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绍祥治原发性高血压经验
摘自2023-4-28中国中医药报
林炜基 刘迪继 江凯利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陵军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可严重损伤心、脑、肾、眼睛、血管等脏器的结构和功能,给生命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威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合理降压,最大程度降低高血压带来的一系列不良预后是防治高血压的重点及难点。
岐黄学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冼绍祥师从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欧明教授,临床长期运用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多年,学研俱丰。结合高血压病的临床症状、病理演变及预后转归,冼绍祥临床上治疗此病的大法主要有化痰祛湿法、补益肝肾法、镇肝熄风法、活血化瘀法等,注重扶正与祛邪、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处方用药兼顾旁症,效果满意。
化痰祛湿法
岭南地区盛行凉茶,易寒凉败胃,脾阳受遏,脾胃运化功能失司,加之居民恣食诸多生冷、寒凉、多湿、肥甘、厚腻之品助湿碍脾,日久则内伤脾阳,外受湿困,水湿停聚而成痰湿体质。痰饮一旦产生,随气流窜全身,上至巅顶,下至涌泉,外而筋骨、肌肉、肌肤,内而五脏六腑,无处不到。痰窜于上则眩晕昏蒙,痰阻胸中则心悸胸闷,痰流于胃则呕恶痞满,痰扰神明则不寐多梦,痰流于四肢则麻木不通,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症繁杂,所谓“百病多由痰作祟”是也。笔者在跟诊过程中发现痰浊证正是冼绍祥门诊高血压病最为常见的一大证型。
症见眩晕,头重昏蒙,或视物旋转,胸闷呕恶,四肢倦怠,纳食不磬,失眠多梦,舌苔白腻或水滑,脉滑。治则:化痰和胃,祛湿定眩。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法半夏10g,白术15g,天麻15g,蒸陈皮6g,茯苓15g,甘草片6g,石菖蒲15g,炒僵蚕10g。
补益肝肾法
冼绍祥认为高血压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缘年高体弱,脏腑亏虚,肝肾阴精不足而致水不涵木,阴虚不能制阳而上扰神窍;或忧思焦虑,所思不遂,用神过度,暗耗心血;或劳倦久病,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无法充养四肢百骸,脏腑经络,而致高血压病诸症。
主症:头晕,以全头晕为主,健忘少寐,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脉沉无力;或见口干,颧红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则:滋补肝肾为主。方选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黄25g,山药20g,茯苓15g,牡丹皮10g,泽泻10g,酒萸肉15g。
镇肝熄风法
阳亢化火的病人尤其要提防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正所谓“眩晕乃中风之渐”是也。临证见:头晕头晕较剧,甚至天旋地转,头胀痛以两侧为主,心烦易怒,失眠而噩梦纷扰,口苦口臭,面红目赤,便秘尿黄,脉弦数而有力。治以镇肝熄风潜阳。方用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加减。其中镇肝熄风汤的基本方如下:盐牛膝30g,龙骨30g,牡蛎30g,白芍15g,天冬10g,麦芽30g,玄参15g,川楝子15g,甘草片6g,醋鳖甲30g。天麻钩藤饮的基本方为:钩藤15g,桑寄生30g,栀子10g,黄芩10g,干益母草15g,石决明30g,茯苓15g,首乌藤30g,天麻15g。
