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2023-05-05 15:23:40)

摘自2023-4-27中国中医药报
贾海忠 慈方中医馆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
岐伯说:女子七岁时,肾产生的影响其他脏腑组织的无形活性物质就充盈了
“岐伯曰”,即岐伯说。
“女子”指女性,包括成年及未成年的女性。
古人在观察女子的生理变化时,发现平均每7年女子就会有比较明显的变化,所以用“七七”来描述女子的生理变化。
肾是五脏之一。“肾”的繁体字是“腎”,上边是“臤”,下边是“月”。“臤”字是由“臣”和“又”组成,“臣”指臣子服从于君,代表屈服,“又”代表手,是把握的意思。因此,“臤”就是君王把握臣子的意思,可引申为控制。古代造字时,只要是与人体组织相关的,如内脏、骨骼等,几乎都含有“月”字。因此,我们推论“腎”的含义是具有控制人体各个组织作用的内脏。
“气”是看不见的存在,“肾气”是肾产生的,能够影响其他脏腑组织的无形的活性物质。
“盛”上边是“成”,下边是“皿”。我们先看一看含有“成”的汉字:第一个字是“城”,是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第二个字是“晟”(shèng),代表日光充足、光明炽盛;第三个字是“诚”,表示所言真实、完整,没有欺骗或隐瞒。综合分析,我们发现“成”字有完满实现的意思,如成功。我们再看含有“皿”的汉字:“盆”,即盛水、盛面的盆子;“盒”,是容器加上盖子;“盘”,是比较浅的容器;“盈”,是装满;“盟”,古代歃血为盟就是把牲畜的血或者每个参与者的血滴在一个器皿中,然后一起喝下去就结成同盟了。所以“皿”是装东西的碗碟杯盘一类用具的统称。“盛”就是把一个器皿装满,当表示装满的过程时念chéng,如盛饭、盛汤。
《黄帝内经》中“盛”的含义是充盈、充满。当一只碗盛满水,再装水就只能往外流了,可见盛也是衰的开始,所以盛、衰二字常一起使用。
“女子七岁肾气盛”就是女子七岁的时候,肾产生的影响其他脏腑组织的无形活性物质就充盈了。
齿更发长
乳牙被恒牙替换,头发生长浓密
《黄帝内经》中既有“牙”,又有“齿”,二字含义不完全相同。《黄帝内经》中含有“齿”的词有:“齿龋”,即龋齿;“齿槁”,即牙齿干枯了;“齿干”,即牙齿干了;“齿长”,即牙齿长长了;“齿噤”,咬着牙张不开嘴;“齿垢黄”,牙齿的齿垢发黄。可见“齿”的含义是牙齿暴露在口腔内的部分。
我们看看含有“更”的一些汉字:“梗”,是植物的茎,茎是根和叶子中间的过渡,是一个变换的标志;“埂”,田埂是种地时为了浇灌方便,在平地上造出一个长条形的、突出地面的土梁,也是平地与平地之间转换过渡的一个标志;“哽”,是喉咙阻塞发不出声音,或者是吞咽不顺,也可以是气行不顺,到某处停顿一下才能继续。这些字都含有停顿、转变和转换的意思,所以“更”字代表更换、转换。如《黄帝内经》中“更虚更实”,是指一会儿虚了,一会儿实了;“更逆更从”,是指一会儿逆,一会儿从。
“发”指头发。
“长”是变大、变长、变多,表示增加的意思。
“齿更发长”是乳牙被恒牙替换,头发生长浓密的意思。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
摘自2023-5-24中国中医药报
贾海忠 慈方中医馆
三七肾气平均
21岁时,肾脏产生的影响其他脏腑组织的无形活性物质充足,且处在持续稳定状态
“三七”就是21岁。
“肾气”就是肾所产生的影响其他脏腑组织的无形活性物质。
《黄帝内经》中“平”的含义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高低等同。就像碗中的水装满时,水与碗的边缘相齐时称为“平”。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云“地平以湿”,即地面高低平整而且湿。第二,长短等同。《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明确说明:“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第三,充满。如“容平”是使容器充满,《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的“阴平阳秘”中的“阴平”,不能解释为阴阳平衡,而是阴是充足的,不多也不少。此处“肾气平”就是说肾气充足。第四,正常。如中医治病讲究“以平为期”,再如《素问•通评虚实论》里的“五脏不平”是说五脏功能不正常,《素问•平人气象论》中的“平人”是没有病的正常人。
“均”是土字边加一个“匀”,表示各种东西之间比例一致。在《黄帝内经》中“均”也表示一致,还表示在整个过程中都是稳定的、持续的、一致的,而非忽高忽低,规律不齐。
“三七肾气平均”可理解为:21岁时,肾脏产生的影响其他脏腑组织的无形活性物质充足,且处在持续稳定状态。这意味着人体处在非常稳定健康的状态。
故真牙生而长极
因此,智齿开始生长,同时身高也达到极限
《黄帝内经》中“真”的含义是生命所需的完备的客观存在,即精、形、气、神的有机结合体。
