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家思想对《黄帝内经》成书的影响

(2023-10-24 04:05:59)

摘自2023-10-23中国中医药报
张登本 陕西中医药大学
•道家是先秦诸子之学中影响较大的学术流派之一,其中道、德、气、“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重要的学术立场,都被《黄帝内经》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时所吸纳,并深深地浸润其中,由此缔造的中医药学也就蕴涵了浓郁的道家学术印记,而以“黄帝”名书,则是其最为显著的标记。
《黄帝内经》成书于《史记》之后《七略》之前的几十年,其主要内容的构建汲取了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受秦汉诸家思想的影响极为深刻。这一时期先哲所积累的所有知识和重要的学术观点,都为《黄帝内经》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理论建构提供了必需的养分和智慧启迪。
西汉司马谈在《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认为主要的学术流派有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论六家要旨》)。西汉末期,刘歆增加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数得上名字的先秦诸子有189家,其中流传最广者莫过于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12家,他们共同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根基,创造了灿烂的中华优秀文化。成书于西汉中晚期的《黄帝内经》,在其理论建构过程中经历了先秦至西汉之末的千年历史,此间必然深受先秦诸子百家之学的深刻影响,各流派的学术思想必然深深地浸润其中,成为解释相关生命现象、解决相关医学问题的重要养分。此处仅就“诸子百家之学”的主要学术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影响予以扼要陈述,既体现其理论体系形成的文化背景,也说明“《黄帝内经》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结晶”的学术立场。
道家以“道”、以“德”、以“气”为核心命题,是“诸子百家”中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故有“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华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之说。英国著名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认为:“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源是道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及学术代表人物是老子(聃),后经战国中期的杨朱、关尹、尹文、宋钘、庚桑楚、子华子等齐国“稷下学宫”知名学者们的继承和发扬,成为当时影响较大的学术思想流派之一。该学派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等学术观点,并以《道德经》《庄子》《列子》《文子》《鹖冠子》《黄老帛书》《黄帝四经》等著作为其标志。
道家学术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此处仅从“道”“德”“气”“无为而治”及辩证思维等方面予以扼要陈述。
道论:道无时无处不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这是道家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及宇宙万物结构模型的认识。认为“道”是演化生成“气”(即“一”)的母体,气是万物一体、万物同源、万物相通相应、万物相互联系的传媒和中介,因此有“通天下一气”(《庄子•知北游》)的结论,这也是道家“道气论”的源头。“道”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269次,单用186次。其缔造的生命科学内容中承袭了先秦道家“论道”的基本观点。
其一,强调“道”是宇宙创生的本原,是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生机和动力。《道德经》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发生的本原(《道德经•四十二章》),《黄帝内经》在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时直接沿袭这一立场,其中“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论之“道”,是以阴阳概念表达了“道”是天地万物生成本原的内涵。
其二,认为“道”是法则、规律。如“夫治国者,夫惟道焉”(《灵枢•外揣》);“道,昭乎其如日醒,窘乎其如夜瞑”(《灵枢•病传》)就有法则、规律之意涵。《黄帝内经》在此背景下,用“道”表达养生法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临床诊病法则(《灵枢•终始》)。
其三,认为“道”指与医药学知识相关的方法。如指养生方法(《素问•上古天真论》)、指诊病方法(《素问•玉版论要》)、指治病方法(《素问•汤液醪醴论》)等。
其四,认为“道”指相关道理、事理。如“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素问•五脏别论》),以及“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灵枢•师传》)中的“道”,即是此意。《黄帝内经》在此背景下,以“道”专指医学道理、医学理论及相关方法,如“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素问•举痛论》),又“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素问•征四失论》);也指医学理论中的某种观点、某种学术主张,如“至哉,圣人之道”(《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其五,认为“道”与“德”有社会道德风尚之意涵。“中古之人,道德稍衰,邪气时至”(《素问•汤液醪醴论》)即是例子。《黄帝内经》广泛地运用“道”的概念来表达宇宙万物、生命活动的演化规律和相关的理论原则。具体言之,其中所用之“道”有宇宙、天地、自然规律之“道”的应用,如“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素问•天元纪大论》);有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生理规律之“道”,如“经脉之道”“营气之道”等;有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之“道”,如“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灵枢•五乱》);有诊脉、望色、察病、辨标本顺逆的理论原则之“道”,如“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素问•脉要精微论》),“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天之道毕矣”(《素问•至真要大论》)等;有针刺、用药治病原则和方法理论之“道”,如“针道”等;还有将养生称为“道生”的养生保健的理论原则和具体方法之“道”,如“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其知道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等。
可见,《黄帝内经》在以“道论”的概念和观点全面构建其理论体系的同时,对“道”是不可直视的客观规律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广泛应用,指出“窈窈冥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素问•征四失论》)。认为“道”虽然是不可直视的,但却是无处、无时不在的,大至天地、四海,小到万事万物,无不受“道”的支配,无不遵循其“道”。掌握了宇宙万物生成变化之“道”,就可以发蒙解惑;如果不能认识、掌握和利用自然万物变化之“道”,只能是“以明为晦”、迷惑不解。
德论:“德”为“道”之体现
“德”是《道德经》所论内容的纲领之一,虽然古今学者对此有诸多见解,但《黄帝内经》在构建医药知识体系时58次论“德”,在延续先秦道家论德之品性的同时,又结合医药知识的特点,赋予“德”以特有的生命科学知识内涵。
其一,传承了“德”之自然淳朴本性在人性中的体现。如“夫恬惔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虚无恬惔,乃合天德”(《庄子•刻意》);又如,“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庄子•天地》)。《黄帝内经》将这一论德观点用于建构养生理论,故有“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为也”(《素问•上古天真论》)。
其二,赓续了“德”为“道”是在万物得以生长发育生命力(《管子•心术》“化育万物谓之德”)的意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之“天气清静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即是对这一认识的应用。
其三,弘扬了“德”即“道”的体现(“道生之,德畜之”《老子•五十一章》),天地乃至万物发生、存在、演化的自在规律及其自然属性。如《灵枢•本神》的“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之论即是其例。此处经文论述了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认为“气”是天地万物发生的物质本原,“德”即“道”的体现(“道生之,德畜之”《老子•五十一章》),是天地乃至万物发生、存在、演化的自在规律及其自然属性。在德(规律)和气(天地万物发生的物质基础)的作用下→产生了万物(“我”)→生物(“生者”)→人类生命(“神”之广义)。所以杨上善认为,“未形之分,施于我身,为之德者,天之道也。故庄子曰:‘未形之分,物得之以生,为之德也。’阴阳和气,质成我身者,地之道也”。就在这一表达自然规律之体现的意涵背景下,《黄帝内经》还专指五运之气和六气变化之常规,而有“欲通天之纪,从地之理,和其运,调其化,使上(五运之气)下(六气)合德,无相夺伦”(《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的“德”即是其例;也专指五运之气和六气变化在自然界或人体生命活动中呈现的气化特征,如“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德敷和……其性为暄,其德为和”(《素问•五运行大论》)等。
气论:通天下一气
《黄帝内经》直接将管仲创立的气、精、精气概念引入医学领域,成为医学理论构建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在其162篇经文中,“气”字出现了2956次,单用996次;“精”字共出现了217次,单用127次;“精气”出现38次。可见气、精、精气是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由于道家所论的精气多属哲学范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其中的气、精、精气虽然还带有哲学的烙印,但却富涵深刻的自然科学特征,出于生命科学的需要,又创造了百余个以“气”构词的气概念。
