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流感中医治疗

(2023-10-27 04:02:10)


风热犯卫型

主症:发病初期,发热或未发热、咽红不适、轻咳少痰、无汗。
常用中成药: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类,如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清开灵颗粒(胶囊、软胶囊、片)、疏风解毒胶囊银翘解毒类等。
儿童可选儿童抗感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

风寒束表型

主症:发病初期,恶寒、发热或未发热、无汗、身痛头痛、流清涕。
常用中成药:九味羌活丸(颗粒)、正柴胡饮颗粒感冒清热颗粒(胶囊)等。

表寒里热型

主症:恶寒、高热头痛、身体酸痛、咽痛鼻塞、流涕、口渴。
常用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等。

热毒袭肺型

主症:高热、咳喘、痰粘、痰黄、咯痰不爽、口渴喜饮、咽痛、目赤
常用中成药: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类,如连花清瘟胶囊(颗粒)、金花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银黄类制剂等。
儿童可选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口服液)等。

其他注意事项

  • 对于重症流感患者、恢复期患者,也可在医生指导下予以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 在中成药的应用过程中,妊娠期妇女治疗可参考成人方案,但需避免使用妊娠禁忌药,治病与安胎并举,以防流产,并应注意剂量。
  • 儿童用药可参考成人治疗方案,根据儿科规定调整剂量,无儿童适应症的中成药不宜使用。 [1]

其他治疗


  • 如果出现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氧疗或机械通气等;
  • 合并休克时给予相应抗休克治疗;
  • 出现其他脏器功能损害时,给予相应支持治疗;
  • 出现继发感染时,给予相应抗感染治疗。 [1]

预后


流感病程呈自限性,即无并发症的患者通常在3~14天可自愈,但重症感染或引起并发症时,则需要住院治疗。
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主要为老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少数重症病例可因呼吸衰竭或多脏器衰竭而死亡。 [1]

并发症


肺炎

部分重症患者还可能合并有细菌、真菌等病原体的感染,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神经系统损伤

心脏损伤

包括心肌炎心包炎等,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
此外,感染流感病毒者,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相关的住院、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

其他

  • 肌炎、横纹肌溶解:可表现为肌痛、肌无力等,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肾损伤。
  • 休克。
  • 儿童流感并发喉炎、中耳炎、支气管炎等,较成人多见。 [1]

日常

播报
编辑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家庭成员出现流感患者时,要尽量避免相互接触,尤其是家中有老年人与慢性病患者时。当家长带有流感症状的患儿去医院就诊时,应同时做好患儿及自身的防护(如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中出现流感样病例时,患者应居家休息,减少疾病传播。
天气转凉 当心流感来袭
摘自2023-10-26中国中医药报
徐文江 河北省廊坊市中医医院
北方地区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大,许多人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受到病毒入侵,反复感冒以及罹患流感。我们该如何做好应对和预防呢?中医药作为我国几千年的医学,对传染病防治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中医药防治有妙招,可帮我们有效预防流感。
防感香囊
中药香囊源于中医的“衣冠疗法”,香囊内药物的挥发性气味,可芳香化浊、避秽解毒,使人气血流畅、脏腑安和,增强机体免疫力,能起到一定预防流感及普通感冒的作用。取菖蒲、苍术、藿香、艾叶、白芷各等份,碾碎后装入布袋中制成香囊,每袋15g,可随身佩带、放置在居室内或悬挂于车中。注意孕妇及过敏体质者慎用。
中药足浴
中草药液通过皮肤渗透、黏膜吸收,进入人体,输布全身,可起到温经散寒、透达筋骨、理气活血作用,增强人体对流感病毒抵抗力和机体免疫能力,达到防病的目的。取艾叶、菖蒲、藿香、苍术、防风、苏叶各20g,加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然后再煎煮30分钟,温度适宜时将双足置于药液中,以药液热气熏蒸,汗出少许为宜。
艾条熏燃
每周用艾条或苍术饮片在室内燃烧,关闭门窗,烟熏房间30~60分钟后再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对流感病毒以及其他呼吸道病毒、细菌、真菌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杀灭和抑制作用。注意将点燃艾条放置于安全的地方,熏燃期间,人员尽量避免长时间待在屋里。
内服药茶
以生黄芪15g、炒白术12g、金银花12g、防风10g、佩兰10g、贯众10g、芦根10g、生甘草6g、生姜2片、大枣3枚,水煎10分钟或泡水代茶饮,每日1剂,连续服用5~7天。适用于高龄、体弱、慢性病气虚者。服药期间应清淡饮食,宜少食辛辣刺激、生冷及其他不易消化的食物。儿童根据年龄、体重酌情减量。