加减:若阳亢火盛,口苦面赤者,加夏枯草10g,清肝熄风;若心烦心窒者,加栀子10g,淡豆豉10g;若脘腹胀闷而大便不通者,加槟榔10g,行气消胀,通降大便;若痰热较甚者,加胆南星10g,竹茹15g,浙贝母15g,以清热化痰;若有脑梗塞后遗症,属痰蒙心神,言语不清者,加石菖蒲、远志各10g,以化痰开窍;若伴肾阴不足,腰膝酸软无力者加熟地20g,以补益肝肾;若情志抑郁,喜叹息抱怨者,加广佛手10g,或素馨花10g,或合欢皮10g,或醋香附10g,以舒肝理气,条达气机。冼绍祥临床上尤为喜欢运用岭南特色草药——红丝线30g,于高血压病人的治疗当中。红丝线集清热解毒、凉肝熄风、凉血化瘀等诸多功效于一身,此药虽入于肺经,然其功用与高血压早、初期之病机特点、治法切合,配合平肝潜阳药物使用,往往可使血压较为平稳下降,眩晕得以缓解。
活血化瘀法
“久病入络”理论是历代医家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经验总结,在慢性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治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诚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其初在气在经,其久在络在血”“经年宿病,病必在络”。高血压病病程漫长,进展缓慢,目前尚无彻底治愈之法,临床许多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理想,但头晕头痛等症状却缠绵难愈。冼绍祥认为此乃久病入络,血脉瘀阻凝结,阻滞脉道,一方面瘀血阻滞,郁而化火,可致肝阳上亢;另一方面血瘀可致津液不布,三焦气血运行失畅,日久则痰浊内生与瘀血夹杂为患,衍生出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现象。清代王清任大倡瘀血之说,其在《医林改错•头痛》中论述血府逐瘀汤证时提及:“查患头痛者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痰饮等证,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可以肯定,瘀血应为高血压病发病过程的一个重要因子,既是病理产物,亦是致病源头,在高血压诸多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临床上主要症状可见:头晕头痛,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针刺,夜间加重,舌黯或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或涩。治疗上当以活血化瘀通络为法,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0g,生地黄25g,桃仁10g,麸炒枳壳10g,赤芍10g,北柴胡10g,甘草6g,桔梗10g,川芎10g,盐牛膝30g。
若头痛日久不已,可加地龙10g或全蝎6g以搜风剔络;若见少气乏力,容易出汗者,加糯稻根30g,浮小麦30g,熟党参30g,五味子10g,麦冬15g以益气养阴敛汗;若见心悸怔仲,夜寐难安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g重镇潜阳,安神定悸;若见情绪易于紧张,心中烦乱不安,不能不已者,合用甘麦大枣汤;若见阳虚畏冷,形体浮肿者,合用真武汤(淡附片10g,茯苓15g,白术15g,白芍10g)。
|
王某,男,62岁,2017年2月2日初诊。患者因“高血压控制不住3月”就诊。患者嗜酒20多年,3月前始有头晕,没在意。几天后,出现双目白睛充血,医生查出血压很高,“当时(高压)达到200mmHg多”,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三级、酒精肝、脑中风早期。患者从市医院带回依托普利以及其他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药物回来治疗2周后,头晕依然明显,血压控制不好,“有时在(高压)180mmHg,有时(高压)160mmHg。”西医治疗2周后,“血压还是没控制好,偶尔还达到高压200mmHg以上经过3个半月治疗,头晕时轻时重,白睛充血稍好,前来寻求“用中医药帮助(降压)治疗。”证症见:头晕时作、颜面潮红、酒糟鼻、大便干结、小便黄少、双目白睛充血、舌红、舌苔黄厚、脉弦数等,血压168/110mmHg,心率102次/分, 诊断:眩晕(肝阳上亢,肝火过盛)。 方药:钩藤15g,栀子10g,龙胆草10g,菊花12g,牡丹皮10g,石决明15g,桑寄生12g,牛膝9g,黄芩10g,侧柏叶10g,白茅根10g,益母草10g,甘草5g,水煎饭后温服,每日1剂。