其一,《黄帝内经》秉承先秦道家之“气”指构成宇宙万物本原的哲学概念。如“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素问•六节藏象论》),以及“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素问•五常政大论》)中的“气”即是其例;而人类也是天地自然万类物种之一,所以人类的发生也源于气,故有“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之论。
其二,《黄帝内经》将道家“气论”引入医药学领域之后,赋予“气”以鲜活的生命科学知识内涵,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能量、信息的总称。人体生命之气随其性质而有阴气、阳气之分,随其转化而有宗气、营气、卫气、经气、脏腑之气,随其敷布部位不同而有上气、中气、下气、头气、胸气、腹气、胫气,随其不同形态而有精、气、血、津、液之不同,故曰:“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
其三,《黄帝内经》将“气”引入病因理论成为相关病因术语。如“邪气”“病气”概念,经文中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及“三部之气,所伤异类”(《灵枢•百病始生》)中的“气”,即是此意。
其四,《黄帝内经》将“气”引入病机理论而成为相关病机术语。如“余知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九气不同,何病之生”(《素问•举痛论》)中的“气”即是此意。至于“气”概念的其他医学内涵、语义学意义则不予赘述。
其五,“精”源于“气”,为气中精粹部分。“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管子•内业》),指出“精”是气之最精粹的部分。《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命题,既强调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由这“一气”所成,也阐明了宇宙万物之间是通过“气”为中介而普遍联系的整体思想。这一观点也成为《黄帝内经》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中整体观念的哲学基础。就人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统一体的观点而言,肯定了人体原本也是“一气”所成。《黄帝内经》秉承这一旨意,认为精是人类生命发生的原始物质,此精在生命发生的初始阶段,按其自身规律,逐渐分解变化为人身的所有形体器官,也就是说,人一切身形器官都是由这“一气”之中的“精”生成的,故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灵枢•经脉》)。此处不但告诉人们,“一气”之中的精不但是胚胎人形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而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胎儿的脑髓、骨骼、血脉、筋肉、皮肤、毛发等有形质的器官,全都是由这“一气”中的精生成的。在人出生以后的漫漫人生历程中,人体自身要不断产生各种各样生命活动赖以为继的营养物质,同样是“一气”之精形成内脏的作用下产生的,仍然属于哲学理念中的“一气”范畴,因此《黄帝内经》认为,“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灵枢•决气》)。可见,道家“一气”相当于当今哲学所说“物质”的概念。于是在此哲学理念的指导下,又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核心,通过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联络和感传作用,各脏腑组织器官共同参与精、气、血、津、液的物质代谢,在完成十分复杂生命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之间有机配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黄帝内经》同样在“通天下一气”的哲学思想指导下,构建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联系理论。其中“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于天气”(《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是这一观点的集中体现。这就直接将“通天下一气”的哲学理念用来说明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通、密切关联的。于是进一步强调人对自然万物的依赖,自然界为人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认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藏象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相通相应的整体联系思想。这一观念全面、广泛地体现在其构建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等各个医学层面,成为中医药知识中特有的“气论”“精论”和“精气理论”。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黄帝内经》认为,宇宙万物变化规律之“道”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改造,或者违逆客观规律之“道”,只能认识、掌握、利用、遵循、顺应客观规律之“道”,因此有“道无鬼神,独往独来”(《素问•宝命全形论》)的研究结论。道家提出了“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无为而治”的“趋利避害,顺势而为”价值取向,《黄帝内经》不但秉承了这一思想,并将其加以拓展、弘扬和引申,广泛地运用于治则治法和养生理论的建立。如直接将“天之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论述用于创立自己的治病大法,这些治法不但有“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弘扬、发展以后的具体治病方法,还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据老子倡导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道德经•第八十章》)思想构建自己的养生方法,不但直接将“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作为具体的养生方法,还将“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作为养生的最高境界。
必须注意的是,“道法自然”的“自然”一词是指宇宙、天地、万物的发生、存在、演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如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日月星辰等天体自东向西的运动、四季寒暑的更迭回归、昼夜晨昏的迁移变更等,都有其自己的自然而然的运动变化方式,人体生命总规律也是如此。
道家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宇宙万物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广泛联系而非孤立的,都是运动而非静止的,而对立统一规律是万事万物相互联系和不断运动的内在基础和前提。道家理论中的辩证思想虽然还处于初始阶段,还不能与现代辩证法原理等同,但对这些基本观点和理论原则的认识已经比较明晰,而且比较自觉地将其应用于分析世间存在的事物及其联系,建立了有无、动静、刚柔、有余不足等对立范畴,揭示了客观事物对立统一的现象和规律,仅《道德经》一书所论的对立范畴就有数十对之多,不仅论述了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还涉及对立事物之间的统一关系。其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第二章》),就表达了事物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黄帝内经》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不仅将其运用于阴阳对立互根、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的阐述,而且将阴阳、五行之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全面地运用于解释人体的形体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诊断、治则治法、遣药组方、养生防病各个层面,并从医学角度提出了升降出入、标本根结、上下表里、邪正盛衰、虚实逆从、寒热进退、正治反治、补虚泻实、治未病与治已病等对立概念,使道家创立的辩证思维在生命科学的层面得以体现和深化。
西汉早期重视道家“黄老之学”
西汉早期在政策上采取了道家“黄老之术”“无为而治”的理念, 经过文、景、武帝的励精图治、奋力经营,奉行了于民休养生息的“重民”治国方略,发展生产,使农业、手工业、商业、人文艺术以及自然科学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因而这一时期国家强大统一,政治上基本是稳定的。盛世修书是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在这种政治背景之下孕育并产生了《淮南子》《春秋繁露》《史记》等文化巨著,同样也为《黄帝内经》这部以生命科学为主体的百科全书的成书提供了充沛的养分和丰厚的沃土。西汉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必然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为《黄帝内经》成书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文化背景。在这以“黄老之学”为社会价值观的时代大背景下,就不难理解《黄帝内经》为何以“黄帝”命名了。
“黄老之学”兴起于战国中后期,盛于西汉前期,是官方的思潮,为著名的“文景之治”奠定了意识形态基础。《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时期,与昌盛的“黄老之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黄老之学”对其理论构建和成书的影响,不仅是托名“黄帝”的意识形态背景和文化背景,而且“黄老之学”倡导的“道论”“气论”等理念直接影响着《黄帝内经》生命科学理论的发生。其构建的生命科学的每一个层面都浸润在“道”“气”的文化氛围之中,这也是这一医学鸿篇巨著能够在这一时期成编面世的社会背景。
道家是先秦诸子之学中影响较大的学术流派之一,其中道、德、气、“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重要的学术立场,都被《黄帝内经》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时所吸纳,并深深地浸润其中,由此缔造的中医药学也就蕴涵了浓郁的道家学术印记,而以“黄帝”名书,则是其最为显著的标记。由此观之,道家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影响可见一斑。

