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凉解毒法治疗烧伤

(2023-02-07 05:20:01)


时间:2019-08-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何钱 何苗

 

  叶某,男,25岁,2001年1月18日初诊。因不慎,被柴火烧伤左上肢、肩胛、颈项部位。入烧伤专科治疗,诊为O烧伤,常规处理外,邀中医会诊。

  患者左肩至前臂及肩胛颈部烧伤甚重,局部红肿灼热剧痛,有小部分皮肤脱落,并大量水疱渗液、身热、体温38、烦躁不安、舌质红干、苔黄燥、脉洪浮数大等。辨证属火毒伤阴,宜清火解毒养阴。

  处方:黄连4.5g,炒黄柏、炒知母、防风各9g,地骨皮、炒牛蒡子、花粉、甘草各15g,银花、生地各45g。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结合西医常规治法,服药3天后,体温渐正常,烧伤处红肿疼痛有所缓解,分泌物减少,精神大为平静,再服上方3剂。

  三诊:红肿疼痛明显减轻,分泌物大为减少,并有少许结痂。睡眠欠佳、精神疲乏、口渴、舌质红干、脉细数。上方加西洋参9g,炒枣仁15g,服10剂。中西医结合治疗30余天,伤处全部结痂愈合,诸症消除。

  按:本例用方为一般烧烫伤者所常服。笔者认为,烧烫伤不仅为皮肉之伤,全身也必然处于严重的病理状态。凡烧烫伤者,气血分必然有热夹毒,卫气多壅滞,气阴多耗伤,故清热解毒、凉血消炎、益气养阴乃当用之法。地骨皮甘寒清润,善入血分;牛蒡子辛凉透表,二药与诸消炎解毒药合之,既可深入血分以清热,亦能疏散皮肤郁热而解毒消肿;西洋参可以生津液、养正气、安神定志、壮火食气、消烁津液,故用之。(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何苗 贵州中医药大学)

烫伤浅议

 清凉解毒法治疗烧伤 (2018-11-20 15:23:22)[编辑][删除]

烫伤浅议

一度伤、烫伤只损伤皮肤表层,局部轻度红肿、无水泡、疼痛明显,应立即脱去衣袜后,将创面放入冷水中浸洗半小时,再用麻油、菜油涂擦创面。

二度伤、烫伤是真皮损伤,局部红肿疼痛,有大小不等的水泡,大水泡可用消毒针刺破水泡边缘放水,涂上烫伤膏后包扎,松紧要适度。

三度伤、烫伤是皮下,脂肪、肌肉、骨骼都有损伤,并呈灰或红褐色,此时应用干净布包住创面及时送往医院。切不可在创面上涂紫药水或膏类药物,影响病情况观察与处理。

 

严重伤、烫伤病人,在转送途中可能会出现休克或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按摩。伤员烦渴时,可给少量的热茶水或淡盐水服用,绝不可以在短时间内饮服大量的开水,而导致伤员出现脑水肿。

1.外症(局部症状):
烫伤后立即起发水泡或皮塌肉烂(水烫),皮焦肉卷继而臭腐,疼痛难熬(火烫)。

2.内症(全身症状):
      因热毒攻里,令人烦躁,口干,身热,昏厥,抬肩气粗:甚至死亡。
      以上辩証的方法,在明代的“外科启玄”淸代的‘洞天奥旨”等文献上论述很详。“洞天奥旨”的作者陈士锋说:“火烧遍身烧如黑色者,比较难治。或烧轻而不至黑色者,尚可治疗;然而皮焦肉卷,疼痛难熬,千方百计内外同治,方可救治,不致火毒内攻。”,又说滚汤烫伤,轻的害在皮表,重的害在肌肉,更重的害在脏腑者,每多至杀人这就说明,在祖国的医学上,对烫伤很早就奠定了辩证的方法。

中医治疗烧伤、烫伤的治疗原则

      汤火伤虽从外来,但是沸水烈火的热毒可侵犯人身的血液与脏腑。因此治疗烫伤必须内外兼顾。陈士铎所说的“内治得法,可以挽救邪害脏腑的病人,有他深奥意义。
      他觉得烫伤的原由,是火热的关系,故称热盛毒重,热微毒轻。治疗方面,初起火盛,内服当以淸凉解毒为主。如四顺淸凉飮,黄连介毒汤等加减。到火势渐退,气血两虚,或阴液独伤,当与补气补血养阴为主。如八珍汤与增液汤等加减。(以上两种疗法,就是热则寒之,虚则补之的道理)外治初期以解毒消肿为主,如淸凉膏;若腐烂,则用祛腐生肌为主,如麻子膏。腐脱后,以生肌为主如黄连膏。