正文字体大小:  

[转载][转载]中医如何从出汗情况辨病

 (2012-05-15 13:44:02)[删除]
标签: 

转载

分类: 传统医学

   出汗是人体的一种自然现象:外界温度太高会全身出汗;精神紧张或痛觉刺激时会手心、脚心出汗;吃了某些刺激食物会脸上冒汗。不过,除了这三类情况,其他不该出汗的时候有汗或出汗过多都应该引起重视。

   中医认为,正常的出汗,可以调节体温,排除体内的废物,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而当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时则会出现异常的出汗,所以,中医常常根据出汗的时间、部位、多少和特点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首先要排除是否疾病所致。一般情况下,糖尿病、甲亢、高血压、充血性心衰、偏瘫脊柱外伤、肿瘤、结核等都会导致异常出汗,并伴随明显的相应症状。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控制病情,而后多汗情况就能解决。当然,更多的情况是没有明显疾病症状的异常出汗,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按出汗时间分:

  一种是白天出汗过多。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或腔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还可通过动作舒缓、动静结合的运动增强体质,如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

   另一种是晚上出汗。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出汗部位分:

  一为头汗过多,若暴饮暴食后出现头面部多汗,同时觉得上腹胀满、口渴、不想吃饭,多为积食,可通过减少进食量、吃清淡饮食缓解,也可吃点消化药;若伴随肢体沉重无力,胃胀不适,想呕吐,身体发热,舌苔厚而黄腻,是脾胃有湿热的表现,应注意清淡饮食。

   孩子睡眠时出现轻微头汗属正常现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实、烦躁不安、易惊吓、头发稀少等表现,要及时诊治。此外,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也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

  二为手足心多汗,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脚心热、口咽干燥等,多属于阴虚有热;若手足心多汗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服用通便药;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随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属于胃热,可服用清胃热的中药,如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

  三为心窝、胸口多汗,多见于一些脑力工作者,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梦的表现,属于思虑过度,导致心脾虚,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缓解压力,调节心情。

  按气味辨别:

   正常的汗没有明显的腥臭味,如果汗味腥臭,多与热证或湿热证有关,属肝热,这种情况可通过清淡饮食,或用中药菊花、茵陈等泡水饮用;若腥臭明显,应找大夫诊治。此外,若在夏季闷热的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胸闷、恶心、心慌、四肢无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升高的情况,一般属于中暑先兆,应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补充一些淡盐水,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症状不能恢复或严重者,要及时就医。

   除上述情况,还有一些出汗表现,如汗液颜色的改变,有黄汗、红汗、黑汗等,这种情况需由医生综合判断后诊治。如果重病的病人突然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或大汗、呼吸急促等,则预示着病情的凶险。

  总之,一旦异常出汗的情况严重或伴随其他严重表现,应及时就诊。出汗是人体的一种自然现象:外界温度太高会全身出汗;精神紧张或痛觉刺激时会手心、脚心出汗;吃了某些刺激食物会脸上冒汗。不过,除了这三类情况,其他不该出汗的时候有汗或出汗过多都应该引起重视。

   中医认为,正常的出汗,可以调节体温,排除体内的废物,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而当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时则会出现异常的出汗,所以,中医常常根据出汗的时间、部位、多少和特点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首先要排除是否疾病所致。一般情况下,糖尿病、甲亢、高血压、充血性心衰、偏瘫脊柱外伤、肿瘤、结核等都会导致异常出汗,并伴随明显的相应症状。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控制病情,而后多汗情况就能解决。当然,更多的情况是没有明显疾病症状的异常出汗,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按出汗时间分:

  一种是白天出汗过多。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或腔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还可通过动作舒缓、动静结合的运动增强体质,如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

