哮喘发作。但近3~4年来每年均有哮喘发作,今年起哮喘发作更为频繁,诱因通常为换季、闻到烟味或空气浑浊等,基本隔天发作1次。刻诊:哮喘持续发作状态中,气喘难以接续,气短不足以吸,说话欠顺畅,每天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1次,仍难以控制哮喘发作。舌淡红,苔薄腻,脉细弦。经来腰痛,夹血块。
辨证:哮证(风寒痰闭肺)。
治拟:宣肺祛寒,化痰止咳平喘。
方用苏沈九宝汤加减:炙麻黄12g,杏仁12g,官桂12g,陈皮12g,大腹皮12g,桑白皮15g,乌梅12g,薄荷叶6g(后下),甘草20g,旱莲草15g,当归20g,地龙12g,白芍30g,延胡索30g,五灵脂12g。14剂,水煎服,日1剂。
11月10日二诊:服药1剂哮喘即止,翌日即无须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剂吸入,2周内未有哮喘发作,经期腰痛亦减轻。守上方去延胡索、五灵脂、旱莲草,加土茯苓15g、白鲜皮12g、地肤子12g。14剂,水煎服,日1剂。
11月24日三诊:服上药2周期间内仍无哮喘发作,曾有2次因过度力量训练致气短,但因无哮喘发生,也未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守方巩固。
12月23日随访:哮喘未再发作。
按 苏沈九宝汤原主治每至秋冬辄剧之“积年肺气”。宋代王硕《易简方》载:“素有喘疾,遇寒暄不常之时发则连绵不已,夜不能睡,则服九宝汤。”明代《古今医统大全•喘证门》载:“苏陈九宝汤,治老人小儿素有喘疾,遇寒暄不常,发则连绵不已,咳嗽哮吼,夜不得卧。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紫苏、杏仁、薄荷、甘草、麻黄、官桂各八分,上水盏半,姜三片、乌梅一个,煎七分服。”此处并标明该方出自《易简方》,主治因风寒引动之喘咳。蒋健认为,苏沈九宝汤其实是寒温并用立法,如经过适当寒热药物剂量的调整或适当加减配伍,可以适用于寒邪犯肺、寒热错杂等咳嗽、喘证、哮吼等多种病症。
本案首诊并无明显热象,故以苏沈九宝汤为加减,处方中含麻黄汤宣肺平喘;大腹皮、陈皮理气化痰为辅;桑白皮泻肺平喘,并和辛凉薄荷反制药物温燥之性;加乌梅,与辛温发散之药一收一散,使得散不伤正,收不敛邪;加地龙以止痉平喘;养血活血,缓急止痛的当归、白芍、旱莲草和理气活血止痛的延胡索、五灵脂,则皆为经来腰痛夹血块所设。服药1剂,哮喘即止,立竿见影。二诊守方,去延胡索、五灵脂、旱莲草,加抗过敏的土茯苓、白鲜皮、地肤子以巩固疗效。
审因论治咳嗽验案三则
摘自2025-1-3中国中医药报
邓舒群 河南省信阳市西关中医门诊部
咳嗽既是独立性的临床证候,也是全身多种病因、病理因素,累及于肺,致肺气逆变为咳的一个症状。《黄帝内经》论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可见咳嗽一症,涉病之广,远非单纯肺系病变所囊括。
清代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咳嗽》曰“肺为气之市”“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形象地指出咳嗽可由外感引发,也可因内生病理因素,感受时邪,内外相引而发病。这里的内生因素,指身体旧有伏邪,如痰饮、瘀血、郁滞之类。平日体内气机畅达,一遭时邪寒热,气机受阻,累及于肺,而变生咳嗽。以此循理,可见治疗咳嗽,重在追溯影响肺气宣肃、治节之原因。故不可以见咳止咳,而当依据证候,随证施治。现将笔者治咳验案三则整理分析如下。
案一