      我们的祖先在治疗烫伤过程中,早注意到破伤风和其它感染,“外科准绳”着者王肯堂“用保生救苦散油调敷涂,非但使烫伤不易化脓,并且无破伤风的危害。再须注意祖先对病人痛苦的同情和关心创立了止痛方法,如明“外科正宗”着者陈实功说:“汤泼火伤,皮肉破烂,痛苦烧灼热者,可用此膏擦上,其痛就可止住”。以上说明我们祖先对治疗烫伤过程中已经注意到这几个重要问题,这是一个很宝贵的经验。
中医的论治,必须有整体覌念。在治疗严重烫伤病人的时候:

第一,必须了解火毒是否内攻;

第二必须诊察气血是否充足(诊脉察苔);

第三,看伤处范围的大小和深浅如何。在三者结仑下,再决定用方药来治疗。

中医治疗烧伤、烫伤初期后期的方法

一、烫伤初期:

患者深度烫伤,皮沓肉烂或皮焦肉卷,疼痛难熬;

内症:烦燥、口渴、身热、欲呕吐,甚至神昏、脉数、苔红或焦黄。

这样情况下,我们认为他是火毒内攻,必须清营泄热、解毒,可以用黄连解毒汤或犀角地黄汤是有效果的。
如太便秘实者苛加大黄泻其火。
外用药在腐烂时,可以用祛腐生肌腐药膏,如麻子琴、神效当归膏涂敷或用纱布摊贴。
倘患者体弱,而深度烫伤火毒重者,可在内服解毒药中加些补药如黄连解毒汤加入人参之类。
二、烫伤后期:

      患者烫伤处腐肉尽脱,新肉生得慢,皮不肯结者,如“阴液”受到热劫,舌苔光剥带红,内服必须要用“增液汤”加“银花甘草汤”等。到“元阴”一足,新肉易生,皮可快结。外用:如“生肌玉红膏”生肌,“三石散”结皮。

处方:黄连9克、当归9克、紫草27克、生地18克、虎杖9克、大黄18克、黄柏18克,水煎外洗之后,并用“黄连润肌膏”外搽。一次即效,疼痛立减。次日仍依次用药,嘱大水疱用火针刺破药棉吸干水分后敷药包扎。
湿敷:黄连9克、当归9克、紫草27克、生地18克、黄柏18克、苍术9克、枯矾18克(分两次兑入到药液中),每剂药水煎两次,每天洗浴湿敷两次,洗浴之后外扑“一效散”以收水除湿。
处方(益气活血汤加减):黄芪15克、当归9克、白芍9克、连翘15克、虎杖15克、丹参12克、生地15克、知母15克(或石斛)、栀子9克、丹皮9克、黄连3克、黄柏9克、苍术6克、陈皮6克、车前子9克、六一散15克(或滑石12克、甘草2克),水煎服。

一、外治法
1、黄连润肌膏(《中药贴敷疗法》):黄连30克、黄柏60克、当归60克、紫草90克、生地60克,冰片6克、麻油1000克,诸药入麻油中煎炸焦枯,滤渣存油,再加黄蜡180克融化收膏备用。
  治疗水火烫伤,红斑尚未起水疱,用药立愈。已起水疱,小水疱一般不必刺破,大者可用消毒针刺破,药棉吸干水分后外敷药膏,每天换药一次,20--30分钟即可止痛,5--7天愈。感染化脓者2--3周愈。创面有感染的,可撒“九一丹”少许,再用本膏覆盖,消毒敷料包扎。本膏也治外痔肿痛、单纯疱疹、脓疱疮、口丫疮、体表感染性溃疡(化脓性),对体表脓痂有脱痂之效。治疗外伤性感染,其效不及“化腐拔毒生肌膏”,治冻疮溃疡、带状疱疹,疗效不佳。本方也可改为汤剂,水煎放温凉之后清洗创面,或水煎洗浴湿敷。
“四黄洗剂”配合运用:黄柏30克、黄芩15克、黄连15克、大黄30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甘草10克,煎水外洗,擦洗后外搽“黄连润肌膏”,去腐力增强。脓腐减少后,单用“黄连润肌膏”外搽,以后渗出液渐少,脓腐渐尽,新肉渐长。

