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9,581
  • 关注人气:2,9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滑石代赭汤新解

(2023-02-08 03:38:24)


时间:2019-08-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王勇 苑莹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载:“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百合(七枚,擘),滑石(三两,碎,绵裹),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金匮要略》各版教材皆认为此方病机为“阴虚内热,已下后伤津,小便短涩不利”,以百合为君取其清润心肺之功,滑石清热利尿,代赭石和胃降逆。三药配伍,使心肺得以清养,胃气得以和降,则小便清,呕哕除,诸症平复。此病机看似妥当,但仔细品读则略欠失严谨,其阴虚伤津而治以利小便之法,不免加重其津伤,故笔者持疑。对于君药百合,各家所述已甚详,笔者不必多坠。故从滑石、代赭石入手对本方病机以及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滑石

  滑石为本方之要药。《神农本草经》曰:“味甘寒,主治身热,荡胃中积聚寒热。”《本草经解》云:“气寒,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由此可知滑石之性为甘寒。《神农本草经》谓“其主身热”者,以其微有解肌之力也;谓其“主癃闭”者,以其有淡渗之力也。《本草经集注》云:“除五脏血脉中热”,《长沙药解》记载其“其降戊土而除哕噫,镇辛金而清烦热”,由此可知其尚有清烦热之功。张锡纯亦用之佐滋阴之药以退热,故可知滑石甘寒,清热之力甚强。

  淡味之品性平,气最为缓和,可统领无味并为中和,以中和之性最合脾胃。朱丹溪云:“淡属自然冲和之味,有食人补阴,醒脾开胃,清肠润虚之功”。用甘淡之品祛湿不伤阴,若无邪水之患,常人用之亦断不会伤阴。

  张仲景用滑石甚多,又因使用剂量不同而功效各异。在百合滑石散中用量为三两,方后见“当微利者,止服”,由此可知此病不宜利尿太重。方用滑石可使其微利,故判断滑石利尿之力薄。胡希恕先生在《金匮要略讲座》中讲道:“这个滑石利尿并不重,它解热的力量挺强的,所以治热常用滑石和甘草”。笔者曾多次尝试探析滑石的淡渗之力,每遇到中下焦湿热患者便用10~15克滑石,并随访患者,收到反馈尿量变化不大。故笔者认为滑石在滑石代赭汤中是取清虚热,防止余热上扰的功效。

  王某,女,22 岁,2019 年4月24 日初诊。主诉:失眠月余,患者因与恋人分手后情绪不佳,夜难成寐,后因学习压力过大,失眠加重。刻下症:面容倦怠,两颊微红,乏力,喜泣,手足心热,善太息,纳呆,厌饮,小便稍黄,大便坚,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中医辨证:脏躁。方选百合滑石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味。

  处方:百合15克,竹茹10克,滑石15克,炙甘草6克,小麦30克,大枣10枚,夜交藤15克,生地12克。5剂,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服。

  二诊:头痛,纳呆,口干,大便干结,2日解1次,小便可。余症皆有缓解。后将夜交藤换成木香10克,石菖蒲6克,郁金6克。

  三诊:症状皆有所改善,后随诊问之服药期间小便量未增。

  按:笔者认为滑石解热之力胜于利尿,湿困中下焦者可祛湿利尿,而阴虚热扰者用之则多清热而不伤阴。

  代赭石

  《金匮要略》各版教材皆认为滑石代赭石汤乃服苦寒泻下之品后损伤胃气,而出现胃气上逆、呕吐呃逆诸症,故以代赭石降胃止呕,取旋覆代赭汤之意。但旋覆代赭汤里代赭石用量是一两且入汤剂,而本方代赭石为如弹丸大一枚。根据对古代用药剂量的考证,代赭石如弹丸者一枚远小于旋覆代赭汤中代赭石的剂量,故笔者认为滑石代赭石汤乃取代赭石之性。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云:“得药则剧吐利。”近代医家黄竹斋云:“既云下后所得,则必有大便下利,小便不通之见证,故佐以代赭石之固肠止脱,以治大便之下利”。《日华子本草》载:“月经不止,反胃,止泻痢,脱精,尿血,遗溺。”故知代赭石有涩肠之功,可治“得药则利”。张锡纯亦云:“其生研服之不伤肠胃,即服其稍粗之末亦与肠胃无损。”故下后脾胃虚弱者用之无妨也,所以代赭石在滑石代赭石汤中当取涩肠固脱,降气除热之功。

