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虚热是否皆可“清”?

(2023-09-30 03:57:21)

摘自2023-9-29中国中医药报
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因气、血、阴、阳亏虚皆可致热,而清法又有特指含义,故而统称“清虚热”有失严谨,即使清虚热专用于阴虚发热或阴虚火旺证,也理当治以滋阴制阳、壮水制火,而不宜用清法以寒凉清泄之药直折热势。
•关于清虚热药的认定,尽管有临证实践的基础,但有关取效机理仍不清楚,经验用药的痕迹仍较为明显,其清热作用也似应属于对症治标的效应。
作为中医学的一个治法,“清虚热”还用于表述药物的功效,如《中药学》中即有“清虚热药”一类。但此与“实热(火)宜清,虚热(火)宜补”的基本原则显有相悖之处,致使临证应用难以准确把握。兹结合文献加以梳理分析。
虚热之义
虚实,是反映邪正盛衰状态的两个纲领。《素问•通评虚实论》确立的判断标准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所言之精气,本指构成生命和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和功能体现,也是与邪气相对的正气的代称,具体则主要包括阴、阳、气、血等。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反映的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概括其总体机理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概括其具体机理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而寒热又各有虚实,因正气亏虚而致的发热即为虚热。实际上临证中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状态均可引起发热,这也是内伤发热的主要形式。关于其病变状态,《此事难知》概括为:“若骨痿、肉烁、筋缓、血枯、皮聚、毛落,五阴不足而为热病,是虚热。”
总体而言,各种虚热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势轻重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仅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就具体表现而言,阴虚发热者可见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或骨蒸颧红,不欲近衣,手足心热,伴见心烦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阳虚发热者可见发热而欲近衣被,伴见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气虚发热者可见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伴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血虚发热者可见低热,伴见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清法之类
清法,又称“清热法”,为《医学心悟》总结的“医门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之一,是指用寒凉药物以治疗热性病证及脏腑火热证的治疗大法。具体而言,其适用于凡由温、热、火、暑邪致病而形成的里热证。应用时热性病当分清热在卫分、气分、营分或血分的浅深程度,对脏腑热则应按所在部位及其特性区别用药。它与温法相对,均为中医学逆性纠偏、对抗治疗的一类方法。其立法依据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提出的“治热以寒”“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等。
《医学心悟》在论述误用清法、“不当清而清者”时举例指出:“有如劳力辛苦之人,中气大虚,发热倦怠,心烦溺赤,名曰虚火,盖春生之令不行,无阳以护其荣卫,与外感热证,相隔霄壤。又有阴虚劳瘵之证,日晡潮热,与夫产后血虚,发热烦躁,证象白虎,误服白虎者难救。更有命门火衰,浮阳上泛有似于火者。又有阴盛隔阳,假热之证,其人面赤狂躁,欲坐卧泥水中,或数日不大便,或舌黑而润,或脉反洪大,峥峥然鼓击于指下,按之豁然而空者,或口渴欲得冷冻饮料而不能下,或因下元虚冷,频饮热汤以自救,世俗不识,误投凉药,下咽即危矣。”
根据临证应用的侧重,有学者又把清法分为清解、清透、清化、清利、清泄、清下、清补、清引八法:
清解法,即清热解毒法,适用于热毒炽盛者;清透法,即清热透邪法,适用于温热病兼有卫表之证;清化法,即清热化浊法,适用于痰热壅肺者;清利法,即清热利湿法,适用于湿热阻滞者;清泄法,即清热泻火法,适用于热在气分或脏腑火热者;清下法,即清热通下法,适用于热结肠腑者;清补法,即清热补养法,适用于热病耗损气阴者;清引法,即清虚热、引火归元法,适用于上热下寒、阴盛格阳者。
根据药物的功效,现行一般把清热药分为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虚热等五类。
“清虚热”之议
“清虚热”的治法体现在“清虚热药”的应用上。《中药学》教材描述云:“本类药物药性寒凉,多归肝、肾经,主入阴分,以清虚热、退骨蒸为主要作用,主要用于肝肾阴虚、虚火内扰的骨蒸潮热、午后发热、手足心热、虚烦不寐、盗汗遗精、舌红少苔、脉细而数,及温热病后期,邪热末尽,伤阴劫液而致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质红绛、脉象细数等。”此外,有小儿疳热证,是指小儿患疳疾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发热,或高或低,或久或暂,或朝热暮凉,或夜热昼凉,或寒热往来,或长期潮热,或头热身不热,或手足心热、虚烦盗汗等,每由脾胃虚损至极,化源枯竭,下汲肾水而致,故也有学者将其列入清虚热药的适应证中。
由此可以看出,此处所言之“虚热”具有专指性,即已限定为“阴虚发热”。由于肾在中医学中的特殊性,即如《景岳全书》言:“命门(即肾)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且“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故而所言“阴虚”又每指肾阴不足,可表现为肝肾阴虚、心肾阴虚、肺肾阴虚等。至于温热病后期出现的“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为邪伏阴分、邪势已弱所致。虽称虚热,只是与发病初期相较而言。尽管已有阴液之伤,而邪热并未尽矣。
阴虚而见火热,是由阴液亏耗,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而呈现的一种水少火旺状态。水少为因为本,火旺为果为标。按“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要求,治疗当以滋阴为第一要义,即如王冰所言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景岳全书》对此亦言“阴精既竭,非壮水则必不能行”, 并进一步分析道:“命门有阴虚,以邪火之偏胜也。邪火之偏胜,缘真水之不足也。故其为病,则或为烦渴,或为骨蒸,或为咳血吐血,或为淋浊遗泄。此虽明是火证,而本非邪热实热之比。盖实热之火其来暴,而必有感触之故;虚热之火其来徐,而必有积损之因。此虚火实火之大有不同也。凡治火者,实热之火可以寒胜,可以水折,所谓热者寒之也;虚热之火不可以寒胜,所谓劳者温之也。何也?盖虚火因其无水,只当补水以配火,则阴阳得平而病自可愈。若欲去火以复水,则既亏之水未必可复,而并火去之,岂不阴阳两败乎。且苦寒之物,绝无升腾之生气,而欲其补虚,无是理也。故予之治此,必以甘平之剂,专补真阴……”另有《静香楼医案》诫之曰:“阴不足者,阳必上亢而内燔。欲阳之降,必滋其阴,徒恃清凉无益也。”
由此可知,凡能滋补阴液之品均可用于治疗阴虚发热,如龟甲、鳖甲、女贞子、旱莲草、天门冬、生地黄等甘寒之品,以及熟地黄、枸杞子、首乌等甘温之品等,青蒿鳖甲汤、清骨散、知柏地黄汤等的组方用药即为例证。一些性味甘寒者往往有滋阴清热之功用,但滋阴作用多为对因治疗功效,清热作用则多是由滋阴产生的间接功效。
无论是《中药学》教材列举的清虚热药如青蒿、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白薇等,还是未列入清虚热药却又常被选用的牡丹皮、秦艽、黄柏、知母等,历代本草均记述这些药并无确切的补阴作用,可见其治疗阴虚发热的致效机理并非滋阴以清热。但也确实存在对一些药物的功效认识不一致的情况,如知母,《珍珠囊补遗》云:“其用有四: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阳胜,滋化源之阴生。”《本草纲目》亦曰:“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而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而《景岳全书》则言:“洁古、东垣皆以为滋阴降火之要药,继丹溪而后,则皆用以为补阴,诚大谬矣。夫知母以沉寒之性,本无生气,用以清火则可,用以补阴则何补之有?”由此似可理解为,知母清虚热仅是对“热”象产生的对症治疗作用,而不是对因治本的功效。
一般认为,对实热证多用苦寒清热,对虚热证多用甘凉清热。实际上清虚热所用药物的性味既有甘寒也有苦寒,但属于“清”法之治则确切无疑。这一方面说明了治疗阴虚发热可用清法,但另一方面又带出新的问题:为何同为苦寒或甘寒之品,只有这几味能清虚热?莫非清虚热是这几味药的独有功效?有学者把其性寒、偏入血分、多走肝肾经等作为清虚热药的特点加以解释,但实难以自圆其说,明显缺乏说服力。
综上所述,因气、血、阴、阳亏虚皆可致热,而清法又有特指含义,故统称“清虚热”有失严谨,显有不妥。退一步言,即使清虚热专用于阴虚发热或阴虚火旺证,也理当治以滋阴制阳、壮水制火,不宜用清法以寒凉清泄之药直折热势。至于清虚热药的认定,尽管有临证实践的基础,但有关取效机理仍不清楚,经验用药的痕迹仍较为明显,其清热作用也似应属于对症治标的效应。有鉴于此,有学者提出以“退虚热”取代“清虚热”更为妥当。然而,“退”并非专业用词,而是一种近乎俚语的中性词,实际上发热无论虚实,在民间均称以“退热(烧)”。因而换“清”为“退”只是把虚、实热的治法作出区别,而实际意义却有限。

