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代扶阳大家郑钦安

(2023-02-07 08:26:53)


时间:2023-01-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杨殿兴

 

http://image.cntcm.com.cn/data/1/images/2023/0105/16728885818051024_706x1420.jpg

《致敬火神郑钦安》,杨殿兴书。

邛,隶属成都市,自古有“天府南来第一州”的称谓,人杰地灵。汉代有卓文君、司马相如演绎了“凤求凰”;在汉晋时期还产出一种竹杖,连“书圣”王羲之得到也欣喜不已;清末又出了善用姜桂附的“火神”医家郑钦安。

郑钦安,名寿全,四川邛州东路白马庙人,出身儒门世家,原籍安徽,其祖宦游入川,遂定居邛崃。

郑钦安是清末名医,伤寒学派南派的代表人物,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伤寒学家。郑钦安幼习经史,稍长则博览群书,16岁时随父由邛崃迁居成都,师从于“川西夫子”、创立“槐轩学派”的一代通儒兼名医刘沅(字止唐,清代著名经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医学家)。24岁时,郑钦安医术精湛,以重剂热药屡愈疑难大病,誉满西南,踵门求其治者络绎不绝,被世人尊为“姜附先生”“郑火神”。《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是公认的扶阳学派创始人。他中年学验俱丰,设帐授徒。自郑氏以后,传其学者代有其人,私淑其学术思想的医家也遍及华夏海外。

郑钦安引易入医,明析阴阳,学术风格独树一帜。医学心悟著书立说,刊行于世,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传世,影响极大,被后世奉为扶阳学派开山之作。

精研《伤寒论》,深得仲景精髓

郑钦安受其易学与医学思想影响极大,熟读精研《内经》《周易》《伤寒论》诸书,对《伤寒论》领悟尤深,深得仲景立法垂方之义,谓六经辨证可愈外感亦可治内伤,辨证不离伤寒六经。他对人体阳气的作用领悟至深,认为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万病皆损一元阳气,强调元阳真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治病立法重在扶阳,用药多为大剂姜、桂、附等辛温之品,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

郑钦安崇尚伤寒之学,用方多尊经方,以伤寒方为主,继承发扬张仲景《伤寒论》“温扶阳气”大法,尤其重视少阴病诸方,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等。且处方用药不偏执,精于辨证论治,临证中善于圆通运用成方,一方多用;学习应用《伤寒论》不拘于方,明理为要。《医法圆通》卷四对仲景方药有专题总结,不但重视《伤寒论》理论对于临床的指导、经文的阐述发挥,还重视经方的研究,将伤寒三阴病理法方药发挥到极致,大量运用理中、四逆辈治疗诸种杂病,如血证、心痛、头痛、咳嗽、脐痛、中风、发斑、胃痛、谵语,以及耳、目、喉、舌、齿、鼻等百余种病证,均能见微知著,活法圆通,技巧独超,疗效卓然。

创扶阳学派,以“火神”著称

扶阳学派,又名火神派,源于伤寒学派,以仲景学说为宗,融合温补学派的精髓,理论上推崇温扶阳气,临证以擅用姜、桂、附等热药而著称。四川是扶阳学派的发源地和兴盛地,郑钦安是公认的扶阳学派创始人。百余年来,扶阳学派在四川、云南、贵州一带广为流传,并代有传人,如秉承真传的弟子卢铸之等一门三代,均以“卢火神”而著称;云南吴佩衡、上海祝味菊等也以“吴附子”“祝附子”之名独步医林。

扶阳学派从理法至方药多崇温热,对阳虚阴寒病证的辨识全面而深刻,重视阳气是扶阳学派的学术思想核心,认为“万病皆损于阳气”“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因此治病立法,首重扶阳。临证擅长使用以姜、桂、附为代表的火热温性药物治疗各类疾病,疗效显著,故而得“火神派”之名,其学术思想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方药运用也极具独特个性,因屡起危急重症、疑难杂症而为人所传颂。

主张“阳主阴从”,重视“坎中一阳”

以郑钦安为代表的扶阳学派,学术底蕴直承《伤寒论》,融合前贤的重阳气思想,强调“阳主阴从”。郑钦安指出“阳者阴之根”“阳主而阴从”“阳统乎阴”,于阴阳之中尤重阳气的作用,认为人身以阳气为主导,阳为主、阴为从。人体正常的“阳主阴从”生命协调状态若被打破,就会导致以阳为主导的“阴平阳秘”关系失调而发生疾病。在诸种阳气中,郑氏特别强调肾阳的作用,认为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坎中一阳”即肾阳,“下阳为上、中二阳之根”,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本,立命之根。强调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并进一步提出了“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的治疗主张,在临床实践中,始终奉行“阳主阴从”的主导思想。这是郑氏扶阳学派的理论核心,也是其倡用附子、四逆辈温扶肾阳的理论依据。

擅用姜附桂,治病但扶真阳

郑钦安极其重视人体阳气,对阳虚证的辨治有独特的认识与经验,认为万病皆损于阳气。其治病立法,重视扶阳,在论治时强调“治之但扶真阳”,使阳气旺而阴邪自消,真阳复则精血津液自生。

郑钦安以善用姜、桂、附等温热药著称于世,用量大而准,治愈许多群医束手的重证,指出“补坎阳之药,以附子为主”,为扶阳之首药,用于补肾阳;干姜为补脾阳主药,桂枝为补心肺阳气主药,肉桂用以补下焦阳气,吴茱萸为补厥阴阳气主药。组方原则均以温补脏腑阳气为主。继仲景之后,郑钦安开创了附子临床运用的新局面,拓宽了附子的临床应用范围,使临床应用附子有更加切实可行的依据。

一代扶阳大家郑钦安不仅推动了温阳学说的发展,也是川派医学对中医药学的一大贡献。最后,笔者以一首《临江仙·赞火神郑钦安》,向郑钦安致敬。

“西汉君如沽酒,晚清姜附扶阳。邛州之地大名扬。槐轩宗学派,夫子指迷茫。

《医理真传》探秘,《伤寒恒论》昭彰。火神温补散寒霜。阴从阳主使,阳旺寿而康。”

前面我们曾经谈过了阴阳的意义,如果不讲,大家对中医会总是觉得神秘的,其实阴阳就是古代人对事物的分类方法,我们的祖先很聪明,认为世界上万物纷繁,如果我们搞不好分类这个问题,自个儿就把自个儿给搞晕了,所以人家简单地给分成了两类,正向的和负向的,就两类,二分法,这样就以简驭繁了。

今天给大家谈阴阳的一个特性,叫阴阳消长。

先给大家说一个故事,这是明朝的御医薛立斋的,这位是个高手,内外妇儿科全通,曾经做个太医院的院长,有一次,中书鲍希伏同志请他看病,什么病呢?是咳嗽,这个咳嗽很顽固,找了很多医生来看,都没有什么效果,不但没有效果,服完有的药以后,还更厉害了,比如什么清气化痰的,服下去以后,是“痰益甚”。