《黄帝内经》中用到了“牙”字及“齿”字,前面讲过“齿”是暴露在口腔里的牙齿,那么“牙”就是非暴露于口腔的牙齿部分,即埋在牙槽骨内看不见的那一部分,所以我们常说“牙根”而非“齿根”。“真牙”是精、形、气、神最旺盛时长出来的牙齿,即智齿。
“生”是从无到有,开始出现。
“长”,是增加的意思。
“极”的含义是端点,像地球有两端,可分为南极和北极,比如终点也可称为“终极”。此处的“长极”是指身高长到了最高。一般而言,女性到21岁时身高就不会再长了,基本定形了。男性定形的时间则要往后推迟一些,所以俗话说的“二十三,猛一窜”指的是男性23岁后身高还可能再长。
“故真牙生而长极”可以理解为:因此,智齿开始生长,同时身高也达到极限。
四七筋骨坚
28岁时,肌腱、韧带、骨骼强壮
“四七”就是28岁。
《黄帝内经》中的“筋”就是肌腱和韧带。书中讲“膝者筋之府”,以及内关穴在“两筋之间”等,“筋”都是指肌腱。有人认为“筋”也包括血管,比如“青筋暴露”是静脉曲张,这其实是文学上的误解。
“坚”的繁体字是“堅”,上边是“臤”字,下边是“土”字。“臤”由“臣”和“又”组成,“臣”代表屈服的人,“又”代表手,表示用手段掌握住屈服者,含义是抓牢、把可控的东西控制好。所以“坚”表示让土紧密聚集,《素问•病能论》中对“坚”的定义就是“聚者坚也”。我概括《黄帝内经》中“坚”的含义包括急、紧、硬、强,这都是东西聚集后的不同状态。中医里的“急”不是急躁、急忙,而是向心性的聚集,比如急脉不是脉率快,而是脉向中间收缩,脉体清晰可见。紧是绳子两头向外拉时表现出的张力增加。硬是一个东西受力后不容易变形。强是不容易断,非常有力。
“筋骨坚”的时候,外在表现出来的就是力量很强、身体强壮。因此“四七筋骨坚”可以翻译为:28岁的时候,肌腱、韧带、骨骼强壮。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摘自2023-6-26中国中医药报
贾海忠 慈方中医馆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男性从56岁开始,肝脏产生的影响其他组织器官的无形的活性物质开始减少,受其调控影响最大的肌腱韧带功能开始减弱,出现关节活动不利
“七八”是56岁。
“肝”是月字边加一个“干”,月字边念肉字边,表示与人体组织相关,“干”,就是杆,是树根与树头中间唯一的连接部分,那我们就能推测“肝”作为五脏之一,是连接心肺和脾肾的关键环节,相当于树干是连接树根与树头的中间环节。
“气”在《黄帝内经》中的涵义是各种无形的物质。
“肝气衰”是肝脏产生的影响其他组织的无形的活性物质开始减少、减弱。
“筋不能动”,是肌腱韧带功能减退影响关节活动。“筋”是指肌腱韧带,与运动密切相关。我们的活动,动力来自于肌肉,维持动作的是骨骼,连接骨骼与肌肉之间的就是筋,是肌腱与韧带。五脏与五体分别相对应,《灵枢•九针论》曰“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其中“肝主筋”,筋是骨骼与肌肉的中间环节,所以“筋”具有干的特点,与“肝”相对应。因此,肝气衰之后,筋会出现病变,出现肌腱韧带功能减退,从而影响关节活动。
天癸竭,精少
男性繁育下一代的物质(成熟精子)严重减少,维持生命活力的有形物质成分(先天之精和后天饮食之精)不足
“天癸”是繁育下一代的物质,在男性是成熟的精子。“竭”,是严重减少。
“精”是维持生命活力的有形物质成分,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饮食之精。
“少”是不足。
因此,生育下一代,除了需要成熟的精子,还必须有充足的营养。
肾脏衰
肾脏由于藏精功能开始减退
“肾”在《黄帝内经》中的涵义是具有控制人体各组织器官作用的内脏,所以“肾”也是人生长壮老已的总控。
此处肾脏(繁体字为“藏”)的“藏”是没有月字边的,但实际应该是有月字边的“臟”,古文中“藏”通假“臟”。“藏”的涵义是隐匿、收存、储积,因为五脏是从外表看不见的器官,必须隐藏在体内,所以“五臟”常写作“五藏”。我们人体有五个重要的内脏,从“五藏”可看出,五脏分别储藏/管控不同的东西,一是有形之物,二是无形之神。五脏所藏的有形之物分别是肝藏血、脾藏营、心藏脉、肺藏气、肾藏精,比如精少就提示肾气不足。五脏所藏的无形之神分别是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这都是广义上的神。
“肾脏衰”是肾脏由于藏精的功能开始减退,所以控制全身脏腑组织的功能也开始减退。
形体皆极
控制全身脏腑组织的功能也开始减退,各种非脏腑组织(筋、脉、皮毛、骨、肉)的内在实质和外在的呈现都已达到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形”是各种组织的样式,以及在外表的呈现。
“体”人的非脏腑组织,包括筋、脉、皮毛、骨、肉。《素问•五运行大论》明确讲到五脏与五体之间的联系,肝在体为筋,心在体为脉,脾在体为肉,肺在体为皮毛,肾在体为骨,所以“体”的本质是各种组织的实质。
“形体”是各种非脏腑组织的(筋、脉、皮毛、骨、肉)的内在实质和外在的呈现。
“极”是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皆极”是指“形体”已经到了鼎盛阶段并开始衰退。