王某,男,68岁,因“咳嗽2周”于2014年10月30日来诊。患者身形高大,左臂残。自诉病由半月前陪老伴去外地看病,辗转奔波,烦渴劳急,饮凉牛奶一杯而诱发。经西医治疗2周后不见好转。夜卧咳嗽加重,坐起稍缓。腿抽筋。咳吐白黏痰、不易咯出,口渴思饮,食纳可,进食则头汗出。大便不调,或稀或干结;小便余沥、点滴不畅,夜尿每日3~4次。既往有高血糖、冠心病、前列腺肥大史。常用胰岛素、肾宝片、杞菊地黄丸等。舌淡白润,舌下散在淡红瘀点斑,右尺关缓、三五不调(脉搏跳动节律不调,往来艰涩),左(缺)。右胁下、左少腹压痛。
处方:柴胡18g,甘草12g,牡蛎20g,干姜15g,黄芩9g,肉桂10g,天花粉12g,茯苓15g,牡丹皮15g,桃仁15g,赤芍15g。3剂,水煎服,日1剂。
10月31日二诊:因饮食汗出脱衣后身冷,疑似又感冒,故来门诊咨询是否加药。称30日服药当晚咳嗽减轻,精神好转,小便较前通畅。食纳可。舌淡,苔白腻,舌体偏,左窄右宽。右尺关微紧促、三五不调,左(缺)。守上方改柴胡18g、黄芩9g、肉桂10g。2剂,煎服法同上。嘱外感解后,继续服用前方调体。
11月3日,患者陪家人看诊,诉服药次日,身冷、咳嗽已,身体较前清爽。上楼短气、乏力感减轻,小便畅。嘱继续服用余药。
按 头汗出、渴饮不呕、咳嗽夜甚、右胁压痛、大便不调、小便不利,证属少阳,饮邪内结,三焦气机不利;舌偏、舌下瘀斑、脉候不调、左少腹压痛,冠心病、高血糖、前列腺肥大史,证属血瘀。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桂枝茯苓丸,疏理三焦,温脾活血,通阳化饮,不着眼于咳嗽,整体调治,得咳止、小便利,余症俱减。
案二
方某,女,44岁,因“反复咳嗽1年”于2014年11月5日就诊。体壮、面润、腮红,中等身高。自诉咳嗽1年,每食甜、凉食物,或稍感寒凉即发。口泛清水,夜晚尤甚,夏日稍缓。每次咳嗽发作前,自觉心下弹动、渐渐上行而咳嗽。病由2013年冬天食凉米糟后诱发。胸背恶风,右耳如蒙,动则汗出,时有胃痛,大便如栗、日行不畅,夜尿每日2~4次。自2013年春始,午后面红,头项僵痛。血压150~130/100mmHg。天冷腿抽筋。子宫肌瘤摘除术后1月。舌淡胖,苔薄白,左尺关缓,右尺关缓。上腹稍软、轻压痛,下腹压痛。
辨证:中焦虚寒,胸阳不振,寒饮血瘀。
处方:茯苓18g,赤芍15g,牡丹皮15g,桃仁15g,杏仁15g,甘草12g,桂枝15g,白术15g,葛根35g,吴茱萸4g,牛膝15g,大黄9g。3剂,水煎服,日1剂。
11月8日二诊:药后口泛水、咳嗽、胸背恶风感减轻。舌淡白,左寸关微紧,右尺关微紧缓。处方:干姜7g,槟榔18g,党参15g,桔梗12g,鳖甲15g,枳实15g,吴茱萸6g,法半夏12g,前胡15g。3剂,水煎服,日1剂。
11月14日三诊:药后,诸症未见明显改善,患者自言口感不如首诊方,希望改用首诊方,大便有解不净感。思忖良久,未按患者要求开方。察患者面红黯,腹压痛,有高血压、子宫肌瘤手术史,是病在血瘀。仍守上方加桂枝茯苓丸(茯苓15g,肉桂10g,牡丹皮18g,桃仁15g)。3剂,煎服法同上。
11月16日,患者反馈服药1剂后咳止。嘱继续服用余药。
按 口泛清水、咳前心下动悸、胸背恶风、头项僵痛、大便如栗,有高血压、子宫肌瘤史,证属水饮,寒凝血瘀,胸阳不振。因予茯苓杏仁甘草汤合苓桂术甘汤、桂枝茯苓丸,加吴茱萸、葛根、大黄,温中化饮,活血降逆。二诊,诸症减轻,间有胃痛。转方延年半夏汤(《外台秘要》),既消痰癖、止咳,又医胃痛。药后不效。详审证候,病在血瘀,守方加桂枝茯苓丸,1剂获效。
案三
尚某,女,37岁,因“短气,劳累、讲话时咳嗽4天”于2024年11月15日初诊。自诉1周前感冒发热,服西药2天(用药不详)后气短,活动、讲话时咳嗽。就诊前1日开始出现咽痛,燥热,胸闷短气,呼吸不畅,活动、讲话、气息稍快时咳嗽,咯黄绿黏痰。渴饮,食纳可,大便如栗,1~2日一行。11月8日某院检查提示考虑右肺上、中叶,左肺下叶肺炎;慢性宫颈炎。既往有乳腺结节、糜烂性胃炎病史。舌淡欠润,左尺关弦缓,右尺关弦缓。
处方:麦冬18g,法半夏18g,甘草12g,大枣8g,党参18g,粳米30g,桔梗12g。5剂,水煎服,日1剂。