最后找到薛立斋了,老薛给诊断以后,认为你这不是外感的咳嗽,是气阴两虚啊,是内伤咳嗽啊。

我们知道,咳嗽有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种,除了外感导致的以外,如果一个人体内虚损,也会导致咳嗽,这种咳嗽中医叫内伤咳嗽,其实往往和外感也有点关系,经常是引发的,但是虚损是根源。

比如同时进屋两个患者,一个咳嗽声音壮,气盛;一个声音低怯,弯着腰,咳嗽的声音一点根都没有。同样是咳嗽,这两个人可就要分别来治疗了,一个可能就是外感的,一个可能就是内伤的。

那么薛立斋会怎么治疗呢?他说,补气就用补中益气丸,补阴就用六味地黄丸。老薛经常用中成药来治病,这种方法看似平淡,但是人家高明的地方在后面呢。

薛立斋告诉患者,早晨服用补中益气丸(朝用补中益气),晚上服用六味地黄丸(夕用六味地黄)。

这是干什么呢?老薛这不是折腾吗?一齐吞下去,不是很好吗?这别不是故弄玄虚吧?

其实,老薛的用意是很深的,人家对阴阳领会得太深刻了,了解人体和自然的响应关系,早晨,太阳升起来了,阳气生发,这是阳气不断壮大的时候,气属阳,在这个时候补气,可以随着自然界阳气的生发,更有效地起作用。

晚上,太阳下去了,月亮出来了,这是大自然中阴气开始重的时候,阳气潜藏了,大自然如此,人体也是如此,所以老薛让患者此时服用滋阴的药物,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体滋阴潜阳。

作为一个中医生,必须精通大自然的阴阳之道,才能更加灵活地治病,因为我的中医最基本的理念就是“人与天地相参”,是对应的,世界上很少有类似的学科能够把人体与自然如此的和谐地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我们老祖宗的聪明的地方。

这么用药以后,这位中书鲍希伏同志的病很快就好了。

 

在这个故事里面,薛立斋就利用了阴阳消长的道理。

我们中医说要阴阳平衡,但是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是在一定时段内的总体平衡。实际上,阴阳总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其中的一种特点就是阴阳消长。

古代人在发现这个规律的时候,相信是经过一番观察的,每天看着太阳起落,很奇怪,怎么白天到了中午最热,然后过一会儿就开始凉了呢?于是,他们认为就是在这个中午,午时,阴气开始出现了,这叫“一阴始生”,有聪明的主儿,在地上用树枝就画了个图,此时最白色的最大的时候,一个小小的黑的就出现了。然后,到了夜里,最黑的时候,子时,过去以后天有开始慢慢地要亮了呢?于是,这位聪明的主儿,又在地上在最黑的地方,画出了一个小小的白色,这叫“一阳始生”。

这时,这位聪明的主儿的老婆,在傍边插了一句:“这个白天和黑夜,每天都是这么来回交替的,你强我就弱,我弱你就强,来回交替。就像我们俩吵架。”聪明的主儿感觉很受启发,连忙赏了老婆一根烤羊腿以示鼓励。然后继续画图,最后,这个图成了一黑一白两条鱼的形状。黑鱼和白鱼,总是在不断的消长中的。

后来,人们又观察到了四季,也是不断地消长的,热的天和冷的天,有规律地交替。

最后人们想明白了,原来阴阳一直是这样的变化的啊,所以才有更聪明的主儿,说了一句话,叫“一阴一阳谓之道”。

人体也是这样的,比如我们白天兴奋,到处跑,忙着升迁,赚钱,有玩得成功的,成了大款;有不那么顺利的,给老板白干了,老板还跑了。

但是,到了夜里,一切都静了下来,不管白天玩得如何,晚上都要睡觉,一切归零。

这就是我们人体的阴阳,违反它,就是跟几个过不去,有的白天玩得顺手了,成功了,于是就不想休息,想利用晚上的时间,于是夜夜笙歌,灯红酒绿,觥筹交错,或者谋算异日如何更加发财,凌晨三点睡觉。这样,阴阳就失衡了,于是,若干日子以后,就来找医生了,我们怎么脚跟痛?我怎么血脂高?我怎么血糖也高?为什么眼圈黑?为什么傍边企业那高管还天天健身呢,跑步机上走着走着就倒下走了?

白天混得一般的,到了夜里,十点钟没有什么事儿,也就睡了,第二天起来,只要自己心态好,日子也就这么过下去了,阴阳还算平衡。

还有更高的人,什么名利,都是云烟,干脆找个山清水秀之处,日出而作,日落而休,风轻云淡,吐纳其间。这样的人,一切都看透了,晓得天地造化阴阳之道,这是真正的高人,想必一定会长寿,但是能做到的人少,可能你我都不行,我们做个普通人就不错了。

多说一句搞笑的事儿,最近见到了若干人,众人前嘴里谈着天地阴阳之道,表情肃穆,到了没人处,一张嘴,就是“我要开个高端会所,会员费一个收他两万!”

 

说回来,以上阴阳的这个特点,叫阴阳互为消长,大家可以自己理解一下。这是大自然的变化之道,我们人体每天也都在随之变化。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调整自己的身体节奏了,该活动就活动,该休息就休息,所以《黄帝内经》的第一篇,开篇上来第一段,就说,古代那些理解了“道”的人,他们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叫阴阳互为消长,我们下一次讲阴阳的皆消皆涨。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3e721a0100f0av.html

因房事过度致病的医案。小伙子,腰酸,而且这个腰酸很怪,不但白天累了就酸,有时候早晨躺在床上的时候,也会酸。简直是无法忍受。有的时候多坐一个小时都会很难受。

现在有很多人,坐立的姿势都不正,东倒西歪的,一定斜靠在什么东西上,他们的身体正气不足,没有坐样儿,佝偻着身子;或者歪着身子,靠在桌子上;或者站着的时候身体扭成几段的。

诊脉,脉是空豁不耐按的,舌质是红的,那种嫩红,李可老中医的话说是“舌红如柿”。体质不是那种很强壮的,要注意房事,不要放纵。根据舌象判断,是肾阴亏虚,也可以说是肾精亏虚,需要补肾填精,于是开方子,用的是熟地,这是填补肾精的最主要的药,也是滋阴的,然后是枸杞子、龟板。还有菟丝子、鹿角霜。这是补肾阳的。最后加上了一点砂仁。

舌红是阴虚,补肾阴,为什么还要加上补肾阳的药物呢?