道家气论对《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影响

 (2023-10-31 04:27:18)[编辑][删除]

摘自2023-10-30中国中医药报
张登本 陕西中医药大学
•哲学理论中的精气学说,是《黄帝内经》理论形成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的自然观,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本体论基础,渗透于中医理论和临床各科的每一层面。
•《黄帝内经》理论中的精气观念,既保留了哲学的印记,还赋予了丰富的医学内涵,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医学角度又丰富和发展了哲学中的精气理论。
“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具有举足轻重的学术地位,先秦诸子之学无不对其有所涉及,唯有道家对其更有深刻地阐发,故而成为该家学术内容的重要标识。本文从道家气论的角度,阐述其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生命科学知识体系建构的影响。
《内经》论气源流
《管子》多篇论及“精”“气”及“精气”,且以《管子•内业》最为突出。《管子•内业》曰:“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又曰:“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民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认为天地之间被精气所充斥,无论是太空的“列星”,还是地表生长的“五谷”,甚至人类,皆由精气所化生,即使是人体的目之视、耳之听、舌之味等器官之功能,也是脏腑精气作用的结果。《素问•宝命全形论》之“人以天地之气生”,及《灵枢•脉度》之“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等学术立场,与此如出一辙。《管子•内业》言:“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这是最早有关“精”源于“气”而又有所区别的论述,正因为如此,《管子》多次使用“精气”概念。《内经》中2952次论“气”、217次论“精”、38次论“精气”,可视为与之文化同源同宗的具体印记,也应当是中医药学理论中精气理论发生和应用的重要史料。
基于先秦道家对气的研究成果,《内经》根据生命科学知识的需要,对气、精、精气概念的内涵重新予以界定,形成内涵丰富的精气理论,并赋予其鲜活的生命科学内涵。
《内经》在构建其医学理论时,运用了精气学说中有关概念、原理、思维方法来解释生命现象,并且直接将其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移植于所构建的医学理论之中,渗透于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医学的各个层面,并与相关的医学知识融为一体,为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哲学是人们对各种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发展而成的,关于物质世界最一般运动规律的理性认识;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最一般规律认识的知识体系。精气学说是古代人们用以解释宇宙万物形成变化规律的哲学理论。《内经》在构建医学理论时,运用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气理论中的有关概念、原理、思维方法来解释生命现象,并且直接将其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移植于所构建的医学理论之中,渗透于医学的所有领域和各个层面,与相关的医学知识融为一体,因此《内经》中的精气理论已经脱离了纯哲学的轨迹。其在“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素问•宝命全形论》)等精气生命观的思想指引下,全面应用精气理论解释人类存在并与天地万物关系、人体结构、生命活动、病理变化,广泛地运用精气理论指导疾病的防治,使这一哲学理论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气、精、精气的概念
精气学说又称为“气一元论”,是研究精气的内涵、运动规律,以及用以解释宇宙万物形成变化规律的哲学理论。这种哲学思想产生于先秦,成熟并广泛地运用于秦汉时期,此时也正是医学理论的形成阶段,因而成书于这一时期的《内经》理论全面地散发着浓郁的精气理论气息。
从哲学背景审视精气概念的发生,先有宇宙万物的形成本原是“气”的观点。管仲是先秦第一子,据其学术立场而言,应当属于战国末期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学术流派之初始,这就是后来学者,无法将其用道家、法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等予以归属的缘由。他的《内业》在精气论方面有较高的地位,是《内经》精气理论发生文化源头之一和具体应用的理论源头的重要史料。也是他的《水地》篇,在液态“水”能生万物的启示下,将医学中男女两性媾合时性器官中流溢像“水”一样能构成胚胎人形之物称之为“精”,于是以“气”解精,把精与气联系在一起。
后来《春秋繁露》又有“元者,万物之本”的观点。董仲舒《春秋繁露》82篇中秉承先秦道家的精气理论并将其发扬之,使精气观得到进一步确立和应用。首提“元气”概念,认为,天地万物本根于“元”,“元”是天地万物发生的本质和原始物质。如认为“唯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故人虽生天气及奉天气者,不得与(触摸)天元”(《重政》)。人身之“元气”充斥于全身,内而脏腑,外“流皮毛腠理”(《天地之行》),因其是人类生命发生时原来就有的,不是后天生成的,又是人体发生、变化乃至脏腑器官活动的原动力,故命之曰“元”(即“原”)。此处的“元”即先秦道家所说的“一”“气”。显然这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思想的延续与发挥,《内经》则将这一“元”“气”是天地万物发生之原的认识引入医学领域,并用以解释人类的起源。如“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素问•生气通天论》)的论述与此精神一脉相承。《内经》中虽然只有“原穴”之“原”(《灵枢•九针十二原》)而没有“元气”概念,但“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所以说此之“原”就有元气的内涵。
明确了“精”有别于“气”。认为“气之清者为精”(《通国身》)。此“精”是天地万物发生之本原,人类是天地万物的成员之一,虽然是天地万物之中最为珍贵的,但也是以“精”作为形体产生的基础物质,此即“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副天数》)之意。这和《黄帝内经》中的认识完全一致。如“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正因为“精”为“身之本”(《素问•金匮真言论》),所以“精”就成为强身健体、养生保健的重要物质。因此说“治身者以积精为宝”“积精于其本,则血气相承受”“血气相承受,则形体无所苦”“形体无所苦,然后身可得安也”“夫欲致精者,必虚静其形”“形静志虚者,精气之所趋也”“故治身者,务持虚静以致精”“能致精者,则合明而寿”(《通国身》)。这与“积精全神”可以达到“益其寿命而强者”(《素问•上古天真论》)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一致的。
可见,《内经》之前,气、精、元都是用以解释宇宙万物形成本质的具有相同内涵的哲学概念。就医学理论而言,是《内经》首先将气与精分论的哲学概念统一为“精气”,是稍晚一些的《难经》将气与元分论的哲学概念统一为元气(或“原气”)的。《内经》在其构建中医理论体系时出于医学自身的需要,形成了具有不同医学内涵的气、精、精气、元气的概念,使这些概念在不脱离哲学的背景下被限定在医学范畴之内。
《内经》气论及其意义
《黄帝内经》对“气”字的使用频率极高,多达2956次,虽然具体所指有许多不同的内容,但在对“气”概念的具体应用中有三方面的基本内涵。
气指极细小的物质微粒即“无形”状态的物质 
气体状态的、极细小物质微粒,是“气”概念形成的初始内涵,是哲学概念抽象的自然原形,也是生产生活常识所说的气。如《说文解字》所说的“气,云气也,象形”就是明证。因为气字的初文就是层层叠叠、流动变化物质微粒的写形。这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常见到的烧火煮饭所飘的烟气、蒸气、火气、香气等(《灵枢•淫邪发梦》)客观现象。气的初始原形概念在《内经》中曾多次表达,“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等,都是指极细小气体状态的物质,也就是“气”。
气指构成宇宙万物之间相通相应的中介 
气是构成宇宙万物本质的观念,是古人抽象出来的哲学概念。《内经》中的“气”富有医学内涵,但仍然保留了哲学的印记。认为“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生焉”(《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天地空间、六节(即一年)时间,以及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演化而成的。由于气的性质、运动及其效应的不同,决定了气具有多样性特征,所以气所构成的天地万物就表现为复杂而纷繁,此即所谓“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嗜欲不同,各有所通”(《素问•六节藏象论》)的哲学理念。气的哲学观念认为,气之所以能够具有弥散、透达、能动的特征,天地间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事物虽然都是相对独立的实体,但彼此间凭借着具有弥散、透达、能动特征的气为中介,为物质载体,介导着各种信息,从而使所有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感应和融合的关系,人类也凭借着气的作用与天地万物、四时气候息息相通,所以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素问•生气通天论》)。
气概念的医学延伸及分化 
《内经》在气是构成宇宙万物本原这一哲学观念的指导下,形成了具有医学意义的“气”概念及其相关理论。
《内经》认为人类是气演化生成的。在气是天地万物形成本原这一哲学观念的影响下,经文唯物地解释了人类的起源,认为人类也是天地间阴阳二气经过长期运动变化的结果。认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构建了人与天地万物、四时气候、五方地域密切相关的天—地—人整体医学模型。
《内经》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并用以说明生理。在气生成万物的哲学观念指引下,《黄帝内经》用气的概念全面构建其医学理论体系,用以解释人体生理活动。认为“人有精、气、血、津、液、脉……为一气”(《灵枢•决气》)。此处的“一气”相当于“物质”的概念,具有明显的哲学烙印,并以此为出发点,运用气的哲学理论解释人体各方面的生理活动。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素问•宝命全形论》),人所赖以生存的“天地之气”具体是指“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人的全部生命活动(即“神”)完全依赖“天地之气”进入体内后,在脏腑作用下化生“气”和津液等相关物质,存在和发生着相关的生理活动。情感活动也是“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结果,指出了人的情感变化是人在受到外界刺激后,毫无例外地由人体五脏之气的运动变化所发生。睡眠节律是营气和卫气昼行于阳则寤,夜行于阴则寐,故有“昼精而夜瞑”(《灵枢•营卫生会》)的昼夜节律。由此可见,《内经》对气论概念应用之广、之深,内涵之丰富之一斑。《内经》发现人体生理活动是十分复杂的,无法用“一气”观念解释全部的生理活动,于是运用气是可分的原理,演化出了精气、谷气、清气、浊气、阴气、阳气、营气、卫气、经气、脉气、骨气、筋气、心肝脾肺肾五脏之气、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之气、上气、中气、下气、胸气、腹气、胫气等具有各自特定医学内涵的“气”概念。据《内经词典》统计,《内经》运用“气”的频率高达2956次,由气构成的相关“气”概念有100多个,足见其应用之广、范围之大、意义之深远。