  王某,女,36岁。1年前因家庭变故,多情绪郁闷。每天早晨刷牙即欲呕,自觉咽部胃脘部不舒服,纳呆、嗳气、头晕、难以入睡。经中西药治疗,没有取得治疗效果。刻诊:刷牙欲呕,口黏腻,纳呆,嗳气,手心热,苔薄黄略腻,自觉乏力,精神倦怠,喜饮,腰酸尚不明显,睡前辗转难眠,心中烦闷,脱发严重。舌尖边红,苔薄黄中间厚腻,脉弦滑略细。

  中医辨证:肝郁化火伤阴,虚热内扰。予滑石代赭汤合黄连阿胶汤加味。

  处方:百合15克,滑石12克,代赭石10克(先煎),竹茹15克,陈皮15克,半夏15克,黄连5克,柴胡10克,黄芩12克,白芍18克,山药20克,炙甘草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服。

  二诊:刷牙欲呕减轻,以前方去代赭石加生地黄15克,知母15克。

  三诊:诸证悉除,为了巩固疗效,复以前方治疗7剂,患者即愈。

  按:根据患者心中烦闷、脱发严重、脉弦滑略细,辨证为阴虚生热,并且伴有口黏腻,苔黄腻等痰热之证,故笔者选用滑石代赭汤合黄连阿胶汤清热止呕。陈皮、半夏、黄芩、竹茹清湿浊。相互为用,以凑其效。

  滑石代赭汤是临床上常用的方剂,笔者通过对方中滑石、代赭石的解析并加以病例举隅,从而论证本方中滑石非利尿之用,而代赭石非仅仅降胃止呕,并可从侧面判断出本方病机为无形之热未尽而阴液已伤,虚热内生。(王勇 苑莹 河北中医学院)

名医讲名方旋覆代赭汤:痞硬噫气力能匡

 滑石代赭汤新解 (2022-12-11 04:51:53)[编辑][删除]