服用以后,两副药的时候就不酸了。后来连着服用了几副,就改成金匮肾气丸调理了。

阴阳互为消长,就是说阴阳是对立的,你长我就消,你消我就长。就像是白天和黑夜一样,总是轮流值班的,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弱。

古代的理论是很全面的,要不怎么说是哲学呢?两个方面都论述到,这叫辩证法,就是说从一个方面来说,阴阳有互为消长的特性,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阴阳还是互根互用的。

什么是阴阳互用?就是指一切事物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估计您该说了,什么意思?这不是绕口令吗?这不是迷魂阵吗?刚说这两个是对立的,怎么又成为互相依靠,互为根本了?

有上,就有下,如果没有下,就无所谓上;有热就有寒,如果没有寒,那哪来的热呢?如果全世界永远都摄氏40度,全都出汗伸舌头,那大家也永远不知道什么是热,因为压根儿从来没凉快过。从这个角度上看,阴阳就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谁都离不开谁。

这个有阴才有阳,有阳才有阴的特性,就是这种互相依存的特性,我们叫做阴阳的互根,就是互为根基,有我就有你,没你也没我。

那么,什么是阴阳的互用呢?

在生命体中,阴阳还是彼此促进的,彼此助长的,这个,就叫做阴阳的互用。我们身体中的气和血,气为阳,血为阴,两个似乎是对立的,但是其实是依存的,一个人血流没了,当然也就没气了;如果没气儿了,当然血液也就干涸了,所以很多中医在补血的时候,要加上一点补气的药;补气的时候,加上一点补血的药,这叫气血互生。

阴是从阳中生出来的,阳是从阴中生出来的,《黄帝内经》的话说是:“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在比如睡觉,白天越兴奋,晚上才能睡的好,白天就总是昏昏欲睡的,晚上也睡眠不好,这在《黄帝内经》叫“昼不精,夜不暝”,晚上总是睡的不香,我一看他白天,蔫了吧唧的,这是阳气不旺,总是倒在沙发里就眯上眼睛,于是告诉他,赶快出去打球,于是阳气就兴奋了,然后,晚上睡踏实了,这就是阳旺了,阴才能更足。

治疗帕金森综合征出现的精神症状时候,白天昏困,晚上睡眠不实,这是阳弱,阴也不足,因为白天阳气用事,晚上阴气用事。于是我给他晚上服用养心安神之药,让阴气得以正常运行,这样白天的阳气也就足了。

 

受损失的时候也是这样,阳不足了,看似给阴以机会,其实到了一定的程度,阴也会不足的。

这里面最典型的是肾,肾有阴阳,肾阴是主滋养的,肾阳是命门之火,是身体生发的根本,按说这两个是对立的,其实呢,在对立中有统一,如果肾阴损失大了,最后也会累及肾阳,比如说,这个患者开始的时候,是咽干、眼睛干、舌质红,脉细数、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等一派阴虚之象,这是开始,如果阴亏大发了,就把肾阳也消耗了,到时候就舌质淡白了,脉也不那么细了,而是空了,烦热都没有,光剩下浑身畏寒了。此时看上去是阳虚,其实阴阳都虚了。这个时候,有经验的中医知道这个阳虚是怎么来的,其中含着阴虚呢,所以,开方子的时候就会给与照顾。在补阳的同时,加入一些补阴的药物,这叫“从阴引阳”。


阴阳就是古代人对事物的分类方法,世界上万物纷繁,如果我们搞不好分类这个问题,简单地给分成了两类,正向的和负向的,就两类,二分法,这样就以简驭繁了。

今天给大家谈阴阳的一个特性,叫阴阳消长。

明朝的御医薛立斋内外妇儿科全通,做个太医院的院长,有一次,中书鲍希伏同志请他看咳嗽,这个咳嗽很顽固,服完有的药以后,还更厉害了,比如什么清气化痰的,服下去以后,是“痰益甚”。

最后找到薛立斋了,认为你这不是外感的咳嗽,是气阴两虚啊,是内伤咳嗽啊。咳嗽有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种,如果一个人体内虚损,也会导致咳嗽,这种咳嗽中医叫内伤咳嗽,其实往往和外感也有点关系,经常是引发的,但是虚损是根源。

比如同时进屋两个患者,一个咳嗽声音壮,气盛;一个声音低怯,弯着腰,咳嗽的声音一点根都没有。同样是咳嗽,这两个人可就要分别来治疗了,一个可能就是外感的,一个可能就是内伤的。

那么薛立斋会怎么治疗呢?补气就用补中益气丸,补阴就用六味地黄丸。早晨服用补中益气丸(朝用补中益气),晚上服用六味地黄丸(夕用六味地黄)。

老薛的用意是很深的,人家对阴阳领会得太深刻了,了解人体和自然的响应关系,早晨,太阳升起来了,阳气生发,这是阳气不断壮大的时候,气属阳,在这个时候补气,可以随着自然界阳气的生发,更有效地起作用。

晚上,太阳下去了,月亮出来了,这是大自然中阴气开始重的时候,阳气潜藏了,大自然如此,人体也是如此,所以老薛让患者此时服用滋阴的药物,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体滋阴潜阳。

作为一个中医生,必须精通大自然的阴阳之道,才能更加灵活地治病,因为我的中医最基本的理念就是“人与天地相参”,是对应的,世界上很少有类似的学科能够把人体与自然如此的和谐地联系在一起的。

薛立斋就利用了阴阳消长的道理。

要阴阳平衡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是在一定时段内的总体平衡。实际上,阴阳总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其中的一种特点就是阴阳消长。

每天看着太阳起落,很奇怪,怎么白天到了中午最热,然后过一会儿就开始凉了呢?于是,他们认为就是在这个中午,午时,阴气开始出现了,这叫“一阴始生”,有聪明的主儿,在地上用树枝就画了个图,此时最白色的最大的时候,一个小小的黑的就出现了。然后,到了夜里,最黑的时候,子时,过去以后天有开始慢慢地要亮了呢?于是,这位聪明的主儿,又在地上在最黑的地方,画出了一个小小的白色,这叫“一阳始生”。

这时,这位聪明的主儿的老婆,在傍边插了一句:“这个白天和黑夜,每天都是这么来回交替的,你强我就弱,我弱你就强,来回交替。就像我们俩吵架。”聪明的主儿感觉很受启发,连忙赏了老婆一根烤羊腿以示鼓励。然后继续画图,最后,这个图成了一黑一白两条鱼的形状。黑鱼和白鱼,总是在不断的消长中的。

后来,人们又观察到了四季,也是不断地消长的,热的天和冷的天,有规律地交替。

最后人们想明白了,原来阴阳一直是这样的变化的啊,所以才有更聪明的主儿,说了一句话,叫“一阴一阳谓之道”。

人体也是这样的,比如我们白天兴奋,到处跑,忙着升迁,赚钱,有玩得成功的,成了大款;有不那么顺利的,给老板白干了,老板还跑了。

但是,到了夜里,一切都静了下来,不管白天玩得如何,晚上都要睡觉,一切归零。

这就是我们人体的阴阳,违反它,就是跟几个过不去,有的白天玩得顺手了,成功了,于是就不想休息,想利用晚上的时间,于是夜夜笙歌,灯红酒绿,觥筹交错,或者谋算异日如何更加发财,凌晨三点睡觉。这样,阴阳就失衡了,于是,若干日子以后,就来找医生了,我们怎么脚跟痛?我怎么血脂高?我怎么血糖也高?为什么眼圈黑?为什么傍边企业那高管还天天健身呢,跑步机上走着走着就倒下走了?

