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童支原体感染高发中医外治疗法来帮忙

(2023-11-14 04:22:26)
儿童支原体感染高发 中医外治疗法来帮忙
摘自2023-11-13中国中医药报
刘应科 李天鑫 北京市和平里医院
肺炎支原体属于支原体属的一种病原体,是除了细菌、病毒之外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其易感人群为5岁及以上儿童,好发于秋冬季,一般3~7年大流行一次。
今年又是支原体大流行的一年,除了抗生素治疗外,选用中医疗法能起到良好的“扭转截断”作用,及时控制病情,并且能够防止并减少重症和危症的发生。由于儿童服药依从性差,建议家长们试试拔罐、推拿等中医外治疗法。
中医外治疗法可以分为药物外治疗法和非药物外治疗法。药物外治疗法如穴位贴敷疗法、中药膏摩疗法;非药物外治疗法如小儿推拿疗法、小儿拔罐疗法等。中药外治疗法能够开腠理、通邪气,符合笔者提出的“给邪气以出路的”治疗思路。
从中医角度看,支原体、细菌、病毒都是属于毒邪,在感染早期,症状以咳嗽为主时,此时中医病名为咳嗽病。咳嗽病迁延不愈,进一步发展,就可能导致肺炎喘嗽,也就是西医的儿童肺炎,其主要病机为肺气郁闭。由于儿童体质具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特点,受邪之后又易化热,因此,中医治疗的思路就是清热、开肺、化痰,外治疗法同样遵循这一思路,正所谓“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也”。笔者在临床上经常采用中医外治疗法来治疗疾病,本次的支原体感染也不例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且深受广大家长及儿童的喜爱。现介绍常见的4种中医外治疗法。
小儿拔罐疗法
拔罐有火罐、水罐、负压抽气罐之分,利用燃烧、蒸汽、抽吸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儿童腧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以产生良性刺激,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的目的。小儿拔罐疗法有助于化痰、解热、散寒、化瘀,使得内邪从皮肤肌腠而走。
常见取穴:大椎穴、大杼穴、肺俞穴。
操作方法:施术者一手握罐体,使罐口向下倾斜,将点燃的乙醇棉球伸入罐内快速旋转两三圈后立即退出,迅速将罐扣吸于穴位;或将罐从沸水中取出,罐口向下放在干毛巾上,待水分沥干后放置于穴位上;或降抽气罐直接放置于穴位上,逐渐抽出其中气体,使其能吸附于皮肤。
留罐时间:5~10分钟,皮肤开始出现水疱时取下。
起罐方法:一手握住罐体腰底部稍倾斜,另一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边缘的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产生空隙,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注意事项:火罐和水罐注意控制温度,以免烫伤皮肤。起罐后若罐斑处微觉痛痒,不可搔抓。若出现较小水疱,可任其自然吸收,注意不要擦破。拔罐要以儿童耐受度为宜,过程中若出现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冷汗淋漓甚至瞬间意识丧失等晕罐现象,应立即起罐,使患儿呈头低脚高卧位,必要时可饮用温开水,掐水沟穴。在拔罐处若出现红紫色甚或紫黑色的瘀点或瘀斑,或兼微热痛感,或局部发红,片刻后消失,均属于拔罐的正常反应,一般不需处理。
小儿推拿疗法
小儿推拿疗法适用于14岁以下儿童,年龄越小,效果越明显。笔者团队临床治疗本病多采用清肺经、运内八卦、推小横纹、揉擦肺俞等推拿方法。若小儿有发热症状,可增加清天河水、退六腑、推三关手法。
清肺经
定位:肺经位于无名指掌面,由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一手持小儿无名指以固定,另一手以拇指指端自无名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无名指螺纹面。每次推3分钟。
运内八卦
定位: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的2/3处为半径,所作圆周,八卦穴即在此圆周上
操作方法:医生一手持小儿4指以固定,掌心向上,拇指按定离卦,另一手食、中二指夹持小儿拇指,拇指延掌面做顺时针运动。每次3分钟。
推小横纹
定位: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作方法:一手将儿童4指并拢,用另一手拇指桡侧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每次推3分钟。
揉擦肺俞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方法:拇指揉擦至局部皮肤发热。
清天河水
定位:前臂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一手持小儿手部,另一手食、中指面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每次推3分钟。
退六腑
定位:前臂尺侧,肘横纹至腕横纹一直线。
操作方法:一手持小儿腕部以固定,另一手拇指或食、中指面自肘横纹推向腕横纹,称退六腑或推六腑。每次推3分钟。
推三关
定位:前臂桡侧缘,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一手握持小儿手部,另一手以拇指桡侧缘或食、中指面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每次推3分钟。
小儿穴位贴敷疗法
小儿穴位贴敷疗法是将中药打成粉后配以不用溶剂制成膏状,在患儿特定穴位上进行贴敷,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针对此次支原体感染的主要症状,笔者团队主要使用以下两种穴位贴来帮助患儿缓解症状。
清肺止咳贴
主要成分:黄芩、天竺黄、白芥子等。
贴敷穴位:天突穴、肺俞穴。
退热贴
主要成分:青黛、寒水石、生大黄、薄荷等。
贴敷穴位:大椎穴。
小儿穴位放血疗法
小儿穴位放血疗法是通过刺破患儿某腧穴或部位,如耳尖、商阳等,放出少量血液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对于一些急性病症如高热、疼痛等往往会有一些出其不意的效果。对于发热的儿童,耳尖穴点刺放血配合退热推拿效果常立竿见影。
选取穴位:耳尖穴。
取穴方法:儿童取坐位,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操作方法:取一侧耳尖穴,点刺前,在耳尖穴周围推、揉、挤,使血液集聚于此,常规消毒。左手拇食指固定点刺部位,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对准穴位快速直刺2~3毫米,迅速出针。反复交替挤压针孔,使其出血,出血同时要用消毒棉球及时将血液擦去。血色由深变浅或不再出血,治疗结束。另一侧用同样操作方法。