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

 (2023-05-26 02:24:38)[编辑][删除]

摘自2023-5-25中国中医药报
贾海忠 慈方中医馆
发长极
(28岁时)头发最为茂密
“发”是头发。
“发长极”不是头发长到最长,是指在28岁时,头发最为茂密,处于最好的状态。
身体盛壮
(28岁时)身体最为强健
《黄帝内经》中,“体”和“身”是有差别的。《素问•五运行大论》讲,风在体为筋,火在体为脉,湿在体为肉,燥在体为皮毛,寒在体为骨,所以筋、脉、皮毛、骨、肉就是中医讲的“五体”。“身”代表机体的全部,包括脏、腑和体(筋、脉、皮毛、骨、肉)。
《黄帝内经》中“盛”的含义是充满、充盈,同时也是衰落的开始。
“壮”意味着已经长到极盛的状态。我们常说“生长壮老已”,“生”是刚刚出生,“长”是逐渐变大,到“壮”就达到顶端,接着开始变“老”,最后就是“已”,走到结束了。
“身体盛壮”即(28岁时)身体最为强健。
五七阳明脉衰
35岁时,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的血脉功能开始减弱
“五七”是35岁。
“阳”是阴阳之阳,具有使物气化、温暖特点的物质就是阳性物质。“阴”与“阳”相对,具有使物成形、寒凉特点的物质为阴性物质。
“明”的基本字义为发亮,我们把早晨太阳出来之前称为“黎明”,太阳出来后称为“天明了”,当在“明”的状态时,万物清晰可见,所以“明”的含义引申为清晰可见。在《黄帝内经》中,“明”字出现了500多次,经过综合分析,我概括“明”的含义是明确、明白、明了、清晰、明亮。与“明”相对应的字有以下几个:第一个是“晦”,《素问•征四失论》中言“以明为晦”。第二个是“幽”,《素问•至真要大论》谈“幽明之配”。第三个是“神”,“神”是指阴阳的变幻莫测,“明”是可见的现象事物,所以古人在概括一切看得见及看不见的变化时用“神明”来表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明确讲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即天地的变化可通过看不见的变化(神)和看得见的变化(明)来判断。
要理解“阳明”,首先我们要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对事物的分类方式。阴阳为天地之道,因此我们首分阴、阳两大类。但是只分阴、阳是不够的,所以古人又根据万物阴、阳之气的多少来进一步细分。《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就是说万物都是由阴气和阳气构成,但是它们的阴气、阳气比例不同,根据不同事物阴阳之气各有多少,大致又可分为三阴三阳六种情况。在《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有两种表达方式:第一种是用一阳、二阳、三阳来表示三阳,用一阴、二阴、三阴来表示三阴;另一种是用太阳、阳明、少阳来表示三阳,用太阴、少阴、厥阴来表示三阴。两种表示方式有一个大致的对应关系,在三阳中,三阳对应太阳,二阳对应阳明,一阳对应少阳;在三阴中,三阴对应太阴,二阴对应少阴,一阴对应厥阴。
《素问•至真要大论》对“阳明”有明确的解释:“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阳明是两阳合明,也就是太阳与少阳汇聚形成阳明,因此阳明是在太阳与少阳的中间,所以我们常将三阳的顺序表述为少阳、阳明、太阳。“阳明脉”就是指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分布区域内的血管。
“五七阳明脉衰”可以理解为:35岁时,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的血脉功能开始减弱,开始出现供血不足、血脉不畅等情况。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