11月20日二诊:服药1天后咽痛、胸闷已,呼吸较前顺畅。自谓“从没有喝过这么好喝的药”。当晚洗头后身冷、咳嗽又作,大便软,2日一行。咳前咽痒不适,直至咳至咽痒消失后停止。补述近4年来,每年冬天感冒后即反复咳嗽。2022年冬天,咳嗽长达4月之久,咳见血丝。医院诊为变异性咳嗽。每次咳嗽发作,服孟鲁司特钠片、氯雷他定片、甘草片可缓。舌淡润,根苔偏右、白腻,右尺关中弦缓,左中细弦缓。处方:麦冬18g,法半夏18g,甘草12g,党参16g,粳米30g,茯苓15g,杏仁15g,防风12g,白芍15g,苍术15g,大枣6枚。4剂,水煎服,日1剂。
11月24日三诊:咽痒、咳嗽已,饮水可,大便日行、通畅。嘱咳止即停药,后期如有感冒,及时采用中医药治疗。
按 病起感冒发热,重复使用西药退热,汗出较多,津气有伤,病邪不解。咽痛、咽痒、频咳,劳累则加重,燥热、渴饮、便结如栗,证属津气有伤,虚热上炎,合“大逆上气,咽喉不利”之麦门冬汤证,因咽痛、咳痰不畅,加桔梗祛痰、利咽止痛。
伤寒初愈,气机未复,将息不当,洗浴受凉,身冷,咳嗽反复,便软不畅,舌根苔白腻,是寒着于表,肺气不宣,湿气滞留。合东垣升阳除湿防风汤,升阳除湿化滞,动静药相宜,得津行气布,升降复常,咳止而便畅。
摘自2025-1-3中国中医药报
邓舒群 河南省信阳市西关中医门诊部
咳嗽既是独立性的临床证候,也是全身多种病因、病理因素,累及于肺,致肺气逆变为咳的一个症状。《黄帝内经》论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可见咳嗽一症,涉病之广,远非单纯肺系病变所囊括。
清代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咳嗽》曰“肺为气之市”“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形象地指出咳嗽可由外感引发,也可因内生病理因素,感受时邪,内外相引而发病。这里的内生因素,指身体旧有伏邪,如痰饮、瘀血、郁滞之类。平日体内气机畅达,一遭时邪寒热,气机受阻,累及于肺,而变生咳嗽。以此循理,可见治疗咳嗽,重在追溯影响肺气宣肃、治节之原因。故不可以见咳止咳,而当依据证候,随证施治。现将笔者治咳验案三则整理分析如下。
案一
王某,男,68岁,因“咳嗽2周”于2014年10月30日来诊。患者身形高大,左臂残。自诉病由半月前陪老伴去外地看病,辗转奔波,烦渴劳急,饮凉牛奶一杯而诱发。经西医治疗2周后不见好转。夜卧咳嗽加重,坐起稍缓。腿抽筋。咳吐白黏痰、不易咯出,口渴思饮,食纳可,进食则头汗出。大便不调,或稀或干结;小便余沥、点滴不畅,夜尿每日3~4次。既往有高血糖、冠心病、前列腺肥大史。常用胰岛素、肾宝片、杞菊地黄丸等。舌淡白润,舌下散在淡红瘀点斑,右尺关缓、三五不调(脉搏跳动节律不调,往来艰涩),左(缺)。右胁下、左少腹压痛。
处方:柴胡18g,甘草12g,牡蛎20g,干姜15g,黄芩9g,肉桂10g,天花粉12g,茯苓15g,牡丹皮15g,桃仁15g,赤芍15g。3剂,水煎服,日1剂。
10月31日二诊:因饮食汗出脱衣后身冷,疑似又感冒,故来门诊咨询是否加药。称30日服药当晚咳嗽减轻,精神好转,小便较前通畅。食纳可。舌淡,苔白腻,舌体偏,左窄右宽。右尺关微紧促、三五不调,左(缺)。守上方改柴胡18g、黄芩9g、肉桂10g。2剂,煎服法同上。嘱外感解后,继续服用前方调体。
11月3日,患者陪家人看诊,诉服药次日,身冷、咳嗽已,身体较前清爽。上楼短气、乏力感减轻,小便畅。嘱继续服用余药。
按 头汗出、渴饮不呕、咳嗽夜甚、右胁压痛、大便不调、小便不利,证属少阳,饮邪内结,三焦气机不利;舌偏、舌下瘀斑、脉候不调、左少腹压痛,冠心病、高血糖、前列腺肥大史,证属血瘀。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桂枝茯苓丸,疏理三焦,温脾活血,通阳化饮,不着眼于咳嗽,整体调治,得咳止、小便利,余症俱减。
案二
