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家族”疏肝解郁有侧重
在琳琅满目的中成药中,有一个以疏肝解郁功能最为突出的“逍遥家族”,主要有逍遥丸、加味逍遥丸、丹栀逍遥丸、红花逍遥颗粒四兄弟。由于它们的药物组成有区别,剂量各异,功用也不尽相同。在临床应用时,应正确辨证后合理选用,切不能因为名字类似就混用或替用。
逍遥丸
“逍遥”一词来自庄子的养生名著《逍遥游》,指的就是逍遥自在,特别开心愉快的精神状态。逍遥丸的前身逍遥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合剂局方》,该书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书中所收药方均是从各地献来,又经当时的太医局验证有效的处方。
逍遥丸的功效是疏肝健脾、养血调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健脾祛湿;生姜降逆和中;加上少量薄荷,助柴胡散肝郁而生之热。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逍遥丸还有颗粒剂剂型,功效与其一致。现代临床常用该药治疗慢性肝炎、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多囊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缓解肝郁脾虚所致的脱发等。
加味逍遥丸和丹栀逍遥丸
加味逍遥丸的处方源自宋代名医薛己的《内科摘要》。对比加味逍遥丸和逍遥丸的药物组成可知,加味逍遥丸是在逍遥丸的基础上增加了牡丹皮和栀子得到的。丹栀逍遥丸也是在逍遥丸基础上,增加了牡丹皮和栀子。对比两药的说明书,它们的功能主治大同小异。那么,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加味逍遥丸是2015版《中国药典》收录的品种,其药物配伍及用量配比大致为: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牡丹皮:栀子:薄荷:生姜为10:10:10:10:10:8:15:15:2:3;根据《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一册的收录,丹栀逍遥丸的药物配伍及用量配比大致为: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牡丹皮:栀子:薄荷:生姜为15:15:15:15:15:12:10:10:3:2。
由此可见,与丹栀逍遥丸相比,加味逍遥丸加大了牡丹皮和栀子的用量。因此,加味逍遥丸可以看作是丹栀逍遥丸的加强版。这两种中成药都可用于肝郁血虚、化火生热之证,但加味逍遥丸清热凉血的作用更强。根据文献记载,加味逍遥丸还可用于肝胃不和型胃炎、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
红花逍遥颗粒
红花逍遥颗粒处方组成是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增加了红花和皂角刺。红花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皂角刺有消肿托毒及排脓的作用。因此,其功效在疏肝理气的基础上增加了活血作用,可用于肝气不舒、肝郁血瘀所致的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或伴见颜面黄褐斑。红花逍遥颗粒也有处方和功效均与其一致的片剂、胶囊等剂型。
现代研究表明,该药所含的挥发油类成分(主要来源于竹叶柴胡、当归、白术、薄荷等)可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对雌激素有双向调节作用。其含有的黄酮类成分(主要来源于红花、皂角刺)也可调节雌激素,当雌激素低时,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产生拟雌激素样作用;雌激素高时,与雌激素受体竞争结合,产生拮抗雌激素样作用。