“治风先治血”不能一概而论

 (2023-09-05 04:03:30)[编辑][删除]
治风先治血多适用于络虚风中、阻滞不通,或风兼他邪侵扰肌肤者,并不具有普适意义——
摘自2023-9-4中国中医药
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治风时是否需要治血,应以辨证为依据,而不宜把治血作为治风的必用之法。
•治风与治血多举并行,并无先后顺序,即治风的同时兼以治血,因此“治风先治血”改为“治风须(或需)治血”更为贴切。
中医治风的方法很多,基本原则却不外乎外风宜散、内风宜息。而宋代《妇人大全良方》引用古语曰“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朱丹溪把“医”改为“治”),使得治风之法平添变化,让人迷离难辨,不知所从。兹结合文献与临证应用加以讨论。
“治风先治血”之理
从字面来看,“治风先治血”是说治疗风邪所致之病,首应从治血入手,待血行如常则风自消息。分析这一治法的内在逻辑应该是:风之侵扰影响血行,或风之所生缘于血之异常。
作为一种自然现象,风之生源于气之动。如《黄帝内经太素》云:“风、气一也,徐缓为气,急疾为风。”当风行太过或腠理不密时,即可成淫致病。如《灵枢•五变》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亦言:“天地间唯风无所不入,一罅不塞,来不可御。人之一身,缜密者少,疏漏者多,风乘之也,轻则为感,重则为伤,又重则为中。古人谓避风如避寇,盖欲窒源以防患。”
风邪致病具有如下特点:
轻扬开泄 风为阳邪,轻扬升散,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素问•太阴阳明论》曰:“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上扰头面,则现头晕头痛、头项强痛、面肌麻痹、口眼歪斜等;伤于肺则肺气不宣,故现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客于肌表,可见畏风、发热等。因其性开泄,侵袭人体易使肌腠疏松、玄府开张,可见汗出、恶风等。
善行数变 《素问•风论》云:“风者,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易行走不定,致病可见病位游移、未有定所,如风疹之发无定处、此起彼伏,行痹(风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走等。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变化无常和发病急骤,如癫痫、中风之猝然昏仆等。
主动 “风胜则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胜乃摇”(《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风以动之”(《素问•五运行大论》),指风邪具有好动善行、动摇不定的特征,致病可见面肌抽掣,或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目睛直视上吊等。
此外,风还有“百病之长”(《素问•风论》)、“百病之始”(《素问•骨空论》)之称,因其无孔不入,为病广泛,且又是外邪致病的开路先锋,寒、热、湿、燥等往往依附之而为患,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甚或风寒湿、风湿热等。
风气内动,即谓“内风”。而内风并非病因,是病变过程中由体内阳气失制、亢逆变动而生,出现类似于外风的急骤、动摇的一种现象或状态。内风与肝密切相关,故也多称为肝风。关于其形成,《临证指南医案•卷一•中风》述之颇详:“今叶氏发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概括而言,内风之起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等类型。
不难理解,治风先治血,必是此风之患与血之变有密切关系。《素问•皮部论》曰:“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故此而言,风邪外袭易于入络窜经,且在经络空虚的情况下更易发生,不过因其好动善行、升散开泄,故言风致经络阻滞者似于理不合。所谓的“风邪阻络”,最大的可能是内外合邪、有所兼挟而致。如面瘫,俗称吊线风,可见卒发口眼歪斜、面部麻木或头痛拘紧等,或由外风挟痰阻络而致。再如风痹,可见肢体麻木、酸痛、屈伸不利、痛而游走无定处等,由风兼寒湿阻滞经络而致。又如风疹,可见卒发疹块隆起,瘙痒殊甚,时隐时现,发无定处,颜色可为鲜红、淡红或苍白,常因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搅动气血而致。另有风瘙痒一证,《诸病源候论》云:“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至于内风与血的关联,主要涉及血虚、血热或血瘀的状态。
“治风先治血”之用
宋代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贼风偏枯方论第八》曰:“夫偏枯者,其状半身不遂,肌肉枯瘦,骨间疼痛,神智如常,名曰偏枯。仆原疾之由,皆由阴阳偏亏,脏腑怯弱,经络空虚,血气不足,当风冲坐,风邪乘虚而入,疾从斯作。《内经》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详其义理,如树木或有一边津液不荫注而先枯槁,然后被风所害。人之身体,或有一边血气不能荣养而先枯槁,然后被风所苦,其理显然。王子亨有云:舟行于水,人处于风。水能泛舟而亦能覆舟;风能养体而亦能害体。盖谓船漏水入,体漏风伤。古人有云: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是也。治之先宜养血,然后驱风,无不愈者。”《古今名医汇粹•诸痹门》引李士材言:“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