  (2023-05-25 03:36:46)[编辑][删除
摘自2023-5-24中国中医药报
贾海忠 慈方中医馆
三七肾气平均
21岁时,肾脏产生的影响其他脏腑组织的无形活性物质充足,且处在持续稳定状态
“三七”就是21岁。
“肾气”就是肾所产生的影响其他脏腑组织的无形活性物质。
《黄帝内经》中“平”的含义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高低等同。就像碗中的水装满时,水与碗的边缘相齐时称为“平”。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云“地平以湿”,即地面高低平整而且湿。第二,长短等同。《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明确说明:“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第三,充满。如“容平”是使容器充满,《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的“阴平阳秘”中的“阴平”,不能解释为阴阳平衡,而是阴是充足的,不多也不少。此处“肾气平”就是说肾气充足。第四,正常。如中医治病讲究“以平为期”,再如《素问•通评虚实论》里的“五脏不平”是说五脏功能不正常,《素问•平人气象论》中的“平人”是没有病的正常人。
“均”是土字边加一个“匀”,表示各种东西之间比例一致。在《黄帝内经》中“均”也表示一致,还表示在整个过程中都是稳定的、持续的、一致的,而非忽高忽低,规律不齐。
“三七肾气平均”可理解为:21岁时,肾脏产生的影响其他脏腑组织的无形活性物质充足,且处在持续稳定状态。这意味着人体处在非常稳定健康的状态。
故真牙生而长极
因此,智齿开始生长,同时身高也达到极限
《黄帝内经》中“真”的含义是生命所需的完备的客观存在,即精、形、气、神的有机结合体。
《黄帝内经》中用到了“牙”字及“齿”字,前面讲过“齿”是暴露在口腔里的牙齿,那么“牙”就是非暴露于口腔的牙齿部分,即埋在牙槽骨内看不见的那一部分,所以我们常说“牙根”而非“齿根”。“真牙”是精、形、气、神最旺盛时长出来的牙齿,即智齿。
“生”是从无到有,开始出现。
“长”,是增加的意思。
“极”的含义是端点,像地球有两端,可分为南极和北极,比如终点也可称为“终极”。此处的“长极”是指身高长到了最高。一般而言,女性到21岁时身高就不会再长了,基本定形了。男性定形的时间则要往后推迟一些,所以俗话说的“二十三,猛一窜”指的是男性23岁后身高还可能再长。
“故真牙生而长极”可以理解为:因此,智齿开始生长,同时身高也达到极限。
四七筋骨坚
28岁时,肌腱、韧带、骨骼强壮
“四七”就是28岁。
《黄帝内经》中的“筋”就是肌腱和韧带。书中讲“膝者筋之府”,以及内关穴在“两筋之间”等,“筋”都是指肌腱。有人认为“筋”也包括血管,比如“青筋暴露”是静脉曲张,这其实是文学上的误解。
“坚”的繁体字是“堅”,上边是“臤”字,下边是“土”字。“臤”由“臣”和“又”组成,“臣”代表屈服的人,“又”代表手,表示用手段掌握住屈服者,含义是抓牢、把可控的东西控制好。所以“坚”表示让土紧密聚集,《素问•病能论》中对“坚”的定义就是“聚者坚也”。我概括《黄帝内经》中“坚”的含义包括急、紧、硬、强,这都是东西聚集后的不同状态。中医里的“急”不是急躁、急忙,而是向心性的聚集,比如急脉不是脉率快,而是脉向中间收缩,脉体清晰可见。紧是绳子两头向外拉时表现出的张力增加。硬是一个东西受力后不容易变形。强是不容易断,非常有力。
“筋骨坚”的时候,外在表现出来的就是力量很强、身体强壮。因此“四七筋骨坚”可以翻译为:28岁的时候,肌腱、韧带、骨骼强壮。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2023-04-22 04:22:30)[编辑][删除]
摘自2023-4-21中国中医药报
贾海忠 慈方中医馆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
能做到活过一百岁还耐力、体力不减弱有其原因
“所”表示各种特定的、限定的具体情况,“所以”指的就是原因,这是《黄帝内经》里指出原因时常用的一个词。这句话里“所以”就是指导致“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的前提条件。
“能”就是做到,做成。
人每收获一次成熟的谷物的时间间隔叫一年,所以《黄帝内经》中的“年”本义指的是食物的生长周期,并不单纯指时间。
“皆度百岁”就是说上古之人都活过一百岁。
“而”之前表示条件,之后表示结果。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其实是并未说完的半句话,可以理解为:上古之人都活过一百岁还耐力、体力不减弱的原因是……原因即下半句所说的“以其德全不危也”。
以其德全不危也
这是上古之人德行圆满而无畏的缘故
在《黄帝内经》中,“以”介导其后的具体条件(时间、空间、处所、物品、欲望、感知、动作等)。
“其”指上古之人。
讲“德”,就不能离开“道”。我们常说“道德”,老子也有本书叫《道德经》,这两个字常常分不开,那么二者有何关系呢?
“道”是自然界里普遍存在的规律,是从大的天体,到地球上每一个人、每一个动物都要遵循的规律。“道”是无边际的,普遍适用的规律;而“德”是限定范围内的规律、联系。比如天是有限的一个空间区域,所以说天有天德;地也是有限的,所以说地有地德;在人类社会中,社会的运行有它的规律,称为人德;我们个人的行为也是有规律的,这就是私德。大道里有德,德里有不同层次的德,私德就是最小单元的德。万物有德,人在自然界和社会中,要遵守社会的德、地德、天德,更要遵守大道。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则与环境格格不入,于个人不益。
“全”指完整、无损。“德全”就是方方面面都考虑到,德行圆满的意思。
“不”即否定。
要理解“危”,我们先看三个字:“桅”,桅杆是船上挂帆的长杆,它的特征是又直又高;“跪”就是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膝盖由直变曲,身体由高变低;“脆”是很容易折断的意思。可见“危”有高耸、长和容易折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孤高突兀,因缺少依靠联系产生的畏惧感。“不危”就是无畏。
此处的“也”是对“也”字之前的内容表示肯定。
“以其德全不危也”可以翻译为:这是上古之人德行圆满而无畏的缘故。所以人要修德,要注重并遵守道德,这样才能处于一种安宁无畏的状态。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2023-05-05 15:29:48)[编辑][删除]
摘自2023-4-24中国中医药报
贾海忠 慈方中医馆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
人到50岁后不能再继续生育子女,是提供生殖的各种物质衰竭了吗
“人”指的是所有人,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
“年”就是人每收获一次成熟谷物的时间间隔。
《黄帝内经》里“老”的含义是正常生命的后三分之一,《灵枢•卫气失常》一篇明确提出“人年五十以上为老,二十以上为壮,十八以上为少,六岁以上为小。”就是说人年过50岁为老年,过了20岁就进入壮年,18~20岁叫少年,6~18岁是小孩。
“无”就是看不见。
“子”在《黄帝内经》里基本有多种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植物的种子。第二个含义是人的后代,不管男女都叫子,所以“年老而无子”是说没有后代。第三个含义是哺育、养育。第四,是表示尊称,如夫子、君子、天子。第五,是十二地支之一。
“者”表示“年老而无子”的原因,即下文的“材力尽邪”。
“材”本义是有用的木料,在这指的是提供生殖的各种物质。
“力”在《黄帝内经》中是发挥作用的意思。
“尽”就是到终点了。
“邪”可能是在传抄过程中写错了,应为“耶”字,表示疑问语气。
“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可以理解为:人到50岁后不能再继续生育子女,是提供生殖的各种物质衰竭了吗?
将天数然也
还是岁月把先天确定的生育年数消耗殆尽了呢
《黄帝内经》全书中“将”是有外力推动的意思,此处的外力是岁月,主要指岁月从外部消耗。
“天”是先天。
“数”是计年、计数的意思。
“天数”是先天确定的生育年数。
“然”的含义是结果如此,是对“然”字之前内容的确定。
“也”是对“也”字前内容表示肯定。
“将天数然也”可翻译为:还是岁月把先天确定生育年数消耗殆尽了呢?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2023-05-05 15:29:48)[编辑][删除]