西药改用卡托普利治疗,每天晨起服1片(25mg),下午6点左右服用1片,血压控制稳定后,改为每日1片,晨起服。 二诊:患者治疗1周后,头晕、白睛充血稍有缓解,收缩压仍然在150~170mmHg之间,舒张压在95~110mmHg之间。刻诊:血压为156/100mmHg,心率98次/分,舌苔黄,脉弦数,说明病情得到控制。效不更方,继续前方治疗1周。 三诊:头晕、白睛充血明显减轻,收缩压在150~160mmHg之间,舒张压在95~100mmHg之间。刻诊:血压为150/98mmHg,心率88次/分,舌苔淡黄,脉数。方药:钩藤15g,栀子10g,龙胆草10g,菊花12g,牡丹皮10g,石决明15g,桑寄生12g,牛膝9g,黄芩10g,白茅根6g,益母草10g,甘草5g,水煎饭后温服,每日1剂。 四诊:前后共治疗1月后,头晕仅偶尔出现,白睛仅有少量血丝,收缩压控制在130~150mmHg之间,舒张压控制在90~100mmHg之间。刻诊:血压140/95 mmHg,心率80次/分,舌苔淡白,脉数。停用中药处方,仅服用卡托普利。 五诊:前后共治疗2月后,偶尔还有轻微头晕,白睛正常,收缩压控制在125~140mmHg之间,舒张压控制在90~95mmHg之间。继续规范服用卡托普利。 之后,每隔半个月,患者前来测1次血压,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嘱其继续服用,并改为晨起服用1片,下午停服。 随访3年,血压控制良好。 本例患者嗜酒时间比较久,酒浊灼肝,肝热上冲,再加性格较为古怪,肝火亢盛,故而出现头晕时作、颜面潮红、酒糟鼻等症;木火亢盛,脾土受损,津液不足而大便干结等症;肝阳上亢,肝经脉络受损,故而出现白睛充血等症。方中加减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龙胆草、菊花、牡丹皮加强清肝泄热之功;侧柏叶、白茅根入肝经,清热凉血止血,控制白睛充血的同时,以防脑血管意外,诸药共奏清肝泻火,平肝潜阳,凉血止血等功效,中病机而奏效。
时间:2021-07-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樊迎朝
血府逐瘀汤是清代医家王清任的传世名方,原方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甘草、柴胡等11味药组成,功能活血化瘀,理气止疼,调畅气机。 高血压一证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血行不畅、气机紊乱而致,而血府逐瘀汤既能沟通上下,又能调和气血,与此颇为对机。故此在临证当中余常以此方加减治疗高血压症。其中,视其具体情况有热者加黄芩、黄连、黄柏、夏枯草等;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山药等;大便不畅加大芸、决明子、大黄等;下肢浮肿加茯苓皮、黄芪等;苔白者加葛根、防风等。另外,舌红血热或低压高者重用生地(15~30g);顽固性高血压患者,除了对证加减外常重用当归(30~50g),如谓其滑肠则酌加葛根、防风、山药之类佐之,则无滑肠之患。 患者王某,男,65岁,2021年4月3日来诊。高血压十余年,一直服用西药控制,近期在服用降压药的情况下,血压仍高。时下舌淡苔薄,脉右关弱,偶有乏力、头蒙、气短,下肢微肿,余无不适。症由中气不足,血运无力,气机升降失调而至,处方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30g,黄芪20g,桃仁6g,红花6g,生地黄15g,怀牛膝10g,川芎4g,桔梗5g,白芍10g,枳壳5g,甘草3g,柴胡5g,党参15g,山药30g,生麦芽20g,水煎服,日1剂,5服。 二诊:药后血压已稳定,患者感觉良好,嘱其继续服药。服药十余剂后,嘱其找西医调整西药降压药用量。随访至今患者血压稳定。 按:引起高血压的原因很多,但究其根本,高血压实为机体自主调节的产物。或因血路不畅、气机紊乱,或因阴血亏虚导致机体重要脏腑组织“供应”不足,其本质为机体重要组织“缺血”。中医治疗高血压便是针对这些引起高血压的“主因”而为。在临症时,每遇顽固性高血压,必在血府逐瘀汤中重用当归为君,每获佳效。关于当归,清代医家陈士铎在《本草秘录》中说:“当归,味甘辛气温,可升可降,阳中之阴……入补气药中则补气,入补血药中则补血,入升提药中则提气,入降逐药中则逐血也……心中有热,少则难以润泽,脾中血干,少则难以滋养,是当归必宜多用,而后可成功也。”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当归必重用方见良效。(樊迎朝)