上述应用“治风先治血”大法所治疾病不同,但病变均为内有血虚之态、外有风邪之扰。陈自明论述的妇人偏枯,起因于血络空虚,风邪乘入,阻碍气血,久稽不去,筋络失养而成,故其治宜从养血行血着手,使血脉通利畅行,则邪风自无可容之地。李士材则据《素问•痹论》所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指出了治疗行痹应主以疏风,兼以散寒除湿;又因其邪阻肢体经络,治宜活血通络;还因风性耗散,风药辛燥,易致阴血耗伤失养,淹缠难愈,故还宜养血以助驱邪。此如《医方集解》云:“风药多燥,表药多散,故疏风必先养血。”
此后历代医家对“治风先治血”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拓展了使用范围,用于多种风证的治疗。如《备急千金要方》中主治“卒中风之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亦治风湿痹痛”的小续命汤(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芍药、川芎、杏仁、附子、防风、生姜),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而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等的独活寄生汤(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人参、当归、芍药、干地黄、甘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主治“风邪上攻,留而不去,则成头风,或偏或正,作无止时”的川芎茶调散(川芎、白芷、羌活、细辛、防风、荆芥、薄荷、甘草),主治“风寒湿痹而见肢体筋脉疼痛、麻木拘挛、关节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者,及中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经络中有湿痰瘀血,而见腰腿沉重,或腿臂间作痛”的活络丹(川乌、草乌、没药、乳香、胆南星、地龙);《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主治风邪初中经络的口眼歪斜、舌强不语、手足不能运动等的大秦艽汤(川芎、独活、当归、白芍、石膏、秦艽、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白术、茯苓、生地、熟地、细辛、甘草);《宣明论方》中主治外寒内热、表里俱实的防风通圣散(防风、大黄、芒硝、荆芥、麻黄、栀子、白芍、连翘、桔梗、川芎、当归、石膏、滑石、薄荷、黄芩、白术、甘草);《古今医鉴》中主治“妇人肝血虚损,风邪乘虚而袭,而患头风,每发必掉眩,如立舟车之上”的补血祛风汤(当归、川芎、生地黄、防风、荆芥、细辛、藁本、蔓荆子、半夏、石膏、甘草、旋覆花)等,均为内科病证治风时治血的实例。
外科病证中也有不少此类应用,如《重订严氏济生方》中主治血虚有热、风邪外袭而致皮肤疮疖、或肿或痒的当归饮子(当归、生地、白芍、川芎、何首乌、荆芥、防风、白蒺藜、黄芪、甘草);《外科正宗》中主治风湿或风热侵袭,浸淫血脉,郁于肌腠而致风疹、湿疹的消风散(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仁、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木通、甘草);《医宗金鉴》中治疗赤白游风的四物消风饮(生地、当归、荆芥、防风、赤芍、川芎、白鲜皮、蝉蜕、薄荷、独活、柴胡、红枣),主治血风疮的地黄饮(熟地、生地、生首乌、当归、丹皮、玄参、白蒺藜、僵蚕、红花、生甘草)等。当代皮肤病大家朱仁康也有许多此类经验,其创制有主治遇风着冷即起风(瘾疹)的止痒永安汤(荆芥、防风、麻黄、桂枝、白芷、羌活、蝉蜕、当归、赤芍、桃仁、红花),主治瘀血阻于经隧,营卫之气不得宣通,风邪久郁而风的通经逐瘀汤(地龙、皂刺、刺猬皮、桃仁、赤芍、银花、连翘),主治炎症性皮肤病、面游风、中药毒(过敏性皮炎、药物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的皮炎汤(生地、丹皮、赤芍、知母、石膏、银花、连翘、竹叶、甘草)等。
分析上述祛风剂的组方及应用,可以看出以下几点:一是主治涉及的病证多为肢体经络、肌肤类病变,发病多为内外合因、风兼他邪,病机多为经络阻痹或营卫郁滞、肌腠不畅等。二是治风与治血多举并行,并无先后顺序,即治风的同时兼以治血,因此“治风先治血”改为“治风须(或需)治血”更为贴切。三是治风可选用荆芥、防风、麻黄、羌活、独活、白芷、细辛、秦艽、白蒺藜、防己、蝉蜕等;治血则包括养血者如当归、熟地、白芍、何首乌等,活血者如川芎、没药、乳香、牛膝、经花等,凉血者如生地、丹皮、赤芍,通络者如地龙、全蝎、蜈蚣、僵蚕等。
综上所述,“治风先治血”之言符合谚语朗朗上口、言简意赅的基本特征,但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夸大其词、以偏概全的缺陷。它其实只是一个特定情况下的经验之谈,多适用于络虚风中、阻滞不通,或风兼他邪侵扰肌肤者,并不具有普适意义。至于治风时是否需要治血,还是应以辨证为依据,而不宜把治血作为治风的必用之法。