摘自2022-12-9中国中医药报
本期主讲者:全国名中医 毛德西
•医家素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说,然这里所说的“独降”,亦不尽然。旋覆花乃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药也,在上入肺经,可以开结气,降痰气;在下入大肠经,可以除水气,润大肠。可见它的“独降”是在肃降肺气前提下,通过大肠传导而发挥作用。
•旋覆代赭汤原方中代赭石用量仅为生姜的1/5,取其降逆下气之效,不用其重坠通便之力。而张锡纯运用此方,代赭石用量“轻用则六钱,重用则一两,盖如此多用,不但取其能助旋覆、半夏以平肝、降胃、镇冲也,且能助人参以辅助正气”。
旋覆代赭汤为经方中降逆和胃代表方。历代医籍多有记载并有所发挥,主要用于消化兼以呼吸、神经系统等疾病的治疗。临床实践证明,旋覆代赭汤在促胃、食管动力,改善胃、食管黏膜炎症和临床症状方面,有着显著效力。今举其要,以阐其义。
原文析义
《伤寒论》第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本方以生姜、旋覆花为君药。旋覆花味苦、辛、咸而性温,功力主降,善于下气消痰,降逆止噫;生姜和胃降逆,宣散水湿,止呕祛痰。代赭石以降逆气、开胸膈、坠痰涎、止呕吐、通燥结为特长,为臣药。半夏味苦、辛,性温,降逆和胃,祛痰散结;人参、大枣、炙甘草三味,甘温益气,健脾和胃,以补益中焦之虚,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药性,兼作使药。观其全方功效为降逆祛痰,益气和胃。今对方中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的功效、炮制及其用量分述之。
旋覆花
旋覆花,《神农本草经》述其主治“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等。医家素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说。这里所说的“独降”,亦不尽然。味咸则降,性温则升,既升又降,何云“独降”?历代医家认为,旋覆花乃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药也。在上入肺经,可以开结气,降痰气;在下入大肠经,可以除水气,润大肠。正如清代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云,旋覆花“借咸降之力,上者下之,水气行,痰气消,而中焦自然受补矣”。可见它的“独降”是在肃降肺气的前提下,通过大肠传导而发挥作用的。另外,凡用旋覆花,必以代赭石配之。如清代陈士铎《本草新编》云:“或问旋覆花不可独用见奇功,有之乎?旋覆花固不可独用也,得代赭石,则能收旋转之功。凡逆气而不能旋转者,必须用之,下喉而气即转矣。二者不止能转气,而且能安气,亦必须人参尤奇。”在应用时,由于旋覆花质轻,加之外层附有毛状物,不宜煎煮,故以包煎为宜。如清代吴鞠通所拟“香附旋覆花汤”之旋覆花即用绢包入煎。
代赭石
代赭石,原方为生用,后世有用煅赭石者。其生用与煅用疗效有别。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惟煅赤,以醋淬”为用;清代徐灵胎则认为醋煅赭石“伤肺,令人声哑”。考旋覆代赭汤中之代赭石,其作用为降逆下气,故以生用为宜。近代医家张锡纯最善用代赭石,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将其功效归纳为,“其重坠之力能引胃气下行,一也;既能引胃气下行,更能引胃气直达肠中以通大便,二也;因其饶有重坠之力,兼能镇安冲气使不上冲,三也;……能制肝木之横恣,使其气不上干,四也;……更能引浮越之相火下行,而胸膈烦热、头目眩晕自除,五也;其力能降胃通便,引火下行,而性非寒凉开破,分毫不伤气分,因其为铁养化合转能有益于血分,六也。是以愚治胃气逆而不降之证,恒但重用赭石,即能随手奏效也。”他所拟的镇摄汤、参赭镇气汤、镇逆汤等治疗虚气上冲所致的胸膈满闷、喘逆、呕吐、膈食、吐血等,每获显效。至于用量,原方代赭石仅为生姜的1/5,取其降逆下气的功效,不用其重坠通便之力。而张锡纯运用旋覆代赭汤,其代赭石用量“轻用则六钱,重用则一两,盖如此多用,不但取其能助旋覆、半夏以平肝、降胃、镇冲也,且能助人参以辅助正气”。
