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眼针技术新国标奠定新高度

(2023-02-01 05:30:36)


时间:2019-11-2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张威 车戬

 

  2019年8月19日在武汉举行的中国针灸标准化工作会议上,辽宁中医药大学田维柱教授提出的以八区八穴为主要内容的“眼针技术操作规范”正式通过技术审查,成为新的眼针技术操作规范国家标准。

  眼针疗法是在眼眶内外特定穴区内针刺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是针灸术的一部分,在古代医籍中未有记载,是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彭静山教授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创制的,是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传统疗法。眼针疗法已经编入了《中华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卷)》。

  彭静山以眼与脏腑经络的密切关系为依据,以华佗“观眼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为指导,应用八廓理论,结合后天八卦将眼睛分为八区十三穴,根据患者不同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的眼部穴位进行针刺治疗。眼针疗法具有一套较完整的中医理论,系统的取穴原则和独特的针刺方法。具有用针小、取穴少、针刺浅、手法轻、操作简、见效快、安全性好、适应证广等八大优势。

  眼针疗法适应证广泛,凡是由于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所引起的内、外、妇、儿、骨、皮肤科等疾病均有很好疗效。尤其擅长治疗中风病及各种痛症,见效快,立竿见影,对疼痛证可达针入痛止,新发中风偏瘫患者针1~2次,有的即可下床走路。眼针疗法以其显著的疗效及简捷的操作而深受广大患者及医务工作者的欢迎,并为海内外所关注。眼针疗法丰富了中医学望诊的内容,填补了针灸中眼针治疗的空白,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田维柱作为彭静山的高徒,多年来致力于眼针疗法的改进、充实、发扬和提高,使眼针疗法在理论基础、实验研究、临证应用以及标准化研究领域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2007年他组织制定了以“八区十三穴”为主要内容的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国家标准的第15部分《眼针技术操作规范国家标准》,并且通过了国家鉴定,进一步规范了眼针技术在临床的规范化应用。由于医疗实践时,十三穴中一区二穴的穴区在操作上较为繁琐,很容易错区,且一区二穴的穴区都是脏在前,腑在后,划分没有确切的理论依据,使脏、腑穴区位置容易出现不准确。

  为了找到穴区的确切位置,田维柱查阅了大量的古典医籍,从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五轮八廓学说、观眼诊病等多方面的论述,得出的结论都是穴区的功能由脏腑配合共同完成,单纯脏、腑都不能完成,一脏一腑的二个穴区实质上是一个穴区。田维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眼针的八区八穴理论。

  为了验证八区八穴理论的先进性、科学性、重复性,田维柱及团队一方面从科研入手,完成了以眼针的基础理论研究为代表的国家及省市级科研课题17项,专利4项,相关论文16篇。另一方面,对以“八区八穴”为操作规范的眼针疗法广泛宣传和技术培训,田维柱团队到全国20多个省市传授眼针技术,开展眼针疗法,并走出囯门,面向世界,先后到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传授眼针技术。

  十几年的临床、教学、科研的实践证明了眼针“八区八穴”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八区八穴”理论使眼针的分区更简单、准确、合理,使眼针的治疗更有效,是眼针理论的升华与创新,是眼针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眼针技术操作规范国家标准”修订项目,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7年5月26日正式发布通知。经过2年多的努力,2019年8月19日在武汉举行的针灸标准化工作会议上正式通过技术审查。标准对眼针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尤其是分区定穴方案及临证操作方面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由以往眼针专家的个家之言,上升到了国家标准层面,意义截然不同。

  眼针标准化的制定,代表了眼针疗法整体理论的进步,使其更加符合传统中医理论的朴素性和科学性,同时也是两代中医人辛勤耕耘的丰硕结晶。(张威 车戬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多种针法治疗开颅术后神经损伤

 (2023-02-01 05:22:10)[编辑][删除]

中医药外治(25)

时间:2020-01-0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程海英

 

  随着医学的发展,神经外科开颅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上常见的颅脑外伤、颅脑肿瘤、脑血管疾病以及减压术的治疗中。但在快捷清除病灶的同时不可避免会发生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神经损伤,较为常见的有动眼神经损伤、面神经损伤以及视神经损伤等,现代医学一般通过高压氧仓、神经营养药或者激素进行治疗,但仍有相当多的患者并没有得到改善,临床上比较多见的有复视、眼肌麻痹、视野缩小、视力下降、口眼歪斜、面积痉挛等。鉴于这种局面本人从2013年开始对此类患者进行了多种针法治疗,获得满意疗效,拓宽了针灸治疗的范围,受到广大患者欢迎。