摇头脉象的发现与《金匮要略》的启示

  (2024-12-14 04:04:16)[编辑][删除]
摇头脉象的发现与《金匮要略》的启示
摘自2024-12-13中国中医药报

梁世杰 北京树德堂中医研究院
在中医诊断学中,脉象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历来受到医家的重视。其中,笔者在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了一种特殊而罕见脉象的特征——摇头脉象,并进行深入研究。这种脉象表现为脉搏在触诊时呈现出左右摇摆的特征,与常规的脉象表现形式大相径庭。有趣的是,这一脉象在《金匮要略》中也有相关描述,为我们理解其机理和临床意义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本文旨在探讨摇头脉象的内涵、发生机理、临床意义,并通过临床中的例子加以说明,以期为中医临床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摇头脉象的发现与描述

这种脉象的特征在于脉搏在触诊时不是常规的上下跳动,而是呈现出左右摇摆的状态,犹如微风中的柳枝,或是轻舟荡漾于水面。笔者认为,这种脉象的出现往往预示着患者气血亏虚、元气大伤,是病情严重到一定程度时的特殊表现。

《金匮要略》作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对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详尽的论述。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这里的“不来”一词,在河南南阳方言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意为“摆动”。查《说文解字》,当时并无“摆”字,这为我们理解“不来”一词提供了佐证。

在南阳,人们用“不来”来形容多种摆动现象,如“鱼尾巴不来”形容鱼在水中摆尾,“绳不来”形容绳索的摆动,“马尾巴不来”描述了马尾巴的摆动。将这些生动的方言描述与《金匮要略》中的条文相联系,“按之如索不来”就不难理解了。它描述的是肝死脏之脉,如同绳索左右摆动,已不能上下跳动,呈现出散乱之象。后文“或曲如蛇行”更是形象地描绘了这种脉象的特点,蛇行走时左右摆动的姿态与脉象的摆动十分相似。