摘自2023-4-24中国中医药报
贾海忠 慈方中医馆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
人到50岁后不能再继续生育子女,是提供生殖的各种物质衰竭了吗
“人”指的是所有人,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
“年”就是人每收获一次成熟谷物的时间间隔。
《黄帝内经》里“老”的含义是正常生命的后三分之一,《灵枢•卫气失常》一篇明确提出“人年五十以上为老,二十以上为壮,十八以上为少,六岁以上为小。”就是说人年过50岁为老年,过了20岁就进入壮年,18~20岁叫少年,6~18岁是小孩。
“无”就是看不见。
“子”在《黄帝内经》里基本有多种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植物的种子。第二个含义是人的后代,不管男女都叫子,所以“年老而无子”是说没有后代。第三个含义是哺育、养育。第四,是表示尊称,如夫子、君子、天子。第五,是十二地支之一。
“者”表示“年老而无子”的原因,即下文的“材力尽邪”。
“材”本义是有用的木料,在这指的是提供生殖的各种物质。
“力”在《黄帝内经》中是发挥作用的意思。
“尽”就是到终点了。
“邪”可能是在传抄过程中写错了,应为“耶”字,表示疑问语气。
“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可以理解为:人到50岁后不能再继续生育子女,是提供生殖的各种物质衰竭了吗?
将天数然也
还是岁月把先天确定的生育年数消耗殆尽了呢
《黄帝内经》全书中“将”是有外力推动的意思,此处的外力是岁月,主要指岁月从外部消耗。
“天”是先天。
“数”是计年、计数的意思。
“天数”是先天确定的生育年数。
“然”的含义是结果如此,是对“然”字之前内容的确定。
“也”是对“也”字前内容表示肯定。
“将天数然也”可翻译为:还是岁月把先天确定生育年数消耗殆尽了呢?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2023-04-22 04:22:30)[编辑][删除]