气论构建病因概念及其理论。《内经》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而引起疾病发生的因素也是气,是对人体健康有害之气,于是将其称为“邪气”(简称“邪”)。与此相反,将人体脏腑器官、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其所产生的机能活动、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称为“正气”。为了医学研究的需要,《内经》还将与季节气候变化、不同地域环境有关的致病邪气分别用“风、寒、暑、湿、燥、火(热)”六淫邪气概念加以表述。
用气论构建病理概念及其理论。《内经》认为在致病邪气作用下,人体发生的相关病理变化是人体正气失常所致,这就形成了气的病理模型及其相关概念。指出“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自此便形成了气虚、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气失常所致的相关病机概念及理论。《内经》以气论所建构的虚实病机有两种模型:一是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为纲,根据疾病过程中邪气和人体正气(即精气)双方盛衰变化为前提,确立了虚实病理模型以及相关病理概念。当病变机理以邪气偏盛为主时,病机为“实”,所致证候即为“实证”;当病变机理以正气不足为主时,病机即为“虚”,所致证候就是“虚证”。二是以受致病邪气影响的气血分布状态为模型而建立的相关病机,并用以分析病症,认为“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以此为依据辨识相关病证,如“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虚一实。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是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音‘闷’)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如果“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同‘返’)则生,气不反则死”(《素问•调经论》)。该篇则以病理状态下人体气血的分布状态,作为虚实病机的评价标准,并且通过多种临床病证实例予以示范。另外,还认为人体“清气”“浊气”分别有向上与向下、向外与向内的不同运行趋向,如果其运行状态失常,就会发生“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相关病症;倘若“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灵枢•口问》)。《内经》几乎用气论分析所有病症,因此有“百病皆生于气”的病理观。
用气论构建诊法理论。《内经》将诊断称之为“诊法”,后世将其创立的诊法理论分为“四诊”和“辨证”两个认识阶段。其所构建的诊法理论是在哲学气论观念指导下,运用“知常达变”“见微知著”“司外揣内”的诊法原理,将取象比类思维运用于疾病诊断的过程中,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诊病方法。如认为“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眼睛或者面部色泽都是反映内脏精气变化的敏感部位,无论有何异常反应,都能提示内脏精气及其功能发生了相应的病理变化,指出了望目和察色能够诊病的依据。人体“腑脏之在中也,各以次会,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可以通过面部色泽变化观察,即可予以评判,如“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脏之气左右高下”(《灵枢•五色》),这是因为脏腑精气盛衰可通过各自经脉的传输而在面部不同部位有所反映的缘故。切脉是《内经》所创的重要诊察方法。脉诊有三部九候遍身诊脉法、人迎寸口二部合参诊脉法、寸口诊脉法等,其中寸口诊脉法最常用。为什么触摸寸口动脉就能诊察全身的病症呢?这是在“见微知著”认识方法的指导下,认为“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五脏别论》)的缘故,是凭借着脉内又被称作为“胃气”的载体,将全身各脏腑器官发生的各种生理、病理的信息传递并表达于寸口动脉的结果。诊察脉象变化不但可以判断人体哪一内脏有病,也可判断人体所患何种性质的病症,还可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及其预后吉凶。所以《素问•平人气象论》有“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的经典之论。
用气论构建辨证理论。《内经》也同样是以精气学说构建其所载380余种病症的分析辨证,如认为“肝气虚则恐,实则怒”(《灵枢•本神》);认为“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素问•调经论》);认为“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不仁且不用”(《素问•逆调论》)等。无论是脏腑病症、形体官窍病症、经脉病症等,多以气之失常予以辨证分析,这都体现了《内经》是以精气理论为哲学背景形成其疾病辨证理论的。因此明代张介宾对此有深刻理解并认为,“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是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景岳全书•传忠录》)。这就将任何脏腑失调所致疾病的诊断定位于“气”的失常,也是对“百病皆生于气”(《素问•举痛论》)观点的诠释。
用气论构建治法理论。《内经》在“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灵枢•本神》)的思想指导下,制定其相应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治疗方法。如果人体阴阳之气失调,在“和气之方,必通阴阳”(《灵枢•终始》)的原则指导下,“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自此成为其中医治疗的根本原则。如果疾病表现为气的虚实变化时,则要“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素问•三部九候论》)为首务。无论何种病症,在辨清其标本逆从之后才能实施“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及“疏气令调,则其道也”(《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具体法则。治病要根据不同地域气候特点分别对待,“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素问•五常政大论》)。
用气论构建临床用药理论。《内经》指出在具体遣方用药时,应根据药物四气五味各具不同的药理功效,秉持“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用药原则进行组方。使用不同性味的药物时,一定要考虑用药时的气候因素,“司气以热,用热无犯;司气以寒,用寒无犯;司气以凉,用凉无犯;司气以温,用温无犯”,若能遵循如此因时用药的原则,就可以达到“可使(气)平”的最佳疗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这是《内经》将气论理念在因时制宜用药治病时的具体运用。
《内经》精理论构建及其意义
古代哲学自《管子•水地》篇以后,确立了“精”也是万物生成本原的观念。在“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淮南子•天文训》)的思想指导下,认为人是气中更为精粹部分演化而成的,《内经》以人是“天地之镇”(《灵枢•玉版》),是天地万物之中最为珍贵的(《素问•宝命全形论》)观念前提下,确立了“精”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哲学认为精亦是气,两者内涵一致,《内经》未完全摆脱精亦是气的哲学内涵,所以常常言气则蕴涵有精,论精亦包涵有气,有时就以“精气”混称二者,或将二者分论。但却又从医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形成了精是不同于气的人体内另类物质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
精是形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内经》认为精是形成胚胎,构成人形的原始物质。何谓精?《灵枢•决气》谓:“两神(男女两性)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这种“常先身生”的精就是形成胚胎的男精女卵生殖之精。由于此“精”先于人体身形而存在,故后世称之为“先天之精”。男女两性生殖之精的结合,是新生命体形成并存在的起点,所以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灵枢•经脉》)的精辟之论。
精是生命活动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 
《内经》认为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和饮食水谷中的精华是生命赖以为继的根本,也是气中最为精粹的部分,所以分别将吸入人体的自然界清气、饮食物中人体能吸收利用的部分统称为“精”或精气,甚至将体内的精纯水液也称为“水精”。在解释人体消化机能和相关物质的输布过程时指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素问•经脉别论》)。此处不但指出饮食中的营养成分经过胃肠的消化,吸收其中的饮食水谷之精,在脾的作用下分别从肝、心、肺三个途径输送到达全身,维持各脏腑器官活动时对水谷之精的需求。同时也可以看出,《内经》除了如“两精相搏谓之神”“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精时自下”(《灵枢•本神》)等少数情况下专指生殖之精外,多用精、精气、气内涵不予严格界定的概念表达相关的医学理论。
“精藏于肾”相关理论的构建 
《内经》通过解剖发现男子前阴有“茎”和“垂”两部分,“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灵枢•刺节真邪》),肯定了男子的生殖之精和尿液同出一“道”的解剖事实。女子前阴有“溺孔”和“廷孔”,廷孔指阴道及阴道口,后世将子宫脱垂称为“阴挺”可证。无论男女,其前阴都是肾和膀胱解剖部位的延伸,都具有排出生殖之精并有生殖繁衍和排出尿液的双重功用,均受肾的主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素问•上古天真论》)。在肾藏生殖(先天)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后天之精)认识的基础上,推论肾及肾藏之精与人的生殖、生长发育、智力发育、生命寿夭、御邪能力都有关系。所以有“肾生骨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诸髓者,皆属于脑”(《素问•五脏生成》);“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海论》)等相关理论,以及“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的观点,并且制定了“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治疗思路。
综上所述,哲学理论中的精气学说,是《内经》理论形成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的自然观,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本体论基础,渗透于中医理论和临床各科的每一层面。《内经》理论中的精气观念,既保留了哲学的印记,还赋予了丰富的医学内涵,已经成为中医理论中相当重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从医学角度又丰富和发展了哲学中的精气理论。因此了解哲学和中医药理论中精气理论的关系,有助于更深刻地从中华民族文化的角度去解读其原文、认识中医学的理论特色。