白天混得一般的,到了夜里,十点钟没有什么事儿,也就睡了,第二天起来,只要自己心态好,日子也就这么过下去了,阴阳还算平衡。

还有更高的人,什么名利,都是云烟,干脆找个山清水秀之处,日出而作,日落而休,风轻云淡,吐纳其间。这样的人,一切都看透了,晓得天地造化阴阳之道,这是真正的高人,想必一定会长寿,但是能做到的人少,可能你我都不行,我们做个普通人就不错了。

多说一句搞笑的事儿,最近见到了若干人,众人前嘴里谈着天地阴阳之道,表情肃穆,到了没人处,一张嘴,就是“我要开个高端会所,会员费一个收他两万!”

 

说回来,以上阴阳的这个特点,叫阴阳互为消长,大家可以自己理解一下。这是大自然的变化之道,我们人体每天也都在随之变化。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调整自己的身体节奏了,该活动就活动,该休息就休息,所以《黄帝内经》的第一篇,开篇上来第一段,就说,古代那些理解了“道”的人,他们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叫阴阳互为消长,我们下一次讲阴阳的皆消皆涨。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3e721a0100f0av.html

“启古纳今,厚德精术”(转)【草根一生】

 一代扶阳大家郑钦安 (2015-01-17 20:30:13)[编辑][删除]

                                                       “启古纳今,厚德精术”(转)【草根一生】


                  启古纳今,厚德精术,建设一流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 

  ——新世纪长春中医药大学科学发展纪实

  长白山麓,净月潭浦,分镳并轨,博硕通途。

  肇锡嘉名,岐黃学府,治学立训,蕴玉出璞。

  砥砺名节,忠信敬笃,问道长沙,溯源灵素。

  博采众长,探骊得珠,四海浪潮,终于一壶。

  五洲金石,熔为一炉,惠泽苍生,弘扬仁术。

  镌石勒名,耸峙黑土,寄意后昆,龙翔凤翥。

  记录新世纪新跨越

  这是一所大学的精神标志,镌刻在校园里的一块巨石上,它的正面是“启古纳今,厚德精术”——长春中医药大学校训。

用附子、细辛、麻黄的体会

 一代扶阳大家郑钦安 (2019-10-23 09:36:56)[编辑][删除]

    我在临床中广泛的、大量的使用附子(包括川乌、草乌)、细辛、麻黄。许多中医和一些病人对这几个药心存畏惧,下面我就谈一下我使用这几个药的体会。

    一、附子(川乌、草乌):

     1)我一般附子用量15~45克,最多时用到150克。

     2)附子一般先煮1~1.5小时,量大时要先煮2小时以上。

     3)附子如果煮的时间太短有可能发生如下反应:轻者口舌发麻、手足麻木;重者肢体痉挛强直、胸闷短气、头重头晕、恶心呕吐、不由自主流口水等。这种不适反应从服药一个多小时后出现,可以持续1~6小时,结束后没有任何后续的副作用。