2、紫连膏:紫草90克,黄柏、大黄、生地、当归各60克,黄连、地榆、虎杖、罂粟壳各30克,制乳香、制没药各15克、冰片10克,麻油2000克,黄蜡适量,制膏备用。
本膏功同“黄连润肌膏”,止痛、生肌之力增强。但地榆不适宜大面积长期使用。“
3、一效散(《百病中医熏洗熨擦疗法》):滑石500克、炉甘石150克、冰片50克、朱砂50克,麻油调糊外搽。
本油膏治疗水火烫伤,适用于红斑、肿痛、渗液,渗出液不止,可以直接用药棉蘸药粉外扑,收湿力很强,渗出液能很快止住。本药外敷可治疗疔疮,药粉用温开水调糊外擦可治急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痒疹、结节性痒疹。油膏也可治慢性溃疡、淋巴腺结核。可随证加味。
4、当归罂粟膏(《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下册):当归200克、罂粟壳200克、轻粉20克、银朱20克、冰片20克,麻油3000克,黄蜡300克,制膏外用。3--4天换药一次,治烫伤2--4天可愈合。本膏祛腐排脓,适宜于烫伤感染化脓。
5、复方紫草油(《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紫草300克、黄连90克,放入植物油500克中煎炸焦枯,滤渣存油,兑入冰片(研粉)3克即成。局部消毒清洗创面,大水疱则用消毒针刺破,药棉或无菌纱布吸干,外涂复方紫草油。创面有感染的,可撒“九一丹”少许,再用复方紫草油纱布覆盖。视创面的情况和部位,采用暴露或包扎疗法。(1)、暴露疗法:适用于头、面、颈、胸、会阴部1度烫伤。(2)、包扎疗法:适用于四肢2度烫伤,用2--3层纱布包扎。
二、内治法
烧烫伤是热毒为患,“壮火食气,热盛伤阴”,局部微循环障碍,治疗烧烫伤的原则就是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利水渗湿、益气养阴。
1、烧烫伤严重者,伴发热等全身症状,可用“五味消毒饮”加生地、丹皮、紫草等水煎内服。
2、烧烫伤初期,可用“生津解毒汤”:鸡内金、淮山药、银花、连翘、生地、丹皮、赤芍、知母、玄参、石斛、广郁金、夏枯草、黄芩、川黄连、水牛角。
本方为成都中医学院文琢之教授经验方,载于《文琢之中医外科经验论集》。本方药量酌定,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重症者可每日2剂。
3、解毒愈伤汤:银花24克、川黄连6克、伏龙肝9克、连翘24克、黄柏15克、灯芯炭9克、陈皮6克、制半夏9克、绿豆衣9克、当归9克、赤芍9克、车前子9克、猪苓9克、川军6克、六一散18克、竹茹9克。每日一剂,水煎2次,分服。
本方为北京中医院房之萱教授经验方,载于《房之萱外科经验》。方内川军即大黄,灯芯炭可用灯芯草,绿豆衣也可直接用绿豆,但需要加大剂量。本方清热解毒、活血利水、泄火通便,对于渗出液较多、肿胀疼痛,甚至大便干燥秘结者尤为适宜。
4、益气活血汤(《百病奇效良方妙法精选》):生黄芪30克、当归15--30克、炒赤芍9克、丹参12克、红花9克、桃仁(打)9克、银花30克、连翘15克、生地30克、石斛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休克期去银花、连翘,加人参、麦冬、五味子、酸枣仁;如低体温、脉微细、精神萎靡、嗜睡、肢体厥逆等加人参、附子;尿少加白茅根、车前草;症见高热口渴、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斑疹及出血倾向等加玄参、炒丹皮、黄连、栀子;高热抽搐加用“紫雪丹”;昏迷者加“至宝丹”;休克期过后水肿回吸收阶段,有高热和精神症状者加用“安宫牛黄丸”。

 烧烫伤中医辨证分为火毒炽盛型、火盛伤阴型、阴伤及阳型。火毒炽盛型证见高热、烦渴、喜冷饮,严重者神昏谵语、尿赤、舌红苔黄、脉洪大。火盛伤阴型证见高热、烦燥、口渴、便秘、尿赤量少、舌红绛而干、脉弦细而数。阴伤及阳型证见体温不升、神萎、呼吸短促、四肢震颤、创面色暗、脉细数。