冼绍祥治原发性高血压经验
邓铁涛 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善治疑难杂症,譬如冠心病、高血压等。 西医只能治标的高血压,邓铁涛教授却能辨症治好!这份邓铁涛老教授的治高血压医案,凝聚了他70年的从医经验,写得也是通俗易懂,大家都能看明白。 邓铁涛教授不主张长期使用西药,久用西药有副作用反于身体不利;主张测量血压,分辨缓急轻重,急重则治标,缓轻则治本。 中医斩断高血压病根:肝、肾来治疗 中医无高血压病之病名。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及其发展过程,属于中医之“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病证的范围。 从高血压病的证候表现来看,其受病之脏主要属于肝的病变。肝脏的特性,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叶天士有这样的描述:“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 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看不懂不要紧) 如上所述,肝脏阴阳平衡与五脏协调则无病;但若情志失节,心情失畅,恼怒与精神紧张,都足以伤肝,可出现肝阳过亢的高血压。 肝阳过亢的继续发展,可以化风、化火而出现中风(脑血管意外)证候。肝阳过亢不停,可以伤阴伤肾,又进而出现阴阳两虚的证候。 另外,肝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医上用母(肾)与子(肝)来形容两者的关系。 先天不足或生活失节而致肾阴虚,肾阴不足不能涵木引致肝阳偏亢,出现阴虚阳亢之高血压,其发展亦可引起阴阳俱虚的高血压或中风等证。 忧思劳倦伤脾或劳心过度伤心,心脾受损,一方面可因痰浊上扰,土壅木郁,肝失条达而成高血压; 一方面脾阴不足,血失濡养,肺失肃降,肝气横逆而致高血压。这一类高血压,往往见心脾之证。 邓铁涛医案:高血压分四型,从肝断根治! 基于上述病机,确诊为高血压病之后,辨证可分以下四型: 01 肝阳上亢 头痛,头晕,易怒,夜睡不宁,口苦或干,舌边尖红(或如常),苔白或黄,脉弦有力。 02 肝肾阴虚 眩晕,精神不振,记忆减退,耳鸣,失眠,心悸,腰膝无力,或盗汗,舌质红嫩,苔少,脉弦细或细数。 03 阴阳两虚 头晕,眼花,耳鸣,腰痛,阳痿,遗精,夜尿,或自汗盗汗,舌淡嫩或嫩红,苔白厚或薄白,脉虚弦或紧,或沉细尺弱。
04 气虚痰浊 眩晕,头脑欠清醒,胸闷,食少,倦怠乏力,或恶心,吐痰,舌胖嫩,舌边齿印,苔白厚或浊腻,脉弦滑,或虚大而滑。 本病与肝的关系至为密切,调肝为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一环。 邓铁涛医案:4种汤剂治疗高血压! 总之,治疗高血压,治肝是重要的一环,但疾病变化多端,不能执一,应辨证论治。根据前人经验及其上述辨证,有70年从医经验的“国医大师”邓铁涛常用之治法如下: 01 石决牡蛎汤——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肝阳上亢,宜平肝潜阳,用石决牡蛎汤(自订方),药物组成:石决明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白芍15克,牛膝15克,钩藤15克,莲子心6克,莲须10克。 此方用介类之石决、牡蛎以平肝降压潜阳为主药,钩藤、白芍平肝息风为辅药,莲子心清心平肝、莲须益肾固精为佐,牛膝下行为使药。 辨症加减 如苔黄、脉数有力加黄芩;若兼阳明实热便秘者,可加大黄之类泻其实热; 苔厚腻,去莲须,加茯苓、泽泻; 痛甚属热者,加菊花或龙胆草;头晕甚加明天麻;失眠加夜交藤或酸枣仁。