周仲瑛“他手中的铅笔永不褪色”

 (2023-10-25 16:40:33)[编辑][删除]

日前, 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召开的国医大师周仲瑛从医从教75周年座谈会上,国医大师、院士共话中医传承——


时间:2023-09-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1版  作者:本报记者 徐婧

 

在国医大师周仲瑛的书桌上,总摆放着一支“中华牌”铅笔。它的笔杆因为反复使用而变得毛糙,它的炭芯因为时间流逝而变得容易折断、色泽黯淡。但它使用者的学术思想、医德医风却在历史长河里熠熠生辉。

从教以来,周仲瑛坚持用铅笔为学生批改作业,以示学术地位上的平等。75年,不知用光了多少支铅笔,方孕育出桃李万千。

这支铅笔,握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手里,是在武汉战场抗击新冠的“利刃”;握在广东省中医院呼吸科与危重医学科大科主任林琳手里,是在香港抗击非典的“刀锋”;握在全国名中医吴勉华手里,它是挽救癌症患者、救死扶伤的“慈心”。

在学生们心里,他手中的铅笔永不褪色:“铅笔用短了,可我们追逐中医的道路却越走越长。”

“源于中医,衷中参西,继承发展,回归中医。”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召开的国医大师周仲瑛从医从教75周年座谈会上,95岁高龄的周仲瑛再次提出了自己对于中医传承的认识。这一代代由铅笔批注教育出来的学生们,正从老师手中续写中医传承的故事。

师与徒:“榜样的力量影响一生”

“一位中医大师就好像一棵树的树根,在树根上长出枝干、抽出叶子、结出果实,树根越茁壮,叶子就更繁茂,果实也更丰硕。”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用这个比喻道出了中医师徒之间的联系。

作为周仲瑛的第一位博士生,仝小林对于“恩师”这一词的体会更为深刻。他说,在中医成才的道路上,也许会遇到很多的前辈,他们或给予你人生的点拨,或揭开你学术的迷思,或成为你奋斗进取的榜样。在人生的任何阶段,只要你遇到这样的老师,就是你中医道路上的莫大幸运。

跟随老师深入苏北基层诊治流行性出血热、在老师的书房里一边吃师母做的点心一边和老师畅谈学术……这些与老师相处的点滴经历,成为仝小林日后成材道路上克服困难、努力进取的不竭动力。

今年90岁的国医大师邹燕勤讲述了自己与周仲瑛之间的缘分:“周老曾经跟随我父亲、肾病大家邹云翔抄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也是我的大师兄。我进入江苏省中医院工作后,他是我的领导,亦是师长。在他的督促下,我进入内科教研室讲授肾系疾病,坚持中医药特色的科研创新开发新药。有一次,我在周老的处方中,看到了我父亲处方的影子,我想这就是中医传承的意义。”

从这些已经成名成家的中医身上,我们不难看到中医传承清晰的脉络。而对于年轻一辈的医生来说,成名成家还是“路漫漫其修远”的梦想,但前辈的哲思早已润物无声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涯。

周仲瑛的博士生、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郑志攀谈到,2002年,自己上大学的第一天拿到《中医内科学》的教材,封面上主编的名字就是周仲瑛。幸运的是,自己通过努力在博士期间成为了周仲瑛的学生,专攻外感热病,这种和大师之间的奇妙连接让他的中医道路变得更加神圣。

2018年,郑志攀从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进入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时隔一年,新冠疫情席卷全国。他当机立断,运用老师治疗疫病的指导思想,让院内所有新冠患者都用上了中药,疗效显著。

“能成为周老的学生,我十分幸运,周老师的学术思想、为医风范对我的临床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志攀说。

与郑志攀同为“80后”的李柳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周仲瑛传承工作室担任副教授,从硕士研究生时期,她就跟随周仲瑛学习。周仲瑛书房的那盏老式台灯,是她心中最深刻的记忆。

“在橘黄色的灯光下,周老戴着老花镜用铅笔在纸上写写画画,大到与国医大师、院士们之间的书信往来、学术探讨,小到跟随自己抄方的学生们的文章,他都会一丝不苟地审阅。”李柳说。

“辨证贵乎精纯”“中医自信才能自立,自立才能自强,自强才能自主,自主才能创新”“医道无穷,医者仁心”,老师的教诲成为了他们成材道路上的“明灯”。如今,郑志攀、李柳等学生也继承老师的衣钵,在学术高峰上不断攀登。

传与承:“不断超越是传承的意义”

“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还有丰富的学养;承,不仅仅是‘依样画葫芦’,还要有超越老师的创新智慧。”王琦谈及周仲瑛从医从教的75年生涯,感慨良多。他认为,中医大师之所以弥足珍贵,是因为他的传承模式会形成一个范例,影响更多的中医后辈。

仝小林也坦言,过去中医传承的主要模式是师带徒。但是,光靠一个老师带学生,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将他们的学术思想用数字化的方法和现代技术保存下来、传播出去,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周仲瑛传承工作室正将周仲瑛的学术思想变成一种可以大规模传承的“范例”。

工作室以病案研究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探寻出一套医教研一体化的中医学术传承模式。工作室在周仲瑛几十年的临床精粹——7.8万份病案的基础上,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完成了周仲瑛病案数据库建设,为日后深化研究打下了基础。

“工作室探索的中医传承模式,为更多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传承提供了可以参考的蓝本。”工作室主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叶放说。

在叶放看来,除了学术思想,传承大师的精诚仁爱、学养品德是更为重要的。他认为,大师就像一本厚重的书,他的人生经历、医德医风、成才之路能让每一个年轻医生获益匪浅。

“不断超越是传承的意义。对于我们年轻一辈的中医来说,守正创新,不断超越才能让中医生生不息。”李柳说。

学与用:“病人是最好的老师”

2023年初,周仲瑛感染了新冠,高热不退,没有人敢给自己的老师开方。此时,周仲瑛点名让他的学生、全国名中医吴勉华为自己开方。

他运用当初老师教给自己的“汗和清下”四法联用,给老师交出了这份“作业”。服用第二天后,周仲瑛的体温开始下降,两三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很快,老师就顺利恢复健康。

“我是用您的经验来治您。”在周仲瑛康复后,吴勉华对自己的老师这样说。

吴勉华说,老师曾教导我,临床是最好的课堂,病人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学习要在实践中去检验。病人只看疗效,不会管你是大家还是小医生,你的方子有效才是好方子。

“早跟师、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对于医学教育尤为重要。”为了将课堂所学融入临床,在他担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时期,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临床实践。

如今,南京中医药大学充分利用附属医院资源,将其作为青年学子参与临床实践的主阵地,并成立了附属医院教学联盟,构建起学校规范与医院管理相融通、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融通、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融通的“三融通”体系。2021年起,南京中医药大学启动实施“青年学子跟师计划”,主要遴选本科生跟师。从新生入学开始,学校就为本科生配备导师,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能跟老师上门诊,尽早地接触临床。值得一提的是,每位学生在大一入学、“床边教学”、毕业实习三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三位导师,逐步确立发展方向。

“中医有些理论从字面上理解很难,但是通过临床再和理论结合,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吴勉华认为,要把师承教育融入院校教育,最终解决临床问题,解决患者的疾苦,这才是中医传承发展的根本。

周仲瑛的学生们相信,这支铅笔将依然在杏林躬耕,没有须臾懈怠,直到生命的最后。


记者手记:

 

中医,何以为师

9月,在下着雨的金陵城,95岁高龄的国医大师周仲瑛孕育的“桃李”相聚一堂,老、中、青三代齐聚的研讨会让人更深刻地感知韩愈《师说》里所提的“师道”,也看到中医传承的点点薪火。

在这样浓厚的中医氛围里,人们不禁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中医,何以为师?

以高超的医术。秦越人师从长桑君、张仲景师从张伯祖、李东垣师从张元素……自古以来,医术都是中医得以传承发展的灵魂。中医名家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充分认识传承发展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的重要意义,系统继承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让中医的生命力在临床上迸发。

以高尚的医德。中医的传承是内在精神的一脉相传,得先师“真传”、续圣哲“余脉”。中医“道术相合”的特点,使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和“耳提面命”更加紧密,师父除“授业、解惑”之外,还会担当弟子们的“精神导师”,为医术传承赋予医德医风的人文品质,使“大医精诚”等中华优秀道德精神得以更好传扬。

以高深的造诣。中医药的人才培养自有其规律,无论是重视中医经典的学习,还是重视临床实践的活用,都难以通过单一的方式传承,必须通过老师的躬身示范、亲自点拨,向学生传授。中医的基本理论、临床的诊疗要点、丰富的临证经验都需要因材施教地教给学生。

当我们回溯一位国医大师的成长,会感受到中医的人文属性和时间的宏大力量。他的一生与中医药学科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紧密相连。因此,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大师留给我们的财富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题中之义、应有之举。

李今庸:呕心沥血为中医

  (2023-10-28 03:40:22)[编辑][删除]
他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促进学术进步——