  病理病机

  中医认为,任何部位的运动、感觉障碍均归属于痿证的范畴,仅就开颅术后的损伤来说其致病机理为气血瘀阻经脉失养,治疗大法为激发经气化瘀通络,通过多种针法的应用进行及时而有针对性的治疗,同时针对因损伤带来的心理障碍、睡眠障碍和脾失健运等情况,除了针法以外还酌情配合汤方饮片针药并用。

  常用针法

  火针 火针的目的是鼓舞阳气,改善局部气血。患者术后气血耗损,经络不畅,正气亏虚,火针在此应用是治本之法。为了确保疗效,我一律选用贺氏火针,其特点是针具工艺先进耐高温,可以重复使用,在具体操作中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2部分:火针》制定的方案进行。

  水针 水针即穴位注射,选用的药物是腺苷钴胺注射液,所不同的是给药途径发生了变化,现代医学通常采用肌肉和静脉注射,在此采用的是穴位注射,选取的穴位均为出现损伤的面部,每次选取3~5个穴位,每个穴位注射药液0.3~0.5毫升。

  毫针 毫针是基础治疗,贯穿整个治疗始终,具体腧穴的选择依据循经、辩证、病所位置等多个因素,达到局部与整体、辨经与辨证相结合,腧穴覆盖头面、肢体。

  揿针 揿针即皮内针,在上述治疗结束后选择3~5个腧穴将揿针留置,24小时后取下,在此过程中嘱咐患者除了睡觉以外,每个时辰在每个针上进行垂直按压30~60秒,以此增强针刺的效应。

  典型病案

  韩金花,女,57岁,2019年4月17日初诊。诉右眼睁不开4个月,患者因颅内占位于2019年1月13日在304医院进行开颅手术,术后出现右眼睁不开,以后在复兴医院进行高压氧治疗,配合口服神经营养药,均无效。4月初又到北京中医医院眼科住院治疗,静脉给予神经营养药并配合毫针治疗近三周仍无效,出院后来门诊求治。

  查体:神志清楚,右眼不能睁开,扒开上眼皮时发现右眼球活动欠灵活,外展不及边,有复试,视力大致正常,光反射基本正常,鼻唇沟略浅,伸舌居中。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滑。

  诊断:气血亏损,孔窍失濡之痿证。

  治则:调畅经脉,养血通络。

  首先选用细火针点刺眼周围局部,不留针,操作后用消毒干棉签进行逐一揉按,目的是便于针孔修复;然后进行水针治疗,注射用腺苷钴胺注射液1.5毫升,用注射用水2毫升稀释,分别选择四白、下关、太阳、丝竹空、攒竹、阳白等穴进行交替穴位注射,注射速度不宜太快,出针后按压局部以防出血;第三步进行毫针治疗,选择阳白、四白、下关、太阳、丝竹空、攒竹、臂臑、足三里、光明、三阴交、太冲,睡眠不佳时加神庭、神门,腹胀便干时加天枢、丰隆等,留针25分钟,同时红外线照射局部;全部起针后在阳白、四白、下关、丝竹空、攒竹上留置揿针24小时,每周治疗3次,共计20次。最终患者眼睛睁开,基本痊愈。

  按语:本病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很多患者叙述,西医认为半年左右可以自行恢复,但是到了半年以后,不仅没有恢复,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此时再进行治疗对预后的影响较大,因而早期治疗是很重要的。其次特殊针法的联合应用是治疗顽疾的利器,大量临床实践证明,疑难宿疾非火针不足以驱病,这也是国医大师贺普仁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在临床上已屡屡凑效;此外给药途径的变换也值得高度重视,同样的西药之前用了效果不佳,变换了给药途径,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使其药性的发挥达到最大,是西医药物与经络腧穴功用的组合,通过同时发挥二者的优势,让现代的西药为我所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这也是今后中西医结合的方向和研究的重点;揿针的引入提示针灸同道要合理规范运用多种针法,发挥各自的优势,既注重针法的技能又考虑延长针刺的效应,最大限度的使病患受益,取得好的疗效。