02 莲椹汤——肝肾阴虚型高血压 肝肾阴虚,宜滋肾养肝,用莲椹汤(自订方),药物组成:莲须12克,桑椹子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山药15克,龟板30克(先煎),牛膝15克。 此方以莲须、桑椹、女贞、旱莲草滋养肝肾为主药,山药、龟板、生牡蛎为辅药,牛膝为使药。 辨症加减 气虚加太子参。 舌光无苔加麦冬、生地;失眠、心悸加酸枣仁、柏子仁。 03 肝肾双补汤——阴阳两虚型高血压 阴阳两虚,宜补肝肾潜阳,方用肝肾双补汤(自订方),药物组成:桑寄生30克,首乌24克,川芎9克,淫羊藿9克,玉米须30克,杜仲9克,磁石30克(先煎),生龙骨30克(先煎)。 辨症加减 若兼气虚加黄芪30克。若以肾阳虚为主者,用附桂十味汤(肉桂3克,熟附子10克,黄精20克,桑椹10克,丹皮9克,云茯苓10克,泽泻10克,莲须12克,玉米须30克,牛膝9克)。 若肾阳虚甚兼浮肿者,用真武汤加黄芪30克,杜仲12克。 04 赭决七味汤——气虚痰浊型高血压 气虚痰浊,宜健脾益气,用赭决七味汤(自订方),药物组成:黄芪30克,党参15克,陈皮6克,法半夏12克,云茯苓15克,代赭石30克(先煎),草决明24克,白术9克,甘草2克。 重用黄芪合六君子汤补气以除痰浊,配以赭石、决明子以降逆平肝。 辨症加减 若兼肝肾阴虚者加首乌、桑椹、女贞之属; 若兼肾阳虚者加肉桂心、仙茅、淫羊藿之属;若兼血瘀者加川芎、丹参之属。 高血压属于生活习惯病,生活调养不可少 以上是对辨证论治的一些体会,若从预防与比较系统彻底的治疗来说,应针对病因病机采取综合措施,而日常的生活调养也是重要的一方面。 01 调节情志:情志调节太重要 本病与精神因素、工作紧张关系较大,对患者的精神环境与工作安排十分重要。当然患者的内因是决定因素,因此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与注意劳逸结合,是一个重要的措施。饮食与生活上的调节都很重要。 02 体育疗法:运动是必要的 如导引术、太极拳,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论预防与治疗,都有可靠的作用。 03 中西结合:西药不能治本 中西结合治疗也是必要的,西药取效快,但不能治本,中药取效慢但疗效比较巩固,可以结合使用。如见高血压危象,先用西药或针灸控制,然后辨证论治。 邓铁涛教授还说:对顽固之高血压亦可中西并用,至一定时期后才纯用中药。 原文地址;邓铁涛:高血压的病根在肝在肾,4种方法对症赶走它;转自;乌梅
高血压按病因分为哪两大类?
哪些疾病可引起继发性高血压?
(1)肾脏疾病:
(2)内分泌疾病:如柯兴氏综合征、嗜铬细胞瘤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绝经期综合征和女性长期口服避孕药等。
(3)血管病变:如主动脉狭窄、多发性大动脉炎等。
(4)颅内病变:如脑部创伤、脑瘤、脑干感染等。
目前的研究提示高血压为多基因遗传。
高血压有哪些危害?主要累及那些器官?
高血压与那些因素有关
高血压病与肥胖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说高血压病是终生性疾病?
人的血压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
什么叫收缩期高血压?什么叫舒张期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开始药物治疗为什么降压不要太快?
高血压可以没症状吗?
高血压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终生服药。坚持个体化用药。将血压控制在适当水平。药物从低量开始,如没达到控制目标,逐渐加量。
如第一种药物无效,应进行合理的联合用药。药物治疗同时,注意落实非药物治疗措施。
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注意哪些问题?
常用降压药物有哪些种类?
利尿剂:双氢克尿噻、吲达帕胺等。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康可等。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落丁新(笨那普利)、蒙诺(福辛普利)、卡托普利等。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氯沙坦(科索亚)、頡沙坦(代文)等。
钙拮抗剂:硝苯地平、拉西地平等。α1受体阻滞剂:哌唑嗪、四喃唑嗪等。
复合制剂:北京降压0号,珍菊降压片,复方降压片等。
什么叫顽固性高血压
什么叫药源性高血压?
高血压非药物治疗措施有哪些?