摘自2023-10-27中国中医药报
李琳 湖北中医药大学
今年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内经学泰斗、国医大师、湖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李今庸逝世一周年。笔者撰文追忆他上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所做的部分工作,以表达深切怀念之情。
殚精竭虑 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奔走呐嘁
1977年,李今庸当选为湖北省政协委员。1982年后,他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第五、六、七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及湖北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李今庸是中医药发展史上著名的“十老上书”参于者。1984年,焦灼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困境,他与全国9位老中医药专家一道共同上书,恳切希望能建立独立的中医药管理机构。1986年,国家中医管理局宣告成立。此后不久,李今庸又同另一位名老中医药专家史常永一起,共同敦促国家中医管理局组建中医药行业自己的专业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通过多方共同努力,该社于1989年正式成立,为传播中医药知识与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湖北是全国中医药大省,为了适应湖北省中医药工作发展的需要,李今庸在1986~1990年间,采用多种方式先后7次建议成立湖北省中医药管理局。
1986年12月,他给湖北省卫生厅写信“请求我省及早成立湖北省中医药管理局”;1987年3月,在湖北省政协五届五次会议上提出“请求省委省政府批准积极筹建湖北省中医药管理局”;1988年1月,他写了《关于尽快成立湖北省中医管理局的建议》;1988年5月,他提出《建议成立我省中医管理局》提案;1989年4月,在湖北省政协六届二次会议上提出《关于成立我省中医管理局》提案;1989年5月,他联合湖北省12位老中医药专家一起,共同建议“成立湖北省中医药管理局”;1990年4月,他在政协会议上提出《建议迅速成立我省名副其实的副厅级中医管理局,以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提案。由此可见,一位中医专家对于中医药事业的耿耿忠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李今庸任湖北省政协委员会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期间,采取各种形式不断呼吁党和政府加强对中医工作的领导和支持。1983年4月,他写出了《建议省政府加强对中药高等教育的领导,改革中药教育,培养符合当前中医药实际的中药人才,切实解决中药后继乏人的问题》提案。1990年4月,他就《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无中医药发展内容,建议提及“发展中医药工作”之语句。李今庸的这些提案、建议,受到了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布了《湖北省发展中医条例》。
1983年8月,李今庸以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湖北分会的名义,给湖北省委写信,建议省委在配备省卫生厅新的领导班子时,希望能配备一名符合“四化”要求、懂中医的干部参加领导班子。该建议受到省委的重视,并很快得到落实。1989年4月,他建议副厅级干部的任命应根据“同行评议”原则,征求省级专业性学术团体的意见,做到“兼听则明,任人唯贤”,省委组织部予以肯定。对于有些中医医院没有中医人员当院长等情况,他也都提出了质疑并呼吁改正。
中医医疗机构是中医临床实践及服务的主要阵地,因而李今庸在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发展方面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数十年间,他从未间断地向政府、社会呼吁呐喊,不断地写提案、建议。他希望,政府重视和加大对中医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对中医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基础设施、内涵建设、医疗水平、医院方向及社会效益都给予特别关注。李今庸认为,中医医疗机构的优劣关乎中医药事业的成败兴衰。1989年4月,他在湖北省政协会议上发言:“请增拨中医事业专项经费,以扶持中医医院正常发展和优势充分发挥,更好地为全省人民健康服务。”几十年来,李今庸利用一切机会,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争取条件。
竭诚斯任 主持中医药学术工作数十年
1982年,李今庸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现中华中医药学会)湖北分会副理事长,1986~2008年出任理事长。李今庸主持湖北省中医药学术工作数十年,先后建立了17个中医药学术专业委员会,推动了湖北中医药学术快速发展。
组织、健全和完善学会工作与机制。李今庸任职学会理事长期间,他事必躬亲,竭尽心力。他在湖北省范围内,组织和开展了大量而广泛的中医药工作:加强组织建设、培养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科技进步、普及和推广中医药知识、开展义诊服务。在湖北省,他先后建立并发展了包括心脑血管病、脾胃病、肝病、中药、基础理论、仲景学术等共计17个中医药学术专业委员会(分会);形成了具有较大规模的湖北省第二大学会,会员达3000余人。
在学会,他组织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定期召开常务理事会及理事长会议,以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定期召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秘书会和顾问委员会会议,以加强工作联系;多次不定期召开各种形式的学术座谈会和学术交流大会,以促进学术发展。李今庸办公室贴有他写作的一副对联:“鞠躬阙职,岂能尽如人意;竭诚斯任,但求无愧我心。”用以时时自勉。
积极活跃学术气氛,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和中外学术交流,激发中医药工作者积极性。李今庸除积极参与全国性中医药学术活动外,还举办多种类型的学术研讨会和国际性学术交流会议。他最早提出湖北中医药界要拿出专门力量来研究湖北籍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及其著作《本草纲目》。20世纪80年代初,他写信给湖北省委、省政府,建议召开全国性李时珍学术会议。1983年9月,“纪念李时珍逝世39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湖北蕲春成功举办,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20世纪90年代,他建议并创办成立了“李时珍研究会”并担任首届会长。此后,全国形成了规律性(定期)的纪念李时珍学术活动,开展了《本草纲目》的系列研究工作。
20世纪80年代初,李今庸在河南南阳与中医专家任应秋、刘渡舟等共同商议筹建“仲景学会”。李今庸号召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不仅要提高自身学术水平,还要多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宣传学术成就。2003年,针对“非典”疫情,他组织学会会员集体讨论,提出应对方法。他收集了大量中医药防治“非典”的文件、信息和技术资料,整理编辑出《中医药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专集,提供给中医药工作者。
如何最大限度发挥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积极作用,是李今庸经常考虑的问题。他在主持学会日常工作期间,做了大量维护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的工作。对于科技成果的鉴定,过去是中西医一起评定,鉴定者多以西医的眼光、方法和标准看待中医药科技成果。李今庸专门建议将中西医科研成果分开评定,从此湖北中医药界才有了自己的科研成果评定机构,这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保护发扬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学术蕴藏在中医药文化沃土之中。由于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渗透,使中医药文化不断受到冲击。李今庸为保护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竭精殚力。他写了大量有关中医药文化的文章并公开发表。其中,《中医药学应以东方文化面貌走向现代化》一文公开发表后,在中医药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震动。2003~2005年,他先后编辑了五集《中医药文化有关资料选编》,不仅散发给湖北省会员,而且还广泛地寄发到全国中医药界同仁手中,以期提高广大中医药人对中医药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保护中医药文化的紧迫感和责任心。他多次组织中医药专家座谈中医药文化。2009年12月,他将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编辑并内部刊印成《汉字、教育、中医药文化有关资料选编》一书。
战略性思考研究中医药学发展方向。李今庸就中医药学发展及发展方向、中医药事业进步等问题,不断反复思考与研究。从中医科学角度上,他认为中医药学术是“具有浓郁的东方特色,含有博大精深的辩证法科学。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就是在对各种疾病的普遍规律的总结中形成的。中医药学基本特点,是把医学世界看作一个整体和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其医疗活动,则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的辨证论治过程。”他指出,辨证论治“这既是中医学的特点,也是其精髓,是其灵魂”。从文化学角度上,他认为“中医药学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源于中华民族生活生产实践的直接经验,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
李今庸积多年的思考和研究,开拓性提出了“动态利用现代科学检测手段促进中医药学发展”“中医药学应按照自身运动规律研究和发展”“中医药学应以东方文化的面貌走向现代化”等重要学术观点。
李今庸长期担任学术职务,写作了大量有关中医药学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文章。为湖北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数十载,他是一位极具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有格局有担当的中医大家,是湖北省促进中医药学术进步并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天时、地利、人和温病大家叶天士成名的原因

  (2023-10-27 03:36:36)[编辑][删除]