  另一种是晚上出汗。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出汗部位分:

  一为头汗过多,若暴饮暴食后出现头面部多汗,同时觉得上腹胀满、口渴、不想吃饭,多为积食,可通过减少进食量、吃清淡饮食缓解,也可吃点消化药;若伴随肢体沉重无力,胃胀不适,想呕吐,身体发热,舌苔厚而黄腻,是脾胃有湿热的表现,应注意清淡饮食。

  孩子睡眠时出现轻微头汗属正常现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实、烦躁不安、易惊吓、头发稀少等表现,要及时诊治。此外,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也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

  二为手足心多汗,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脚心热、口咽干燥等,多属于阴虚有热;若手足心多汗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服用通便药;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随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属于胃热,可服用清胃热的中药,如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

  三为心窝、胸口多汗,多见于一些脑力工作者,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梦的表现,属于思虑过度,导致心脾虚,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缓解压力,调节心情。

  按气味辨别:

   正常的汗没有明显的腥臭味,如果汗味腥臭,多与热证或湿热证有关,属肝热,这种情况可通过清淡饮食,或用中药菊花、茵陈等泡水饮用;若腥臭明显,应找大夫诊治。此外,若在夏季闷热的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胸闷、恶心、心慌、四肢无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升高的情况,一般属于中暑先兆,应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补充一些淡盐水,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症状不能恢复或严重者,要及时就医。

  除上述情况,还有一些出汗表现,如汗液颜色的改变,有黄汗、红汗、黑汗等,这种情况需由医生综合判断后诊治。如果重病的病人突然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或大汗、呼吸急促等,则预示着病情的凶险。

  总之,一旦异常出汗的情况严重或伴随其他严重表现,应及时就诊。出汗是人体的一种自然现象:外界温度太高会全身出汗;精神紧张或痛觉刺激时会手心、脚心出汗;吃了某些刺激食物会脸上冒汗。不过,除了这三类情况,其他不该出汗的时候有汗或出汗过多都应该引起重视。

   中医认为,正常的出汗,可以调节体温,排除体内的废物,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而当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时则会出现异常的出汗,所以,中医常常根据出汗的时间、部位、多少和特点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首先要排除是否疾病所致。一般情况下,糖尿病、甲亢、高血压、充血性心衰、偏瘫脊柱外伤、肿瘤、结核等都会导致异常出汗,并伴随明显的相应症状。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控制病情,而后多汗情况就能解决。当然,更多的情况是没有明显疾病症状的异常出汗,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按出汗时间分:

   一种是白天出汗过多。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或腔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还可通过动作舒缓、动静结合的运动增强体质,如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

  另一种是晚上出汗。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出汗部位分:

   一为头汗过多,若暴饮暴食后出现头面部多汗,同时觉得上腹胀满、口渴、不想吃饭,多为积食,可通过减少进食量、吃清淡饮食缓解,也可吃点消化药;若伴随肢体沉重无力,胃胀不适,想呕吐,身体发热,舌苔厚而黄腻,是脾胃有湿热的表现,应注意清淡饮食。

  孩子睡眠时出现轻微头汗属正常现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实、烦躁不安、易惊吓、头发稀少等表现,要及时诊治。此外,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也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

  二为手足心多汗,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脚心热、口咽干燥等,多属于阴虚有热;若手足心多汗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服用通便药;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随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属于胃热,可服用清胃热的中药,如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

  三为心窝、胸口多汗,多见于一些脑力工作者,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梦的表现,属于思虑过度,导致心脾虚,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缓解压力,调节心情。

  按气味辨别:

   正常的汗没有明显的腥臭味,如果汗味腥臭,多与热证或湿热证有关,属肝热,这种情况可通过清淡饮食,或用中药菊花、茵陈等泡水饮用;若腥臭明显,应找大夫诊治。此外,若在夏季闷热的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胸闷、恶心、心慌、四肢无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升高的情况,一般属于中暑先兆,应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补充一些淡盐水,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症状不能恢复或严重者,要及时就医。

  除上述情况,还有一些出汗表现,如汗液颜色的改变,有黄汗、红汗、黑汗等,这种情况需由医生综合判断后诊治。如果重病的病人突然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或大汗、呼吸急促等,则预示着病情的凶险。