麻黄附子细辛汤验案四则

 (2024-12-23 04:15:02)[编辑][删除]
麻黄附子细辛汤验案四则
摘自2024-•12-18中国中医药报
李任锋 辽宁省凤城市中医院国医堂 张存悌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国际医院
《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麻黄(二两,去节。甘热) 细辛(二两。辛热)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在《伤寒论》中,少阴病篇有“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的记载,张仲景用麻黄、细辛的量很大,原方为二两,相当于30g,经过相关专家的鉴定,炮附子一枚重量也将近30g,而今受到药典规定的限制,用量往往很小,同时也影响了本方的疗效。笔者本人用麻黄的量多在5~20g之间,细辛的量多在5~10g之间,炮附子的量多在10~30g之间,而为了安全起见,炮附子多先煎0.5~2小时。常用于阳虚体质的患者,患者多见精神萎靡,怕冷明显,或见下肢水肿,白带多而清稀,或长期大便溏泄,或有过敏性鼻炎,鼻炎发作时,喷嚏连连,鼻涕质稀如水,绵绵不断,此类患者脉多沉迟无力。也用于治阳虚兼有表证者,清代医家钱天来称本汤为“温经散寒之神剂”。常用于感冒、咳嗽、五官病症、腰背痛等多种疾病的治疗。笔者临床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各类疾病,疗效显著,现将验案四则整理分析如下。
小儿咳嗽案
莫某,男童,8岁。患儿反复咳嗽已1月余,经市中心医院检查诊断为支原体肺炎(百日咳),用药无效。顿咳一次可连续二三十声,前倾背曲,时有鼻涕、眼泪俱出,咳吐泡沫痰涎,同时出冷汗,喘促气短,入夜尤甚,面色青白。舌质淡红而润,苔白带微黄。
辨证:阳虚而寒重。
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5g,制附片10g(先煎),细辛3g,桂枝10g,干姜10g,甘草10g。1剂,带药回家,自行煎煮,该剂中药煎出约600ml药液,每4~5小时服药1次,每次100ml,第2天1剂服用完毕。
二诊:服药后,喘、咳均有所改善,但里寒较重,必须扶阳以散寒止咳。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6g,细辛6g,制附片20g(先煎),干姜15g,炙甘草15g。2剂,自行煎煮,每剂中药煎出约450ml药液,三餐后1小时服药100ml,3天将2剂中药服完。
三诊:药后咳、喘均明显减轻,冷汗已收敛,舌苔微黄去除,面色略现红润,鼻涕眼泪俱无。方用四逆汤加味:制附片24 g,干姜18g,炙甘草18g,茯苓15g,白术15g。2剂,煎服法同上,3日后咳止喘平。嘱禁食生、冷、瓜果,巩固疗效。
按 8岁小儿咳喘,前后共用两方,解表与温阳结合应用,标本并治,治伤寒而引起太少两感,方中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既能助麻黄解表,又能助附子温经散寒,本方往往能迅速缓解症状,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对于一切阳虚感寒之咳嗽、哮喘,皆能治之。
腰痛案
王某,女性,62岁。患者腰部疼痛1月余,经过腰部核磁共振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刻下:腰部脊柱两侧疼痛,活动后加重,不敢过度伸展身体,不敢坐凳子,即使睡觉也不敢伸展平躺,蹲下弯腰则疼痛稍微减轻。追问病史后得知在2月前搬箱子过程中有扭腰史。舌淡胖,舌苔白滑,脉浮细,重按无力。