针灸治疗不孕症
摘自2025-4-18中国中医药报
陈凌凤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中医医院 王红民 北京推经阁中医诊所
经络医学创始人王居易多次强调经络医学的生命力就在于临证的实用性,尤其是对于青年基层中医来说,诊法简单好用有效是关键。如何破局辨证准确这一关,其所创立的经络诊察法可以给医生临证辨经选穴提供客观的依据,从而在疑难病症的治疗中找到方向。笔者是一名刚毕业的基层医生,也是王居易《经络医学概论》《王居易针灸医案讲习录》的忠实读者。通过经络医学的指引,临床实践进入了中医整体思维的正确道路,从此临床技术越加精进,治愈了诸如不孕不育等之前不敢接诊的病患。以下分享针灸治疗不孕症验案一则。
吴某,女,32岁。2019年5月19日。主诉:反复月经不规则14年,连续停经5个月。现病史:患者诉14年前因人流术后出现月经不规则,每次需吃促排卵激素(具体不详)调节经期,停药5个月,月经未至。病后曾至三甲医院专科就诊,计划进行人工试管受孕,查白带常规示:支原体阳性。妇科B超、性激素六项、优生五项、传染病筛查、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刻下症:全身乏力困倦、情绪低落,烦躁易怒,伴肩背腰酸痛,汗多,动则汗出,怕风,睡眠时好时坏,间歇性睡不着,醒后难入睡。无咳嗽咳痰,无发热等症状。纳可,小便每日5~7次(夜尿3次),大便时干时烂。既往史:18岁有过一次人流史。婚育史:2009年结婚,婚后一直未孕。
查体:生命征正常。腹型肥胖,四肢纤细;舌质淡,苔腻偏黄,左关脉弦细,尺脉沉细无力,右寸脉稍浮紧,右关脉弦滑。腹部触诊,全腹触及发凉,按压松软无力,脐下三寸左右压痛(+)。5月19日妇科B超示:子宫内膜增厚9mm。
经络诊察:任脉、带脉、手太阴经、足厥阴经、足少阴经、足太阴经、足太阳经有异常。
辨经:病在太阴经。
选经:足太阳经、手太阴经、任脉。
取穴:尺泽、大椎、神阙(艾条悬灸1小时)。
理法:中医治病原则,有表证先解表。患者有太阴经症候,“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汗出,小便数而欠”(《灵枢•经脉》),所以定病在太阴。先开穴解表,依据王居易《经络医学概论》书中手足三阴三阳之开、阖枢一章云:“手太阴主在里之开,可宣散精微、布散津液于体表。足太阳主阳分之开,可宣发卫阳之气布散腠理。”肺气宣发与膀胱气化二者配合可以保证周身津液向体表宣散输布,保证肌肤、腠理、体表的津液供应。取神阙穴,以扶正祛邪。
5月20日二诊:患者诉治疗当晚一觉睡到天亮,醒后自觉神清气爽。肩背酸痛感减轻,无怕风,动则汗出症状减轻。夜尿无,大便软烂。查体:舌质淡,舌苔腻偏黄,左关脉弦细,尺脉沉细无力,右关脉弦滑。腹部触诊,全腹触及发凉,按压松软无力,脐下三寸左右压痛(+)。双脚触诊偏凉,不过膝。
经络诊察:任脉、带脉、足厥阴经、足少阴经、足太阴经、足少阳经有异常。
辨经:病在任、带二脉。
选经:任脉、冲脉、带脉、足厥阴经、足少阴经、足太阴经、足阳明经、足少阳经。
选穴:开四关,关元(温针灸1小时)、带脉、天枢、蠡沟、血海、交信、环跳(点按,不针)。
理法:遵《经络医学概论》书中手足三阴三阳之开、阖、枢一章云:“取合谷、太冲,即三阳之阖与三阴之阖的原穴相配。其有通阳、开窍、行气、止痛之效。”《针灸大成》云:“妇人带下,月经不通,绝嗣不生,胞门闭塞,胎漏下血,产后恶露不止。”所以取关元为主穴。患者属于腹型肥胖,取带脉固托之意。天枢穴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意欲调大便时干时烂情况。循经时发现患者的环跳穴附近压痛明显,于是点按环跳穴附近,意欲松解臀大肌,梨状肌。笔者实习时曾听一位骨伤专科推拿老师分享:经常痛经或不孕的女性患者可在臀大肌、梨状肌附近找到痛点。蠡沟、交信、血海是常用的调经穴位。
5月24日三诊:患者诉月经没来。乏力困倦感较前减轻,做事有干劲。寐可,夜醒1~2次,醒后能入睡。纳可,小便每日3~5次。查体:舌质淡,苔腻,左关脉弦细,尺脉沉细稍有力,右关脉弦滑。腹部触诊,小腹有发凉感,按压松软无力,脐下三寸左右仍有压痛。双脚触诊偏凉,不过膝。
经络诊察:任脉、带脉、冲脉、足厥阴经、足太阴经、足少阴经。
辨经:病在任脉、带脉、冲脉、足少阴经。
选经:任脉、带脉、冲脉、足少阴经、足厥阴经、足太阴经、足阳明经、手厥阴经。
取穴:神阙(悬灸1小时)、带脉、气穴、交信、血海、足三里、内关、蠡沟。
理法:冲脉与任脉皆起于少腹之内胞中,因此取神阙、气穴为主穴。内关、蠡沟选穴依据《经络医学概论》,常用于疏散厥阴郁热,治疗月经不调、精神疲劳、萎靡不振症状。其余取穴是调经常用穴。
四诊至十诊:继续守方,取穴同前加减。
6月10日十一诊:患者诉月经未至。但精神状态心情均转佳。乏力困倦感基本没有,睡眠质量良好,夜醒次数少,醒后也能很快入睡。纳可,小便每日3~5次,大便成形,日1次。查体:舌质淡红,苔薄白,左关脉弦细,尺脉沉细,重按有力,右关脉弦滑。腹部触诊,小腹发凉感较前减轻,按压松软适中,脐下三寸稍有压痛。双脚触诊肤温正常。
诊察经络:任脉、督脉、足太阴经、足少阴经有异常。
辨经:病在任脉、督脉。
选经:任脉、督脉、足少阴经、足太阴经
选穴:关元(隔姜灸1小时)、腰俞(隔姜灸1小时)、血海、照海。
理法:任脉与督脉同源而主一身之阴阳,其对生殖、发育的调节作用,尤其与女子月经、妊娠生理功能有密切关联。因此取关元、腰俞为主穴隔姜灸温暖胞宫。血海生血活血行血;照海属足少阴肾经,具有疏通少阴,引心火下行之效。《循经考穴编》记载:“主治溺难,女子淋沥,月水不调。”
十二诊至十五诊:继续守方,3天一次隔姜灸。嘱患者做完艾灸回去多喝温开水补液。取穴同前加减。
7月1日:患者打电话述月经还没来,但验孕试纸阳性。遂至医院行血HCG示已孕。
按 患者年少有过一次流产病史,病后不注意休养,本就肾气尚未充盛,流产术伤及根本致月经不调。本病病因病机首先考虑元气不足。加之患者病程长,长期月经不调影响情志,郁热化火,表现出情绪低落不稳定,易躁易怒症状。所以病机的第二个因素就是肝郁化火。结合脉象和经络诊察考虑患者有深在厥阴、阳明层面的寒热伏邪。初诊时还兼有表证,肩背痛,汗多,责其太阴。运用王居易开阖枢理论指导临床,先开太阴、太阳(督脉)通调气机由内向外宣散透达。患者全腹发凉,松软无力并压痛,大便时干时烂,夜尿频,下肢凉等症,责之下焦胞宫虚寒。易困倦乏力、寐差,醒后难入睡,责之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腹型肥胖,四肢纤细,责其带脉固约无力。
本病病机复杂,寒热虚实夹杂,治疗原则不易确立,但通过经络诊察结合病症可以将胞宫虚寒、厥阴郁热、太阴布散失畅三个主要病机剥离清晰。治疗通过开四关宣通气机,选任、带、督脉为主要治疗经脉、配合足太阴经、足厥阴经、足阳明经、足少阴经改善机体气血供养、运行状态,取神阙、关元、照海、血海、交信、足三里提振胞宫阳气输布,温经散寒。经治疗后,虽然月经未至,但整体状态好转,精力充沛,纳寐可,腹部及双脚发凉症状好转。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孕育生命,所以在患者全身气血逐渐充盛之后,顺利怀孕。
点评:本案属临床疑难病症,结合经络诊察辨析,针对胞宫虚寒、厥阴郁热、太阴布散失畅三个主要病机运用针刺加艾灸的治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不足之处在于三诊至十诊期间的选经过于繁多,治疗方向容易分散。临床选经时要根据患者的当下经络气化状态选择异常最突出的1~2条经脉,再根据病情的虚实,以“虚则三阴,实则三阳”的原则,选择与病经表里、同名或者别通、生克的经脉配合治疗,医生要在选经准确,配穴精炼方面多下功夫。

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2023-03-01 04:20:33)[编辑][删除]