  1.[处方]紫珠叶适量。

  [制法]将上药洗净阴干后研末,经高温烘干后,密封备用。[用法]将烧伤水疱用已消毒过的剪刀剪去,撒上药粉,纱布包扎,1至2天换药1次。换药时不揭药痂,再撒上药粉即可,感染创面换药时应除去旧药痂再撒新药粉。

  [主治]小面积烧伤。

  2.[处方]金银花30g,生甘草10g。

  [制法]将上2味药洗净加水煎煮即可。[用法]早晚分服,每日1剂。

  [主治]烧烫伤。

  3.[处方]鲜葡萄适量。

  [制法]将葡萄洗净后去籽捣烂即可。[用法]外敷伤处,一日多次。

  [主治]轻度烫伤。

  4.[处方]杉树皮(内层)适量,鸭蛋清适量。

  [制法]将杉树皮火烧或煅成炭(不能烧成白灰),趁热研末过筛,然后与鸭蛋清调匀成糊状即可。[用法]涂抹患处,1至2日换药1次。

  [主治]小面积烧伤。

  5.[处方]生萝卜1个。

  [制法]生萝卜洗净捣烂即可。[用法]用萝卜泥外敷,每日2次。

  [主治]烧烫伤皮肤未破溃者。

  6.[处方]土豆适量。

  [制法]土豆去皮,洗净捣烂后用纱布包裹取汁即可。[用法]涂抹患处,每日2次。

  [主治]烧烫伤皮肤未破溃者。

  7.[处方]金银花30g,生甘草10g。

  [制法]将上2味药洗净加水煎煮即可。[用法]早晚分服,每日1剂。

遇到开水、火或油的烫伤,即掐一段洗净的绿色葱叶,劈开成片状,将有黏液的一面贴在烫伤处,烫伤面积大的可多贴几片,并轻轻包扎,即可止痛,又防止起水泡。每天换药1次,1-2天即可痊愈。也有的人吃饭喝汤不小心烫伤了口腔或食道,马上嚼食绿葱叶,慢慢下咽,效果也很好,不妨试试。

皮肤瘙痒效方二则【草根一生】

 清凉解毒法治疗烧伤 (2014-12-16 20:30:58)[编辑][删除]
标签: 

美食

 

                               皮肤瘙痒效方二则【草根一生】


   验方1  大胡麻60克,防风、黄柏、甘草、白鲜皮、苦参各30克,荆芥、乌梅各15克。将上药研末混匀,蜂蜜为丸,每次6克,每日2次,7天为一疗程。

    验方2  透骨草、当归、黄精、蛇床子、地肤子各30克,花椒、蝉蜕各15克。上药加水3000毫升,煎煮15~20分钟,取汁擦患处,每日2次,每剂用2天,3剂为一疗程。

甲癣净  【草根一生】

  皮肤瘙痒效方二则【草根一生】 (2014-12-18 05:24:02)[编辑][删除]
                                          甲癣净 <wbr><wbr><wbr> <wbr><wbr><wbr>【草根一生】

       冰醋酸1斤,凤仙花连叶花梗3两,泡七天即可用,每天5次,1月即愈。 

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皮肤病

 (2023-01-12 08:49:52)[编辑][删除]


时间:2020-07-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张丽英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州市中医院顾伟民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40余载,在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诊治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运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问题上,独辟蹊径,强调从心论治,组方用药灵活,疗效明确。笔者有幸跟随临诊,现将顾伟民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经验介绍如下。

  瘙痒性皮肤病主要以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与神经性皮炎为主,如荨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虫咬皮炎、各类型瘙痒症等,亦可见于系统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淋巴瘤、肝硬化等;临床表现主要以瘙痒为主,因瘙痒反复搔抓致使皮损多样性,常见红斑、丘疹、结节,病程日久可见皮肤肥厚、苔藓样变,常伴有明显抓痕等体征。目前此类疾病致病原因尚不明确,西医目前处理方法主要是内服抗组胺药,外用激素药等,外用激素虽有效,但不建议反复长期使用,易致疾病症状的反复及加重。

  病因病机

  瘙痒性皮肤病的病因以“风”“血”“心”为主。《外科证治全书·痒风》记载:“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诸痛疮痒,皆属于心。”《诸病源候论·风骚身体瘾疹候》曰:“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