辨证:外感风寒邪气,凝滞太阳经脉,闭阻经脉不通。
治则:温肺解表,温肾散寒,舒筋止痛。
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芍药甘草汤:麻黄10g,制附片15g(先煎),细辛5g,赤芍10g,白芍10g,炙甘草20g。3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煎出3包药液,每包约180ml,三餐后1小时左右服药1包。
二诊:服3剂药后腰部疼痛大为改善,已经可以平卧伸展,病减过半,但出汗较多。调整剂量:麻黄6g,制附片20g(先煎),细辛5g,赤芍20g,白芍20g,炙甘草40g。3剂,煎服法同上。药后痊愈。
按 现在老年人腰腿疼痛常见,多源于年老肾虚,阴阳不足,加之外感,内外相招,故而疼痛加剧。重用麻黄、附子、细辛,温阳解表,散寒止痛,合芍药甘草汤以缓筋舒脉。肾虚应补,外感可祛,筋脉得舒,三管齐下,病重药重,3剂而病得缓解。
周身困重案
张某,男,18岁,体育生。患者自诉2~3个月来每逢阴雨天周身乏力,倦怠嗜卧,身体困重不适,患者身体中等,肌肉坚实,肤色偏黑,饮食可,夜眠佳,二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实有力。
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10g,细辛6g,制附子15g(先煎),防风15g,肉桂5g。4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煎出3包药液,每包约180ml,三餐后1小时左右服药1包。并叮嘱患者服药后发汗。
患者第1天晚饭服药1包后约15分钟内未见汗出,随后自行加服1包,约5分钟后,大汗淋漓,身体倍感轻松。4剂药后反馈,虽然正值阴雨连绵天气,但感觉轻松许多,身体不再困重、乏力了。
按 第一,患者从整体来看,绝无热证可言。从“舌质淡,苔薄白,周身乏力、困重不适”来看,有少阴病的表现,遂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从现代研究来看,麻黄附子细辛汤对人体具有兴奋性。第二,患者遇阴雨天症状加重,与外感湿邪有关,遂加防风以解表祛风湿。第三,加肉桂的目的在于增强本方的发汗作用,通过发汗可以祛湿。
鼻炎案
胡某,女,48岁。患者又过敏性鼻炎病史10年余,曾服各种中西药物治疗,时好时坏,难以根治。刻下:早晨鼻塞、清水鼻涕不断,喷嚏连连,冬天尤甚,同时怕冷、手脚发冷,腰膝酸软,不闻香臭。舌淡胖而润,苔白,脉沉细无力。
辨证:阳气虚,卫外不固,肺窍失灵。
治则:温阳解表,宣肺温肾。
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10g,制附子30g(先煎),细辛10g,炙甘草10g,狗脊10g,菟丝子20g,杜仲20g,淫羊藿15g。3剂,日1剂,每剂煎出3包药液,每包约180ml,三餐后1小时左右服药1包。
药后症状大为好转,清水鼻涕消失,喷嚏减少,身上明显感觉温暖了,腰痛症状亦减轻,药已中病,再继服原方3剂,煎服法同上,以加强疗效。半月后随访,病情无反复。
按 过敏性鼻炎在现代医学中被认为是免疫性疾病,根治较难,本案患者患病已多年,虽说步入中年,阳虚症状已经比较显著。清末医家郑寿全曾经论及本证:“此非外感之寒邪,乃先天真阳之气不足于上,而不能统摄在上之津液故也。”用本方宣肺温肾的同时加强补骨效应,用之如桴鼓之效,实在是意料之外。