上述四种中成药在应用上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处方组成中均含有易刺激胃肠道的药味,均应饭后服用。二是建议一般不要连服超过半年。三是与其他疏肝解郁药一样,服药期间要保持情绪乐观,切忌生气恼怒。四是因为处方中均以柴胡为主药,其升散作用强,所以阴虚或肝阳上逆等证不宜服用。五是红花逍遥颗粒(片、胶囊)孕妇禁用。逍遥丸(颗粒)、加味逍遥丸(片、胶囊、颗粒)、丹栀逍遥丸(胶囊、片)孕妇慎用。(吕薇)
在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几经修订的“柔肝要方”治疗因肝阴虚、血虚所致的各种不同疾病取效快捷,(“柔肝要方”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1月28日名医名方栏目第四版),今将该方的组成意义及不同疾病验案整理如下。
因肝为柔脏,其性柔软,柔:柔软、柔和之意,是既不刚烈又不强顽,柔和刚是相对应的、协调的,又是相互制约的阴和阳的关系,这样可以刚柔相济。“柔肝”之意,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
肝气勇善怒、刚强暴躁,有“肝为刚脏”之说。《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肝者,将军之官”,在中医临证经常出现的肝阳上亢眩晕症,重则还会出现的肝风内动、角弓反张、四肢抽搐症,还有肝火上炎的目赤红肿证等。这种性格刚强易怒,触之即会伤阴、伤血、易怒上火的肝脏,从治疗方面看不能应用寒苦直折清火,更不能应用香燥疏肝理气,所以采用柔肝法,要以柔克刚,这也叫作“刚柔相济”。
肝归象于木,木的特征形象是生长发展。五行学说将人体不同脏腑归纳为五种特征的木,火,土,金,水,张景岳在其《类经》中曾说:“肝属木,木曲直而柔,筋体象之”就因为这样,我们制定了要用柔肝之法来顺从肝体的曲直之性。吴氏吴瑭治疗热邪深入伤及厥阴(肝)阴血亏虚证,制定了复脉汤,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其中多以白芍、甘草、干地黄、龟板甘润存阴,柔肝以治。
肝之母为肾水,其子为心火。水为阴,火为阳,木介于水火之中,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血属阴,气属阳,故有“肝体阴用阳”之说,肝又为厥阴,其经脉行于人体的胸、胁、腹等阴部,又主藏血,肝之虚证又多见阴虚与血虚,因而称“肝体阴”“用阳”,是指肝的功能活动是以肝气为主,气又属阳,其病变多见气偏盛的气郁,气或横逆犯脾,或上逆犯首,就因为肝具有其特有的生理与病理的特征,所以制订了这属阴的肝体,以助阴为主,而应用柔肝法治疗,肝体是得柔和则健无病。
以下为笔者编写的柔肝证治歌诀:
肝体阴用阳特征须记清,
体阴主要是肝内阴与血。
肝气易郁结才是指用阳,
或横逆或化火最易炎上。
阴血两者肝内总是亏伤,
内外妇科肿瘤常见临床。
头痛眩晕耳鸣气会上扬,
双眼干涩重则可成夜盲。
身朝热手足热眠不着床,
女子月经量少周期延长。
常痛经血闭或是孕不上,
肝内体用关系而重辨证。
柔肝要方对证才会恰当,
甘温平养阴血不可寒凉,
终达刚柔相济才会安康。
几十年对“柔肝要方”的应用,现作了药物组成的调整如下:“柔肝要方”药物组成(剂量为成人量)为:山茱萸20g,醋炙龟板20g,黄精15g,熟地黄30g,当归12g,炒白芍15g,菟丝子20g,炙甘草10g,炒香附12g。
用法:水煎服或共研药粉做蜜丸。
功效:柔润肝体以养阴血,调和肝用以舒肝气。
主治:本方应用非常广泛,凡是因肝阴虚、血虚所导致的各种病症及肾阴虚所致的各种病症(因肝肾同源,肝肾同治),可包括在内、外、妇、眼及肿瘤的各科疾病,例如:高血压、低血压、贫血、各种紫癜、神经衰弱、神经头痛、眩晕、耳鸣、糖尿病、慢性肝炎、肝硬化、干燥综合征、干眼症、眼底出血、月经不调、闭经、痛经、月经过少、不孕症等等。
加减:
偏肾阴虚:头痛,耳鸣,可加肉苁蓉、墨旱莲、川芎、龙骨。
肝血虚至贫血:可加用阿胶、桑葚、川芎。
少寐:心悸加炒枣仁、夜交藤、合欢皮。
腰膝酸痛严重:可加川断、寄生、狗脊、炒杜仲。