摇头脉象的发生机理

摇头脉象的出现,是多种病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气血亏虚是摇头脉象形成的基础。中医认为,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血是滋养脏腑组织的物质基础。当气血亏虚到一定程度时,脉象自然会表现出异常。其次,元气大伤也是摇头脉象出现的重要原因。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它推动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脏腑功能活动。当元气大伤时,脉象自然会呈现出散乱、无力等特征。

此外,摇头脉象还与肝脏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是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脏器。当肝脏功能受损,气机不畅时,脉象也会受到影响。肝死脏之脉如绳索摆动、曲如蛇行,正是肝脏功能衰竭、气机散乱的表现。

摇头脉象的临床意义

摇头脉象的出现,对于中医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它提示了病情的严重程度。摇头脉象往往出现在气血亏虚、元气大伤、肝脏功能衰竭等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因此,一旦发现这种脉象,医生应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救治。

其次,摇头脉象有助于判断疾病的预后。如前所述,摇头脉象的出现往往预示着病情严重,预后较差。因此,医生在诊断时应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综合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此外,摇头脉象还为中医临床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传统中医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而摇头脉象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脉象表现形式,有助于拓宽中医诊断的视野和方法。同时,针对摇头脉象的治疗也应注重调理气血、恢复元气、疏肝解郁等方面,以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

验案举隅

为了更好地理解摇头脉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以下举几个临床中的验案加以说明。

案一

患者李某,男性,65岁,因长期劳累导致气血亏虚,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笔者在为其诊脉时,发现其脉象呈现出左右摇摆的特征,符合摇头脉象的描述。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笔者诊断为气血两虚证,给予益气养血、健脾和胃的人参归脾汤等中药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脉象也逐渐恢复正常。

案二

患者王某,女性,48岁,因肝癌晚期入院治疗。在为其诊脉时,笔者发现其脉象如绳索左右摆动,且散乱无力,符合肝死脏之脉的描述。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症状表现,笔者判断患者病情严重,预后较差。尽管采取了积极的治疗措施,但患者最终还是因病情恶化而去世。这一案例进一步验证了摇头脉象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之间的关系。

案三

患者张某,男性,50岁,因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出现胸胁胀痛、情绪抑郁等症状。笔者在为其诊脉时,发现其脉象虽未出现明显的左右摇摆特征,但已有散乱之象。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笔者诊断为肝气郁结证,给予疏肝解郁、理气止痛的柴胡疏肝散等中药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脉象也逐渐恢复正常。这一案例说明,摇头脉象并非孤立存在,它往往与其他脉象特征相互关联,共同反映着人体的病理状态。 梁世杰 北京树德堂中医研究院
在中医诊断学中,脉象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历来受到医家的重视。其中,笔者在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了一种特殊而罕见脉象的特征——摇头脉象,并进行深入研究。这种脉象表现为脉搏在触诊时呈现出左右摇摆的特征,与常规的脉象表现形式大相径庭。有趣的是,这一脉象在《金匮要略》中也有相关描述,为我们理解其机理和临床意义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本文旨在探讨摇头脉象的内涵、发生机理、临床意义,并通过临床中的例子加以说明,以期为中医临床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摇头脉象的发现与描述

这种脉象的特征在于脉搏在触诊时不是常规的上下跳动,而是呈现出左右摇摆的状态,犹如微风中的柳枝,或是轻舟荡漾于水面。笔者认为,这种脉象的出现往往预示着患者气血亏虚、元气大伤,是病情严重到一定程度时的特殊表现。

《金匮要略》作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对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详尽的论述。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这里的“不来”一词,在河南南阳方言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意为“摆动”。查《说文解字》,当时并无“摆”字,这为我们理解“不来”一词提供了佐证。

在南阳,人们用“不来”来形容多种摆动现象,如“鱼尾巴不来”形容鱼在水中摆尾,“绳不来”形容绳索的摆动,“马尾巴不来”描述了马尾巴的摆动。将这些生动的方言描述与《金匮要略》中的条文相联系,“按之如索不来”就不难理解了。它描述的是肝死脏之脉,如同绳索左右摆动,已不能上下跳动,呈现出散乱之象。后文“或曲如蛇行”更是形象地描绘了这种脉象的特点,蛇行走时左右摆动的姿态与脉象的摆动十分相似。

摇头脉象的发生机理

摇头脉象的出现,是多种病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气血亏虚是摇头脉象形成的基础。中医认为,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血是滋养脏腑组织的物质基础。当气血亏虚到一定程度时,脉象自然会表现出异常。其次,元气大伤也是摇头脉象出现的重要原因。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它推动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脏腑功能活动。当元气大伤时,脉象自然会呈现出散乱、无力等特征。

此外,摇头脉象还与肝脏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是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脏器。当肝脏功能受损,气机不畅时,脉象也会受到影响。肝死脏之脉如绳索摆动、曲如蛇行,正是肝脏功能衰竭、气机散乱的表现。