摘自2023-10-26中国中医药报
吴力强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陶国水 江苏省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不仅是一座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医学中温病学派的发祥地。元末以来,这块土地上曾诞生过不少名医,迨至明清,更是名医辈出、灿若群星。叶天士是吴门温病学派中的杰出代表,他所创制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开创了温病学发展的新阶段。随着温病学派的崛起,吴中医学名扬四海,遂有“吴中医学甲天下”的美誉。
叶桂(1667—1746),字天士,号香岩,苏州吴县人,生于康熙六年,卒于乾隆十一年,享年80岁,是清代著名的医学家、“温病四大家”之一。《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九•艺术一》载:“大江南北,言医者辙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叶天士盛名于雍乾年间五十余年,他的成才,既有自身的努力,也有历史、地域等环境因素。《孟子•公孙丑下》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膑兵法•月战》曰:“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天时地利人和,通常是指古代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引申为成功之路上的机遇、环境和自身的努力,三者缺一不可。笔者分别从人和、天时、地利的角度来浅述叶天士盛名的原因。
人和:中医世家 沉潜力学
叶天士的祖籍是安徽歙县,那里有久负盛名的新安医学,被誉为明清中医药的“硅谷”,素有“天下名医出新安”的美誉。叶天士出生于中医世家,先祖自安徽歙县迁至苏州。祖父叶紫帆,有孝行,通医理,行医于苏州,有名声。父亲叶朝采,兼攻书画,好吟咏,善鼓琴,轻财好施,也是一位多才多艺、德才兼备的医家。叶天士年少时,日至学塾读书,晚归,父授以医学,十四岁时,其父突然离世,叶天士遂跟随父亲门人朱某学医,朱某将叶朝采生平所教尽授予叶天士。可以说,叶天士从小天资聪颖,受到良好的家风影响以及医学的熏陶,为其日后赓续新安医学医脉、融汇吴中医家学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少年时期的叶天士并没有满足于此,在经历父亲去世之后,他并未一蹶不振,在医学上小有所成之后,更是虚心求教。凡听闻某医有所特长,即奉为师,在十年之内,更师十七人,加上自身的刻苦钻研,学业孟晋。此外,叶天士的成名与龙砂医派医家的传播也有密切关系,承接叶天士学术思想实践的重要载体《临证指南医案》一书,由龙砂名医华岫云收集整理刊印,其对于传播叶天士学术厥功甚伟。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序》中说道:“盖先生固幼禀颖绝之才,众所素稔。然徒博资敏,若不具沉潜力学,恐亦未易臻此神话也。” 可见,叶天士的成功并非“受之于天”,更是在继承了家学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且善于总结学习的结果。
天时:瘟疫横行 创新辨证
明清时期,瘟疫横行。据正史存录及有关史料记载,从汉、唐、宋、元至明、清历代,苏州及相邻地区曾先后发生过数百次的疫病流行。如崇祯辛巳年(1641年),凶荒交迫,处处瘟疫,死亡者不计其数,惨不可言。据《吴江县志》记载,出现了“一巷百余家,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的惨烈景象。清代乾隆年间,吴中瘟疫大作,猝然而死者众。面对这种场景,尽管历代医家诊治温病皆有发挥,但议论纷纷,不能剖析明白,所拟的汤液之方也不能尽如人意。因此,对温病的治法是当时研究的中心课题,积极寻求学术上的突破迫在眉睫。叶天士正是处在这样一个大变革时期。
十二世纪初,北方温病学说的启蒙者刘河间,主张“六气皆从火化”,已正式与《伤寒论》主异。而十四世纪中叶,南方温病学说的奠基人王安道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也逐渐摆脱伤寒的羁绊。南北温病学说的沟通,为叶天士摸索温病学说理论敞开了方便之门。他主张的辛凉解表,继承了刘河间的《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的学术思想,而他强调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也受到吴又可“温邪由口鼻而入”之启迪。在吸收前贤理论精华并结合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叶天士别开生面地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大大提升了治疗温病的疗效。此外,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对医学研究方向的敏感性,也是叶天士“一战成名”的重要因素,即所谓“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地利:门诊选址 交通便利
苏州地区自古以来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陆便利,经济发达,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地方。明末清初,古城苏州富甲江南,人口已达数十万,已是闻名全国的人文荟萃之地。《姑苏繁华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创作的一幅纸本画作,完成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描绘了盛清时期,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繁荣景象。据清代医家唐大烈在《吴医汇讲》中记载叶氏“世居阊门外下塘”,而阊门内外正是明清时期苏州最为繁华的地方,商业发达,人口稠密,四方名士往返其间,有“天下第一码头”之称,而虎丘、寒山寺亦相邻近。所以说,苏州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给叶天士在此长期行医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更值得注意的是,叶氏门口之阊门运河与京杭大运河沟通,船只日夜不息,至夜万家灯火,素有“火龙”之称。而下塘街叶家弄口更是闹中取静,是建立诊所的绝佳场所。叶家弄还与当时苏州著名的中药店“沐泰山”“雷允上”皆相去不远,可以说,叶天士能够在此行医,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也是有目共睹的。用现代的话说,门市的位置选址也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叶天士之所以能够闻名于天下,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是各种因缘和合的结果

十月太阳历是理解《内经》的重要门径(转)【草根一生】

 道家思想对《黄帝内经》成书的影响 (2015-03-02 14:32:05)[编辑][删除]
标签: 

娱乐

溯本求源读《内经》(10)
十月太阳历是理解《内经》的重要门径
张登本 孙理军 李翠娟 陕西中医学院

    •《内经》在构建生命知识体系时,广泛运用多种历法用以说明生理,解释病理,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将十二月太阳历和十月太阳历结合运用,构建了五运六气学说。其中的一岁分为五运五步,深受十月太阳历的影响。

    •“不懂天文历法,读不懂中华文化”的道理,对于研读《内经》原文同样也适用。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学者陈久金、刘尧汉、卢央等对十月太阳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已经有了深刻地研究和结论。这一研究的成果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有如当时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张钰哲所说的那样,“由此开辟了天文学史中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即可以十月太阳历为基础,研究阴阳五行、十二兽纪日和八卦的起源问题”,可以使《诗经·豳风·七月》中的“一之日”“二之日”;《管子·幼官图》中的五方十图和三十节气等知识,“一旦将它们与十月历联系起来,则一切难以解释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可以得到圆满的解释”。十月太阳历既能释疑《诗经》《夏小正》《管子》等古文献,对于《内经》原文中的相关问题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刘明武《换个方法读<内经>——<灵枢>导读》中已有深刻地介绍。

    读懂历法对理解《内经》至关重要

    因此,研读和运用《内经》知识之时,务必要对其中的历法知识有所认识,否则就无法准确理解相关的原文精神。正因为如此,所以《素问·著至教论》有“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之说。并且在《灵枢·官针》和《素问·六节藏象论》均认为,“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年之所加”,即处理历法与天文时间节点的关系,也即《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积气盈闰”的方法;“气之盛衰”,指相关年份、季节、时日气候变化的太过与不及;“虚实之所起”,指是何背景下引发的何种虚实病证。这是作为从医者的基本要求。

    “岁”是天文概念,是指地球诶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天文时间(365.25天)。所有历法都是以太阳为背景制定的。

    “年”是历法术语,所谓历法,就是根据天文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

    历法,简称“历”,是推算日月星辰之运行以定岁时节气的方法。历法的功能在于可以规范人类的一切行为,包括人类的一切生活的、社会的、科学的行为活动,生命科学的研究也不例外。因此,历法知识的出现和运用,既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类生存必须遵循的法则。

    《内经》中的五种历法

    《内经》中用了五种历法知识来构建其理论体系,正确理解这些历法知识,也是研习原文精神的重要门径。否则,就必然对其中的相关原文有不知其所以然之虞。

    十二月太阳历

    十二月太阳历简称阳历。这种历法是以太阳回归年(365又1/4日)为背景构建的知识体系。《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谓“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中的“候、气、时、岁”节点即是这一历法的时间要素,其中的“年”和“月”是虚拟的。为了确保与太阳周年视运动同步,故在“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的基础上,通过“积气盈闰”(《素问·六节藏象论》)的方法,每四年有一个366日(《灵枢·九宫八风》)闰年。为了让该历法虚拟的十二个“月”有其实际意义,于是通过二十四节气的天文节点加以落实,每个月都有2个节气,使二十四节气与虚拟的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凡《内经》中涉及到365之数表示人体腧穴数、溪谷数、肢节数时皆为该历法的应用,五运六气理论内容也不例外。

    太阴历

    太阴历简称“阴历”。这种历法是以日、地、月为天文背景构建的历法体系。有年、月、日时间要素,而“年”是虚拟的,而“月相”变化周期则是该历法确立的主要时间节点,十二个月相变化周期为一年,故一年的时间为354日或355日,显然较一个实际的太阳回归年约少11天。大凡《内经》中运用354或355计数溪谷或腧穴时,即是该历法的具体运用。还用将其实际天文“月相”周期构建生命科学中的生理,如“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素问·上古天真论》);解释临床病证,如“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素问·阴阳别论》);“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素问·腹中论》);确立治疗方法,如“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素问·八正神明论》);甚至作为刺灸时取穴多少的依据,如以“月生”“月死”为“痏数”(《素问·缪刺论》)即是其例。