                      [转载]防备暴发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为儿科常见病症,近几年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是指病毒感染(常见微小RNA病毒如柯萨奇B族病毒和轮状病毒)心肌后,可对心肌细胞产生直接损伤,也可因自身免疫反应引起心肌细胞坏死、变性和间质炎性细胞及纤维素渗出。还可引起心内膜炎、心包炎及其他脏器炎性变,重症甚至引起急性多脏器功能衰竭。
    由于急性炎症累及心肌组织的广泛程度及严重程度不同,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病理过程和预后差异很大。普通型居多,可以没有特殊症状,预后良好;少数暴发型,起病急骤,突然胸闷气急,恶心呕吐,头昏乏力,病情危重,可导致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功能不全,还会因心肌损伤影响到心脏的传导系统,甚至出现突发性晕厥、抽搐、阿-斯综合征等严重心律紊乱,心电图显示以ST-T改变、房室传导阻滞(AVB)、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等改变为多,X线摄片部分有心脏扩大。心肌酶谱各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大多患儿肌钙蛋白(cTnl)>0.05ng/ml。
    暴发性心肌炎是一种十分凶险的疾病,其症状不典型、病情恶化快,死亡率达90%以上,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其病原有柯萨奇病毒B组、ECHO病毒、轮状病毒、感冒病毒等等。要警惕因病毒性感冒病毒性腹泻引起的暴发性心肌炎,因为小儿病情更加隐匿,不能不予重视。如遇感冒腹泻、口腔疱疹时,患儿脸色苍白,胸闷心悸,一分钟心跳超过100次或心跳间隔不规则,家长要引起重视,为防是心肌炎预兆,最好到正规医院就诊。
    冬春交替时要注意冷暖,外出戴口罩,避免冷风和不良污染环境。感冒发热要卧床睡觉休息3-5天,不要过分活动,要多进水、食物少盐。如需静脉用药,静脉给液体要慢,张力一般在1/4-1/3张(血浆渗透力约为280-320mOsm/L,为1张)。疑心肌炎要动态监护,一般要用皮质激素,暴发性心肌炎要大剂量皮质激素(地塞米松0.5-1mg/kg),抗氧化剂如大剂量维生素C(100-200mg/kg)以及卡维地洛、卡托普利、巯甲丙脯酸、辅酶A、黄芪等,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g/kg)抑制免疫,视情升压(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等)、利尿剂(速尿等)、纠正心衰(小剂量地高辛等)、抗心律失常(胺碘酮、利多卡因、心律平等)、抗感染(三氮唑核苷)、营养心肌(1,6二磷酸果糖)等,以上药物无效可启用安装人工起搏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技术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技术。请遵医嘱。
    家长不能轻易让留观和住院的孩子回家。医院在夜间值班人员少、辅助检查往往不及时的情况下,医护人员更要提高警惕,多巡诊,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注意生命体征的监测,万万不可大意。

浅议小儿功能性便秘【草根一生】

 (2015-04-16 19:15:05)[编辑][删除]
标签: 

育儿

 

       小儿功能性便秘常见三型,分别是热秘、虚秘和痰湿秘。此处介绍前两种。

    热秘 常见于脾约证和乳食积滞证。热秘很好理解,也最常见,就是小孩子吃了过多的辛辣食物,导致上火,大便干结。热秘再细分,一个是脾约症,一个是乳食积滞症。

    乳食积滞型的小儿便秘在临床上最为常见,主要就是孩子吃多了不消化,食物积滞在肠胃里,产生了火热之邪。乳食积滞型便秘除了便秘表现外,孩子还大多会有口臭、肚子胀、拍着肚子咚咚作响,手心、脚心发热,晚上睡觉蹬被子等。对付这类便秘,治疗时应以导滞清热为主,可以用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的枳实导滞丸进行加减治疗。

    另一种是脾约证,脾约证顾名思义就是脾脏的功能受到了约束。中医上,脾脏具有运化水湿、分清别浊的功能。如果脾脏的功能受到了制约,该走大肠的水液变道走了小肠,结果肯定是小肠泛滥,大肠干燥,大肠里的粪便缺乏水液滋润,干结积滞。