摇头脉象的临床意义

摇头脉象的出现,对于中医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它提示了病情的严重程度。摇头脉象往往出现在气血亏虚、元气大伤、肝脏功能衰竭等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因此,一旦发现这种脉象,医生应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救治。

其次,摇头脉象有助于判断疾病的预后。如前所述,摇头脉象的出现往往预示着病情严重,预后较差。因此,医生在诊断时应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综合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此外,摇头脉象还为中医临床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传统中医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而摇头脉象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脉象表现形式,有助于拓宽中医诊断的视野和方法。同时,针对摇头脉象的治疗也应注重调理气血、恢复元气、疏肝解郁等方面,以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

验案举隅

为了更好地理解摇头脉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以下举几个临床中的验案加以说明。

案一

患者李某,男性,65岁,因长期劳累导致气血亏虚,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笔者在为其诊脉时,发现其脉象呈现出左右摇摆的特征,符合摇头脉象的描述。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笔者诊断为气血两虚证,给予益气养血、健脾和胃的人参归脾汤等中药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脉象也逐渐恢复正常。

案二

患者王某,女性,48岁,因肝癌晚期入院治疗。在为其诊脉时,笔者发现其脉象如绳索左右摆动,且散乱无力,符合肝死脏之脉的描述。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症状表现,笔者判断患者病情严重,预后较差。尽管采取了积极的治疗措施,但患者最终还是因病情恶化而去世。这一案例进一步验证了摇头脉象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之间的关系。

案三

患者张某,男性,50岁,因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出现胸胁胀痛、情绪抑郁等症状。笔者在为其诊脉时,发现其脉象虽未出现明显的左右摇摆特征,但已有散乱之象。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笔者诊断为肝气郁结证,给予疏肝解郁、理气止痛的柴胡疏肝散等中药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脉象也逐渐恢复正常。这一案例说明,摇头脉象并非孤立存在,它往往与其他脉象特征相互关联,共同反映着人体的病理状态。

心火旺怎么调理

 虚热是否皆可“清”? (2019-10-14 03:49:23)[编辑][删除]
作者:豫西南客转载了养生奇葩的博文
 
       心火旺多因情志抑郁化火;或火热之邪内侵;或过食辛辣刺激、温补之品,久蕴化火,内炽于心所致。那么,心火旺怎么饮食调理呢?

  心火旺怎么饮食调理

  针对心火旺推荐的食材和中药材:苦瓜、莲子、苜蓿(mù xu)、荷叶、茯苓、莲子心、淡竹叶。

  1、苦瓜:归心、脾、肺经,味苦、性寒。

  如果心火旺盛可以适当的吃点苦瓜,特别是在夏季,因为苦瓜能够清心退热,明目解毒,保护心脏。

  2、莲子:归心、脾、肾经,味甘涩、性平。

  莲子营养丰富而且美味,在平时煮粥或者煲汤的时候放入10克左右的莲子,补五脏之虚,养心安神,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3、苜蓿:味苦、性平。

  苜蓿是一种茎叶,煮粥、炒菜都可以适当入适量苜蓿,清心去火,心火下走引起的小便不利。

  4、荷叶:归肝、脾、胃经,味苦、性平。

  荷叶可以升发清阳,凉血利湿解暑,降血压,清心火。平时泡茶、煮粥放入5克左右的荷叶,不仅可以清心火还可以起到减肥瘦身的作用。

  5、茯苓:归心、脾、肾经,味甘淡、性平

  四季都可以食用,茯苓被誉为上等药材,经常被养生者们用来熬粥、煲汤、泡水、冲粉喝,有很好的健脾利湿,宁心安神的效果。

  6、莲子心:归心、肾经,味苦、性寒。

  莲子心经常被迎来泡茶或煮粥用,就是为了去心火,解心烦。

  7、淡竹叶:归心、胃、小肠经,味甘淡,性微寒。

  淡竹叶特别善于调理心火旺盛,尤其是夏季的心烦,口舌生疮。用来泡茶饮用在合适不过了,一次3到5克,代茶饮用。

  心火旺如何辩证施治

  1.心火上炎

  症状: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口舌生疮、溃烂疼痛为主,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降火。

  方药:泻心汤合凉膈散

  2.心火下移

  症状: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由于心火炽盛,灼伤津液,以致尿少色赤而排尿灼热涩痛,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心火旺怎么饮食调理 心火旺怎么办 心火旺如何辩证施治

  治法:滋阴清火利尿。

  方药:导赤散

  3.心火迫血妄行

  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吐血、衄血表现突出者,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小蓟饮子

  4.热扰心神/热闭心神

  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狂躁谵语、神识不清为主症者,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开闭。

  方药:安宫牛黄丸

四种上清丸

  心火旺怎么调理 (2019-10-08 03:22:49)[编辑][删除]
四种上清丸的用法区别作者:陈英柳       程门立雪转载了陈英柳的博文

其实,正确使用上清丸,首先要掌握该类药物的共性(“大同”),然后对它们的不同之处(“小异”)有所了解,才能使我们在挑选药物的时候胸有成竹。

“大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上清丸、黄连上清丸、牛黄上清丸、芎菊上清丸的作用是非常接近的。