  无论何种针法都必须遵循科学、严谨、规范的原则,重视明确机理后的应用,杜绝毫无科学依据的所谓“标新立异”,真正做到对医生、对患者、对社会负责。此外,在腧穴的选择上要重视特定穴、经验穴以及病变部位相结合的原则,真正做到取穴精准,疗效明确,同时寻找适合的中西医切入点并加以提升、扩展,才是今后中西医结合的正确方向。(程海英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三穴”缓解夏季急性腹痛

 (2023-02-15 13:15:04)[编辑][删除]


时间:2019-07-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冯兰

 

  每到夏季,很多人都喜欢吃冰镇西瓜、冰淇淋等消暑止渴,虽然这些生冷食物能带来夏季一时的凉爽,但是大量进食尤其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说,很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的症状,因为太过寒凉的食物会对肠胃产生强烈刺激,导致肠胃出现急剧痉挛。缓解夏季急性腹痛,可以试试穴位点按法,几分钟就能解决烦恼。

点按合谷穴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合谷”名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本穴位处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两种简便的取穴方法为:1、拇指、食指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当虎口与第一、二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2、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即是。以上两种方法都能快速的帮助我们找到合谷穴,男性选左侧合谷为佳,女性选右侧合谷为佳,也可以双侧都进行刺激,要点按出酸胀感最佳,每次点按1分钟。

少商压商阳

  少商穴是人体手太阴肺经最后的一个穴,位于手指拇指末端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商阳穴穴名意指手阳明大肠经经气由本穴外出体表。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脉气所发,可调节大肠经气,清泻阳明火热,具有清热解毒、泻火消肿、利咽止痛之效。

  少商是肺经的最后一个穴位,商阳是大肠经的第一个穴位。《黄帝内经》记载肺经和大肠经是互为表里的经脉,二者经气也在少商、商阳处交接。在过食生冷剧烈腹痛时,往往是因为大肠经遇寒经气运行不畅所致。通过少商按压商阳,其一可刺激二穴,分别激发肺经和大肠经的经气,使气畅通;其二可增强肺经和大肠经的联系,可以增强疗效。在按压时应注意配合呼吸,吸浅呼深,才能见到疗效。(冯兰)

小暑节气养阳防心病

  (2023-02-15 14:15:41)[编辑][删除]

进入小暑节气,意味着盛夏的开始,夏季为心所主,应顾护心阳、平心静气,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


时间:2019-07-0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谭雨晴 李军

 

  时下正值小暑,是一年中天气最炎热的时间,也是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节。人在夏季如何养生,生活起居及用药应注意些什么?《黄帝内经》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就是说人应按照四时气候之不同,调节饮食起居,以调整机体阴阳。

  如今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具有极高的死亡率,所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尤为重要。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是五脏六腑之主。“心主血脉,诸脉系于心”,心功能的正常发挥要依赖于心之阳气的温煦和推动,使血液在血管内运行,为人体脏腑器官提供充分的氧气和营养。若胸中阳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导致血液凝滞不通,累及心脉,易形成心血管疾病。心之疾病根本,多为阳气虚衰,而养阳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夏季是心所主的时令,也就是心在夏季与天地之气相交通最活跃,这个时间也是养护阳气最佳时间。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当在这个季节好好顺应天气变化,调整饮食起居、应用中药调治,通过扶助阳气、调整人体阴阳来防治疾病的发生或发展。那么,如何在夏天养阳以防心脏疾病呢?

起居宜晚睡早起

  《黄帝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夏季人们要顺应气候变化,应该晚睡早起。不要因为日光过于强烈,白日过长,而长时间在空调房间。过度的寒凉会有损于人体的阳气,也有损于心脏。夏天因为晚间睡眠时间相对不足,加之天气炎热,人在午后常感到精神不振、困意频频。故夏季应该养成午睡的习惯。午睡的时间无需太长,半小时左右即可。研究表明,午睡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提高免疫力,增强记忆力。

饮食宜温凉适度

  夏季人体阳气浮于外,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故易出现食欲不振等症状,所以饮食要注意节制。天气太过炎热,进食凉性食物如西瓜、苦瓜、黄瓜、茄子、芹菜、芦笋等,有助于清热解暑,但过度寒凉食物如冰糕、冰淇淋等冷饮,则很容易损伤脾胃之阳气,出现胃痛、腹泻等症。尤其平素体质阳虚的人更需要注意。

  夏季适量进食温热性的食物或药物有助于阳气,但也要适度,如进食过多牛羊肉、辣椒、桂圆等,则易导致阳气太过,化火生热。夏季出汗较多,阳气和津液都容易损耗。因此,夏天的饮食应该以清淡、滋润、富有营养、易于消化为原则,做到温凉适度。