    对于脾约证型便秘,推荐了一味中成药叫“麻子仁丸”,家长可以买回来,只要对证,很快就会见效。

    虚秘 多由气虚、阴(血)虚和阳虚引起虚秘,跟孩子身体虚弱有关。主要包括气虚便秘、阴血虚便秘和阳虚便秘三种。

    气虚便秘 有些家长会觉得奇怪,自己的孩子大便质地还行,但是排便时间特别长,有些甚至拉完臭臭头上的汗都出来了,或者气喘吁吁的。这就跟孩子体内的“气”不足有关。气虚便秘的孩子应当补补气。可以用黄芪、党参、太子参等有补气作用的中药泡水给孩子喝。如果病情比较重,最好到医院去看看。

    阴(血)虚便秘 正是有了阴(血)的濡养,我们才脸色红润,肌肉壮实,毛发亮泽, 粪便才软滑,排出也不费力。如果血虚阴亏,粪便得不到滋润,就会干结不通。阴(血)虚型宝宝拉的粪便,医书上有种形象的比喻,叫“秘结如栗”,就是像栗子一样,又干又硬,色泽暗黑。治疗这种便秘,得用滋阴、养血、润燥的中药,来增津液、润肠道、通大便。最简单的就是当归补血汤,这个方法是古代名医李东垣留下来的,具有益气生血的功效。

    阳虚便秘 阳虚便秘主要是由于小儿肾阳不足导致的一类便秘。肾主二便,司职大便、小便的开阖。但是,如果孩子的肾阳亏虚的话,大便自然比较困难。对于这类便秘验方是:济川煎。这个药大家可以直接去药店买中药颗粒,当然,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塞因塞用法治小儿便秘案
摘自2024-11-1中国中医药报
袁检仔 江西省遂川县中医院
某些疾病的表象与本质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比如便秘患者,虽表现为大便秘结不通,但追其本源,临床却可见到较多病因病机为虚证的情况,此时,我们应当透过“壅塞不通”的临床表现,抓住“虚证”的本质,并遵循“虚者补之”的治法治之,方能迅速见效。这种治法,中医称之为塞因塞用法。

塞因塞用属中医反治法范畴,也称“以补开塞”,即运用补益之品来治疗壅塞不通之症。适用于脏腑气血阴阳不足、机体功能低下所致的闭塞不通的虚弱性疾病。本法不仅反映治病求本理念,也体现出辨证论治的精髓。笔者临床应用本法治疗气虚便秘患者,均取得预期疗效,兹将验案一则录于后,与同道共享。

张某,女,5岁1月,2024年7月3日初诊。主诉:排便困难4年余。家长诉患儿自3月龄开始反复便秘,大便数天至10余天1次,每每如厕均十分费力,因排便而大汗淋漓,常需30~40分钟方能排出大便,性状干结如羊屎。曾查食物特异性IgG检测提示鸡蛋、牛奶重度不耐受,规避过敏源后稍改善;曾多地就诊,予口服乳果糖、番泻叶茶、生大黄水、蜂蜜水、益生菌、中成药等治疗,便秘可短暂缓解,停药即反复,伴食欲欠佳、身材偏矮小,平素易乏力和出汗。近1年因排便困难频繁使用开塞露辅助排便,现大便1周未排,遂来诊。刻下:形体瘦弱,脸色偏黄,腹胀,全腹轻压痛,肠鸣音减弱,为1~2次/分。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诊断:西医诊断为功能性便秘、食物不耐受症,中医诊断为便秘(气虚兼阴虚)。

处方:生白术30g,火麻仁15g,枳实6g,厚朴6g,生地黄10g,玄参10g,麦冬10g。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饭后温服。

服药后排便顺畅,每1~2天1次,食欲改善,乏力好转,效不更方,继续守原方治疗。服药半月后大便变溏,守原方去增液汤(生地、玄参、麦冬),水煎服,隔日1剂,再进15剂,大便正常,体重增加0.5kg,予停药观察1月,便秘未复发。

按 塞因塞用法是中医治病求本的具体体现,前之“塞”为壅塞不通的临床症状,后之“塞”乃具体治法,多为补益固涩之法,通过此法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状态,即《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之意。