首先,它们的主要成分大体相同。例如都有黄芩、栀子用来清热,白芷、防风、荆芥用来祛风止痛。

此外,它们最重要的共同特点还是体现在“上”字。上,就是上焦的意思,也就是说,上清丸是为“上焦”(如肺脏、上呼吸道)等清热解毒。为什么会起到这样的作用呢?原来上清丸都是选用一些药性和质地比较轻浮、又能清热解表的成分,如连翘、菊花、桔梗、薄荷、荆芥穗等;此外,上清丸的有些成分还注明要经过“炒”甚至“酒炒”才能入药,使某些本来不够轻浮的药物变得轻浮起来,例如黄芩、栀子、防风,还有黄柏、大黄。这样,基本上所有的成分都能达到“清上焦热”的效果,这就是“上清丸”名称的由来———“上清丸”系列本身就是主治上焦发热的,临床上擅长于各种上呼吸道感染所导致的发热、疼痛。

第三,由于“上清丸”系列的主要成分都偏寒凉,可能影响消化功能,所以年老体弱、消化功能不好的患者使用的时候要特别谨慎;在服药期间要停止食用所有可能伤胃的辛辣刺激食物;最后,上清丸的成分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孕妇忌服。

“小异”:各有所长,用法不一样

常用的4种“上清丸”虽然功效用法大致相同,其实它们各有所长,用法用量也不相同。 一般性感冒发热、伴有便秘者选择“上清丸”。其药物成分包括大黄、黄芩、黄柏等,用于一般性感冒所致的轻度发热疼痛,伴有大便秘结、小便黄的患者尤其适合。

用法:以水丸为例,每次6克,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

中重度发热、伴有咳嗽痰多者选用“黄连上清丸”。常用剂型是水丸和大蜜丸。由于黄连上清丸比上清丸增加了黄连、石膏等清热能力较强的成份,适用于中重度发热(体温高于38)的患者;还增加了蔓荆子、旋覆花等成分,蔓荆子能够疏风散热止痛,旋覆花能够消痰降气,所以黄连上清丸也更适合于疼痛较甚、咳嗽痰多的患者。

用法: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水丸每次9克,每日1次,温开水送服。

高热、伴有头脑昏沉者选用“牛黄上清丸”。牛黄上清丸成分比黄连上清丸又增加了牛黄和冰片。牛黄是药物中的寒凉极品,冰片有开窍醒神的作用,所以牛黄上清丸适合于感冒高热患者,对于伴有昏昏沉沉甚至神志不清的患者尤其适合。

用法:每次l 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各种头痛患者选用“芎菊上清丸”。芎菊上清丸是有名的“川芎茶调散”加味而成,它的成分比上清丸少了大黄、黄柏,多了羌活、藁本。由于少了通便的大黄,清下焦热的黄柏,增加了擅长于祛风止痛的羌活、藁本,所以芎菊上清丸堪称是专治上焦诸症尤其是头痛的高手,除了感冒头痛、咽喉疼痛之外,它也可用于三叉神经痛、偏头痛、舌咽神经痛、丛集性头痛、癫痫性头痛等的治疗,它虽然也有清热的作用,但效果不及前三种“上清丸”。如果伴有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最好还是不要选用芎菊上清丸。

用法:以片剂为例,每次6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可见,我们一般人心中的“上清丸”其上清丸系列中成药的主要成分大体相同,都含有黄芩、栀子、白芷、防风、荆芥等清热、祛风、止痛的药物。另外,“黄连上清丸”、“牛黄上清丸”、“芎菊上清丸”等所选用的连翘、菊花、桔梗、薄荷、荆芥穗等中草药都是药性柔和、质地较轻,作用于上焦(肺脏、上呼吸道),具有清热解表的作用,适合治疗由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的发热、疼痛等病症。有着清热散风,解毒通便的功效。用于头晕耳鸣,目赤,鼻窦炎,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秘结。由于上清丸系列中成药的性味都偏寒,可影响消化功能,所以年老体弱、消化功能不好的病人慎用,孕妇忌用。病人在服药期间应禁用辛辣刺激食物。

  各有所长,用法不一样常用的4种“上清丸”虽然功效用法大致相同,其实它们各有所长,用法用量也不相同。

 

  一般性感冒发热、伴有便秘者选择“上清丸”。其药物成分包括大黄、黄芩、黄柏等,用于一般性感冒所致的轻度发热疼痛,伴有大便秘结、小便黄的患者尤其适合。用法:以水丸为例,每次6克,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

 

  中重度发热、伴有咳嗽痰多者选用“黄连上清丸”。常用剂型是水丸和大蜜丸。由于黄连上清丸比上清丸增加了黄连、石膏等清热能力较强的成份,适用于中重度发热(体温高于38)的患者;还增加了蔓荆子、旋覆花等成分,蔓荆子能够疏风散热止痛,旋覆花能够消痰降气,所以黄连上清丸也更适合于疼痛较甚、咳嗽痰多的患者。用法: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水丸每次9克,每日1次,温开水送服。