  纵观瘙痒性皮肤病的病机不外乎素体虚弱,风邪乘虚侵入肌肤,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夹他邪,如风湿、风寒、风热等皆可客于肌肤,留于血脉,日久可化热、致瘀,从而产生瘙痒的症状。心主血,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痒者,表皮之疾也,心为阳而布于表,瘙痒是种感觉,这种感觉出自心,故瘙痒与心有关。

  治疗方法

  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15~30克,生地10~15克,赤芍10~30克,丹皮10~15克。

  犀角地黄汤源自《外台秘要》,功效主要为清热解毒,凉血祛瘀等。方中水牛角代替犀角,味苦咸寒,凉血清心解毒,为君药,甘苦寒的生地,凉血滋阴生津,为臣药,赤芍、丹皮清热凉血祛瘀,共为佐药。

  临证使用时,常根据患者情况予以加减。瘙痒明显时,加荆芥、防风、当归、川芎、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以行血祛风。身体困重,舌苔黄腻,加龙胆草、黄芩、黄柏、车前草等清热利湿。心中烦热,舌尖星点可以加黄连、淡竹叶、丹参清心火除烦热。皮疹,抓痕明显可加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紫草清热解毒消肿。

  此方在运用时为防止苦寒伤胃阴,亦可用甘草、生地、玄参等护胃养阴的药少许。

  典型案例

  陈某,女,44岁,福建人,2019年6月初诊。患者自诉无明显诱因下四肢出现散在红色丘疹半年,经外院诊治2月仍未见愈,自觉天热瘙痒感尤甚,口干,大便紧,胃纳可,舌红嫩,苔薄净,脉浮细数。

  诊断:瘾疹,风热内蕴证。

  治法:清心除热,祛风止痒。

  拟方:犀角地黄汤加减。

  处方:水牛角30克,生地10克,白鲜皮10克,当归10克,地肤子10克,牡丹皮6克,甘草3克,丹参10克,炒赤芍10克,荆芥炭10克,大黄3克,连翘10克,苦参10克。7剂,水冲服,日2次。

  服后瘙痒感仍有,且大便次数增多,患者自行改为1日口服1次,后大便调,口干缓解,上方减去大黄、苦参,加白花蛇舌草15克,防风6克,绞股蓝10克,继续服用7剂后诸症悉除。

  按:本案患者症状结合舌脉,可见风热内蕴扰心之证。故以清心除热、祛风止痒为治法,使外邪去的同时心热得化。风邪善行数变,此处兼夹热邪致病,热久伤阴,故在遣方上用当归配伍生地滋阴凉血;白鲜皮、地肤子、苦参、荆芥炭、防风祛风止痒;久病必夹瘀,予赤芍、当归、丹皮凉血化瘀,用大黄、甘草改善大便,丹参、白花蛇舌草皆入心达到清心凉血解毒的功效。临证行医中务必重视辨证论治,在瘙痒性皮肤病的诊治中,遣方用药注重方随法立,药随法变,往往收效显著。(张丽英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朝阳爱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张灿玾运用膏药外治皮肤病经验

  (2023-01-15 04:05:19)[编辑][删除]