本案中,患儿自3月龄开始出现便秘,现已近5年,初诊见患儿形体瘦弱、脸色偏黄、食欲欠佳、易乏力和出汗、舌质淡红、苔薄、脉沉,此乃一派脾气虚之象。脾气虚则胃肠动力不足,大肠传导无力,故患儿长期如厕费力,排便困难,胃肠蠕动减慢;大便在体内停留过久,继而津液耗伤、肠道失于濡润,则便燥难行,故患儿可见大便干结、脉细等阴虚特征。此时,气虚便秘已然变成气阴两虚便秘,但气虚仍是患儿便秘的核心病机,且贯穿本病之始终,故当以塞因塞用法治之。

笔者曾跟随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陈五一学习,陈五一治疗众多老年气虚便秘患者,常处以生白术60~100g、火麻仁30~50g、枳实10~12g、厚朴10~12g组方施治,兼阴虚者,合生地黄、玄参、麦冬各30g煎服。陈五一说,炒白术健脾止泻,常规剂量即可,生白术益气通便,必大剂量方成,此乃治疗气虚便秘之核心用药,用之得当则中气充,推动糟粕有力;然力足而道路壅塞不通,则排便亦难,故加火麻仁滋润肠道;枳实破气消积,厚朴燥湿行气,乃调畅气机之品,合而用之,大便方可通畅。临床少许患者,兼见阴虚特征,火麻仁润肠之力显得力不从心,当添增液汤以增液行舟。诸药并用,共奏健脾益气、润肠通便之功,可解气虚便秘之疾。

待笔者自己走上临床,接触小儿患者渐多,发现临床小儿顽固性便秘,大多也具气虚便秘特征,如本案患儿,中医辨证为气虚兼阴虚证,故遵塞因塞用法则,以恩师经验方调整药量治之。然患儿服药半月左右,出现大便溏薄特征,此滋阴太过之征兆,故去除增液汤,继续予中药治疗后大便正常。抓住了气虚这一核心病机,遵塞因塞用法则治之,并借鉴陈五一治疗气虚便秘的成功方药经验,故患儿数年顽疾,仅用纯中药治疗月余即收全功。

中医药防治儿童青少年近视

 儿童支原体感染高发中医外治疗法来帮忙 (2024-12-12 04:57:56)[编辑][删除]

 