     4)出现上述反应可口服蜂蜜水,或者用绿豆一两煮水喝。重者用生大黄、防风、甘草、黑小豆各30克、蜂蜜150克煮水送服绿豆粉30克。

     5)生附子效力比附子强,只要先煎煮1.5~2小时以上就可以,我自己试过。

     6)川乌是附子的主根乌头切片炮制的,附子是乌头的侧根,所以川乌比附子劲大,我最多用到130克,煮法同附子一样。

     7)草乌是野生的,可以外用,但不要内服。内服可致尿糖。

    二、细辛

     1)我一般细辛用量10~30克,最多用到60克。

     2)细辛含有挥发油,不耐久煎,煎煮不超过10分钟为好。

     3)素有细辛不过钱之说,指的是研末吞服,入水煎煮即使量大也没有任何问题。

    三、麻黄

     1)我一般麻黄用量10~30克,最大用到过60克。

     2)有的人即使麻黄用到30甚至60克,也不出汗。

     3) 有少量的人用麻黄会发生心悸、或者失眠。

     4)麻黄可以利小便,可有的人用了麻黄后反而会小便难。

作者:豫西南客转载了yjm71821的博文

附子,系毛茛科乌头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01 性味归经 性大热,有毒、味辛、甘。归心、肾、脾经。 02 功 效 一、功效概述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 二、适应证 治疗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等病证。 三、文献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痹,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名医别录》:“脚气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利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坠胎,为百药长。” 四、现代药理 强心、抗休克、改善循环、镇痛、抗炎、抗寒冷、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等。 03 运用心得 一、主治病证 1. 再生障碍性贫血(气血两虚);2. 低血压(肾阳不足); 3.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肾两虚);4. 支气管哮喘(肾阳不足); 5. 风湿性心脏病(心肾阳虚);6.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阳气衰微); 7. 慢性胃炎(脾胃阳虚);8. 慢性过敏性结肠炎(脾肾阳虚); 9. 风湿性关节炎(风寒痹);10. 慢性肾炎尿毒症(浊阴上逆);11. 虚人感冒(阳虚受寒);12. 肺炎(阳气不足)。 二、配伍心悟 制附子10~15g,配党参15g,当归10g,大熟地15g等,治疗气血两虚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制附子30g,配干姜9g,炙甘草6g、黄精30g等,治疗肾阳不足低血压。 制附子,配代赭石30g、蛤蚧1对等,治疗肺肾两虚肺心病。 制附子10g,配茯苓15g,炙苏子10g等,治疗阳虚咳喘。 制附子90g,配肉桂15g、葶苈子10g、茯苓60g等,治疗心肾阳虚风心病心衰并发肾衰。 制附子15~30g,配桂枝10g、细辛3g等,治疗阳气衰微,脉沉迟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制附子10g,配白芍15g、木香6g等,治疗脾胃阳虚胃病者。 制附子30g,配干姜10g,白术15g等,治疗脾肾阳虚泄泻症。 制附子10~15g,配白术15g、乌梢蛇10g等,治疗风寒痹证。 制附子30g,配大黄10g,桃仁10g等,治疗阳虚浊阴上逆的尿毒症。 制附子6g,配麻黄6g、细辛6g等,治疗太少两感证。 制附子10g,配麻黄10g、生石膏30g等,治疗肺热阳虚的肺炎。 三、剂量研究 最大剂量90g,最小剂量6g。 04 临床发挥 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通行全身十二经脉,驱除阴邪,回阳救逆,确有主帅之力,故喜用之。 然应用附子时,注意耐药性与当地用药惯例,掌握辨证要点,注意配伍恰当。 附子可以温阳救逆,如邪盛正虚时,亦可以寒温并用。临证时,务必注意阳气的消亡,用药当机立断,方能挽死亡于顷刻之间。 面色苍白,背恶寒,四肢厥冷,倦怠,舌白,脉微细、或迟、或沉而无力,为用附子的临床指征。证见以上三项者必用附子。 热盛、阴虚、肝阳偏亢者,孕妇,不宜使用附子。 如辨证欠妥,炮制失误,煎药不当,可引起中毒反应。轻者舌麻肢麻,恶心呕吐、眩晕,重者影响心脏直至死亡。 05 附子浅析 附子是中医学中温法的主药,许多医家非常重视附子的作用。 陆渊雷说:“附子为兴奋强壮药,能兴奋全身细胞生活力,起机能之衰弱,救体温之低落。” 虞搏说:“附子秉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的冷湿。” 由此可见,附子的用途甚广,但附子是大辛大热大毒之药,用之不当,祸不旋踵。 恽铁樵说:“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的药物,要能洞彻病理,辨证真确,才能取其疗效而祛其弊害。” 先师章次公指出:“应用附子的目的,在振起功能之衰减——不限定处所——故病必具有机能衰减之症状,譬如脉现沉微迟弱等象,心脏机能疲惫已甚,用附子可以振起之。…… 附子之用,既在振起机能之衰沉,此为用附子之必要条件,若病人任何器官之机能并不衰减,则无用附子之必要,勉强用之,其祸立见。” 多年临床实践中对附子的应用也有所体会,其临床应用指征可归纳为主要指征与参考指征。 主要指征是: 1. 恶寒,四肢不温。 2. 脉沉、迟、微、细。 3. 舌质淡、胖、苔白。 参考指征是: 1. 面色晄白,精神萎靡,但欲寐。 2. 小便清长,下利完谷不化。 3. 腰膝酸冷,下肢浮肿。 4. 舌质紫,口不渴,口中和。 5. 关节冷痛。

温里要药·附子

  用附子、细辛、麻黄的体会 (2019-12-01 03:58:43)[编辑][删除]

 

《赵洪钧医学真传(续)——方药指迷》·第三章温里心得·第二节温里要药·附子

       赵洪钧医学传心堂

第二节   温里要药

第一节已经说明,本章只讲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四味温里药。它们的药理不尽相同,以下分别讲解。

一、附子

附子是最重要的温里药,故重点讲解。

《本草纲目》载,附子主治:

Ÿ风寒咳逆邪气,温中,寒湿,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癥坚积聚血瘕,金疮(《本经》)

Ÿ腰脊风寒,脚疼冷弱,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强阴,坚肌骨,又堕胎,为百药长(《别录》)

Ÿ温暖脾胃,除脾湿肾寒,补下焦之阳虚(元素)

Ÿ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李杲)

Ÿ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好古)

Ÿ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香港脚,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时珍)

《本草纲目》又载,吴绶曰: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近世见阴证伤寒,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直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且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健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今中药教材谓,附子的功效是: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明代大医张景岳,非常重视附子。他说:

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病而至于可畏,势非庸庸所济者,非此四物不可。设若逡巡,必误乃事。今人直至必不得已而后用附子,事已无济矣。事无济则反罪之,将附子诚废物乎。嗟夫!人之所以生者,阳气耳!正气耳!人之所以死者,阴气耳!邪气耳!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兵不可久用,故良将用于暂。乱不可忘治,故良相不可缺。矧夫附子虽烈,而其性扶阳,有非硝黄之比。硝黄似缓而其性阴泄又非桂附可例。华元化曰: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内经》曰:门户不要,是仓廪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今之人履芒硝、大黄若坦途,视参、附、熟地为蛇蝎愚也智也?

以上见于《景岳全书》卷48、本草正上。

那么,如何从当代高度——亦即中西医结合地看附子的药理呢?

现代研究发现,附子有明显的强心作用,还有显著地抗炎作用。此外还能抗衰老。

我觉得,现代研究,还不足以完全解释附子的临床应用。

盖中医用附子,最要害的是对抗冷休克。对此我将在四逆汤中详解,此处从略。

问:近年曾出现扶阳派,大用附子,风行一时。你如何看待此风呢?

答:扶阳之风的要点是:大剂量使用附子。我曾见有人一副药开附子250g。患者连进三剂,并无明显效果,也没有中毒表现。可见,目前的附子饮片没有毒性或毒性很小。不过,也确实有人过用附子,使病人出现严重心律紊乱而病危。此事见于网上,故不是我亲见,不敢十分肯定。总之,扶阳之风不可取。

为说明“火神派”不可取,把多年前洪钧在网上发的一个帖子连同跟帖附在下面。

附:古人果然用大量吗?

这个问题本来不复杂,却被某神医搞得复杂了。他为了给自己超大剂量使用附子找经方依据,说前人考证的汉代衡量是错误的。于是,附子一次用500克也不必顾忌,甚至可以用到700克以上。

其实,仲景如何用附子恰恰足以驳倒他。或者证明他没有读过仲景书。

今《伤寒论》用生附子,最多一枚,强人一大枚。用熟附子最多三枚。注意!这里所谓“熟”,指仲景所谓“炮”,即在火旁烤,有时要炮得“坼”——裂开了。

仲景用生附子一枚的,恰恰是神医说的四逆汤。

莫非,汉代的附子一枚会有500克吗?

我看恰恰相反。汉代的附子要比现在个儿小。

仲景方中还有几种药是论枚的。如栀子一般用14枚。大黄虽然不论个儿,也说过如博棋子大5、6枚。注意!棋子应该指围棋子。

如果按照附子推理,那时的栀子一枚该多么重呢?

总之,最足以判断仲景用量的倒是这些“枚”。

此外,仲景用散剂还有“方寸匕”之说。神医该怎么说呢?

