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煎中药时应注意什么

(2023-02-01 14:18:14)


时间:2019-11-2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胡本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不断加强,中医疗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和好评,中药调理也成为了现代人较为常用的养生方式,人们在运用中药调理的过程中也免不了煎煮中药。怎样去煎?在煎中药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煎煮中药前、中、后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

  煎药前选好药罐,以砂锅为最好,铁、铜、铝、锡等金属锅不能用来煎药。因为中药所含鞣酸、有机酸等成分可与上述金属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沉淀物,使中药有效成分减少。药罐使用后随时洗净,保持清洁。煎药以新鲜清洁的自来水、泉水为宜。经反复煮沸或放置于热水瓶中较久的水,也不宜作为煎药用水。中草药不需要清洗,但在煎煮前需要有个浸泡药材的过程,即用冷水在室温下浸泡。一般以花、茎、全草类为主的药材,浸泡20~30分钟;以根茎、种子、果实为主的药材,可浸泡60分钟。

  煎药时,汤剂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煎药的质量。而传统的“3碗水煮成1碗”,其实不是个科学的标准。因为不同处方的药味多少、药量大小各有不同,不同药材吸水量也有不同。应以水浸过药材面2~3厘米为佳(或者用手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可以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煎药火力的大小,中医习称“火候”,包括“文火”和“武火”。一般“先武后文”,即先武火(急火)煎沸,然后改用文火(慢火),保持微沸状态。煎药时间,均从煮沸时算起。煎煮时间一般多根据药物性质而定,解表药头煎时间为10~20分钟,二煎时间为10~15分钟;一般药头煎时间为20~30分钟,二煎时间为15~20分钟;滋补调理药头煎时间为30~40分钟,二煎时间为20~25分钟。煎药时间除上述外,还应参考药物的质地,如花、叶及芳香药物煎煮时间宜短;矿物类、骨角类介壳类药物应慢火久煎一个小时左右,使其有效成分充分溶出。汤剂的煎煮次数,一般需煎煮2~3次。一般而言,一服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有效成分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但滋补类的中药和一些药量较大的处方,也可以煎煮三遍。

  药汤煎煮好,应趁热过滤倒出,不宜久置锅中。否则含胶体过多的药液,随温度下降产生胶凝,难以过滤,影响药效,同时也易造成酸败。中药与西药最好不要同时服用。西药与中药、中成药之间可能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建议中草药、西药分开服用。

  热性疾病,应禁用或少食酒类、辛辣味、鱼类和肉类等食物。服解表、透疹药,宜少食生冷及酸味食物。服温补药时,应少饮茶,少吃萝卜。(胡本先)