运动宜缓慢少汗

  暑热伤津,所以夏季运动强度要适当降低,活动量也应适当减少。一般来说,运动时间30~60分钟为宜。要多做些慢节奏的有氧运动,如游泳、散步、慢跑、太极等。运动后注意补充水分、盐分,避免出汗过多,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补充盐分的方法有好多种,饮淡盐水是不错的选择。运动后避免一次性喝大量水,这很容易导致水中毒,尤其避免大量喝冷饮,因为这样会影响食欲,重者可导致胃炎等。建议多进行室内运动,而且最好在晨起或傍晚气温较低的时间。不要在阳光下运动,避免中暑。特别是有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最好在下午或傍晚运动,因为晨起交感神经兴奋,是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疾病高发的时间。总之,夏季应把握缓慢、少汗、低温下运动的原则。

情志宜快乐舒畅

  夏季人的情绪容易烦躁。《黄帝内经》曰:“夏三月…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保持快乐舒畅,不要动怒,心胸宽阔,精神向外,要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可以通过听舒缓的轻音乐,缓解不良或烦躁的情绪。闭目养神或静坐沉思也是不错的消除烦闷的方法。当遇到不痛快的事情时,切忌大怒,因为情绪波动太大,伤心更伤身。最好的方法是回避,暂且搁置,等冷静后再去处理。

用药宜顺时调理

  夏天的阳气最旺盛,人体亦是如此,即《黄帝内经》所言:“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平素阳气亏虚的患者在夏天症状会减轻或病情缓解。同时,夏天也是人体最适宜扶阳的季节,应用具有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的中药,通过内服或外治等方法,扶助人体阳气。阳气充足了,到了秋冬季节疾病就不容易复发或加重,“冬病夏治”即根据此理。这里的“夏治”就是在夏季三伏时令施以治疗,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中药穴位贴敷。现代研究发现,药物贴敷后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冬病夏治”不仅可以穴位贴敷,还可以内服中药。治疗的疾病也不仅仅是呼吸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对心血管疾病、脾胃疾病等亦有良效。医生会根据夏季气候特点及个人体质灵活处方,患者须谨遵医嘱,切忌盲目服药。

  《黄帝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古人把阳气比作天上的太阳,认为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之根,化生万物之源。夏季养生,顺应自然,重在养阳,要从饮食、起居、情志、劳逸及药补等几个方面做起,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而且夏季养阳,对心脏疾病的防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谭雨晴 李军)

小暑来临话避暑
摘自2023-7-7中国中医药报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2016年5月5日,中国邮政发行《二十四节气(二)》特种邮票一套6枚,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金贵和邮票设计师王虎鸣设计。其中第五枚图案是小暑,描绘了农作物生长繁茂、田间水车灌溉的场景。画面中间有一个小男孩,身穿夏衣,双脚赤裸。画面下方还有一只山羊在饮水,暗示天气特别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小暑,六月节……暑,热也。”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民间有谓“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意指此时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防暑降温是人们夏季生活中的必要措施,来看看中医教你怎么做。
适起居:夏季昼长夜短,活动时间多,容易疲劳,加之气温高,心烦寐少,中午要适当午休以补充睡眠。
调室温:每天早晚要开窗通风,中午时分注意遮阳,此外,使用空调时,室内外温度不宜相差过大。
养精神:中医认为夏气通于心,高温使人心烦意乱,情绪急躁,应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也要戒躁戒怒,避免伤及心神。心安意静,悦性怡情,可以收到“心静自然凉”的效果。
清暑热:平时多喝绿豆汤、乌梅汤、荷叶茶等,冬瓜、西瓜、莲藕等亦是很好的应季果蔬。冷饮不宜多吃,以免造成胃肠不适。

小儿暑热症代茶饮【草根一生】

   小暑节气养阳防心病 (2014-07-17 17:53:34)[编辑][删除]

   小儿暑热症又称小儿夏季热,,是由于小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善所致。治疗多采用扶正为本,兼以清暑。治疗当以养阴益气扶本,尚可加生石膏、香薷等清热消暑之品,或加消导之品以助脾运。有口渴多饮者,可适加养胃生津止渴之品,验之有效。暑热交蒸,气阴两虚。治宜解暑清热,益气养阴。      立方:太子参、香薷、薏仁、生扁豆各9克、藿香、佩兰叶5各克、生石膏15克、生谷芽9克、麦冬5克、甘草3克、乌梅5克。每日1剂,煎汤代茶饮。