半夏
半夏,原方后有“洗”字,“洗”是一种炮制方法。半夏炮制有生半夏、姜半夏、清半夏、法半夏等。《伤寒论》之“洗”,有两种方法,一是用水冲洗,以除去泥沙、异味或减弱毒性,如395条牡蛎泽泻散中蜀漆(暖水洗,去腥),378条吴茱萸汤中之吴茱萸(汤洗);二是用酒渍洗,以增强其药力,如29条调胃承气汤中之大黄(清酒洗)。旋覆代赭汤中半夏是用清水洗,即清半夏。但在使用时为增强半夏的降逆作用,用姜半夏者亦不少见。
生姜
生姜为药食两用之品,《伤寒论》用生姜方37首,其中32首出自太阳病篇。张仲景用生姜,主要取其发表、止呕、和中、散饮等功效。如《本草从新》所云:“行阳分而祛寒发表,宣肺气而解郁调中,畅胃口而开痰下食。”生姜在旋覆代赭汤中用量独重,达五两之多。其寓意有三:一为增强降逆止呕之功,二是宣散水气以助祛痰之力,三为制约代赭石重镇之性,使其降逆而不伤胃气。
应用鉴别
应用旋覆代赭汤的指征应是心下痞硬、噫气频作,与其证候疑似的有生姜泻心汤及半夏泻心汤等诸方,特鉴别之。
生姜泻心汤
旋覆代赭汤与生姜泻心汤均有心下痞硬和噫气等症,但两者的病机并不相同。前者为中气虚馁、痰饮上逆,后者则为中气虚馁、食饮不化。故前者以噫气不除为主症,后者则见噫气频作而夹食臭;前者见大便不利,而后者见肠鸣下利。
半夏泻心汤
旋覆代赭汤与半夏泻心汤同为降逆和胃剂,均以心下痞硬为主症。但前者为饮结心下,后者为寒热互结、虚实夹杂。可见后者之证候较前者复杂,故前者仅有噫气不止或大便不利,而后者则有呕恶、嘈杂、泛酸之苦。
干姜人参半夏丸、小半夏汤
此二方亦同是治疗胃气上逆所致呕吐的经方,但其功效与旋覆代赭汤有所不同。干姜人参半夏丸为妊娠呕吐不止而设,由脾胃虚寒、水饮上逆所致,多伴有呕吐清水或痰涎,口不渴而便溏。而小半夏汤药仅二味(半夏、生姜),为“心下有支饮”所拟,以频吐清水或涎沫而口不渴为主症。
医家经验
噫嗳
汪(三十),壮年饮酒聚湿。脾阳受伤已久。积劳饥饱。亦令伤阳。遂食入反出。噫气不爽。格拒在乎中焦。总以温通镇逆为例。白旋覆花、钉头代赭、茯苓、半夏、淡附子、淡干姜。(《临证指南医案》)
噫嗳一症,伤寒病后及大病后多有。此例饮酒聚湿,湿浊不降,脾阳受损,纳而不运,噫嗳遂作。方以旋覆代赭汤为底方,易入淡附子与淡干姜,温运脾阳,辛散湿浊,可谓得仲景之法矣。
噎膈反胃
倪某,病膈气十四日,粒食不入,始吐清水,次吐绿水,次吐黑水,次吐臭水。呼吸将绝,医已歇手。清代喻嘉言诊之,嘱一昼夜间先服理中汤六剂,不令其绝。次日转投旋覆代赭汤,一剂而安。喻嘉言于此病分别用之者,有二道:一者黑水为胃底之水,臭水为肠中之水,此水且出,则胃中之津久已不存,不敢用半夏以燥其胃;一者将绝之气,只存一丝,以代赭石坠之,恐其立断,必先以理中分理阴阳,俾气易于降下,然后代赭石得以建奇奏绩。乃用旋覆花一味,煎汤调代赭石末,二茶匙与之,才一入口,病者曰:“好药。吾气已转入丹田矣。”病者困倦之极,服补药二十剂、丸药一斤,将息二月而愈。(《寓意草》)
此案胃虚之极而见噎膈反胃,先予理中汤护守中气,待中气立,再予旋覆代赭汤降逆和胃。前后两方,先补而疏,各奏其效。
噫气频作
某生诊治一位女性患者,噫气频作,心下痞闷,脉来弦滑,按之无力,辨为脾虚肝逆、痰气上攻之证。为疏:旋覆花9g,党参9g,半夏9g,生姜3片,代赭石30g,炙甘草9g,大枣3枚。令服3剂,然效果不显,乃请刘渡舟诊治。刘渡舟诊毕,视方辨证无误,乃将生姜剂量增至15g,代赭石减为6g,嘱再服3剂,而病竟大减。生不解其故。刘渡舟曰:“张仲景此方剂量原来如此。因饮与气搏于心下,非重用生姜不能开散。代赭石能镇肝逆,使气下降,但用至30g则直驱下焦,反掣生姜、半夏之肘,而于中焦之痞则无功,故减其剂量则获效。”(刘渡舟、王庆国等《新编伤寒论类方》)