方某,女,44岁,因“反复咳嗽1年”于2014年11月5日就诊。体壮、面润、腮红,中等身高。自诉咳嗽1年,每食甜、凉食物,或稍感寒凉即发。口泛清水,夜晚尤甚,夏日稍缓。每次咳嗽发作前,自觉心下弹动、渐渐上行而咳嗽。病由2013年冬天食凉米糟后诱发。胸背恶风,右耳如蒙,动则汗出,时有胃痛,大便如栗、日行不畅,夜尿每日2~4次。自2013年春始,午后面红,头项僵痛。血压150~130/100mmHg。天冷腿抽筋。子宫肌瘤摘除术后1月。舌淡胖,苔薄白,左尺关缓,右尺关缓。上腹稍软、轻压痛,下腹压痛。
辨证:中焦虚寒,胸阳不振,寒饮血瘀。
处方:茯苓18g,赤芍15g,牡丹皮15g,桃仁15g,杏仁15g,甘草12g,桂枝15g,白术15g,葛根35g,吴茱萸4g,牛膝15g,大黄9g。3剂,水煎服,日1剂。
11月8日二诊:药后口泛水、咳嗽、胸背恶风感减轻。舌淡白,左寸关微紧,右尺关微紧缓。处方:干姜7g,槟榔18g,党参15g,桔梗12g,鳖甲15g,枳实15g,吴茱萸6g,法半夏12g,前胡15g。3剂,水煎服,日1剂。
11月14日三诊:药后,诸症未见明显改善,患者自言口感不如首诊方,希望改用首诊方,大便有解不净感。思忖良久,未按患者要求开方。察患者面红黯,腹压痛,有高血压、子宫肌瘤手术史,是病在血瘀。仍守上方加桂枝茯苓丸(茯苓15g,肉桂10g,牡丹皮18g,桃仁15g)。3剂,煎服法同上。
11月16日,患者反馈服药1剂后咳止。嘱继续服用余药。
按 口泛清水、咳前心下动悸、胸背恶风、头项僵痛、大便如栗,有高血压、子宫肌瘤史,证属水饮,寒凝血瘀,胸阳不振。因予茯苓杏仁甘草汤合苓桂术甘汤、桂枝茯苓丸,加吴茱萸、葛根、大黄,温中化饮,活血降逆。二诊,诸症减轻,间有胃痛。转方延年半夏汤(《外台秘要》),既消痰癖、止咳,又医胃痛。药后不效。详审证候,病在血瘀,守方加桂枝茯苓丸,1剂获效。
案三
尚某,女,37岁,因“短气,劳累、讲话时咳嗽4天”于2024年11月15日初诊。自诉1周前感冒发热,服西药2天(用药不详)后气短,活动、讲话时咳嗽。就诊前1日开始出现咽痛,燥热,胸闷短气,呼吸不畅,活动、讲话、气息稍快时咳嗽,咯黄绿黏痰。渴饮,食纳可,大便如栗,1~2日一行。11月8日某院检查提示考虑右肺上、中叶,左肺下叶肺炎;慢性宫颈炎。既往有乳腺结节、糜烂性胃炎病史。舌淡欠润,左尺关弦缓,右尺关弦缓。
处方:麦冬18g,法半夏18g,甘草12g,大枣8g,党参18g,粳米30g,桔梗12g。5剂,水煎服,日1剂。
11月20日二诊:服药1天后咽痛、胸闷已,呼吸较前顺畅。自谓“从没有喝过这么好喝的药”。当晚洗头后身冷、咳嗽又作,大便软,2日一行。咳前咽痒不适,直至咳至咽痒消失后停止。补述近4年来,每年冬天感冒后即反复咳嗽。2022年冬天,咳嗽长达4月之久,咳见血丝。医院诊为变异性咳嗽。每次咳嗽发作,服孟鲁司特钠片、氯雷他定片、甘草片可缓。舌淡润,根苔偏右、白腻,右尺关中弦缓,左中细弦缓。处方:麦冬18g,法半夏18g,甘草12g,党参16g,粳米30g,茯苓15g,杏仁15g,防风12g,白芍15g,苍术15g,大枣6枚。4剂,水煎服,日1剂。
11月24日三诊:咽痒、咳嗽已,饮水可,大便日行、通畅。嘱咳止即停药,后期如有感冒,及时采用中医药治疗。
按 病起感冒发热,重复使用西药退热,汗出较多,津气有伤,病邪不解。咽痛、咽痒、频咳,劳累则加重,燥热、渴饮、便结如栗,证属津气有伤,虚热上炎,合“大逆上气,咽喉不利”之麦门冬汤证,因咽痛、咳痰不畅,加桔梗祛痰、利咽止痛。
伤寒初愈,气机未复,将息不当,洗浴受凉,身冷,咳嗽反复,便软不畅,舌根苔白腻,是寒着于表,肺气不宣,湿气滞留。合东垣升阳除湿防风汤,升阳除湿化滞,动静药相宜,得津行气布,升降复常,咳止而便畅。
标签: 健康 |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文明互鉴构建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学
后一篇:从交通心肾论治阿尔茨海默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