如肝肾阴虚又兼有痰湿盛或脾虚湿盛者:可加用炒山药、莲子肉、用以化湿不伤阴,养阴又不助湿。
双目干涩:加用菊花、枸杞、炒山药。
典型案例一:柔润肝阴治身热
周某:女,45岁,北京市某军干休所职工,2013年1月7日就诊,5年前不明原因发热,近3个月来加重,曾多次去医院诊治未效,做各项检查,均未查出器质性病变,诊时仍感周身灼热,体温正常,上午身热轻,下午及晚上重,伴有手足心热重,时有头晕不清,周身无力,食欲可,二便正常。月经先期,可提前4~5天,色暗红,第一天血量多,三天净,平时白带多,色白,舌质正常,苔薄白,脉沉。
病机:肝阴虚火旺。
治则:柔养肝阴,清降虚火。
处方:山茱萸20g,熟地30g,鳖甲30g,龟板30g,炒山药30g,泽泻12g,丹皮10g,地骨皮12g,枸杞子30g,菟丝子20g,女贞子20g,当归12g,炒白芍12g, 茯苓12g,莲子肉20g,煅龙牡各30g。7服,水煎服。
2013年 1月21日二诊: 服药后周身发热明显减轻,只有隔日下午身热,片刻及过,头晕基本消除,前方炒白芍改15g,7剂,水煎服。
2013年1月28日三诊: 药后周身发热完全消除,其他症状完全消失,六味地黄丸3盒善后。
典型案例二:柔肝养阴治眼病
张某,女,60岁。2015年12月4日就诊。诉2015年11月26日,北京同仁医院诊断为双眼黄斑区异常,眼底出血,色素上皮病变性质,右眼黄斑囊性水肿。刻下:双眼胀痛,干涩,头痛头晕,视前有白色感,视物看不到整体,只能看到一半,大便正常,小便黄,脉沉细数,望之白睛浑浊不清,眼睑暗,舌质色红苔薄白。
诊断:视瞻昏渺(肝阴亏虚,虚火灼络)。
治则:柔肝养阴,凉血明目。
方药:龟板30g,熟地30g,山茱萸20g,当归12g,炒白芍15g,炙甘草10g,菊花15g,枸杞20g,女贞子20g,丹皮10g,三叶青10g。10服,水煎服。
2015年12月15日二诊:服药后双眼胀痛干涩,头痛皆减轻,但视物仍看不到整体,望之白睛、眼睑、舌质如前,前处方加车前子20g,决明子12g,赤芍12g,水煎,14服。
2016年1月7日三诊:服药后以上各症明显减轻,视物已能看到整体,但仍有模糊感,效不更方,前方30服。
2016年2月15日四诊:药后各种症状基本消失,视物已清,仍以前处方30剂,嘱汤药服完后,可再服用杞菊地黄丸。
按语:此病属于中医眼科中视瞻昏渺病的范畴,西医现时尚无特效药治疗。诊为肝阴虚,虚火旺,故应用柔肝要方加减后肝得柔,阴得复,虚火降,故病得临床治愈。(王玉生 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 刘相君 北京岐黄弘医堂中医院 邱奕霏 北京弘医堂中医医院)
标签: 健康 |
标签: 健康 |
|
|||
|
雷昌林疑难病症治验 健脾理气清热治重度气郁
《太平惠民合剂局方》这部书是皇帝命令当时的太医局编写的,比如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紫雪丹、四物汤、藿香正气散等,其中就有我们今天讲的逍遥散。
1、服药期间忌食寒凉、生冷食物。 2、孕妇服用时请向医师咨询。 3、感冒时不宜服用本药。 4、月经过多者不宜服用本药。 5、平素月经正常,突然出现月经量少,或月经错后,或阴道不规则出血应去医院诊。 6、按照用法用量服用。长期服用应向医师咨询。 7、服药二周症状无改善,应去医院就诊。 8、对本药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9、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10、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