又须知,重要的仲景方要服3次,或分温再服。四逆汤就是分温再服。

于是,仲景再世会被神医吓着的。

当然,不是说后人不可以超越仲景。

至于如何解释可以用远远大于仲景的用量,我曾经说过为什么。这里不再说。只是我不认为,可以放心大胆地用30克以上。

如果看过仲景之后的书,更足以证明古人常常用小量。

请神医读读《局方》和金元医书。《水浒传》也能说明问题。

所以,当代的用量已经够大了。

还有,神医说:四逆汤是治心衰的。这个问题倒是有点复杂。不过,神医不知道什么是心衰,什么是休克是肯定的。

按:仲景所治不是心衰,而是休克。详说请参看拙作《伤寒论新解》中的“四逆汤新解”。

不过,有的心衰也需要用附子。但不要以为心衰都可以用附子,而且用大量。

下面附上我的一个病案。

高心病急性左心衰竭病危

患者是我的同村同乡,却是仓促中救治的。

1991年春末一天,一位故乡的邻居患脑意外住在县医院。抢救期间院方多次告病危。大约住院一周之后,院方宣布束手。其子专程到省城请我回乡看看是否还有希望。患者还住在医院里,于是,和比较熟悉的同行交换过看法之后,即回故居。当时已过半夜,刚上床休息,忽听有人慌张叫门。

原来是另一位村民病危。

仓促赶到时,见患者面色和全身苍白,口唇淡紫,大汗淋漓,端坐呼吸,严重气短并不断吐出血样泡沫痰。他只能勉强说三个字——“不行了”。

显然这是典型的急性左心衰竭。于是立即让人去外村拉氧气,同时一面救治,一面检查、问病史。

在我的印象中,患者的身体不错。为什么突然急性心衰呢?

望诊之外,脉诊最方便。患者的脉象洪大弦急,硬而有力。立即测血压为240/120mmHg。这时患者还吊着输液瓶子。其中输的是盐水、氨苄青霉素、地塞米松和副肾素,真是南辕北辙!于是立即换上10%葡萄糖加西地兰和速尿。注意!仍不宜快速输液,保持输液通道是为了便于用药。

略加询问,才知道患者原来只有比较轻的呼吸困难。输液三天,逐日加重,以至于如此紧急。看来前医以为患者是支气管哮喘。他没有想到量血压,大概也没有诊脉的基本知识,以至如此误诊误治。

恰好侄子和患者是近邻,他那里有部分中药。立即口述让他取药如下:

黑附子30g,白芍20g,干姜20g,茯苓20g,白术15g,甘草15g,五味子20g,桂枝20g。

这是大剂的真武汤[1]加五味子和桂枝。

患者家里备有炒花生用的带鼓风机的火炉。于是急煎20分钟,频服。

如此中西医结合处理半小时后,病情仍无缓解。于是再煎一剂,频服。

如此处理,2小时后病情缓解。喘停汗止,血压降至160/100mmHg,不再吐血样泡沫痰,可以半卧。天色将近黎明,我才去休息。

当夜情况紧急,家属和邻居均以为不救,来不及准备敛服,竟致借来邻家一位老者准备好的寿衣。所幸迅速好转,患者又存活6年。过世时大约72岁。

泰然居士:这在火神派看来或许是小儿科,但这个方中“桂、附”的量我也不敢用。余药在我看来不算重剂。这个病案强心、利尿中西皆然。

孙曼之:大剂量使用姜附为火神派的特点之一,值得研究、借鉴,因为事实证明,在某些情况下,大剂量应用姜附常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但是正如本文所指出的,《伤寒论》原书方剂的剂量并不大。因此某些人所宣传的大剂量使用药物是《伤寒论》正宗心传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他们以伤寒派自居,完全是欺人之谈。

五积散:我在四川江由(附子的原产地)考证过:现在制作的一枚炮附子的重量大约在25~30克之间。据当地药农讲,现在的附子生品已经比解放前大,主要是一些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致使附子的重量增大。并且现在的炮制方法和古法都不同。现在的方法主要是靠蒸煮,过去主要是靠火烤(解放前主要都采取火烤,蒸煮时间短)如果按照过去的制法和附子本身的重量而言,一枚炮附子的剂量大约在20克左右。

feng4922:关于附子的用量,大可不必标新立异。治病药物不在量,而在于用的恰当。我们可以放开古典医籍不去考证,看看我们当今名医如蒲辅周老先生的医案,不就一目了然吗?其附子的用量多者为4钱、其余的药物3钱都很少,蒲老不是一代名医吗?

普济:同意五积散的说法,用量大小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附子少了确实不行,但个人体会30克已经不少了。很多情况下用附子只需几克或十几克。

红莎草:还有汉代的钱和清代的钱重量不是一样的。为什么古代的度量衡用钱作单位?古人用药的确是用钱币来衡量。汉代的五铢钱是历史上最小的制钱。

《赵洪钧医学真传(续)——方药指迷》·第三章温里心得·第二节温里要药·附子 

[1]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

 

汉代的五铢钱衡量药面一钱也就是一克左右,一两为16(洪钧按:汉代的一两是10钱)钱,相当于现代的16克。但唐宋以后的制钱一钱可衡量大约是3克, 一两也就等于30克了。如果有五铢钱的网友可以试试。如果古人用的是12两制的秤,那么一两只能相当于现在的12克了。基本上和现在接近。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古方会有大剂量用药的原因吧。

洪钧按;关于古代衡量,红莎草所说不确。读者最好参看专家著作

或问:古今医书的都说附子有毒。此说正确吗?

答:附子有毒是肯定的。中毒症状表现为:先有唇、手足麻,之后出现歪、流涎,手足肌肉痉挛、抽搐,胸闷,心慌,心悸,头昏,眼花,咽喉、食管、胃部有烧灼感。继之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烦躁,脉缓慢,神志呆滞,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言语障碍,大小便失禁。进而出现昏迷,抽搐,呼吸暂停严重者可因循环、呼吸衰竭而死亡。

看来,附子还有待研究。试看李时珍如下说:

“李东垣治冯翰林侄阴盛格阳伤寒,面赤目赤,烦渴引饮,脉来七八至,但按之则散。用姜附汤[1]加人参,投半斤服之,得汗而愈。此则神圣之妙也。

以上见《本草纲目》附子发明中。不过,古人对附子(和乌头)又多有顾虑,因为此药的毒性不易控制,且个体差异较大。古时很难掌握恰当用量。试看李时珍又说:

“乌附毒药,非危病不用,而补药中稍加引导,其功甚捷。有人才服钱匕,即发燥不堪,而昔人补剂用为常药,岂古今运气不同耶?荆府都昌王,体瘦而冷,无它病。日以附子煎汤饮,兼嚼硫磺,如此数岁。蕲州卫张百户,平生服鹿茸、附子药,至八十余,康健倍常;宋张杲《医说》载:赵知府耽酒色,每日煎干姜熟附汤吞硫磺金液丹百粒,乃能健啖,否则倦弱不支,寿至九十。他人服一粒即为害,若此数人,皆其脏腑秉赋之偏,服之有益无害,不可以常理概论也。又《琐碎录》言:滑台风土极寒,民啖附子如啖竽菜,此则地气使然。”

其实,张仲景用附子不用大剂量。《伤寒论》用生附子最多用两枚,熟附子(即生附子炮过)最多用三枚。我用附子很少超过30g

《赵洪钧医学真传(续)——方药指迷》·第三章温里心得·第二节温里要药·附子《赵洪钧医学真传(续)——方药指迷》·第三章温里心得·第二节温里要药·附子[1] 干姜附子干姜附子

或问:附子有毒,为什么“火神派”大量用附子,不见中毒呢?