摘自2023-2-27中国中医药报
贾海忠 慈方中医馆
逆于生乐
违背舒服生存之道
“逆”是由走之旁和“屰”(nì)组成的。“进”“退”“远”“近”“迎”“送”,以及运输的“运”、迷路的“迷”、过河的“过”、道路的“道”、巡逻的“巡”,都有走之旁。所有的走之旁都和“走”有关系,它既有遥远的意思,也有忽走忽停、走走停停的意思。
我们看看与“屰”有关的字。溯(sù),鱼要到河流的上游去产卵,就要沿着水逆流而上,这叫“溯”。当我们刨根问底,追寻本源的时候,叫“溯源”。所以“溯”就是反方向走的意思。“遡”(sù)和“溯”是一个意思,只不过“遡”是走路,“溯”是在水中。另外在天文学中经常会提到朔月、望月,塑月就是月亮的阳面(太阳照的那一面)和地球反着,这时候我们看不见月亮。可见“逆”字的含义就是反方向。在《黄帝内经》中,只要是反常的都叫“逆”,该向前的它向后,该向上的它向下,该向里的它向外,通通都叫“逆”。与“逆”相反的就是“顺”和“从”,保持一致就是“顺”,保持一个方向就叫“从”。
“于”就是对它后边的词的强调。
“生”就是出生、产生、生存。原来没有而现在有,能够维持下去,能够更新,能够一直生存下去,这是“生”的本意。
很多人以为“乐”就是高兴,其实不然,“快”才是高兴。《黄帝内经》中“乐”就是舒服的意思,反义词就是“苦”,所以说我们经常讲“苦乐”。
“逆于生乐”,就是违背舒服生存之道。
起居无节
作息时间毫无规律
“起”就是开始活动,“居”就是止息,停留下来。“起居”就是我们的作息。
“无”一般表示否定。我们经常把“无”和“有”放在一起说。“有”就是能够清晰感知到它的存在;“无”就是感知不到它的存在,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通篇分析以后,《黄帝内经》中的“无”基本上也是“没有”“感知不到了”的意思。如果在动词前面加一个“无”,就是“不要如何做”的意思。
“节”是节制的意思,“无节”就是没有节度、没有规律,也就是乱的意思。“起居无节”就是说作息时间毫无规律。
故半百而衰也
因此50岁身体就变得衰弱了
“故”,就是表示既往所做的一切事情导致的结果,所以“故”又当“因此”来讲。
“半百”就是50岁。
“衰”就是减弱。
“也”表示对“也”字前边内容的肯定、强调。
“故半百而衰也”可以翻译为:因此50岁身体就变得衰弱了。

一棵花树文/黄小平

  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2023-03-01 04:46:58)[编辑][删除]


哪怕是一棵花树,也不是一年四季都开花,也有不开花的时候,而且不开花的时间比开花的时间要长得多。所以对于一棵花树来说,并非开花的时候是常态,而是不开花的时候才是常态。

一棵花树,当花谢了花落了,花并不因此而失去生机,失去希望,因为它清楚,有花开就有花谢。你看,它的枝叶仍在向上伸展,采集天空的阳光和雨露,它的根须乃在向下深扎,吸纳大地的养料和水分,以聚集能量,积攒力量,期待下一次花开能开得更好、开得更艳、开得更美,因为它同样知道,有花谢就有花开。

我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也就是说,人生如意的事少,不如意的事多,不如意才是人生的常态,这就好像一棵花树,开花的时间短,不开花的时间长。

一个人在面对人生的如意或不如意时,应该从一棵花树的花开花谢中受到启迪。在不如意时,把不如意看作人生的常态,不悲观、不失望,默默地努力,积攒人生的能量,提升自己的能力,静待人生的花开。在如意时,要明白人生的如意来之不易,要知道它的珍贵,懂得珍惜,懂得莫错失良机,尽情地绽放人生的美丽。(摘自黄小平新浪博客)

改变自己的水

2023-02-28 05:21:39

改变自己的水

文/黄小平

没有什么比水更容易就范了。从小处看,水装进杯里,便是杯的形状,装进瓶里,便是瓶的形状,装进壶里,便是壶的形状;从大处看,水流进湖里,便是湖的形状,流进河里,便是河的形状,流进海里,便是海的形状。总之,你要水方则方,要水圆则圆,要水扁则扁。

水如此就范,在有的人看来,这是水软弱的表现。其实不然,这是水通过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是适者生存,是水生存的一种智慧,是强大的一种表现。

水通过改变自己,提升了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了自己的生存能力,扩大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生存范围。所以,水才能上天入地、千变万化、无处不在。看看整个地球吧,三分之二以上的地表都被水所覆盖。

谁能想到呢?水通过改变自己,改变了这个世界!(摘自黄小平新浪博客)

野草与庄稼

文/黄小平

读过一篇短文,名叫《如何除去野草》。短文说,除去野草,有多种方法,可以用刀割,但割去一茬,又会长出一茬;也可以用火烧,但烧去之后,又会“春风吹又生”。这些,都不是除去野草的最好方法。

哪除去野草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呢?这篇短文提供的方法就是:在地里种满庄稼。地里种满了庄稼,草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草也就无从生长了。

每当有烦忧的人问我如何消除烦忧获得快乐时,我就会说起这篇短文。我对他们说,烦忧就是野草,快乐就是庄稼,而人的内心就是一块地、一片田,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心”称作“心地”和“心田”了。所以,要消除烦忧的“野草”,只需在我们的“心地”和“心田”,种满快乐的“庄稼”就是了。