廖成荣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王琳 重庆市垫江县曹回镇卫生院 失眠是指以经常而持续的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导致以睡眠质量不满意为特征的睡眠障碍。因为长时间对睡眠效果不满意,许多患者容易伴有焦虑和抑郁等问题,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治疗此类疾病,笔者常采取抓主症、灵活选用经典方以取效,现总结验案一例如下。 袁某,女,62岁,2025年7月3日首诊。主诉睡眠障碍伴焦虑抑郁3年余。3年前,患者因家庭变故出现睡眠障碍,具体表现为入睡困难、梦多、容易惊醒,容易莫名紧张,害怕独处,日久出现莫名焦虑、抑郁,于某市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为“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状态”,给与盐酸曲唑酮片、枸橼酸坦度螺酮片、盐酸度洛西汀肠溶胶囊。服药后上述症状有所改善,但是整体情况改善不明显,后又多方寻求中医调理,查阅所选主方,多以逍遥散、越鞠丸、麻黄附子细辛汤等为底方,仍收效不显。刻诊:神志清楚,少神焦虑貌。自诉入睡困难、梦多、易惊醒,情绪波动大,容易汗出,经常莫名紧张、烦躁,害怕独处,时有打嗝,纳食欠佳。舌质淡,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弦细。既往有慢性胃炎伴糜烂、反流性食管炎病史多年。 西医诊断: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状态。 中医诊断:不寐,郁证。 辨证:心脾两虚,心神失养。 治法:健脾养心,安神助眠。 处方:百合30g,生地黄18g,醋延胡索15g,紫苏梗15g,炒栀子12g,淡豆豉24g,龙骨24g,牡蛎30g,甘草20g,浮小麦60g,大枣24g,珍珠母30g,煅磁石30g,琥珀3g(冲服),党参24g,麦冬18g,醋五味子9g,麸炒白术18g,茯苓30g,陈皮12g,姜半夏15g,夏枯草30g,柏子仁30g,熟地黄30g。3剂,每日1剂,午饭后、晚饭前、睡觉前1小时分别服用1次。 7月9日二诊:患者走进诊室,满面笑容,并带领一名失眠患者前来就诊。告知服用中药后效果特别好,服药后当日睡眠近10小时,且起床后感觉仿佛才过数分钟,自此顿感神清气爽、心境豁然开朗。 7月16日三诊:患者述服药后效果非常好,且未出现反复,故私自将盐酸度洛西汀肠溶胶囊减少剂量服用,目前已经减量服用6天,一切如常,各类症状均未出现反复。舌质淡红,舌苔中根部黄厚,脉弦细。考虑到基本病机并无改变,继续在首诊方基础上加醋香附15g。3剂,每日1剂,午饭后、晚饭前、睡觉前1小时分别服用1次。 8月27日随访:告知睡眠完全恢复正常,现按照某市精神卫生中心意见逐步将西药减量,以最小剂量维持,目前处于持续恢复当中。 按 本例患者因睡眠障碍伴焦虑抑郁3年余就诊。接诊得知患者既往素有胃疾,脾胃虚弱;后又因家庭变故暗耗心血,导致心神失养,出现睡眠障碍,日久则形成心脾两虚、心神失养之候,而诸症从生。故治疗时,以健脾养心安神为基础,再根据患者兼症灵活加减调治。 方中党参、麦冬、五味子即生脉散,以益气养阴;党参片、麸炒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姜半夏即六君子汤,以健脾益气。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患者兼症灵活调治。《伤寒论》记载:“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金匮要略》记载:“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故笔者选用百合、生地黄,取百合地黄汤之意以补益心肺、养阴清热。选用炒栀子、淡豆豉,取栀子豉汤之意以清热除烦,宣发郁热。选用甘草片、浮小麦、大枣,取甘麦大枣汤之意以补益心脾。再加龙骨、牡蛎、琥珀与甘麦大枣汤配伍以重镇安神。《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云“恐畏不能独自卧,胆虚气怯用仁熟”,选用柏子仁、熟地黄,即取仁熟散之意,以滋养阴血、养心安神。同时借鉴广东省名中医胡世平经验,以姜半夏、薏苡仁、珍珠母、磁石治疗顽固性失眠且易早醒者。此外,姜半夏与夏枯草配伍以安神助眠,醋延胡索、紫苏梗调畅气机。整个处方主次分明,标本同治。患者服用后顿感神清气爽、心境豁然开朗,后继续以前方为基础调治而愈。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