答:我对附子没有进行过实验室研究,不敢说拙见很正确。只是我认为,附子的药理作用正是利用它的毒性。但是,今附子的炮制法几乎完全去除了附子的毒性,于是其药理作用也大大削弱。附子有多种炮制方法,故今附子饮片至少有三种(解放前更多)。其中以干附子(黑附片)最无用。为说明拙见,谨把《景岳全书》中张景岳对附子炮制的看法引如下。我认为,他是对的。

附:张景岳论附子炮制法

制法:用甘草不拘,大约酌附子之多寡而用。甘草煎极浓甜汤,先浸数日,剥去皮脐,切为四块,又添浓甘草汤浸二三日,捻之软透,乃咀为片,入锅文火炒至将干,庶得生熟匀等,口嚼尚有辣味,是其度也。若炒太干,则太熟而全无辣味,并其热性全失矣。故制之太过,则但用附子之名耳,效与不效无从验也。其所以必用甘草者,盖以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附子之性毒,得甘草而后解;附子之性走,得甘草而后益心脾;附子之性散,得甘草而后调营卫。此无他,亦不过济之以仁而后成其勇耳。若欲急用,以厚纸包裹,沃甘草汤,或煨,或炙,待其柔软,切开,再用纸包频沃,又炙,以熟为度。亦有用面裹而煨者亦通。若果真中阴寒,厥逆将危者,缓不及制,则单用炮附,不必更用他制也

看来,张景岳还是胆子太小,或者没有仔细读过《伤寒论》。因为仲景四逆汤就是用生附子一枚——强人一大枚。总之,附子蒸煮太熟(包括久煎——有人主张煎4小时左右),再晒干,其药理作用就几乎完全丧失。

我未查到单味附子验案,谨以干姜附子汤(姜附汤)代之。

此方见于《伤寒论》,由干姜、附子两味组成。

1:伤寒少阴病强发汗致衄(许叔微医案)

一妇人,得伤寒数日,咽干烦渴,脉弦细。医者汗之,其始衄血,继而脐中出血。医者惊骇而遁。余曰:少阴强发汗之所致也。盖少阴不当发汗。仲景云:少阴强发汗,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而出,或从口鼻,或从耳目,是为下厥上竭,此为难治。仲景云无治法,无药方。余投以姜附汤数服,血止,后得微汗愈。(《伤寒九十论》)

洪钧按:此案初起不是典型的少阴病。许叔微从发汗后出血得知,系少阴病强发汗所致且引经文为据。仲景无治法,许氏用姜附汤获效。

2:阴证咽痛(李肇翠医案)

李某,男,40岁,1986年4月16日初诊。

六天前患风寒感冒,经治诸证悉减,但遗留咽痛。曾口服红霉素及肌注青霉素,咽痛不但不减,反而加重,甚至不能进食及讲话。刻见面色白,身冷恶寒,口淡不渴,不思饮食,微有咳嗽,咳吐少许白色痰液。查咽颊部不红不肿,扁桃体不大,咽后壁无滤泡增生。舌淡苔白,脉沉紧。证属外感寒邪,滞结于咽部所致。法当温阳散寒,投以干姜附子汤为治。

处方:熟附子15g,干姜10g。2剂,久煎顿服。

药后咽痛大减,已能进食言谈。嘱其将原药服完,遂告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洪钧按:此案症见“面色白,身冷恶寒,口淡不渴,不思饮食,微有咳嗽,咳吐少许白色痰液。查咽颊部不红不肿,扁桃体不大,咽后壁无滤泡增生。舌淡苔白,脉沉紧。”李氏断为“证属外感寒邪,滞结于咽部所致。”故干姜附子汤效捷。为加深读者对附子的认识,以下附上甘草附子汤验案4案。

附:甘草附子汤证4案

此方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组方为:甘草二两,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术二两,桂枝四两。

1:腰痛不能转侧(黎庇留医案)

先慈偶患腰痛,不能自转侧,因不能起食,即代之亦不愿。焦甚!试自治之。据《伤寒论》:风湿相搏,骨节痛烦,用甘草附子汤。其桂枝用至四钱,为药肆老医袁锦所笑。谓:桂枝最散,只可用二三分,乌可数钱也?予曰:此未知长沙书为何物,宜不赞同。袁云:医人已数十年,卖药亦数十年,从未见用桂枝如是之重者。予曰:汝尚未悉此为何方,治何病,汝惟有执而已。于是朝晚服之。其药肆之桂枝以此而尽。

翌日,即能起食,遂愈。

此证据《金匮》,当用肾着汤[1]。予见高年病重,故不得不用此方也。(《黎庇留医案》)

洪钧按:附子止痛祛湿,白术祛风,甘草补益也止痛,故此方用治腰痛有效。至于桂枝只敢用二三分,确实是未曾读过仲景书者。

2:肢节作痛恶风(薛己医案)

一妇人,肢节作痛,不能转侧,恶见风寒,自汗盗汗,小便短少,

《赵洪钧医学真传(续)——方药指迷》·第三章温里心得·第二节温里要药·附子 

[1] 肾着(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

 

虽夏亦不去衣。其脉浮紧,此风寒客太阳经。用甘草附子汤,一剂而瘥。(《校注妇人良方·中风诸证方论》卷三)

洪钧按:可见不论扭伤、受风寒,见腰痛、关节痛,即可使用甘草附子汤。

3:骨老伤疼痛(荒木性次医案)

一男人,在战场压于坦克之下,虽得九死一生,但患骨病,有时发生大痛,尤以腰背疼痛甚剧,各种治疗无效。与本方(甘草附子汤),疼痛渐止。(《临床应用汉方解说》)

洪钧按:压于坦克下不死,必有多处损伤,不可能完全复原而容易遗留疼痛。古人称之为老血,死血。甘草附子汤有出奇之效。

4:痹症(刘渡舟医案)

杨某,男,42岁,煤矿工人。终年在潮湿阴冷之处劳动,寒湿邪气袭人。患关节疼痛已三年,近期加剧。骨节烦痛,手不可近,伴有心悸气短,尤以夜间为甚。舌体胖大而嫩,脉软弱无力。

附子15g,白术15g,桂枝10g,炙甘草6g,茯苓皮10g,苡米10g。

服药三剂后,疼痛明显减轻。心悸等症状转佳。又服三剂,疼痛基本控制。最后改用丸药长期服用而获痊愈。(《经方临证指南》)

洪钧按:由上举诸案可知,凡躯干、肢体疼痛均可用甘草附子汤

干姜此博文包含图片

   温里要药·附子 (2019-12-05 18:49:18)[编辑][删除]

 