并非所有中药都是早晚服用

 煎中药时应注意什么 (2025-01-04 17:07:55)[编辑][删除]
并非所有中药都是早晚服用
摘自2025-1-3中国中医药报
茹立良 于福华 张秋兰 山东省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王晓斌 毕金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英吉沙县人民医院
昨天一位患者取药回家后打电话询问服药的具体时间,笔者交代早午饭后服用。患者以为中药都是早晚服用,于是笔者耐心与其交流再三叮嘱一定要早午饭后服用。因为该患者以“咳呛时作半月余”来就诊,属于上焦心肺病变,药物作用需要在上焦停留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笔者根据临床工作中药服用时间要求,搜集查阅文献,整理如下,重在提醒大家并非所有中药方剂都是早晚服用,服用中药时间请谨遵医嘱。
根据疾病病位与药物作用趋向确定给药时间
需要饭后服用的有病位在上焦者,如外感、咳嗽、鼻咽炎、呃逆等心肺系统疾病,便于药物在上焦作用时间延长;消积导滞的药物亦饭后服用,药物充分作用于食物,助脾健运;对脾胃刺激作用较强的药物要饭后服用,如常山、黄药子、皂荚、蛇床子、艾叶等,可以减轻对脾胃的刺激作用;缓下药物需要饭后服用,如大黄附子汤、番泻叶、济川煎等,并且一定要晚饭后服用,药物作用到次日晨起排便。需要饭前服用的一般为病位在下焦者,如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肝脾肾系统疾病。
临床多数药物需半饥(晨起)半饱(睡前)状态时服用,所以大家普遍认为中药服用时间是早晚服用。急病或重病则不拘时服用。
根据天人相应思想辨时给药
《灵枢•岁露》记载:“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提示我们治病用药当顺应自然变化,视人体的气血盛衰而调之。
依据中药的作用趋势即四气五味,滋补肾阳的药物需清晨与黄昏前服用,晨起阳气上升,黄昏(酉时17点~19点)为少阴肾经气血盛旺之时;同样脾胃系统疾病的治疗方药宜清晨至午前服用,辰时、巳时(7点~11点)为脾胃两经气血流注之时;肝胆系统疾病的治疗方药应于睡前服用或药后即卧,因“人卧则血归于肝”,且子时、丑时(23点~3点)为肝胆经气血盛旺之时;“午前为阳之分,当发汗,午后为阴之分,不可发汗”,发汗解表、益气、调中、升阳之类的方药应于清晨或午前服用,攻下、消食、驱虫类方药应于午后或空腹服用;滋阴养血的方药则应黄昏饭前服用,药食同源、药食同补,食物营养以助药势;安神镇静类药物需夜卧或午休前服用,藉阳消阴长之势增助药力,助眠安神。
《伤寒论》中的六经病欲解时的规律:“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即寅时至辰时,3点~9点)”,故治疗少阳病的方药宜晨起或午前服用,人体阳气上升,可助药势由里达表;“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即巳时至未时,9点~15点)”,故治疗太阳病的方药宜午前服用,为一天之中阳气最旺的时段,可助解表透邪;“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即申时至戌时,15点~21点)”,故治疗阳明病的方药宜下午与晚上服用,行清下之法,为人体阴分之时,可助人体祛除邪热;“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从亥时至卯时,即21点至次日7点,阳衰阴盛至阳气渐升渐长之时,三阴之病治疗方药应于晨起或晚上服用,借助人体脾肾先后天之本之力增加药效。
如此顺时服用中药与人体阴阳气血运行有关。依据《素问•脏气法时论》之理,因其所盛,谋时而动,顺势而为,疗效最佳,可避免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特殊药物的给药时间
《医学源流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力,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如葶苈大枣泻肺汤或大承气汤攻专力猛,需顿服;黄连汤调和阴阳,可“日三服,夜二服”,半夏泻心汤则“日三服,夜一服”;外邪初感之表证咳嗽,因病位表浅,疾处上焦,解表汤剂煎煮时间宜短,餐后30分钟服用为佳,另外可尝试增加晨时药量,借阳气升腾之势驱邪外出;而针对久咳所致肺阴及肺气不足之情况,益气滋阴之品煎煮时间可略微延长,用药时间可略向夜间分配,尝试日二、夜一之服法;另如咽喉部疾病用药需不拘时含服,使药物在局部持续发挥作用;噙化、含化如速效救心丸,通过舌下快速发挥作用;顿服如催吐的瓜蒂散等。
《汤液本草》指出:“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以临床中药口服制剂,一日量一般分2~3次服用,通常空腹(晨起进食前)或半空腹(饭前1小时或睡前)时服用。补益类药物需饭前服用,利于药物吸收充分;制酸类药物需饭前服用,如香砂养胃丸、左金丸等,使药物直接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驱虫药物晨起或睡前服用利于药物迅速吸收入肠,保持药物浓度;润燥通便药物空腹或半空腹服用,利于清除肠胃积滞;祛痰药如桔梗、远志、紫菀因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增加支气管的分泌,故饭前服用才有明显的祛痰止咳效果;治疗湿脚气的鸡鸣散,应在清晨黎明前服用方可使药力直趋下行,令湿浊更易去除;峻下逐水剂如十枣汤需晨起空腹服用,利于攻逐水饮;缓下通便剂应睡前服用利于次日晨起排便,均与进食时间相隔较远。
特殊疾病的给药时间
习惯性流产患者服用补肾固冲丸应在孕前2个月开始连续服用,以保证机体肾气充沛足以承载胚胎生长发育;肢厥四逆汤先行;中风闭证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急施;表证随时疏风解表,避免病邪由表入里;治疗疟疾的药物需要在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用。

浮萍诗【草根一生】

  并非所有中药都是早晚服用 (2015-03-15 14:18:51)[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浮萍诗【草根一生】

                                                                                                                                                     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迴。

  靡靡绿萍合,垂扬扫复开。


注:本诗选自《广群芳谱》卷九十一卉谱四,诗作者为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按:浮萍,又名水花、水白、水簾、藻。处处池沼中有之。季春始生,杨花入水所化。一叶经宿即生数叶,叶下有微须,即为其根。常浮于止水之中。

浮萍性味辛寒,入肺经,具有祛风利水之功效。治水病当汗而又小便不利者,又可治疗皮肤风痒等。另外,浮萍晒干为末,可驱蚊虫。

不知何故,古人对萍吟咏者多多。诸如《明·杨基赋得萍赠陈久中》:“浮踪散寒星,一夕生无数。鱼跳翠乍开,沤过青还聚。微风和影去,急雨连根露。惆怅别君时,杨花满衣絮。”《唐·李峤萍》:“二月虹初见,三春蚁正浮。青萍含风转,紫叶带波流。屡逐明神焉,恒随旅客游,既能甜似蜜,还绕楚王舟。”《唐刘商醉后》:“青月秋风老此身,一瓢长醉任家贫。醒来还爱浮萍草,飘寄官河不属人。”《皮日休木兰后池浮萍》:“嫩似金脂飏似烟,多情浑欲拥红莲。明朝拟附南风信,寄与湘妃作翠钿。”

浮萍根不入土,浮于水面,其性轻浮,入肺经达皮肤;辛凉发表出汗,泻湿清风,发汗骤来,驱风速退,能治时行热病治瘟疫斑疹,堪洗遍身痒疮;医痈疽热肿、瘾疹瘙痒、杨梅粉刺、汗斑皆良,利小便闭癃,消肌肤肿胀,止吐衄,长须发,疗肌肉麻痹,中风瘫痪古人谓发汗胜于麻黄,利水捷于通草。故凡风湿内淫,瘫痪不举,在外而见肌肤瘙痒,一身暴热。在内而见水肿不消小便不利。用此疏肌通窍俾风从外散,湿从下行;配桑叶、菊花善解风热。臣竹叶、灯心利水通淋。伍僵虫、蝉衣、薄荷疗风热痒疹。佐四物汤治血虚风痒,使犀角、钩藤、治加惊伤寒 。黄元御推祟倍至,治温病常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