  总之,一旦异常出汗的情况严重或伴随其他严重表现,应及时就诊。

http://blog.sina.com.cn/jindinghe

               [转载]抗病毒药物概述

 

  抗病毒药物已经广泛用于儿科临床,抗病毒药物概述如下,供参考。
   抗流感病毒(含禽流感病毒)感染药物-吗啉胍(病毒灵 ABOB)、金刚烷胺(amantadine)、金刚乙胺(rimantadine)、奥司他韦(奥塞米韦 Oseltamivir 达菲)、扎那米韦(Zanamivir)等。
  金刚乙胺抗甲型流感病毒活性比金刚烷胺强4-l0倍。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属于神经氨酸苷酶抑制剂,对甲型、乙型流感,包括甲型H1N1流感均有效。
   抗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药物-利巴韦林(Ribavirin 病毒唑三氮唑核苷)、聚肌胞、静脉用RSV免疫球蛋白(RSVlC)等。
  RSV是引起3岁以下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
   抗单纯疱疹病毒(HSV-1和HSV-2)感染药物-(1)核苷和核苷酸类似物:阿昔洛韦(无环乌苷 Aciclovir ACV)/缬昔洛韦(VACV)、西多福韦(Cidofovir)、泛西洛维(Famciclovir)/喷西洛维(Penciclovir)、更昔洛韦(Ganciclovir)/缬更昔洛韦(Valganciclovir);(2)无机磷酸盐类似物:膦甲酸(Foscamet)。缬昔洛韦、西多福韦、泛西洛维/喷西洛维、膦甲酸等已在成人中使用,目前尚未获准在儿童使用。
  如唇疱疹是HSV-1感染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原发性龈口炎和复发性唇疱疹。
   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药物-阿昔洛韦(ACV)、阿糖腺甙(Ara-A)、西多福韦、泛西洛维、膦甲酸等,后三种尚未批准用于儿童。
  美国AAPC建议无并发症的水痘患儿,可以选用口服ACV。对于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儿童、免疫低下的儿童、母亲在分娩前后7天内患水痘的新生儿,均应使用ACV。在成人带状疱疹的研究显示,出疹3天内使用ACV,可减少皮疹、减轻疼痛及缩短病程。
   抗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药物-更昔洛韦是抗CMV的首选药物,更昔洛韦最常见的副作用是骨髓抑制。
   抗肝炎病毒感染药物-利巴韦林、α干扰素/长效干扰素、拉米夫定(属于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阿德福韦(国产代丁贺维力)、恩替卡韦(博路定)。
  干扰素是一类非特异性抗病毒、抗增殖、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蛋白质家族,分两型:干扰素-1包括α干扰素和β干扰素;干扰素-2为抗原刺激或丝裂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物。α干扰素用于儿童乙型肝炎治疗已10多年,剂量为5-6mU/平方米,每周3次,疗程为24周。α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的剂量为3mU/平方米,每周3次,疗程为48周。治疗丙型肝炎时可与利巴韦林联合用药,利巴韦林剂量为15mg/(kg·d)口服,α干扰素剂量不变。
   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药物-包括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蛋白酶抑制剂(PI)、融合抑制剂、辅助受体CCR5拮抗剂。
   在儿童中使用的NRTI包括司他夫定和齐多夫定(叠氮胸苷 AZT 属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和恩曲他滨(胞苷类似物)、地达诺新(腺苷类似物)、阿巴卡韦(鸟苷类似物)。另在成人使用的还有腺苷类似物替诺福韦、胞苷类似物扎西他宾;已用于临床使用的NNRTI有依法韦仑、奈韦拉平和地拉夫定,前2种已用于儿童;在儿童使用的PI有阿扎那韦、福沙那韦、洛匹那韦、那非那韦、利托那韦和替拉那韦,另外已在成人使用的还有安泼那韦、沙奎那韦和印地那韦;融合抑制剂已经批准儿童使用的有恩夫韦地;最近获准使用的药物为maraviroc属于辅助受体CCR5拮抗剂,尚未在儿童中使用。
   母婴传播是儿童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