《赵洪钧医学真传(续)——方药指迷》·第三章温里心得·第二节温里要药·


三、干姜

干姜又称干生姜,也是很常用的佐料,即属于药食两用者。故它的毒性必然很小。

《本草纲目》载,干姜主治:

Ÿ治嗽,温中,治胀满,霍乱不止,腹痛,冷痢,血闭。病患虚而冷,宜加之(甄权)

Ÿ姜屑和酒服,治偏风。(孟诜)

Ÿ肺经气分之药,能益肺。(好古)

中药学》教材谓,干姜的功效是: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洪钧未能查到单味干姜验案。谨选甘草干姜汤验案供参考。

甘草干姜首见于《伤寒论》,是仲景用以复阳的方子。组方是:甘草四两,干姜二两,煎服。可见此方中甘草用量较大。

1:服下剂后手足厥冷(荒木性次医案)

一女孩,感冒发热,因大便不通,与调胃承气汤。服后下利数次,随即突然手足冷,烦躁,闷乱,恶寒战栗,得得打战,逞危笃状态。此时急与甘草干姜汤,作一次服,危证立愈。(《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洪钧按:感冒发热,即便有大便不通,一周内用调胃承气汤也是错误的。此案出现了寒战状态,还有昏迷(闷乱),病情危重。此系阳气严重受损,故甘草干姜汤效捷。

2:服石膏剂后手足厥冷(荒木性次医案)

一女孩,发热,心情不佳,饮食不进。初与小柴胡加石膏,服2~3次后手足发冷,咽干,痴呆无神,闷乱。故急与甘草干姜汤,很快治愈。

本方治疗因服下剂及石膏所致之腹中冷,手足厥逆,烦闷不适者有神效。(《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洪钧按:观此案可知,发热而有虚证(饮食不进必正夺),不可服用石膏等凉药,而宜温补。

3:遗尿(赵守真医案)

刘君,30岁,小学教师。

《赵洪钧医学真传(续)——方药指迷》·第三章温里心得·第二节温里要药·干姜患遗尿症甚久,夜则数遗无间,良以为苦。医咸认为肾气虚损,或温肾滋水而用桂附地黄汤[1];或补肾温涩而用固阴煎[2];或以脾胃虚寒而用建中汤,补中益气汤。其它如鹿茸、紫河车、天生磺之类,均曾尝试。有效有无效,久则依然无法治。细诊其脉,右部寸关皆弱,

[1]桂附地黄熟地山茱萸茯苓山药丹皮泽泻肉桂附子

[2] 固阴煎人参熟地山药山茱萸远志炙甘草五味子、菟丝子

 

舌白润无苔,口淡,不咳唾液,小便清长而不时遗,夜为甚,大便溏薄。审系肾脾肺三脏之病。但补脾温肾之药,服之屡矣,所未服者,肺经之药耳。景岳云:“小水虽利于肾,而肾上连于肺,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故治水者必先治肺。”本证病源于肾,因知有温肺以化水之治法。又甘草干姜汤有治遗尿之说(金匮:肺萎必遗尿,小便数),遂借用此方。

炙草24g,干姜(炮透)9g。一日二帖。

三日后尿遗大减,涎沫亦稀,再服五日,而诸证尽除。(《古方医案选编》中集)

洪钧按:患者一派阳虚。案中说理颇繁琐,其实不过是脾肺肾阳虚。读者由此知道凡遗尿,温补肾阳之外再加较大量甘草、干姜即可。

4:吐涎(有持桂里医案)

无他病,只吐唾涎不止,服理中汤(人参汤)大多可愈。去年一男者患此症,用理中汤无效,与甘草干姜汤治愈。……此证乃心下停饮所致。(《临床应用汉方解说》)

洪钧按:理中汤中即有干姜、甘草,但温里之力不如甘草干姜汤。

5:慢性支气管炎,痰盛纳少(许公岩医案)

徐某,男,56岁。

主诉:患慢性支气管炎已二十余年,并有阻塞性肺气肿、陈旧性肺结核病史。平时嗜水多饮,素痰盛,喉间响如曳锯,食纳少,便频坠。

诊查:身形削瘦。舌体瘦且湿,质暗红,脉细滑弦,略数。

辨证:脾肺双亏。治法:健脾益肺。

处方:干姜30g,生甘草60g,白芥子24g。

服上方药七剂后,诸恙悉减,连续服用上方半年,逐渐痊愈。(《中国现代名医医案精华(六)》)

洪钧按:此案是典型的慢性支管炎、肺气肿。有脾肺肾虚无疑。用小青龙加八味地黄亦可。由此案可知,再加较大剂量甘草、干姜、五味子更好。


识“生冷” 护阳气
摘自2025-11-5中国中医药报
许凌雪 湖北中医药大学 董伟 山西省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

阳气耗伤的3个表现

中医认为,阳气衰减则寒象渐生,耗损过度将影响全身机能。这一过程呈渐进性,身体会逐步发出警示。

1.畏寒、腹胀、便溏

脾胃是阳气消耗的主要部位,故阳虚征象常始见于脾胃。初期表现为摄入生冷(如冰饮)后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提示脾胃运化功能初步受损;继而出现脘腹畏寒、喜温喜按,稍食生冷即泻下稀溏,大便黏滞不爽;严重者可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动则气短,此乃脾阳亏虚,已影响基本运化功能。

2.鼻炎迁延,遇冷加重

某些迁延不愈的过敏性鼻炎,常与体内阳气不足密切相关。中医理论认为“肺开窍于鼻”,阳气虚弱时肺卫功能减退,寒邪、花粉、尘螨等外邪易乘虚而入,引发鼻窍症状。

部分患者饮用冷饮即鼻塞,进入空调环境则流清涕,季节更替时鼻炎反复发作……这些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机体提示阳气已难以固护肌表、温煦鼻窍,亟需重视阳气养护。

3.四肢不温、神疲、月经失调

当阳气耗损超过脾胃与肺的代偿能力,便会影响全身阳气输布,出现全身性阳虚症状,如夏季仍手足不温;神疲乏力欲卧;面色或苍白无华,或晦暗无泽;女性还可伴见月经延期、量少,痛经加重,尤以摄入生冷食物后更为明显。

饮食护阳

“生冷伤阳”

搭配温性食物以中和寒凉之气,践行“膳食中和”理念,如在食用生冷食物时佐以姜枣茶,或吃生鱼片时配芥末与热汤。

 


2个补阳妙招

1.喝温脾茶

用生姜3片,大枣3颗,炒薏苡仁10克,代茶饮。生姜具有温中散寒之效,大枣可补益气血,炒薏苡仁能健脾渗湿。通过祛除脾胃寒湿,可使阳气逐渐充盈。

2.按“补阳穴”

以下两个穴位用拇指按压,感到酸胀为度,每次3~5分钟,每日数次。

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按揉本穴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功,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可助阳气生化。

关元穴: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能温补肾阳,益精固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