中医药防治儿童青少年近视
摘自2024-12-11中国中医药报
周娜 重庆市长寿区中医院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只有眼睛健康,才能看见五彩斑斓的世界。但家长们也不必过度忧虑,想要确定孩子是不是近视,需要去专业的眼科医院完善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睫状肌麻痹验光检查、眼轴长度检查等。至于远视储备不足的小朋友,如果坚持科学健康用眼、定期进行视力筛查,也不一定会马上近视。
有调查显示,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近视严重影响了儿童青少年成长,早期关注及控制近视发展是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中西医对近视的认识
西医认为,在排除病理性近视的前提下,人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为近视,主要表现为视近物清楚而视远物模糊。
中医对近视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就称本病为“目不能远视”,又名“能近怯远症”,至《目经大成》始称近视。近视的原因是什么?古代医家对此也进行了阐述。《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言“目窍于肝,生于肾”。《灵枢·大惑论》言:“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海论》言“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目无所见”,指出脑髓充养目精,脑髓亏虚,则精亏而不能视物。中医认为,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与肝肾两虚、气血不足有关。长时间用眼、不注重用眼卫生、用眼姿势不当、饮食结构的单一等原因都会损伤眼睛的气血,促进近视的发生。
中医疗法多样
中医药可通过内服外治等多种方法,调节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起到促进眼周血液循环、舒缓睫状肌痉挛、调节眼部肌肉麻痹等作用,使眼部保持健康状态,达到预防和治疗部分近视的目的。
中药内服
近视原因不同,治疗方法不同。若视近清楚,视远模糊,视物眯目,兼见面白畏寒、神疲心悸、健忘,舌质淡、苔白、脉细缓等症状,多为心阳不足,可用定志丸以益气养心。若视近清楚,视远模糊,兼见面色不华、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多为气血两虚证,可用当归补血汤加减来补气养血。若能近怯远,或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寐差多梦,舌质淡、脉细弱或弦细,多为肝肾亏虚,可用驻景丸加减来补益肝肾。
食疗
枸杞密蒙花茶
枸杞子、密蒙花各10克,沸水冲泡。本方具有养肝明目之效。
龙眼枸杞茶
龙眼肉10克、枸杞子10克、决明子3克、大枣6颗,沸水冲泡或放入养生壶,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20分钟。可作为日常茶饮,反复加水煮至无味。本方具有补气养血、益精明目之效。
枸杞子桑椹粥
枸杞子20克、桑椹15克、山药15克、红枣5个、粳米50克,熬粥食用,具有补脾养血、养肝益肾明目的功效。
银杞明目汤
银耳15克、枸杞子20克、猪肝50克、茉莉花5朵。水煎饮汤,具有补肝益肾、明目养神的功效。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小朋友都适合上述食疗,特别是脾胃虚弱者,吸收功能减弱,未在专业的医师指导下使用可能适得其反。
外治
针刺法
针刺在近视治疗上具有独特优势,主穴常取印堂、攒竹、鱼腰、阳白、太阳、四白、承泣,肝肾亏虚者加肝俞、肾俞、光明,气血不足者加血海、梁丘。若小朋友畏惧针刺,可改为较为缓和的皮内针疗法,将特制的小型针刺入眼周穴位后,在皮肤内固定留置3~5天时间,可达到持续刺激穴位的作用。皮内针疗法常取印堂、攒竹、鱼腰、阳白、太阳、四白、承泣、合谷、内关、光明等穴。因眼部穴位比较特殊,针刺、皮内针疗法需由专业医师操作,不可自行操作。但家长可在医生指导下,居家进行耳穴按揉、推拿、热敷、熏眼等。
耳穴贴压法
常取眼、脑干、目1、目2、神门、肝、脾、肾等耳穴,单次5~7个穴位为宜,用王不留行籽贴穴位,并轻揉1~2分钟,每3天更换1次。
穴位推拿法
取卧位,大拇指放印堂处,由下到上揉按至神庭,再由内向外揉按至太阳,分别揉按10遍,然后按摩百会、四神聪,再揉按眶周,重点揉按睫状肌,单个眼睛按3分钟。然后沿着印堂、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太阳、瞳子髎、四白、承泣、睛明等穴方向揉按共2分钟,点揉风池、风府、内关和合谷等2分钟。最后按揉双侧颈后肌群、拿肩井、拍打颈肩肌群各3分钟。
熏眼法
取坐位,将配制好的中药液(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萸肉、密蒙花、决明子、女贞子、谷精草)稀释后置于熏蒸器具内,戴上熏蒸眼罩,打开雾化治疗仪,睁眼治疗15分钟,然后可配合中药眼罩热敷5分钟。
热敷法
将谷精草、决明子、菊花、蒺藜等明目中药放入药包内加热后置于眼部、颈部等位置,可促进眼周血液循环,每天1次,每次15~20分钟,皮肤有破损或对以上药物过敏的小朋友禁用,用时注意温度,谨防烫伤。
中医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近视重在预防,在此温馨提示:日常需注意科学用眼,控制用眼时间,掌握正确读写姿势;经常锻炼眼部肌肉,近距离用眼1小时以上要进行远眺;坚持每天做眼保健操;保证充足睡眠,加强户外运动;营养均衡,饮食有度。对于已经近视的小朋友,要严格控制近视度数的增长。

小儿多动止动方议【草根一生】

  中医药防治儿童青少年近视 (2015-02-09 08:14:43)[编辑][删除]
标签: 

股票

                          小儿多动止动方议【草根一生】


       小儿多动症以“性躁”、“多动”为其特征,其病因病理与肝有直接关系。“肝者,将军之官”,其性刚直不阿,肝属风木之脏,其变多动不止。肝与肾“乙癸同源”,肝之条达宣畅,必赖肾水以濡之。小儿“肾常不足”,水不涵木,肝失所养,故多肝气乖张之症                                                                                    组成:熟地黄,山萸肉各10克,五味子5克,枸杞子,生白芍,茯神各10克,炙远志5克,生龙牡各20克(先煎),炙甘草5克,怀小麦50克(煎汤代水),红枣3枚。

    功能:平肝滋肾,养心益脾。

    主治:小儿多动症。

    用法用量:煎服,一日2次,连服10天。继以本方10倍剂量为散,每次8克,一日两次,连服三个月。

    方解: 方中熟地黄、山萸肉、五味子滋养肾阴,枸杞子、生白芍柔肝养肝。肝与心包同属厥阴经,为神魂之所舍,若肝疏泄太过,必致心神失守,用茯神、远志、龙骨、牡蛎,意在宁心安神。方中甘草、小麦、大枣,为《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方,仲景用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取其有养心宁神、甘润缓急之用,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本方用此三药,是培其不足,制其有余。因而在治疗小儿多动症时,总应以治肝为主,滋补肾阴而取滋水涵木之义,然补益心脾在此病治疗中亦不应忽视,二者兼施,其效可相得益彰。