“野草和庄稼,有什么不同呢?”禅师问弟子。

“野草不需要我们花任何力气就可以长出来,而庄稼不行,它需要我们翻土、播种、浇水、施肥,需要我们付出辛劳和汗水之后,才能长出来。”弟子说。

“野草和庄稼,还有什么不同吗?”禅师再问。

“野草是没用的东西,而庄稼可以给我们提供食物和粮食,是有用的东西。”弟子说。

“野草和庄稼的不同,说明了什么呢?”禅师问。

“说明没用的东西才不需要花力气,但要获得有用的东西,就必须付出劳动。”弟子说。

“你知道吗,人身上也有一种不花力气就能疯长的野草,那就是懒惰。因为懒惰是人身上没用的东西,所以不花力气就能得到。如果一个人任凭懒惰疯长,就会成为一个无用之人。”禅师说。

  一位年轻人因心地善良,常被人欺骗,他感到很迷惑,就去请教一位智者:

“如果有人利用你的同情心欺骗你,你还会去帮助别人吗?”

“怎么不呢?我更会去帮助别人。”

“为什么?”

智者把他带到田间,问:

“禾苗靠什么生长?”

“阳光。”

“哪野草呢?”

“也是阳光。”

“所以心中光有阳光、光有善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会辨别真伪。”

“怎样才能辨别真伪呢?”

“你看见正在田间除去野草的农民吗?野草就是长得再像禾苗,他们也能从禾苗中一眼看穿野草。”

“他们是怎么识破的呢?”

“因为他们爱禾苗。”

“爱禾苗?哦,我明白了,像农民爱禾苗一样爱天下的好人,你就很容易识别那些混入好人中的坏人了。”(摘自黄小平新浪博客)

野草与庄稼

文/黄小平

读过一篇短文,名叫《如何除去野草》。短文说,除去野草,有多种方法,可以用刀割,但割去一茬,又会长出一茬;也可以用火烧,但烧去之后,又会“春风吹又生”。这些,都不是除去野草的最好方法。

哪除去野草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呢?这篇短文提供的方法就是:在地里种满庄稼。地里种满了庄稼,草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草也就无从生长了。

每当有烦忧的人问我如何消除烦忧获得快乐时,我就会说起这篇短文。我对他们说,烦忧就是野草,快乐就是庄稼,而人的内心就是一块地、一片田,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心”称作“心地”和“心田”了。所以,要消除烦忧的“野草”,只需在我们的“心地”和“心田”,种满快乐的“庄稼”就是了。

“野草和庄稼,有什么不同呢?”禅师问弟子。

“野草不需要我们花任何力气就可以长出来,而庄稼不行,它需要我们翻土、播种、浇水、施肥,需要我们付出辛劳和汗水之后,才能长出来。”弟子说。

“野草和庄稼,还有什么不同吗?”禅师再问。

“野草是没用的东西,而庄稼可以给我们提供食物和粮食,是有用的东西。”弟子说。

“野草和庄稼的不同,说明了什么呢?”禅师问。

“说明没用的东西才不需要花力气,但要获得有用的东西,就必须付出劳动。”弟子说。

“你知道吗,人身上也有一种不花力气就能疯长的野草,那就是懒惰。因为懒惰是人身上没用的东西,所以不花力气就能得到。如果一个人任凭懒惰疯长,就会成为一个无用之人。”禅师说。

  一位年轻人因心地善良,常被人欺骗,他感到很迷惑,就去请教一位智者:

“如果有人利用你的同情心欺骗你,你还会去帮助别人吗?”

“怎么不呢?我更会去帮助别人。”

“为什么?”

智者把他带到田间,问:

“禾苗靠什么生长?”

“阳光。”

“哪野草呢?”

“也是阳光。”

“所以心中光有阳光、光有善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会辨别真伪。”

“怎样才能辨别真伪呢?”

“你看见正在田间除去野草的农民吗?野草就是长得再像禾苗,他们也能从禾苗中一眼看穿野草。”

“他们是怎么识破的呢?”

“因为他们爱禾苗。”

“爱禾苗?哦,我明白了,像农民爱禾苗一样爱天下的好人,你就很容易识别那些混入好人中的坏人了。”(摘自黄小平新浪博客)

(如果你想要了解他,就去读他的博客。如果你想要了解自己,就自己去写博客。)
 
在这个世界上,
最不了解你的人就是你自己。
于是乎,
有人巧妙地将文字熔化到生命中去,
以此来修炼自己...
也有人直接将音乐潜入到灵魂中去,
以此来发现自己...
 
深深浅浅的文字,渗透进了生命,
并植入了喜、怒、哀、乐。
平仄不一的音符,渗透进了灵魂,
时而低吟浅唱,时而奋不顾身...
文字中的思想,音乐中的灵魂,
反映的就是已刻进骨子里去的你。

情,能萌发文字中的温暖;
爱,能搭起音乐间的彩虹。
修炼的最高境界是爱;
爱的最高境界是修炼!

生命只有一次,
花开无语,花落无言,
一路风景一路歌;一个音符一个精灵。
每一次相遇,都是一次美丽。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往往时间让我们懂得了生活,
但生活却让我们辜负了时间。 
成长和变老都是时间概念中的过程。
因为每一次积极的进取,都意味着成长。
而每一次消极放弃,都成了变老的缘故。

一切都会在岁月中慢慢地老去,重归于尘土。 
唯有以淡定从容之心,泰然面对日出日落,月缺月圆...
始终心如止水波澜不惊!才能够活出人生的最高境界...

因此,你一定要比别人更了解自己。
了解你此生真正想要的东西。
正如刻在阿波罗神庙上的箴言一样:
认识你自己。
这是一句流传了二千多年的金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