减轻体重,限制食盐的摄入。适当补钙补钾。适当运动。戒烟戒(或控)酒。避免紧张和精神刺激。
保证睡眠。
血压是维持血液循环的动力,由心脏和大血管产生。
人体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它们之间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心脏就像一个泵,日夜不停、有节律地搏动着,使血液在循环系统内川流不息。
心脏收缩的一瞬间产生的压力叫收缩压,也就是常说的高压。因为收缩压,血液射向全身。
心脏收缩的一瞬间,主动脉等大血管在压力的作用下扩张,等心脏收缩过后舒张时,扩张的大血管回缩也产生压力,这个压力就是舒张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低压。
因为收缩压和舒张压,所以尽管心脏是一下一下的射血,但血流却是源源不断持续的流动。
简而言之,高压是心脏产生的,低压是大血管产生的。
血压过低,比如低于90/60mmHg的话,无法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而血压过高的话,大、小、微血管“不堪重负”会出现损伤,继而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损伤。
以诊室血压测量为标准,
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就诊断为高血压。这是我国及大多数国家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美国的标准是≥130/80mmHg。
心脏位于左侧,但射出的血液“主流”通过主动脉弓主要射向右侧,所以右上臂血压略高于左侧,但一般相差不应该超过10mmHg。以前的指南建议,测量血压应该以右上臂为准,现在
建议测两臂的血压,以高者为准。
老年人动脉硬化,大血管如同“硬管”,心脏收缩时大血管难以扩张而失去缓冲,所以收缩压瞬间升高;而心脏舒张时,大血管又因为没有多少回弹的力量,所以舒张压较低。高压高、低压低是老年高血压的特点。一般说来,55岁以后,收缩压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升高,而舒张压开始逐渐下降,见图。
而中青年人,因为工作劳累、生活压力大、精神紧张、焦虑、晚睡等,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动脉总是处于紧张状态,所以高血压以舒张压高为主。
临床推荐的一线降压药
1.普利类:包括贝那普利、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赖诺普利、雷米普利、培垛普利、福辛普利等;
2.沙坦类:包括缬沙坦、坎地沙坦、替米沙坦、厄贝沙坦、氯沙坦、阿利沙坦、奥美沙坦等;
3.地平类:氨氯地平、硝苯地平控释片、硝苯地平缓释片、非洛地平缓释片、拉西地平等;
4.利尿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等;
5.洛尔类: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阿罗洛尔、拉贝洛尔等。
中青年高血压及老年高血压如何选择降压药
1.中青年高血压
普利类或者沙坦类降压药通过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发挥降压作用,洛尔类通过减弱心脏收缩力、减慢心率来发挥降压作用。这三类药都可以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
所以对中青年高血压的治疗,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同时,起始可选择普利类降压药、沙坦类降压药或者洛尔类降压药。
但是,普利类和沙坦类合用的话,作用增加不大,但副作用明显增加,所以不能合用。而洛尔类与普利类或者沙坦类的作用重复,一般情况下不推荐合用。
2.老年人高血压
地平类降压药通过阻断心血管的钙离子通道,直接扩张血管来达到降压作用。
地平类降压药对动脉的扩张作用很强,所以能缓解心脏收缩一瞬间收缩压的骤然升高;但其对静脉的扩张作用弱,所以个别降压药使用后会出现下肢水肿等。
短效地平类比如说硝苯地平片,快速扩血管后反而诱发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导致心率增快、面红耳赤、心脏负担加重甚至猝死,所以硝苯地平片已被淘汰,而选择其控释片、缓释片,或者分子长效地平类比如氨氯地平、拉西地平等。
利尿剂通过排钠、减轻钠水潴留来降压。
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在改善生活方式尤其是减盐的基础上,指南推荐起始应采用噻嗪类利尿剂,或者长效地平类,或者沙坦类降压药。
当然,以上只是起始药物的选择,如果单药治疗不能达标,或者血压较高的话,推荐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的目的一方面“协同作战”,另一方面弥补各自的不足,比如沙坦类或者普利类降压药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扩张静脉等,抵消地平类降压药心率增快、下肢水肿的副作用;利尿剂排钠后可增加沙坦类或者普利类的降压效果。
总的来说,沙坦类(或者普利类)+长效地平类+利尿剂是比较理想的联合方案。
由于不同药物的作用特点有所不同,因此高血压病人应用哪种降压药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一般来讲,如果仅有高血压,没有并发症(如心脑肾病变)或合并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等),各类药物都可以选用。如果同时存在其他疾病,可以按照以下原则选择降压药:
1.
合并左心室肥厚:首选地平类、普利类、沙坦类;
2.
合并冠心病:首选地平类、普利类、沙坦类和β-受体阻滞剂;
3.
曾有心肌梗死病史者:首选普利类、沙坦类和β-受体阻滞剂;
4.
合并心衰:首选普利类、沙坦类、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
5.
合并房颤:首先普利类或沙坦类;
6.
合并脑血管病:首选地平类、普利类、沙坦类或利尿剂;
7.
合并颈动脉内膜增厚或斑块:首选地平类;
8.
合并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首选普利列或沙坦类;
9.
老年高血压患者:首选地平类、普利类、沙坦类或利尿剂;
10.
合并糖尿病:首选普利类或沙坦类;
11.