 

  高热、伴有头脑昏沉者选用“牛黄上清丸”。牛黄上清丸成分比黄连上清丸又增加了牛黄和冰片。牛黄是药物中的寒凉极品,冰片有开窍醒神的作用,所以牛黄上清丸适合于感冒高热患者,对于伴有昏昏沉沉甚至神志不清的患者尤其适合。用法:每次l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各种头痛患者选用“芎菊上清丸”。芎菊上清丸是有名的“川芎茶调散”加味而成,它的成分比上清丸少了大黄、黄柏,多了羌活、藁本。由于少了通便的大黄,清下焦热的黄柏,增加了擅长于祛风止痛的羌活、藁本,所以芎菊上清丸堪称是专治上焦诸症尤其是头痛的高手,除了感冒头痛、咽喉疼痛之外,它也可用于三叉神经痛、偏头痛、舌咽神经痛、丛集性头痛、癫痫性头痛等的治疗,它虽然也有清热的作用,但效果不及前三种“上清丸”。如果伴有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最好还是不要选用芎菊上清丸。用法:以片剂为例,每次

上火别盲目吃药

 四种上清丸 (2019-10-07 08:59:29)[编辑][删除]

下火要用啥?要用牛黄上清丸、黄连上清丸、三黄片……可不仅火没灭,反而愈演愈烈?关于下火,专家有话说~

[转载]上火盲目吃药=火上浇油!专家提醒:去火也要个性化!                                                                   彭玉清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治未病中心


口腔溃疡


实火虚火都会引起口腔溃疡,症状不同治疗原则和方药选择有差别!


上火分“实火”和“虚火”

人体内每一个脏腑都分阴、阳,当阴阳平衡被破坏,就会导致上火,容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夏季常见症状。


实火:因五志化火等内因,或天气炎热、饮食过热等外因引起的上火,是实证,中医认为灭实火可以用牛黄类药物清热


虚火年老体弱、熬夜、大病、流产、失血等原因导致人体内精液耗损,容易让人因为虚火旺发生口腔溃疡。


实火导致的口腔溃疡


实火引起的口腔溃疡,溃疡初期伤口特别疼痛,可通过清热的方法治疗,痊愈速度快,一般急性期的口腔溃疡在七天内就能痊愈


虚火导致的口腔溃疡


虚火导致的口腔溃疡痊愈速度慢,而且容易出现久治不愈、反复发作


专家提醒:治疗虚火导致的口腔溃疡,不能用牛黄解毒片、牛黄上清丸、黄连上清丸、三黄片等苦寒药,会伤气、伤脾阳、损津液,不仅治不好口腔溃疡,还会加重病情


虚火遇上湿,口腔溃疡更难治!

[转载]上火盲目吃药=火上浇油!专家提醒:去火也要个性化!


湿邪会使口腔处于黏滞状态,导致慢性口腔溃疡缠绵难愈。


想要治疗因心脾积热、虚火导致的口腔溃疡,专家推荐您用滋阴祛湿方


滋阴祛湿方

[转载]上火盲目吃药=火上浇油!专家提醒:去火也要个性化!

生地黄滋补肾阴;木通和淡竹叶利尿通淋、清心除烦;生甘草泻火解毒;苍术、厚朴和陈皮健脾燥湿;通过滋阴祛湿方可同时达到除火、祛湿的目的,治疗心脾积热引起的口腔溃疡


专家提醒:治疗虚火引起的口腔溃疡也可以用导赤丸配合平胃丸一起服用。


虚性便秘


气虚和肠燥引起慢性便秘属于虚性虚秘。气虚体弱的人、上了年纪的人、产后血少的妇人是虚秘的高发人群。


虚性便秘分为气虚便秘、阴虚便秘两类。


气虚便秘


气虚会导致排便动力不足,造成便秘。


气虚便秘的表现


[转载]上火盲目吃药=火上浇油!专家提醒:去火也要个性化!
[转载]上火盲目吃药=火上浇油!专家提醒:去火也要个性化!

想要治疗气虚便秘,专家给您推荐益气通便茶


[转载]上火盲目吃药=火上浇油!专家提醒:去火也要个性化!


肉苁蓉补肾阳、润肠道;生白术健脾益气,滋脾胃津液,二者配合制成益气通便茶有助于健脾补肾,治疗脾、肾气同虚的虚秘


阴虚便秘


津液损耗会导致肠道干燥,排便困难。



阴虚便秘的表现 


[转载]上火盲目吃药=火上浇油!专家提醒:去火也要个性化!

[转载]上火盲目吃药=火上浇油!专家提醒:去火也要个性化!

想要治疗阴虚便秘,专家给您推荐滋阴润肠茶


[转载]上火盲目吃药=火上浇油!专家提醒:去火也要个性化!


生地黄滋补肝肾、养阴生津、清热润肠,配合生白术制成代茶饮,能补益脾肾,使大便顺滑。


下火不能都用苦寒药!

苦寒药会导致肠道变得更涩滞!

一定要切记,不可以轻易服用!


原创: 健康之路6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