又据《张志远临证七十年•医话录》记述,曾治一例胃神经官能症,经常恶心,口中泛酸,脉弦滑,按之有力,饭后气冲,吐出大量黏液,嗳气则舒。即给予旋覆代赭汤:旋覆花10g,人参9g,代赭石20g,姜半夏10g,甘草3g,生姜5片,大枣4枚。每日一剂,连用7天,效不理想,减不足言,特别是嗳气不除,继续上冲。遂将代赭石改为40g,增加一倍,再服8剂。临床症状全部消除,邪气匿迹而退。
注:两则病例代赭石用量相距甚大,但疗效如一。其用量之大小,不必拘泥,由三个因素所决定:一是患者体质有强弱,用量可能不一;二是正邪轻重不同,用量也会有别;三是即使是同一患者,依据病势的变化,用量也会有所增减。
久年呃逆
笔者曾遇一例患呃逆30余年的女性患者。一进诊室就呃逆连声,且声高不已。问及诊治情况,言诊为“神经性呃逆”者多,用中西药无数,中药如半夏泻心汤、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旋覆代赭汤等,均见效甚微。其身体状况良好,面色红润,语声爽亮,别无他苦。观其舌苔白腻而厚,脉象弦数,诊为肝气偏亢,脾湿蕴结,拟旋覆代赭汤加味治之。予旋覆花10g(包煎),代赭石10g,党参10g,姜半夏15g,生姜30g,炙甘草10g,大枣10枚(擘),另加生白术15g,刀豆子10g,竹茹30g,水煎服。服用15剂,效不明显。随将代赭石增至30g,生姜增至50g。煎服2剂,呃逆减去大半。后以此方为基础,随证加减,治疗3个月,服中药60余剂,告愈。
注:此例患者第一次就诊时,呃逆之声可波及候诊大厅,所以印象颇深。首诊时患者看到开有旋覆花、代赭石,随即说“我吃过这些药”。余曰:“药虽一样,剂量不一样,功效就会不一样。这就是‘量变则质变’。”她听了我的解释,会意地点点头,说“按你的意思开吧”。
引申运用
张锡纯是一位医学创新家,他拟定的参赭镇气汤就是对旋覆代赭汤的发挥。其方由人参、生赭石、芡实、生山药、山萸肉、生龙骨、生牡蛎、生白芍、苏子组成,主治“阴阳两虚,喘逆迫促,有将脱之势。亦治肾虚不摄,冲气上干,致胃气不降作满闷”。张锡纯云:“仲景旋覆代赭石汤,赭石、人参并用……参赭镇气汤中人参,借赭石下行之力,挽回将脱之元气,以镇安奠定之,亦旋覆代赭石汤之义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他将此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肝肾不能纳气而作喘、呕吐且大便不行、高龄呃逆兼小便不通、痰涎壅塞咽喉几不能息、因怒吞鸦片而喘促不止者等,疗效立显。所有治验,均以赭石、人参为伍,并强调“赭石诚为救颠扶危之大药也……况气虚者又佐以人参,尤为万全之策也。”
张锡纯是一位善用经方的医学家。他对经方应用灵活,但不失仲景风规。如用麻黄汤恒加知母以滋阴,用小青龙汤必用石膏以防辛燥,用附子泻心汤常用黄芪易附子以“补助太阳上焦之府”,用白虎汤常加薄荷、连翘以引汗外出。这种加减,必以病情为依据,而非任意左右古方。
王庆其治妇人脏躁验案一则
摘自2023-7-21中国中医药报
陈正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王庆其从事中医内科临床50余年,擅长治疗脾胃病及疑难杂症。王庆其把由长期的精神情志因素导致的脾胃病,或者由于脾胃病久治不愈,从而引发一系列精神症状者,称为“情志相关性脾胃病”,其中发于焦虑型的脾胃病以自拟方“栀子消虑汤”(山栀12g、淡豆豉12g、黄连6g、莲子心12g、灯心草6g、连翘12g、龙骨30g、牡蛎30g、柏子仁12g、天麻12g、枳壳12g、郁金12g)治疗,在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兹介绍验案一则如下。