    加减及备要:若需加大滋肾力度,可加龟板、鳖甲;若加强平肝作用,可加石决明、羚羊角粉、钩藤等;宁心安神,可加酸枣仁、夜交藤;若肝火偏旺,痰热内扰者,加鲜竹沥、海蛤壳、天竺黄、黄芩等。加减均遵循叶天士“介类以潜之,柔静以摄之,味取酸收,或取咸降”之意。

自拟退黄汤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摘自2025-4-16中国中医药报
关艳楠 辽宁省本溪市中医院
新生儿黄疸属于中医学“胎黄”范畴,古代文献亦称之为“胎疸”,首见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书中明确提出了胎疸的病因和症状。《证治准绳•幼科•生下胎疾》载:“小儿生下遍体面目皆黄,状如金色,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栀汁,乳食不思,啼哭不止,此胎黄之候,皆因乳母受湿热而传于胎也。”进一步论述了胎黄除皮肤黄疸外,尚有尿黄、大便不通、纳差等。同时指出胎黄的病因为乳母孕期感受湿热,内传于胎而成。中医药在治疗新生儿黄疸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多予自拟退黄汤加减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现将验案一则整理分享如下。
刘某,男,8天,因“皮肤巩膜黄染7天”来诊。刻下: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唇干,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血常规:白细胞5.2×109/L,红细胞119g/L,血小板218×109/L;尿常规未见异常;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1.4U/L,谷草转氨酶65.8U/L,血清总胆红素23.3umol/L,直接胆红素10.29umol/L,间接胆红素13.01umol/L。
诊断:西医诊断为新生儿黄疸。中医诊断为胎黄(湿热郁蒸证)。
治则:清热利湿退黄。
方用自拟退黄汤:茵陈8g,栀子2g,苍术4g,陈皮6g,厚朴4g,茯苓6g,泽泻4g,板蓝根4g,五味子4g,砂仁(后下)4g,白豆蔻(后下)4g,甘草4g。水煎服,日1剂,少量频服。
按 新生儿黄疸属中医“胎黄”“胎疸”范畴。《金匮要略》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且提出祛湿、发汗、利小便、通大便等治黄大法,尤其重视小便不利,如“小便不利者,必发黄”“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并提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的治疗大法。
新生儿黄疸由孕母素体湿盛,或内蕴湿热之毒,遗于胎儿或因胎产之时,出生之后婴儿感受湿热邪毒所致。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如橘皮,热毒炽盛,黄疸可迅速加深。此为阳黄证,因湿热蕴阻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而为病,起病急,全身症状及舌象均表现为湿热壅盛之征,西医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多表现为此型。
本方由茵陈蒿汤合平胃散化裁而来,方中重用茵陈,因其“能主黄疸而利水”,祛湿热于小便,为治黄疸的特效药;栀子清热降火除烦;苍术味苦,性温而燥,最善燥湿以运脾;厚朴、陈皮行气消满、理气和胃,取其“气化则湿亦化”;茯苓利湿而不伤正,泽泻泄热渗湿利水,茯苓与泽泻合用,宣通内脏之湿,令湿邪从小便而去;板蓝根味苦,性寒,清热解毒;五味子益气生津、兼可宁心;砂仁、白豆蔻味辛,性温,行气、芳香化湿,二者合用,可加强醒脾化湿之力;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本方虽取茵陈蒿汤但不用大黄,因其性味苦寒,泻热通便之力虽强,然恐伤小儿正气。临床一般不加白术,因其燥湿力弱而止泻力强,若大便转硬会影响胆红素的排泄,减少肠肝循环,不利于黄疸的减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茵陈蒿汤具有改善胆汁淤积、肝功能及减轻肝脏病理的保肝利胆退黄作用。板蓝根、五味子可有效降低转氨酶、保护肝细胞、促进肝脏的解毒过程,提高免疫力,起到扶正的作用。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轻者预后良好,重者可引发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甚至危及生命,幸存者常伴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手足徐动症、四肢抽搐、智力低下、听力受损等。在临床工作中,应用中医特色,取长补短,为患儿减轻病痛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