合并高血脂:首选普利类或沙坦类。
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应用两种或更多种降压药物才能使血压达标,采用哪种组合方式也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最好的联合用药方案有:地平类与沙坦类、地平类与普利类、沙坦类与利尿剂、普利类与利尿剂,等。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后仍然不能满意控制血压者,首先考虑联合应用地平类+普利类(或沙坦类)+利尿剂这三种药物的组合方案。一般来讲,不要联合使用普利类和沙坦类;如果没有心衰,不要联合使用普利类与β-受体阻滞剂,也不要联合沙坦类与β-受体阻滞剂。
摘自2023-4-17中国中医药报 黄洁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曾文洁 湖南中医药大学 当血脂质浓度超过正常高限时称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AS)呈正相关,是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常小荣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从事科研、临床多年,学验皆丰,现就其运用灸法治疗高脂血症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科研证据 灸法治疗高脂血症的实验研究 艾炷灸治疗高脂血症的动物实验研究 以新西兰大耳白兔为受试对象,在其形成AS的过程中,施以艾炷灸进行干预治疗,研究结果表明:隔药饼灸可以降低AS兔血清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血清载脂蛋白A(apo-A)。 隔药饼灸治高脂血症的动物实验研究 以新西兰大耳白兔为受试对象,在其形成AS的过程中施以隔药饼灸进行干预治疗,研究结果表明:隔药饼灸可以降低AS兔血清中TC、TG、LDL、血清载脂蛋白A。隔药饼灸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从而起到延迟AS斑块形成的作用。 隔药饼灸治疗高脂血症患者临床机制研究 隔药饼灸能降低TG、LDL-C等,并具有良好的调节载脂蛋白A/B比值、TXB2/6-k-PGF1的平衡作用。故认为隔药饼灸对高脂血症患者前列腺素(PGI2)-血栓素A2(TXA2)的调节可能与直接促进动脉壁PG12合成有关。 典型医案 李某,男,43岁,2013年11月9日初诊。患者1周前体检时发现高脂血症。患者初诊前未服用任何降血脂药物。来诊时未诉特殊不适,仅偶有头晕头重,夜寐可,日常外出应酬多,经常饮酒,大便质稀,每天1~2次,小便可。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滑。 诊断:(痰浊阻遏型)血浊(西医称为高脂血症)。 治则:采用隔药饼灸治疗。 药物:丹参、山楂、郁金、大黄、泽泻等。 药饼制作:将上药各等份为末,使用时以醋调成糊状,捏成厚3~5mm、直径3cm的药饼。操作:将自制纯艾绒小艾炷放于药饼上点燃施灸,每穴5壮,每壮0.3g。 常规选穴:组:为巨阙、天枢(双)、丰隆(双)。组:心俞(双)、肝俞(双)、脾俞(双)。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天接受隔药饼灸治疗1次,6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一天。患者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 现精神可,未曾出现头晕头重,大小便正常,其余不良症状均得以缓解。 按 本病主要为脾脏功能失调,痰浊内蕴而发生。隔药饼灸是在选定的穴位上贴敷药饼,再将艾炷置于药物之上,通过艾灸的热力作用,将药物的有效成分透过皮肤渗入腧穴,由艾灸燃烧时的物理因子和药饼的药化因子,与腧穴的特殊作用、经络的特殊途径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理脏腑的功能。药饼由丹参、山楂、郁金、大黄、泽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化滞消积、泻热通肠、清利湿热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丹参具有抗血栓,改善肝微循环,从而起到保肝的作用;山楂为治疗高脂血症等的常用药物之一;郁金具有降脂、护肝的作用;大黄能降低TC、TG、LDL;泽泻可影响脂肪分解,其醇提取物可明显抑制高脂血症兔及白鼠的血清胆固醇含量。选巨阙、天枢、丰隆和脾俞、心俞、肝俞两组穴位,基于心主血脉的理论,选心的俞募穴配伍,即巨阙和心俞,可以强化心功能,使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脾俞、肝俞,是针对高脂血症脾失健运、肝失疏泄的病机,以达到疏肝健脾的功效,促进血脂在肝内的转化;丰隆是针对高脂血症痰浊的病机,达到健脾化痰的功效,防止无形之痰聚集,使有形之痰消散;天枢,可疏通肠道,调节水谷精微在肠道的吸收和排泄。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