患者女,58岁,2017年8月15日初诊。主诉:失眠、焦虑、食后腹胀1年余,大便不成形。患者自诉长期睡眠不安,容易紧张、烦躁不安,浑身不舒服,主诉多而变化不定,心悸、气急、头昏晕、口干、潮热汗出、面部发红、吞咽梗塞感、胃部经常不适、腹泻,大便每日2~4次。肠镜检查结果无异常,胃镜检查结果提示萎缩性胃炎(中度),病理检查结果提示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曾服用中西药进行治疗,效果不显。近日食后腹胀,偶有嗳气,腹部隐痛,胃纳尚可。大便每日2次,不成形,便质烂。夜寐尚可。舌质稍红、苔白腻微黄,脉细数滑。
诊断:西医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为脏躁证、肠风、胃痞。
治法:清火消虑,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清肠祛风。
处方:生山栀12g,淡豆豉12g,黄连6g,莲子心6g,灯心草6g,煅龙骨、煅牡蛎各30g(先煎),天麻12g,枳壳12g,炒白芍12g,白术12g,延胡索12g,制香附12g,薏苡仁30g,葛根30g,马齿苋30g,藿香12g,苏梗12g,木香6g。14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8月29日二诊:证无进退,仍潮热汗出,睡眠不安,食后腹胀不适较前好转,嗳气未作,口干明显,大便质偏烂,每日1~2次。舌红、苔薄腻,脉细数。上方加合欢皮30g、茯苓20g、茯神20g、知母12g、黄柏12g。14剂,煎服法同前。
9月12日三诊:潮热汗出好转,睡眠改善,大便前段成形、后段质软,每日1次。近因进食甜食而出现泛酸、烧心等症状。口干稍好转,胃纳佳,腹胀、嗳气。舌红、苔薄白略腻,脉细数。继续治以泻相火、疏肝宽肠理气。处方:生山栀12g,淡豆豉12g,黄连6g,煅龙骨、煅牡蛎各30g(先煎),天麻12g,枳壳12g,川石斛12g,玉竹12g,马齿苋20g,青皮6g,陈皮6g,枳壳12g,制香附12g,佛手9g,玫瑰花6g,厚朴花6g。14剂,煎服法同前。
四诊至九诊:患者潮热汗出等更年期症状较前好转,时有反复。腹痛、腹泻未作,偶有嗳气不适,饮食不当偶有泛酸,精神和睡眠较前明显转佳,继以前方加减调治。
2018年1月24日十诊:潮热汗出消失,每天能睡5~6小时,精神较前有改善,大便每日1次,偶有胃脘胀气、痞满、嗳气等症状,胃纳佳,舌苔薄,脉细。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处方:柴胡12g,炒白术12g,枳壳12g,玫瑰花6g,厚朴花6g,青皮6g,陈皮6g,枳壳12g,茯苓、茯神各12g,佛手9g,合欢皮3g。14剂,煎服法同前。
2018年4月15日随访:近期胃镜检查结果提示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检查结果提示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睡眠尚好,焦虑情况明显改善,胃中稍有不适,时有嗳气,轻度腹胀,纳好,大便每日1次,偶不成形。嘱停药,注意饮食起居调摄,并定期随访。
按 更年期妇女往往会发生生理、心理方面的改变,不少人还伴有脾胃病。临床多见肝阳有余、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在情志方面容易出现焦虑症,同时伴有胃肠器质性病变,属典型的心身疾病。
本案患者存在焦虑症,并伴萎缩性胃炎和肠易激综合征。王庆其以其经验方栀子消虑汤辨证加减,其中山栀、淡豆豉清宣郁热、除烦,黄连、莲子心、灯心草、连翘清心火,龙骨、牡蛎、茯神镇静安神,白芍、延胡索、制香附疏肝理气止痛,白术、薏苡仁、木香健脾和胃,马齿苋、葛根清肠祛风。患者反复出现腹胀、腹痛、嗳气、焦虑等肝郁气滞乘脾之证,故以疏肝宽肠理气之药加减,如陈皮、青皮、佛手、玫瑰花、厚朴花、柴胡、枳壳等。同时不断进行心理治疗,经过半年左右的调理,患者精神症状和脾胃功能明显好转,症情稳定,生活质量安好,复查胃镜结果也提示明显好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