    阴阳合历

    如何既能满足一年有十二个“月相”,又能确保太阳回归年的实际日数,于是《内经》在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时运用了阴阳合历知识。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源自于《周髀算经·日月历法》的“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原文,就是太阳回归年的日数(365又1/4日)除以恒星月周期(27又1/2日)之商为13又7/19(王冰依据《周髀算经》注)。通过“积气余而盈闰”(《素问·六节藏象论》)的方法,三年一闰(一个阴历月),十九年七闰,即使太阳历与太阴历的年份与太阳回归年的实际时间节点基本同步。

    北斗历

    北斗历是《内经》继承了《淮南子·天文训》记载的历法。该历法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旋转为依据,划分出了二十四节气,每十五日或十五日多一点为一个节气,每四十五日或四十六日为一季,一年366日分为八个时间阶段(《灵枢·九宫八风》),用以预测一年不同时段的气候变化,以及自然灾害,疾病流行等等。

    十月太阳历

    十月太阳历简称“十月历”。凡用360之数者即为十月太阳历的应用之例。如《素问·阴阳离合论》之“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皆如是。该历法在汉族文化中除了《内经》,以及此前的《夏小正》《管子》《淮南子》等少数文献之中还能觅其踪迹外,几乎难见其踪影。但其内容却完整的保存在彝族的经典《土鲁窦吉》之中。

    十月历

    十月历即将一个太阳回归年减去尾数作为过年节后的360日等分为十个月的历法。《素问·六节藏象论》之“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就讲的是十月太阳历法。一年分为五季是十月太阳历的最大特点。该历法有天、月、行、年时间要素,即一年360天分为十个月(天干纪月),每月36天(每旬12日,地支纪日),每两个月72天为一行(即一季),五行(季)为一年,从冬至之日过年之后算起。

    将冬至日称为“阳旦”,夏至日为“阴旦”。上半年的五个月为“阳月”。第一季(行,甲乙月)、二季(行,丙丁月)依次属性为“木”“火”,均由属阳的月份组成。下半年为“阴”,第四季(行,庚辛月)、五季(行,壬癸月)依次属性为“金”“水”,均由属阴的月份组成。唯有第三季(行,戊己月)属性为“土”,由一个属“阳”的月份和一个属“阴”的月份组成。每一年所余的5~6天用于2次(分冬至和夏至)过年节,不计入月数的划分。

    《内经》阴阳理论与十月历密切相关

    《内经》全面运用的阴阳理论的发生与十月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据彝族经典《土鲁窦吉》记载,十月历是以立杆观测日影的长短变化为依据确定的。将一个太阳回归年分为阴阳两部分,当日影从最长的冬至日到日影变为最短的夏至日时,为前半年属阳(5个月)主热;当日影从最短的夏至日到日影变为最长的冬至日时,为后半年属阴(5个月)主寒。冬至夏至是一年中的阴阳两极,一年一寒暑,植物一年一荣枯。所以学者刘明武说,“这里的阴阳可以实证,可以重复,可以测量,可以定量”。也能够合理地解释“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的一个往返,决定着阴阳二气的升降消长,是天地间万物生发、存在、衍生消亡所仰赖的“天地之道”;阴阳升降消长,表现为寒暑交替,也决定着万物的变化,故谓其为“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植物一年的生死荣枯,也由此而发生,故曰“生杀之本始”。

    人类是天地万物演化过程中诸多物种之一,无论其生理还是病理,同样也要受到天地阴阳消长的影响,因而必然是医生预防疾病、治疗疾病所要遵循的根“本”。“神明”,即阴阳之道。《黄帝四经·明理》:“道者,神明之原也。”《鹖冠子·泰录》:“夫神明者,大道是也。”可见,有了天文历法的知识背景,才能更为准确地理解下列原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精神实质。

    《内经》五行理论与十月历密切相关

    《内经》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时广泛运用的五行理论的发生与十月历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十月太阳历将一年360天分为五季(又称“五行”),每季(“行”)各72天,从冬至节日以后五季依次为木→火→土→金→水。十月太阳历之所以将一季称为一“行”,是指随着时序的迁移,气候就会不断地移“行”。

    这一反映一年五季气候移行变化的规律正好体现了五行相生之序,所以五行以及五行相生之序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五行相克理论也就由此衍生。这一内容在《管子·五行》《淮南子·天文训》以及《春秋繁露》中均有表述,不过没有明确提出十月历而已。

    天干在十月太阳历中是用来标记月序的。冬至是观测该年日影变化的起点,所以该月份就为“甲”,依次标记一年的十个月。每月有36天,分为上中下三旬,于是用十二地支依次标记每旬12天的日序。如《素问·风论》“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原文中的甲乙、丙丁等十天干,就是十月历天干纪月方法的运用实例。其中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别标记着春、夏、长夏、秋、冬五季,绝非是纪日。故清代医家孙鼎宜之“按所云十干,皆统一时言,非仅谓值其日也”的解释颇有见地,显然他在斟酌了用日干解释此处的甲乙丙丁……十干于理难通之后,才指出以“时”(季节)诠释的合理性。尹之章对《管子·四时》“是故春三月,以甲乙之日发五政”的“甲乙统春之三时也”之注,亦可佐证。据此精神,《素问·藏气法时论》的肝“其日甲乙”,“其日甲乙”似应指逢甲逢乙之月的所有时日都为肝气所旺,绝非只旺于甲日、乙日。心“其日丙丁”,脾“其日戊己”,肺“其日庚辛”,肾“其日壬癸”皆应仿此。

    鉴于一年十个月360天分为五季是十月太阳历的最大特点,所以《内经》中大凡涉及五季,每季72天的原文即可视为十月太阳历法的应用。《素问·六节藏象论》:“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素问·阴阳离合论》:“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素问·刺要论》“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至于《素问·太阴阳明论》之“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则是蕴含了十二月太阳历和十月太阳历两种历法。四时之分为是十二月太阳历,而四时各寄十八日为72日,五脏各旺72日则又是十月太阳历。在中华民族的历法史长河中,这两种历法都曾使用过。十二月太阳历既应合了一个太阳回归年约为12个朔望月,又有二十四节气,因而更有利于农耕活动,故得以兴盛和传扬。

    《内经》在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时,广泛地运用多种历法知识,用以说明生理,解释病理,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将十二月太阳历和十月太阳历结合运用,构建了五运六气学说。其中的一岁分为五运五步,深受十月太阳历的影响。“不懂天文历法,读不懂中华文化”的道理,对于研读《内经》原文同样也适用,通过上述的原文举例是不难得出这一结论的。

                     十月太阳历是理解《内经》的重要门径(转)【草根一生】


  中医要通晓历法,包括以太阳运行周期为主的阳历以及合太阳月亮运行周期为一体的阴历,特别要学习中国独特的干支历法。《内经》里不但有四时养生,四时即源自太阳运动;还有随月亮圆缺而选择补泻之法;且五运六气理论又要依赖干支纪年。因此说,从历法而入中医,即是溯源;源明则其流自清。    

    中医理论并非来自经验,而是来自对宇宙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探究,以自然之理参悟人身之理而得来之医学。

不晓天文地理  难知内经原义【草根一生】

  十月太阳历是理解《内经》的重要门径(转)【草根一生】 (2015-03-04 14:03:17)[编辑][删除]
标签: 

军事

 http://www.kongming.cn/kmdocs/2171/20111228162600/1.png 难知内经原义【草根一生】" />

   对中医来讲,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学知识是不可或缺的。《黄帝内经·素问》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脏气法时论”“天元纪大论”等篇对古代天文、历法学知识均有涉及。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大医习业》中也提出,要想成为大医,除学习《内经》等著作外,还可“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说明作为一名中医掌握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学的重要性。一个合格的中医师,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知天文、不知地理就无法读懂《内经》原文的内容,无法回答相关问题的所以然”。

    以地球为相对静止点是古天文学(包括中国古天文学)的特征之一。人类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一种产物,研究地球与太阳、月球、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周期节律等的天文学知识对研究人的生命规律是有重要意义的。“河图”“洛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追溯的源头,是史前先民用符号记录他们对天文历法知识的理解、对自然法则的把握,能客观地反映他们对阴阳、五行、干支的理解。这些与中医学密切相关,作为中医学子应该掌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