摘自2023-1-13中国中医药报
李玉清 山东中医药大学
国医大师张灿玾为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早年曾自制三黄膏及三黄苦参膏治疗脓疱疮、肘窝癣、坐板疮等多种皮肤病,现简介如下。
膏药制作方法
张灿玾早年在山东荣成农村行医时,常自制三黄膏或三黄苦参膏治疗皮肤病。他自制的三黄苦参膏由于疗效好,还得到了同在荣成县崂山区卫生所工作的西医同行认可,他们治疗皮肤病时,不开西药,专开张灿玾自制的三黄膏或三黄苦参膏,取得了较好疗效。这也是中西医互相学习的一个例证。
三黄膏及三黄苦参膏的制作方法为:三黄膏以黄连、黄柏、大黄等份,共为细末,以凡士林油适量,调匀制成软膏备用。若组方中再加入苦参,则名三黄苦参膏。
临床运用经验
三黄膏及三黄苦参膏可治疗脓疱疮等皮肤病。脓疱疮俗称黄水疮,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夏秋季节易发。症见头面耳项忽生黄泡,破流脂水,顷刻沿开,多生痛痒。此因日晒风吹,热毒郁于皮毛,暴感湿热;或是食用湿热之物,致风动火生而发。治当清热凉血祛风。坐板疮,又名痤痱疮,亦为过去常见多发皮肤病,夏秋季节尤多。症见红色丘疹生于两股,密如撒粟,尖如芒刺,痒痛非常,浑身毛刺感,甚则皮损沾衣。此由脾经湿热、湿毒郁久而成,亦有因久坐湿地而成,或是坐烈日石上,酿成湿热所致。治当清热祛湿。肘窝癣为双肘窝和脚踝处起癣,呈鳞癣状,掉白屑,瘙痒,可因七情内伤,气机壅滞,郁久化火,以致心火亢盛,毒热伏于营血,或因饮食失节,过食腥发动风之物,脾胃失和,气机不畅,郁久化热,复受风热毒邪而发病。治当清热凉血祛风。以上三种皮肤疾病虽然症状不同,病机均责之湿热。
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降泄一切有余之湿火,而心、脾、肝、肾之热,胆、胃、大小肠之火,无不治之。其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取之制为软膏外敷,可治皮肤湿疹、湿疮;黄柏泄己土之湿热,清乙木之郁蒸,有清热燥湿、解毒疗疮之功;大黄味苦性寒,《本草纲目》认为其为足太阴、手阳明、足阳明、手厥阴、足厥阴五经血分药。用其治皮肤病,取其既能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又能通腑泄热,以祛热邪。三药共奏清热解毒祛湿之功。三黄膏亦可用于痈肿初起。苦参苦寒,有清热祛湿、疗疮杀虫之功,如《金匮要略》用苦参汤治狐惑病。此药治热毒风、皮肌生疮、赤癞眉脱等病,故加入苦参,能增强清热祛湿杀虫之功。三黄膏及三黄苦参膏均有清热解毒祛湿之功,适对脓疱疮、肘窝癣、坐板疮等多种皮肤病之病机,疗效较佳。
典型医案
张灿玾在荣成行医时,夏秋季节多见脓疱疮,应用三黄苦参膏治疗均获良效。审证要点为:脓疱较密集,疮黄,周围有红晕,破后糜烂,面鲜红等。此方屡试得验。变通应用方法为:若渗出较少时,可用三黄苦参膏;若脓疱破损,渗出液较多时,则改用散剂。他还常用此方治疗肘窝癣、坐板疮等,现举病案如下。
医案一
男,中年,患者因肘窝部及腘部皮肤轻度瘙痒求诊。症见皮肤增厚,呈细皱折状,色灰褐,皮肤干燥。患此病已有年余,曾多方求诊并用多种外用药治疗,均无效验。其发病与气候变化无关,亦不影响劳作。
张灿玾认为此病的病机:风热邪毒留滞经络,久而化燥,伤及皮肤。
治则:清热解毒、润燥之法。
处方:黄连15g,黄柏15g,大黄15g。共为细末,以凡士林油适量,调成软膏,搽患处。
二诊:用上药涂擦数日,已大见好,皮肤变软,瘙痒亦减轻。嘱继用此方而愈。
按 本案以三黄膏清热凉血祛湿,凡士林涂抹在皮肤上可以保持皮肤湿润,使皮肤组织保持最佳状态,加速皮肤自身的修复能力。
医案二
男,中年,患者体型较胖,时处夏季,因左右臀部皮肤患粟疮浸淫求诊。症见痒痛红肿,粟疮蔓涣,不能落坐,疮面有少量脓水,并向四周蔓延。张灿玾认为此患者体胖而重,又值夏暑季节,每坐久时,暑热之气积于臀下,不能及时散发,故蕴郁为毒,发为粟疮,破溃蔓延,痒痛不已。当以清热解毒之药外治可也。
处方一:忍冬藤20g,苦参10g(二药鲜者尤佳)水煎。以棉絮蘸药液清洗患处。
处方二,黄连、黄柏、大黄各25g,共为细末搽在患处。用此方两日后,痒痛即减轻,脓水逐日减少,十日即痊愈。
按 患者皮肤生疮,红肿痒痛,因此先用忍冬藤、苦参外洗。忍冬藤有清热解毒之功,能治疗一切痈肿,苦参清热祛湿。用三黄散而不用三黄膏,系因皮肤表面有脓水,此为湿邪过盛,用药散搽上,燥湿效果更好,使脓水减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