   清暑饮  

西瓜翠衣饮:西瓜鲜外皮200克,煎煮15分钟,取汁,加白糖适量,代茶饮。有清暑热、利小便的作用。

    双花饮:金银花10克,绿茶3克,代茶饮。有清热解毒、消暑止渴的作用,可防治痢疾、痱毒等。

    薄荷凉茶饮:鲜薄荷叶10克,绿茶3克,加白糖适量,代茶饮,有清凉止渴、祛风利咽的作用,适用于夏季外感风热较轻者。

    荷叶凉饮:鲜荷叶20克,开水浸泡,加冰糖少许,代茶饮,有消暑止渴、降脂减肥的作用,适合于肥胖者夏季饮用。

夏季雨水多,湿气偏盛,这时,人体往往出现头昏脑涨,四肢倦怠,胸中郁闷,食欲不振,大便溏泻不爽等脾胃受损,中医认为,脾“喜燥恶湿”,所以夏季防湿伤脾很重要。

 

    为防湿伤脾,清热利湿食物以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最理想。在日常生活中,除食用冬瓜、绿豆芽、小白菜、苦瓜之类的清热食物外,还要吃些薏苡仁。

       建议大家早饭喝一碗小米粥、晚饭喝一碗西红柿鸡蛋汤。同时,大鱼大肉等容易生火的食物尽量少吃。

  利水祛湿类食物:黄豆、绿豆、金针菜、冬瓜等;

    清热祛暑类食物:西瓜、荷叶、丝瓜、黄瓜、芹菜、苋菜、甘蔗等;

    清热利湿食物:茼蒿、茭白、竹笋、菜瓜、荸荠等;

    健脾利湿食物:蚕豆、赤豆、青鱼、鲫鱼、鲢鱼、扁鱼等。

 

    常服健脾祛湿食疗:如砂仁苡米山药粥、薏米莲子百合粥、生姜益气粥、白鲫鱼煲汤等。

绿豆
摘自2023-8-7中国中医药报
周超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
清热解毒又消暑,利水消肿泻利除。
暑热烦渴气短促,煎取浓汁频频服。

对症选用防暑外用药

   (2022-12-29 04:52:06)[编辑][删除]

 


时间:2020-09-0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靖涵

  走进各大药房调研发现,如今最显眼的货架是防暑药品专区,藿香正气液、板蓝根冲剂、风油精、金银花露等防暑药品和消暑饮料摆满货架,吸引不少人来购买。在大热天里,很多家庭都会手边备着几款防暑药品,以备不时之需。医生建议,大家一定要对症选用。

  风油精类(外用)

  功效:提神醒脑。

  将风油精涂抹于太阳穴、人中等处,有提神醒脑的效果。但是,风油精含有樟脑等成分,因此孕妇、3岁以下儿童禁用,在出汗时不宜使用,因为风油精中含有芳香成分会通过汗腺被人体吸收。

  十滴水类(内服)

  功效:突发中暑短暂急用。

  十滴水具有健脾、祛暑功效。用于暑伤引起的头晕、恶心、腹痛、胃肠不适。但十滴水的主要成分之一樟脑,不适宜长时间服用,更不适合婴幼儿及孕妇等敏感人群。

  藿香正气口服液(内服及外用)

  内用功效:用于预防中暑,缓解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肠胃型感冒见上述症候者。

  外用功效:痱子、蚊虫叮咬等。

  高温天气,由于暑热湿盛,人们毛孔张开,腠理疏松,人们睡眠和纳凉、出行之时,若过于避热趋凉,如夜间露宿室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睡眠时被电扇强风对吹,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中暑”或暑湿感冒。

  藿香正气口服液解暑驱寒,就是运用藿香、厚朴等化湿醒脾,辟秽和中,解暑,发表的功效,外去暑湿,内散寒气,让五脏六腑的运行功能恢复正常,让人体恢复正常排汗,中暑、感冒症状也就很快消失了。

  特别提醒,防治小儿痱子,藿香正气口服液的使用方法为每天2~3支,放入洗澡水中,泡浴10~15分钟 ,对防治小儿夏季痱子疗效确切。

  此外,藿香正气口服液因不含酒精、刺、糖,口感好,吸收快,所以特别适合婴幼儿、中老年人、驾乘人员、高空作业人员、糖尿病人群饮用。(靖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